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奪門之變”為何一夜之間便讓皇帝易主?

李憨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混蛋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敵兵俘虜。

瓦剌權臣也先把英宗作為籌碼,要挾明政府讓步屈服,為了打亂敵方的如意算盤,皇太后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這就是明景帝,又稱明代宗,為了照顧英宗的面子,遙尊他為太上皇。

明景帝代替明英宗坐上皇位,好像有點鵲巢鳩佔的意思,但就歷史功績來看,明英宗更像一隻惡鳩,明景帝更像一隻受害的鵲。

瓦剌進攻北京,明景帝任用愛國將領于謙負責北京保衛戰,于謙不負眾望打退了瓦剌的猛烈進攻。

瓦剌失敗後不得不與明政府議和,放回了明英宗。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失去了皇位的明英宗回到北京後就被囚禁在了南宮,而且一呆就是八年。

直到1457年明景帝因太子早夭傷心過度得了重病,明英宗才通過“奪門之變”二度登上了帝位,昏庸的他使原本有望在景帝手中中興的大明開始衰落。政變發生幾天之後,景帝死去,原因不明。

因為奪門之變發生在南宮,所以又稱為南宮之變。

奪門之變能夠成功,讓大明帝國一夜易主,主要有三個因素:一、英宗雖被囚八年,但他是“太上皇”,是帝國的正統,理論上他的地位要高過景帝,景宗死後由他重新執掌帝位比傳位於景帝兒子繼位更符合“正統”。

二、景宗病重,兩兄弟的暗戰的重要因素就是看誰的身體抗得過誰。

三、替景宗當家的于謙太厚道,心不黑手不辣,給了明英宗鹹魚翻身的機會。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憶江南,歷史學者。原名張恆濤。已在《青年文摘》,《意林》,《百家講壇》,《北京青年報》,《齊魯晚報紙》,《揚子晚報》等報刊發表作品十餘萬字,作品收入《歷史開卷有疑》、《歷史的傷口》、《歷史江湖》、《並非“史”無對證》等書。代表作《歷史老師沒教過的歷史》1、2、3部暢銷不斷,第四部即將出版。


夜狼文史工作室

嚴格地來說,“奪門之變”並未使皇帝易主,整個過程也並沒有那麼血腥。

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即天順元年正月十七日),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後並沒有廢掉他弟弟。兩位皇帝並存的局面一直拖到天順元年二月初一,才以皇太后的名義發佈了一個詔書,宣佈廢景帝仍為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鈺死於西宮。

那麼,英宗復辟何以實現呢?有以下幾個重要條件:

景帝重病

景泰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景帝生病,至年底,一些禮儀活動無法參加。武清侯石亨在攝郊祀活動中已知皇帝勢將不起,才決心發動政變。換句話說,如果景帝身體還沒有那麼差,“奪門之變”就很難成功,甚至不會發生。

奪門集團的形成

1、以石亨為首的武將集團

“北京保衛戰”後,石亨封侯,但于謙謝絕一切封賞,只留了一個少保的官銜。石亨出於“內愧”而上書推薦于謙之子于冕任官,又被于謙婉言謝絕。接著于謙又上奏將貪暴的石亨侄子石彪(景泰三年冬充右參將協守大同)調離大同鎮。石亨覺得此人真是一個神經病,非常怨恨于謙,畢竟是軍人出身,到頭來也不知道咋辦。

2、以曹吉祥為首的宦官集團

有鑑於王振弄權,景帝在位期間“待中官最嚴”,大家記得當初建文帝也待宦官頗為嚴苛,以至於宦官們紛紛投了燕王。雖然曹吉祥監京軍,但也只是例行公事,實權在於謙手裡,史籍載:“

謙與中貴曹吉祥等共兵事,氣陵之,故小人無不憾謙”他們認為國家、國家,就你于謙忠於國家,依我們看你于謙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你每天蠱惑皇帝,我們還有什麼好日子過。

