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6月17日,在常山縣黃泥塘“金釘子”景區,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陳旭院士、沈樹忠院士和常山縣共建的常山國家地質公園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揭牌。這是常山首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陳旭院士致辭

 陳旭院士與沈樹忠院士都是我國古生物與地層學領域的專家。陳旭院士與常山緣分頗深,是常山人民的老朋友。1997年,正是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常山黃泥塘發現了中國第一個“金釘子剖面”。沈樹忠院士是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國際二疊紀地層分會主席,在二疊紀腕足動物化石系統分類學、生物大滅絕及復甦、生物古地理學和多樣性演變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陳旭院士(右一)合影留念

常山縣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雙院士”工作站將就遺蹟保護、綜合利用、科教文旅、學術交流等多方面開展有益的實踐和積極的探索,進一步促進常山地質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及科普工作。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常山縣一直以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高度重視院士專家“智庫”建設,縣委、縣政府將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寫入工作報告,研究出臺“人才新政18條”及系列配套辦法,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赴實地與院士開展交流洽談,尋求合作契機。與此同時,為更好地發揮院士專家團隊的作用,常山優先推薦院士專家團隊成員建立專家工作站、重點創新團隊、本土專家工作站等人才平臺,並設立招才引智獎、科研經費補助,推行人才“一站式”服務,越來越多的創新團隊和優秀人才牽手常山、湧入常山。去年以來,常山共引進5家院士專家工作站,涉及機械製造、新材料、醫療衛生和地質研究等多個行業領域。

黃泥塘“金釘子”簡介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黃泥塘“金釘子”景區位於常山縣城南5km,面積16.2平方公里。320國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方便。 黃泥塘“金釘子”是國際地科聯組織1997年1月在中國確認的第一枚“金釘子”。

“金釘子”作為一種俗稱其來由是因為:大約19世紀,美國東西部鐵路大動脈接軌時,為了紀念這個事件,在接軌處釘了一枚用金子打造的鐵路道釘,簡稱“GSSP”,而在地質上的全球界線層型剖面點的簡稱也是“GSSP”,所以通俗稱為“金釘子”剖面。

黃泥塘“金釘子”就是距今4.6億年左右一段全球標準地層剖面,地質年代是在奧陶紀中部的那一段時間。通俗地講“金釘子”就是一把尺子,也就是說要判斷全世界所有那個年代的地層都必須把常山黃泥塘“金釘子”剖面當作尺子去比較,以此為標準,來推斷分析其它各地的地質年代,所以它是全球標準地層剖面。

院士簡介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陳旭,1936年9月17日生於江蘇南京,籍貫浙江湖州,古生物與地層學家。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國際奧陶系分會主席。20世紀60年代師從穆恩之院士,參與《中國的筆石》的編著和建立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1997年,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被國際地科聯批准,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近年來研究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與美國兩位教授合作,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系統闡述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代表作有《陝南及川北志留紀筆石科的分類》、Base of the austrodentatus zone as a level for global subdivision of the Ordovician、Late Ordovician to earliest Silurian graptolite and brachiopod biozonation from the Yangtze region,South China with a global correlation和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latest Ordovician graptolite extinction and recovery based on data from South China。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沈樹忠,1961年10月生,現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和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曾獲得中國科學院引進海外傑出人才計劃(百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優秀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國家科技部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以及優秀回國人員成就獎和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榮譽和稱號,2015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二疊紀地層學、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腕足動物古生物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成果。與團隊成員一起論證了二疊紀末海陸生物大滅絕的同時性和瞬時性,為提高二疊-三疊系之交綜合地層框架精度做出了實質性貢獻。深入研究了一系列腕足類和牙形類動物群,建立藏南二疊-三疊系之交連續的地層序列,創建石炭紀-三疊紀腕足動物全球生物古地理和多樣性演變模式,為認識特提斯洋各地體的古地理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據。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等。

文字:錢李源 鄒建輝

通訊員:胡斌

“金釘子剖面”發現者和常山攜手建立“雙院士”專家工作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