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說的“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是什麼意思?

灑脫人生88

其實早在年羹堯和雍正皇帝講這句話之前,“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謠言就已經流傳了近三十年。這裡的三江口是指江南地區三條河流匯集入海之處,這三條河流分別是錢塘江、富春江、黃浦江。而所謂的嘉湖實際上則是指杭嘉湖平原,即今日的杭州、嘉興、湖州地區。

那麼這句話的意思也就變得清晰起來,那就是將會有帝王自三江口出世,而杭嘉湖平原地區則是這位皇帝的首戰之處。這句話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在雍正帝親筆書寫的《大義迷覺錄》中,雍正就寫道:“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也就是說在雍正前三十年,這句話就已經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了,並傳到了統治集團的耳朵裡。

而三十年前大概就是康熙三十年到康熙四十年之間,可是年羹堯在康熙三十年才高中進士,後改庶吉士。他一直在四川和廣東任鄉試考官,做過最大的官是內閣學士。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堯才得以升為四川巡撫,躋身地方實力派之列,可這時離這句話最開始流傳已經過去了十多年的時間。

縱觀年羹堯的履歷,他從未在杭州做過官,所以這句謠言和年是一點關係也扯不上的。這句話亦絕非年羹堯成為撫遠大將軍之後才開始流傳的,所以這句謠言根本說的就不是年羹堯。那麼為什麼會平白無故的流傳起這樣一句謠言,正所謂空穴不來風,這句話自有淵源。

眾所周知,清廷在勾結吳三桂得以入主中原之後,下發剃髮令,命令於十天之內,江南人民一律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然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對此項政策江南人民多有反抗,清廷對反抗的地區採取了殘忍的屠殺手段。始有“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可憐一片“俏江南”變成一片斷壁殘垣。

因江南一帶被屠戮太重,而有志於“反清復明”的仁人志士多有出於杭嘉湖平原之地,所以當時多有此地將有起義的謠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也就順理成章了

。那麼這句話為什麼又會和雍正及年羹堯扯上關係呢?

年羹堯因倨傲獲罪於雍正,被雍正撤去撫遠大將軍之職,補以杭州將軍。而在年羹堯給雍正上了謝恩摺子後,雍正在給他的硃批上寫道:

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這時年羹堯已經被貶為杭州將軍,但是朝中大臣落井下石之人不少,紛紛彈劾年羹堯,欲置其於死地而後快。其中就有人在給雍正的彈劾摺子上寫了這句“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提醒雍正年羹堯還是要殺掉為宜

而雍正之所以用這句話來提點年羹堯,不過是給自己尋一個藉口,讓自己誅殺功臣的吃相看起來不那麼難看罷了。此帝王家事,哪裡有什麼道理可講呢。

以上。


逆流時代

“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是一句康熙末年流傳在江浙一帶的謠言,雍正本人在《大義覺迷錄》所載的雍正七年上諭中自己主動說“即如從前妖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此語已流傳三十餘年矣”,雍正七年是公元1729年,往上推30年是公元1690-1699年,也即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八年期間,此期間康熙一直以皇嫡次子胤礽為太子,儘管父子間已生嫌隙,但還沒有流露廢儲跡象(胤礽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才第一次被廢),且即便廢儲,當時熱門人選也是皇長子胤褆(年齡最大,個人最積極)和皇八子胤禩(朝臣最擁護),而扮低調的皇四子胤禛則是不折不扣的冷門。

此時的年羹堯屬於鑲白旗,只是個頭銜高權力不大的清要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和胤禛攀上關係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的妹妹成為胤禛側福晉,他被抬入胤禛任旗主的鑲黃旗,算是親戚兼同旗。但此後兩人關係仍然平平,年極力討好皇三子胤祉和康熙本人,以至於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被胤禛寫信痛斥“六七個月無請安啟子,視本門之主已同陌路人”。年直到這一年才首次介入軍事(時任四川巡撫),同年十月初一日自己上密摺給康熙請求賞給總督銜以方便指揮軍事,並獲得批准,才真正成為“大帥”,且這個“大帥”還遠在四川,和“三江”、“嘉湖”風馬牛不相及。既然這句謠言17世紀末已經產生,其與雍正、年羹堯無關當可斷定。

不過1690年康熙親征噶爾丹途中患病,認為趕來問病的太子“無憂色”,此後父子關係趨於緊張,江浙一帶也得到風聞,當地是反清會黨活動密集區,這一條謠言很可能是反清勢力藉此時機編造,意思是“江浙會出新的真龍天子(”大明朱皇帝“),一旦出現這裡會變成反清復明的戰場”,用於號召群眾和製造聲勢。但當時社會秩序趨於穩定,這種小動作終究起不了大作用。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四月,已飽受猜忌的年羹堯被解除陝甘總督、撫遠大將軍職務,降調杭州將軍,四月二十二日,仍在路途上的年羹堯向雍正寄出密摺謝恩,此時雍正通過各種手段得知年隨從千人,行動招搖,“仍似大將軍氣象”,已起殺心,遂在其密摺上寫下硃批:

“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之語……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肯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