3、以徐有貞為首的陰謀家

永樂十九年,于謙和徐有貞一起參加會試,結果於謙中了進士,徐有貞落榜。當宣德五年于謙已經任山西、河南巡撫的時候,徐有貞才考上進士,而且仕途一直不順。特別是朝議瓦剌直撲京師的時候,“南遷”之議成為眾矢之的。在謀求國子監祭酒一職時,于謙將他推薦給景帝,結果景帝說:“此議南遷徐珵邪?為人傾危,將壞諸生心術。”意思是讓這種人當了北大校長,那學生還不讓他禍害完了?徐有貞認為自己的仕途不順就是于謙在使壞,在把自己的名字改稱有貞後,仕途突然就順了,萬千感慨湧上心頭,畢竟年輕時就有“自比管樂”的情懷,要想成為當世名臣,首先就得幹掉于謙,要幹掉于謙就需要換個皇帝。

這三股勢力漸漸合流了,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于謙。一個心懷國家兩袖清風的人往往仇人最多,這是多麼悲哀的事情。然而,于謙與景帝緊緊綁在了一起,想幹掉于謙實在是做不到啊。有貞作為智囊團,給他們出了一個點子,要幹掉于謙就應該連景帝也幹掉,我們迎上皇復位,石亨和曹吉祥恍然大悟:人才啊!

景帝的心事

當年監國自己就特別恐慌,不監國是不忠於祖宗社稷,稍有施展又有奪位的嫌疑。國難當頭,被逼著當了皇帝,又成天被人指著脊樑骨罵貪戀皇位,不想迎回上皇。

終於迎回了上皇,總有人想要說自己貪戀皇位,應該讓位。時間久了,大臣們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皇太子朱見深身上,總之幹啥啥不對。你們都不仁,我百年之後還有什麼好下場,總得立自己的兒子才有安全感,千想萬想沒想到剛立的兒子就早卒了。朝議譁然,又吵吵吵要恢復沂王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我還就不服你們了,我還不滿30歲,還能再生不出一個兒子?結果廣播龍種(還真不是好色),身體搞垮了,真的上天註定30歲之前生不出兒子,而且自己也註定活不過30歲。

奪門之變的必然性

1、帝系正統性

國難當頭時,擁戴景帝即位有個先決條件是立朱見深為皇太子,意思是皇位本來就應該由朱見深來繼承,只是迫於國家危急,所謂國賴長君,景帝在國家上下的認知中屬於皇位交替中那一個流水的皇帝。

景帝無論出於自己還是子孫的考慮,在舉國看來都頗有私心,可迫於皇帝的權威,大家不敢明言。但易太子是一個十分繁感的問題,這就意味著當時大家達成的皇位默契被打破了,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即使景帝的皇后汪氏也堅決反對。

景泰年間的“復儲風波”,將景帝逼到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境地。兵部尚書于謙、戶部尚書肖鎡、工部尚書江淵、左都御史兼鴻臚寺卿楊善、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禮部侍郎姚夔、吏部侍郎李賢等為代表的朝廷大臣都主張復立沂王朱見深。就連自己視為心腹的于謙等人,也張口閉口為了國家,更別說那些之前就不支持自己的人,在立儲問題上,景帝遭到了正反雙方的倒逼。

在景帝病重之際,皇太后孫氏也密切注視著事態的發展。她派太監曹吉祥問于謙:“如果景帝駕崩,太上皇可否復位?’’于謙回答說:“失國之君得罪了祖宗神靈,恐怕難以表率天下後世。”曹吉祥又問可否恢復故太子,于謙回答說:“失國之君的兒子,已被廢黝不能恢復。”曹吉祥向孫太后作了回報,孫太后大怒,斥責道:“將於家自為之也乎?於是曹吉祥將其圖謀太上皇復辟的計劃察報了孫太后,得到了允許。(其中關於于謙的回答,應該是曹吉祥等人杜撰)我們可見一個事實,掌握皇位命運的最高負責人孫太后已經將奪門集團的行為推向了合法化。

