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節目應注重“雙效”統一

近年來,偶像真人秀節目逐漸成為各大電視媒體的重要節目形式。有人統計,中國內地各類型選秀節目在高峰時多達十餘檔。但是,良莠不齊的選秀節目盲目上馬,擾亂了正常的電視節目格局,導致各電視播出平臺盲目競爭加劇。加之,受到網絡點擊量評價標準的影響,暗箱操作、低俗惡炒、醜聞頻發,嚴重損害了電視媒體的公信力。

真人秀节目应注重“双效”统一

為了創造“看點”、吸引“眼球”以提升節目人氣,各式真人秀節目都不遺餘力地在節目中極盡煽情和媚俗。如主持人在節目中相互挖苦、調情,互曝隱私;評委、嘉賓打扮古怪、另類,點評“出格”而“驚爆”;出演明星為了博得“出位”機會,常常不惜在節目中大膽做出“越位”之舉。這些煽情與媚俗之舉,使電視節目走向低俗,超越了觀眾的心理承受力和包容度,引來質疑和批評。同時,真人秀節目帶來的負面社會效應也不容忽視。真人秀節目中隨處可見的嵌入式廣告、明星對穿戴奢侈品的不經意展示,不僅會影響青少年追星一族的消費觀,也會助長整個社會的浮誇風氣。

事實上,國內各大電視媒體之所以跟風創辦真人秀節目,是看中了所謂的明星“人氣”,在這個流量為王的互聯網時代,人氣意味著收視率,收視率又意味著經濟效益,在這一系列鏈條中,經濟效益的槓桿作用最終使各媒體資源向選秀節目流動和傾斜,造成了各電視臺扎堆辦秀場的“熱鬧”局面。此外,真人秀節目的戲劇化設計,迎合了大眾求新、求變的審美取向。節目中設計的競賽規則、不時會出現決定選手命運的戲劇性衝突,都增加了節目的劇情感和衝突性。明星人物一次次的“待定”“PK”“復活”,將比賽的殘酷性充分放大,強化了競爭的激烈程度,同時給觀眾造成懸念,使他們始終能保持對節目的期待,增強了節目的觀賞性。再有,真人秀節目的直播形式及剪輯編排方式,也順應了社交媒體時代娛樂節目的交互式特徵。

回望我國電視娛樂節目所經歷的一系列變化,可以從中看出,節目形式固然可以千變萬化,但節目內核所包含的公眾利益、顧及觀眾審美感受的品質,卻是不可撼動的。改革開放以來,從以歌舞類為主的單調文藝節目,到以綜藝、遊戲、益智博彩、真人秀等豐富的大綜藝娛樂節目;從娛樂綜藝節目的繁榮到偶像選秀節目的興起和走俏,再到平民選秀節目掀起的收視風潮,這其中有綜藝性娛樂節目引領的“全民娛樂”,有偶像選秀類節目造星的喧鬧與大眾狂歡的極端體驗,有平民選秀的電視臺收視率與主旋律價值觀的和諧共生,也有由於節目的媚俗、庸俗、低俗而受到觀眾抵制和種種政策限制的低谷。

從我國電視娛樂節目起起伏伏的幾個發展階段看,印證了節目形式只有適應時代要求而不斷創新,節目內容只有符合大眾審美和道德底線,契合時代的精神要求,努力做到市場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收視率和主旋律的統一,才能既擔負起新時代公共文化建設的重任,也能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作者郭恩強,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