這段話十分露骨,意在威脅、警告,同是也留有一點點餘地,暗示“只要你老老實實就不會要你性命”,結果年到任後“怨望”,而雍正也終於動了殺機。不過即便這段硃批也稱“早有謠言”,並未將“稱帝造反”的罪名扣在年頭上,也沒有牽強附會地把三十多年前就開始流傳的謠言,說成與年有關。此後(同年陰曆十二月)群臣希旨彈劾年羹堯罪狀,刑部曾通過刑訊整理了一份年羹堯和算命先生鄒魯“要稱帝”的假口供(因為最初口供不滿意,刑部索性逼著鄒魯照自己意思又寫了一份),上報雍正後雍正批覆“鄒魯乃無知小人,相與謀逆之情雖實,而事蹟尚未昭著”,可見雍正心裡清楚年羹堯並不想稱帝,在其它罪名已經坐實的情況下,就不願多提牽強附會的那句謠言了。


陶短房

雍正三年三月後,年羹堯被調任杭州將軍。

在老年的例行謝恩折上,雍正出乎尋常地做了大段批示,其中有一段即不陰不陽地說:

“朕曾聽過一個謠言,說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你之前倒也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如今就讓你去做這個杭州將軍。

如果你果真自稱帝號,這也是天命所在,朕難抗拒。你若不肯為,那你統率了數千軍兵,斷不會允許別人在三江口稱帝。這個謠言,不知道你聽說了沒有?

另,你交回的兩份奏本我已看完,實在令人心寒之極!看樣子,你並不知感悔。

朕曾對上天發誓,若是我對不起你,就該天誅地滅;相反,若你背叛了我,那也怕難逃天誅!

舉頭三尺有神明,你我二人都該捫心自問,你若總是慣用譏諷文章,口是心非,暗裡給朕安上聽信讒言、猜忌功臣的惡名,那朕也只能顧及我的君道而管不了你的臣節了。

總之,天下後世,朕先佔了一個“是”字。你若是想當然的自作聰明、想矇混過關,那你我君臣一場,昔日的暢心快事,無非讓天下後人笑話一場罷了!

每想至此,朕簡直羞愧滿面,沒法落筆,真是可愧!可怪!可怪!”

那麼,雍正為何會突然對年羹堯說這一大通呢?還還得從三個月前的覲見說去。

眾所周知,年羹堯在雍正即位後擊敗羅卜藏丹津,取得青海大捷,此舉為雍正穩固皇位幫助極大。

另外,年羹堯的妹妹年妃又是雍正寵幸的妃子,一時間,雍正對老年的寵幸可謂無以復加。

但是,就在雍正二年十月入京覲見後,雍正對年羹堯的態度突然來了個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原來,據各種線報,年羹堯不但在軍中與地方上貪贓枉法,而且來京後狂傲無禮。其自以為立下大功,又是皇親國戚,因而在雍正面前,也絲毫不知收斂。

結果,把雍正給惹怒了。三年正月,雍正在給年羹堯的回折中批答說:

“可惜朕恩,可惜己才,可惜奇功,可惜千萬年聲名人物,可惜千載寄逢之君遇合。若不知悔,其可惜處不可枚舉也”。

其語含譏帶諷,口氣顯然大不尋常了。三個月後,年羹堯被貶到杭州,其政治生命算是徹底完結了。

雍正之所以要對年羹堯說“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其實是針對當時“年羹堯手握重兵想要造反”的謠言,他說這話,實際是有意試探並藉機敲打老年。

可是,老年哪有這個造反的實力和本事呢?不過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雍正既然在心裡給老年打了個叉,那其下場可想而知了。

隨後,在各路大臣的猛烈揭發下,年羹堯之前的各種貪腐罪行相繼暴露無遺,被貶為杭州將軍的老年又相繼被削去太保之銜,後又降為二等公、三等公;

緊接著,又從杭州將軍的位置上被趕下而貶為閒散章京,之後又相繼降為一等子、一等男、一等輕車都尉,一辱再辱。

到雍正三年九月,年羹堯所有職銜都被革去,雍正仍不解恨,又下令將之鎖拿進京治罪。

最終,年羹堯以九十二項大罪被令自盡。昔日威風八面的“年大將軍”,竟然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坑爹史冊

讖語釋義:若是有人要反清復明就會在三江口這個地方稱帝,杭嘉湖平原將會首先成為戰場(暗指年羹堯有反意)。

“三江口”指位於浙江省會稽縣(今紹興),曹娥江、錢清江、浙江(又稱錢塘江)三水的入海口。“嘉湖”指杭嘉湖平原(杭州、嘉興、湖州所圍繞的平原地 帶)。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是句傳言,江南一帶被清兵屠戮慘烈,以致其後民間一直有傳言說將有人在此地反清復國,不過一直沒有實現而已(這句傳言到雍正年間時已經傳播了30年了)。

雍正在給年羹堯的回奏上寫的一段寓意深刻而又相當嚴肅的話。

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 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若倚功造過,必至返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爾等功臣,一賴人主防微杜漸,不令至於危地;二在爾等相時見 機,不肯蹈其險轍;三須大小臣工避嫌遠疑,不送爾等至於絕路。三者缺一不可,而其樞要在爾功臣自招感也。我君臣期勉之,慎之。