2、英宗的勢力

即使土木堡大敗也絲毫沒有影響英宗皇位的正統性,在國家形勢尚不明朗的情況下,有太多的人主張迎回“北狩”的英宗。在南宮居住的日子裡,很多人保持著(或者想要保持)與英宗的聯繫,甚至獲得英宗的賞賜。

有的人甚至公開表示對景帝的不滿,山西巡撫朱檻致書大學士陳循中提及:

“陛下於太上皇帝,論骨肉則當避位以全手足,論尊卑則當固讓以盡君臣,奈何藉口防微,反為幽閉?珍餞節其日膳,堆諜增於宮牆,是可忍也,熟不可忍?”

意思是,你景帝也是上皇的臣子,現在反而這樣對待自己的君主及兄長,國法何在?天理何在?

景帝迫於英宗的勢力,將南宮宮門的門鎖

澆固,增高了宮牆,伐去了靠牆的樹木,徹底將英宗禁錮起來。雖然他禁錮了一做宮殿,卻失去了人心,大家反而更加同情這位臨難的上皇。

因此,我們再去理解東華門下那一聲“朕太上皇帝也。”喊出的不僅是自己禁錮生活的不滿,更多的是當初君臨天下的威嚴。

3、奪門的精妙謀劃

雖然一切看起來是那麼水到渠成,但政變的成敗往往就在一瞬之間。

在奪門的謀劃中,石亨會同張軒、徐有貞、曹吉祥、楊善、王驥等率領子弟家兵千餘人,打開長安門,發南宮之錮。他們沒有動用軍隊,用的都是自己的親信家丁,這就保證了政變的保密性。

京營軍政大權掌握在於謙手裡,石亨等人雖然不滿,但不敢公然叫囂,他們選擇了十七日凌晨,那個寧靜的夜晚,一出手就驚世駭俗,以至於大臣們上朝的時候才發現龍椅上坐著的是英宗。


孝陵衛小校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一個皇帝,他經歷了皇帝——俘虜——太上皇——囚徒——皇帝的傳奇人生,而在他兩次皇帝生涯之間,明朝的皇帝是他的弟弟朱祁鈺,正是他的弟弟讓他經歷了八年的囚徒生涯。

景泰帝朱祁鈺原本是一個親王,他的哥哥朱祁鎮是大明的皇帝,他樂得做一個逍遙的王爺,但是一場變故把他推向了前臺,雖然過了一把皇帝癮,卻也落得一個被哥哥奪回皇位、自己在皇宮中重病而亡的結局。

正統十四年,瓦剌進犯明朝邊境,大太監王振為了過一把率軍出征的癮,慫恿當時年輕的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還沒與瓦剌大軍碰面,王振就被前方傳來的戰敗消息嚇破了膽,決定逃跑。但是在路上他又犯了胡亂指揮的錯誤,導致大軍行動緩慢,最後被瓦剌騎兵圍困在土木堡,二十萬明軍被擊潰,明英宗也成了瓦剌的俘虜。

奉命監國的朱祁鈺在大臣們的強烈要求下登上皇位,一方面是為了穩定軍心,領導大家保衛京城,另一方面也是讓瓦剌無法利用朱祁鎮的皇帝身份要挾明朝。

所幸在於謙的領導之下,京城的防守得到了鞏固與加強,瓦剌的軍隊無法攻破堅固的北京城,與此同時,各地的勤王軍隊也趕來了,解了北京之圍。因為成功的率領大家保衛了京城,避免了帝國的動盪,朱祁鈺坐穩了皇位,品嚐到了權力的滋味。

當上了皇帝的景泰帝朱祁鈺還有個煩惱,就是怎麼處置他那個已經被尊為太上皇的哥哥。在朱祁鈺當王爺的時候,他和哥哥朱祁鎮的感情很好,相處十分融洽,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後,朱祁鈺對哥哥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他不再關心在瓦剌做俘虜的哥哥,甚至在哥哥表示想回來做一個老百姓的願望之後都不願意接回來,這也不難理解,誰願意接一個前任皇帝回來,萬一哪天搶了我皇位怎麼辦?

