趣闻视图
在整个吕梁地区碗团都是一道名优小吃,但在吕梁,碗团最有名的地方是柳林,柳林碗团现已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碗团的原材料是荞麦,荞麦一般生长在比较高寒的地方,所以,荞麦也是吕梁特区比较常见的一种农作物。这种面粉特别劲道,所以做出来的碗团特别好吃,尤其是配以吕梁人吃碗团时,独有的红油辣椒,那叫一个香。但无论是碗团本身还是油辣椒,制作过程都特别讲究。
做碗团首先需要把荞麦烘洗干净,去皮去杂,碾成面粉,然后将面粉和成面团,反复加水揉洗成糊状,舀至碗中,上锅蒸,蒸10分钟左右,将碗拿出锅,用一个平铲将半熟的面糊顺时针方向搅拌,然后均匀的涂满整个碗内,再上锅蒸5分钟,碗团就好了,晾凉即可食用。
调料就是油辣椒,盐,姜粉,醋等。不过,现在吕梁吃碗团会放一种特制的卤,味道更棒。值得一提的是,吃碗团的工具,是一把带有锯齿的小刀,初次使用可能没有那么顺手。
太原晚报
“碗拖”又称碗秃,是山西吕梁当地的特色小吃,卖碗秃的小吃摊随处可见,柳林县最著名。顾名思义是依碗的形状铺就的荞面类物做成胶冻状,可以看到在阔口浅底碗里,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的时候要用钢锯条把它切成条状或任意形状,再浇上特制的辣椒油和山西老陈醋,吃起来酸辣有劲道。
具体的制作方法简单说来就是把调好的面糊装入碗内蒸制就可以了,但实际制作工艺还是比较复杂的:首先需要“饧面”,即将荞麦面粉内加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先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适合切面条的硬度,不断用力揉搓;然后待面团光亮利手饧好后,点滴加凉水搓揉面团,使其稀释,变成稠糊糊,再点滴加水并朝同一方向不断搅动稀释,直到面糊能挂住勺碗边沿,面糊这才算是做好了。这时,碗就要上场了,先将碗置锅内蒸热,再擦去碗内汽水,将面糊舀入碗内,上锅,以武火猛蒸。二十分钟左右即熟。趁热取碗出锅,把未凝的糊糊均摊到碗内边沿,置阴凉处自然冷却,即成碗脱。
吕梁本地通
说起碗团,那绝对是舌尖上的美食,看着香,吃着更香。 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 一般是置于阔口浅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小刀叉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
碗团刚开始锅内熬煮,碗内盛放,晾凉即食,后来发展到以小碗盛面糊,上笼蒸熟晾凉而食、外国传教士来柳林后把四方刀、叉扎的习惯传到柳林,碗团吃时也由原来的筷子夹变为刀刀扎。
柳林碗团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其辣椒选用头茬,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麻油烧热后。放入葱少许,待葱爆出香味时,可适当配入花生仁,核桃仁等,并倒入辣椒粉,用铁勺搅匀,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浆,装入瓶、钵备用。
碗脱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小孩、学生的常食零食。
萌飞游界
吕梁柳林碗团上榜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 ,经中国烹饪协会专家组认证的“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在福建省沙县举行发布仪式。太原头脑、太原一窝酥等入选我省十大名小吃。
刀削面、泡泡油糕、太原头脑、太原一窝酥、山西米面摊黄、大同百花烧麦、柳林碗团、大同羊杂、石头饼和浑源凉粉等十个地方风味名小吃获得“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山西)”荣誉称号。孝义司马擦酥包、阳泉压饼、稷山麻花、鱼羊包和壶关羊汤五个地方风味名小吃获得“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山西)”入围提名。
吕梁大小事
碗托有名的当属柳林碗托,是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的传统面食小吃,在山西榆林、离石、中阳、平遥、保德等地都有,柳林碗团也被称为碗脱或碗秃或碗秃子。“碗团”之名的来源是因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特点是: 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
碗团可四季食用,老幼皆宜。作为一个山西人,没有吃过柳林碗托就说不过去了。推荐大家都去吃哦!特别好吃!
最爱小凯凯
走出去才知道家的温暖,走出家乡才开始了解家乡的特产。在远离家乡的那些年,每逢节日,都要给同学同事,带点家乡特产,这个时候碗团就成为必带特产。 还记得小时侯的碗团都在街边,
一张长桌,两排长凳,给老板1元来两碗团,第一个碗团只要辣椒,用小刀划着吃。爽!第二个碗团加点芝麻酱 和辣椒油,再添点黄瓜丝和花生米,配上隔壁烧卖的三角饼,就着吃,那叫个知足。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这个小吃是我吕梁的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