雍正在年羹堯謝恩的摺子上寫的一段話。

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 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 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求之


《雍正王朝》是人們非常喜歡的一部歷史熱劇,劇中寫年羹樣飛揚跋扈,藐視皇權,致使民間有“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傳言。那麼“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到底什麼意思。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電視劇把真正的歷史混合在了一起。把歷史修改過了。此話的本意上面已經有朋友說過了,其實和年羹堯一點關係沒。年羹堯是在雍正3年才被貶到杭州的。以前從未在杭州過,但電視劇裡一開始就說年羹堯是在杭州將軍手下作參將。最後是因為做過杭州參將所以再讓他去杭州當將軍。所以電視劇是把時間線竄改了。

其實這句話是年羹堯被貶杭州時候年羹堯的謝恩摺子上的批示。其大致意識是說:杭州有這樣的一句諺語,但還是把你調到杭州,看看這句諺語是不是會變現實。如果你想當皇帝造反。那也是天數,如果有別人造反,你也不會容許。大致意思就是這樣。下面是批文:雍正在年羹堯謝恩的摺子上寫道:“朕聞得早有諺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寂寞的紅酒

這是諺語,出自影視《雍正王朝》,並非史實,權當茶餘飯後談資,不可過分解讀。

影視中說:“帝出三江口,嘉湖變戰場。”在雍正之前就已經在民間流傳了將近30年。這裡的帝指的是造反自立的新帝,並非雍正或者任何一位滿清皇帝。

意思是說,滿清早年管理太多殘暴,屠戮太多,百姓怨聲載道,將有人在三江口(浙江紹興)揭竿而起,自立為王,到時候,嘉興、湖州、杭州一帶,將成為與清軍的首要戰場。

影視中,年羹堯自恃功高,恣意妄為,被雍正貶到杭州為將,也有刻意試探年羹堯的意思。



在年羹堯回奏表謝恩到杭州為將的摺子上雍正回覆說“我聽說民間一直有一句話,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現在派你到杭州去,如果你有意反,那也是天意,我沒辦法挽回,如果有人要反,你帶著我的幾千精兵,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對年羹堯的嗤之以鼻已躍然紙上。

但是,按照影視來看,年羹堯的死早就埋下了伏筆,早在他血洗江夏鎮的時候,劫擄了幾百萬銀子,隱瞞不報雍正,雍正就在心裡罵著“狗奴才,竟敢貪財不報!”只是他還有用才一直留了那麼久。


不書公子

「帝出三江口」系傳言有人將謀反於江南,成王霸帝業,「嘉湖作戰場」傳說在嘉湖有一戰定乾坤的大戰。當時年羹堯調任杭州將軍,特百姓附言此人為年羹堯,實則此話已經流傳30餘年,最早出自反清復明的明朝遺老之口。後來作為雍正誅殺年羹堯的藉口罷了。

原文出自:年羹堯上奏謝調補杭州將軍折。雍正回批曰:“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睜眼看西安

年羹堯上奏謝調補杭州將軍折.雍正回批曰:“朕聞得早有謠言云:‘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之語.朕今用你此任,況你亦奏過浙省觀象之論,朕想你若自稱帝號,乃天定數也,朕亦難挽;若你自不肯為,有你統朕此數千兵,你斷不容三江口令人稱帝也.此二語不知你曾聞得否?再你明白回奏二本,朕覽之實實心寒之極,看此光景,你並不知感悔.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所謂「帝出三江口」系傳言有人將謀反於江南,其意乃指勝朝遺民之反清復明而言但「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戰場」的傳說在當時已流傳三十餘年,未必指的是年羹堯;唯在當時嚴格的君臣關係下,類此之傳說,正好給雍正一個藉口,派年羹堯到杭州掃平江南的反清復明勢力。



古今說史

三江口在浙江會稽,曹娥江、錢清江、錢塘江,三水的入海口;嘉湖是指杭州、嘉興、湖州所圍而成的平原。這兩處三十年前受清兵屠戮甚重,民間早有此說,復明大業,三江口有人會稱帝,那麼杭嘉湖平原可縱馬揚鞭。此說已布天下三十多年,雍正拿來敲打被降任杭州將軍遲遲不去報道的年某人,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要反的話,他統兵西北還算有點條件,現在虎落平陽,雍正明顯是充滿奚弄。


魂舞大漠

雍正三年,因為擔心大將軍年羹堯立下大功後尾大不掉,雍正皇帝把年羹堯從西北調到杭州,然後在年羹堯的摺子上批覆了這句話,並說:“如果你想要自己當皇帝,我也不攔你。如果你不當皇帝,相信你也不會讓別人當皇帝”。

簡單說,這句話本是江南反清人士炮製的民謠,雍正皇帝用它來敲打年羹堯,試探年羹堯的態度。年羹堯看到這句話,自然誠惶誠恐。然而不久,還是被雍正皇帝賜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