而且,在與瓦剌的使節來往中也對朱祁鎮隻字不提,也從來不送衣物和食物給朱祁鎮(朱祁鎮不習慣蒙古的食物)。

在做了一年的俘虜之後,朱祁鎮被接了回來(大臣自作主張接回來的,景泰帝雖然不樂意,但是礙於輿論只能接受)。朱祁鈺並沒有好好的安頓哥哥,而是將他送往廢棄的南宮居住,其實就是監管起來,最後連南宮的大門都被封起來了,不讓朱祁鎮出入,還將院內的大樹砍光,以方便監視。

被瓦剌俘虜之後的朱祁鎮原本已經認命做一個普通人,但是回來之後卻被弟弟如此對待,心中的怒火已經被點燃。

在朱祁鎮當了八年的囚徒太上皇之後,一群別有用心的大臣徐友貞、石亨等趁著朱祁鈺病重發動了一場政變,史稱“奪門之變”,救出朱祁鎮騙開宮門,入宮復辟,病重的景泰帝無力反抗,最終朱祁鎮復辟成功,第二次登上了皇位。病重的景泰帝變成了一個多餘的人,一個月之後在宮中病逝。

反觀景泰帝的後半生,他在土木堡之變後臨危受命,在於謙的幫助之下守住了北京城,穩定了帝國的秩序,但是當他品嚐到皇帝的權力之後,他蛻變了,從一個溫文爾雅的親王變成了一個嗜權如命的帝王,原本親密的兄弟變成了仇敵,最終兄弟之間的仇恨被小人利用,導致了自己被逼退位,孤獨的死去。

其實,景泰帝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他原本可以避免這樣的結局發生。

首先,他對明英宗過於苛責,在英宗被俘之後,對其放任不管,接回國之後又將其圈禁,導致英宗懷恨在心,最終復辟,對景泰帝進行反攻倒算。

其次,景泰帝還不夠心狠。既然他擔心回國之後的英宗會威脅他的皇位,他應該心狠手辣到底,將英宗悄悄的除掉,要知道英宗可是被他囚禁了長達八年時間,在這八年裡面,景泰帝有很長的時間來實現這一目標。

所以,景泰帝既擔心英宗會奪走他的皇位,對其百般防備和折磨,但是又不夠心狠手辣,最終導致英宗復辟,正是景泰帝這種矛盾的心理和做法導致了他悲慘的結局,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沙克C

土木堡之便明英宗被俘,幾經輾轉不僅沒有被殺,還回到了京城。不過,兄弟之間的感情已經變了,弟弟景帝朱祁鈺將他安排在南宮“頤養天年”,其實就是軟禁。朱祁鈺本來就不希望哥哥朱祁鎮或者回來,現在更加擔心哥哥與朝臣有來往,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派人嚴加看管,為了防止翻牆把樹都砍了,朱祁鎮只能與錢皇后相依為命。



早年朱祁鎮非要御駕親征,以致土木堡慘敗,能活著回來,和錢皇后安安穩穩的過日子已經不錯了,朱祁鎮並無非分之想,這個弟弟做的有些過分了。

皇帝位子本來是哥哥的,因為戰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眾臣立朱祁鈺為皇帝,朱祁鈺果然不負眾望,重用於謙等人,在明朝精銳盡喪的情況下竟然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皇帝位子坐穩了。



但是弟弟畢竟只是代哥哥做皇帝,將來皇位還是要傳給哥哥的兒子朱見深。如果哥哥不出事,弟弟這輩子當個王爺,生活也是美滋滋,對皇位也沒有非分之想,可是命運偏偏又讓他非當皇帝不可,即位之初可能他還只是想著代替一下而已,可是一個人掌握權力時間長了,難免會有私心,不把皇位還給哥哥也就算了,還廢掉了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可惜朱見濟早夭,朱祁鈺有沒有其他的兒子。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有傳言說要傳位給叔叔的兒子,也不給朱見深。于謙因為輔助朱祁鈺坐穩了皇位深受朱祁鈺信任,但是于謙性情耿直剛正不阿,得罪了一大批人,他們恨于謙,自然就恨朱祁鈺。於是一群投機分子,主要成員有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一手策劃了奪門之變。



他們帶著人馬,用巨木撞南宮大門,不料大門被朱祁鈺加固得太結實,門沒開,牆倒是破了一個大洞。朱祁鎮還不知道怎麼回事,以為朱祁鈺要殺他,不料是迎他復辟。於是他們直奔皇宮,此時才遇到阻攔,不過被朱祁鎮一句話解決了(我是太上皇,快開門!)

第二天早朝,朱祁鎮坐上皇帝寶座,重臣驚愕之餘,只得跪拜,就此復辟成功。皇帝的更換整個過程如此迅速如此順利,一點波瀾都沒有。而朱祁鎮也沒有理會病重的朱祁鈺,因此出現了短暫的兩帝並存的情況。


考古班二愣子

要知道原因,首先得知道奪門之變發生的大背景和參與人員的目的。

大背景:

朱祁鎮是第六代明朝皇帝,因為御駕親征被瓦剌人捉去;

大明無帝,孫太后接受于謙等大臣建議,立朱祁鈺做第七代皇帝;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朱祁鈺廢掉朱見深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朱祁鎮回國,被軟禁,叫天不應,叫地無門;

朱祁鈺兒子,太子朱見濟夭折,朱祁鈺也病重在身;

群臣要求朱祁鈺再立朱見深為太子,朱祁鈺不同意。

大背景下的各方矛盾和利益衝突:

朱祁鎮是合法的正統皇帝,朱祁鈺也是合法的正統皇帝,但是朱祁鎮身份更正,朱祁鈺是代理皇帝扶正的,所以一個皇位,兩個皇帝,必然要有一方讓步;

朱見深是太子,朱見濟也是太子,朱見深的身份更正,一個太子位,兩個太子,必然有一個要退,巧的是,朱見濟夭折了,朱見深本應是不二人選,但是他的叔叔朱祁鈺不同意;

孫太后本意是朱祁鈺繼位,死後傳給侄子朱見深,但是朱祁鈺違背了她的意思,太后不樂;

明朝主戰派于謙和大將石亨,南遷派徐有貞結下私仇,于謙是擁立朱祁鈺的,因而石亨和徐有貞轉而密謀擁立朱祁鎮。

各方參與人員的目的:

朱祁鎮:他本就是大明合法皇帝,如今被軟禁,生死未卜,如不奪門,以後極有可能不明不白的被害死;

孫太后:不滿朱祁鈺所為,她認為朱祁鈺應該再立朱見深為太子,深層次的想法還包括:朱祁鈺病重,卻不立太子,顯然不想把皇位還給哥哥或者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那麼,最好把朱祁鈺廢掉;

石亨,徐有貞等大臣:都和于謙有私仇,如果奪門成功,擁立朱祁鎮重登皇位,則自己一下子翻身變成朝廷重臣,也可以打擊于謙報仇;

吃瓜人員:誰做皇帝都行,都有合法性,誰上臺咱擁護誰。

主流想法:朱祁鈺本就是代理皇帝轉正的,你哥哥回來了,你不讓位,情有可原,讓你哥哥的兒子當太子行吧?

可是你把哥哥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廢了,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那好,再理解你一下。

你兒子夭折了,你還不想讓哥哥的兒子當太子,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奪門之變一夜成功,是上述各方參與人員的想法行動的結果,朱祁鎮奪門,不是篡位,所以才這麼順利。

奪門過程:

朱祁鈺病重,石亨和張輒等私下謀劃擁立朱祁鎮,去找太常寺卿許彬,許彬推託年老,舉薦徐有貞。

石亨,徐有貞等密見孫太后,得到孫太后允許,於是和太監曹吉祥內應外合,率領死士

毀牆攻門,救出朱祁鎮。

朱祁鎮連夜從東華門入宮,在奉天殿即位,黎明時分詔諭百官,朱祁鎮再次成為皇帝。

奪門結果:

朱祁鎮重新登上皇帝寶座,兒子朱見深被立為太子;

朱祁鈺被囚禁,不久死去;

孫太后達成願望,以後被兒子,孫子一直尊供;

徐有貞官至兵部尚書兼華蓋殿大學士,曹吉祥晉升為司禮太監,內臣之手,石亨為忠國公,武將之首。

于謙被殺。

朱祁鈺被貶稱郕戾王,帝位不為朱祁鎮承認。

奪門如此順利的原因:

由於朱祁鎮的身份名正言順,所以他做皇帝,群臣和主流輿論不會反對;

孫太后在後宮支持他;

一些大臣和太監裡應外合;

朱祁鈺在不立朱見深為太子的問題和對待朱祁鎮的問題上做得甚為不妥,暗地為主流非議。


師明禮

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先介紹一個人物,確切地說,是證人。

明人楊暄,字廷獻,景泰甲戌進士,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刻,他擔任御史,親眼目睹了事變的來龍去脈,與曹吉祥、石亨都有交往。

當時目睹此事的人很多,為何單獨要提起這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原因很簡單,因此這個人把這件事記錄了下來,還專門為此寫個本書,名字就叫《復辟錄》。

其中,冒著生命危險記載了一條事關奪門之變最最關鍵的一條史料:

景泰有疾,都督張軏、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以南城之謀扣太常卿許彬。

彬曰:“此社稷功也,雖然彬老矣,無能為也,盍圖之徐元玉。”

軏、亨等從其言。是月十四日,夜會有貞,有貞曰:“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遊畋,為赤子故耳。今天下無離心,謀必在此,特不知南城知此意否?”

軏等曰:“兩日前有陰達者。”有貞曰:“必伺獲審報,乃可議。”

靰等去兩日,夜再會有貞。言報得矣,計將安施。

啥意思?說白了,就是奪門之變的三位主謀都督張軏、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在奪門之變發生前4天,就把消息告訴了明英宗,並得到了明英宗的肯定,才實施。

這也是奪門之變勝利的關鍵。

於是在正月十六月亮最圓的夜晚,徐有貞、石亨親自帶了一千名士兵悄悄爬入長安門,急奔軟禁明英宗的南宮,救出他。

史官繪聲繪色記錄了當時情景:

忽天色明霽,星月皎然。上皇顧問有貞等為誰,各自陳官職姓名。入大內,門者呵止之,上

皇曰:“吾太上皇也。”門者不敢御。眾掖升奉天殿,武士以瓜擊有貞,上皇叱之,乃止。

在兩個關鍵地點,一個在東華門,這是進入皇宮大內的必經之路,守門人不開門還罵人,另一個是奉天殿,大內侍衛要打人,這都是他們的工作職責。

正是在這性命攸關的時刻,都是明英宗出馬,才搞定。

所以,奪門之變一夜之間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英宗下定決心了。

那一聲“朕是太上皇!”包含了多少幽怨憤怒!


歷史有妖氣

根據現有史料來看,奪門之變這場政變,看似倉促,但實則得到了孫太后的默許。有她的默許,其實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了。

孫太后是何許人?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也有認為不是生母只是養母的,這就是另一個謎團了)。這位阿姨可是很有手段,明宣宗朱瞻基當年因為寵愛她,不惜把原先的胡皇后廢掉,改立孫氏為皇后。後來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又是孫皇后坐鎮後宮,危急之下決定立郕王朱祁鈺為帝,穩定了明朝局勢,換句話說,連朱祁鈺的皇位都是她給的,這麼猛的阿姨,誰敢不服?

在明史中就有石亨在奪門之前先去請示孫太后的記載,如果你認為明史是清朝人修的,不可信,那麼看看明朝人何喬遠編纂的《名山藏》吧,幾乎一模一樣的記載:“石亨陰結太監曹吉祥、蔣冕等,謀請復辟,密白太后,許之。”

之後査繼佐的罪惟錄也有類似記載,如圖所示:

即便是在官修史書《明英宗實錄》中,明英宗朱祁鎮的詔書也是這麼寫的:“朕辭不獲,

請於母后諭令,勉副群情,以安宗社。”

所以說,在奪門之變策劃之初,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就已經獲得了太后的默許,這就使得奪門之後的阻力驟然減少了很多。

當時的情形,全國人民都知道,景泰皇帝朱祁鈺病重,眼見是要死了,只是死得早和死的晚的區別罷了。所以誰來當皇帝就是眼前最緊要的問題。大學士王文算是景泰一黨,不願意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也不願意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但是,景泰皇帝沒有兒子,那咋辦呢?於是乎,江湖傳言,景泰皇帝一黨要“謀白太后,迎取襄王世子”。襄王世子指的是襄王朱瞻墡的兒子,我相信,這個傳言也曾傳到孫太后耳朵裡。但很明顯的孫太后並不願意這麼做,因為據史料記載,傳喚襄王的襄國金符一直在孫太后那裡,沒有動過。正在這時,有人要奪門了,準備把皇位還給自家的兒子朱祁鎮,那當然是好事啦,於是一拍即合,孫太后把口諭發了。

為什麼孫太后會同意奪門之變呢?原因也不復雜。第一,親疏有別啊,明英宗朱祁鎮可是親兒子,就算不是親的,也是打小兒養在身邊養了多少年的,感情深厚。那襄王朱瞻墡、景泰皇帝朱祁鈺,又不是自己生的、自己養的,雖說和朱祁鎮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和孫太后就沒有半毛錢關係了,相比而言,當然是朱祁鎮看著最順眼。第二,就算奪門失敗,死的也不過是曹吉祥、石亨、徐有貞這一撥人,有孫太后鎮著,景泰大約是不敢殺朱祁鎮的,所以對朱祁鎮來說危險性不算很大。第三,景泰都已經快死了,就差那一口氣,這個奪門的成功率還是不低的。

所以說,為什麼倉促的奪門之變會成功?第一。景泰差一口氣就掛了,他沒有兒子,本來從宗法角度來說,朱祁鎮及其子朱見深就是最合法最正當的繼承人。第二,這次政變得到了太后的默許(說不定有口諭甚至懿旨),在皇位之爭中,其實是“名正言順”的。


營三千

奪門之變產生於先皇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皇位繼承人卻沒有,孫太后就想把皇位傳給兒子,於是令石亨等人提前發動政變,奪取皇位。皇帝因為重病,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所以,就很成功的發動了政變。風險小回報大的事兒,有點膽量的人都會幹。歷史上有多次政變,那唐朝來說,成功的政變就有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唐隆政變,甘露之變等等,失敗的更多,李世民太子李承乾密謀政變失敗,房遺愛密謀擁立李恪,侯君集政變陰謀被粉碎等等,皇帝與大臣貴族之間矛盾是非常大的,原因在於獨裁,獨裁就會阻擋他人的進步,獨裁可以讓更多的人永遠消失,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家天下獨裁製與黨天下獨裁製如出一轍,中央集權制下政變有隨時發生的可能性,民主選舉制就不一樣了,總統有被罷免的風險,不得不老老實實,村長有被罷免的風險,同樣老老實實。


龍行天下49029827

那是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間不疏親。更何況弟弟朱祁鈺已經是病入膏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