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談|農村廁改何以淪為“半拉子”工程

在山西省太原市婁煩縣,部分農村的廁所改造成了“半拉子”工程——房前屋後、鄉路邊、山坡上,白色的蹲便器隨處可見,卻既沒有圍牆,也沒有屋頂,被媒體稱為“尬廁”。6月24日,婁煩縣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有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回應稱,當地已組成專門的整治領導組,相關村莊的廁所改造正準備復工,將按照標準完成修建。(據央廣網6月25日報道)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然而,中央高度重視並不斷出臺相關方案及措施加以推進的農村廁改工程,卻在山西婁煩縣的一些農村變了味、走了樣——“到處都是蹲便器,卻沒有一個能用。”這些“尬廁”不但沒有讓村民享受到政策紅利,而且浪費了大量資金、給群眾添了亂,嚴重影響了當地的形象。

“廁所革命”這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何在婁煩縣淪為讓人尷尬的鬧心工程?按照當地的說法,是因為資金和宣傳問題——建一個廁所需要近3000元,婁煩縣的這筆資金由市縣兩級財政各出1000元,然而市級財政能保證,縣級財力卻捉襟見肘,所以廁所只建成了地面部分,圍牆和頂棚需要村民自己負擔。同時,由於政策宣傳不到位,很多村民誤以為費用由政府全部負擔,自己無需額外支出,於是就出現了既沒圍牆也沒屋頂的“尬廁”。

這樣的解釋看似合理,實則卻是避重就輕、推脫責任的說辭,目的或許就是為了掩飾當地在工作作風、宗旨意識等方面的問題和不足。

比如,在當地一個常住人口僅30多人的村裡,就新建了40多個“尬廁”。顯而易見,至少對於這個村的廁改而言,資金根本就不是問題——買40多個蹲便器的錢,難道還不夠用來建三兩個完整的廁所?再如,在當地一些村莊,新廁所還未開建,就統一拆掉了舊廁所,讓村民如廁只能“打游擊”——這樣的工作方式之下,又怎麼能說服群眾負擔費用?

僅此兩例,就可看出“尬廁”背後的深層次問題。其一,當地有關部門並沒有將廁改真正當成一項造福群眾的民生工程,而是當成了一項“不得不完成的任務”。試想,如果不是存在嚴重的“按時按量交差”“敷衍了事”等錯誤思想,又怎麼會在常住人口30多人的村裡一股腦兒地建了40多個廁所?其二,具體工作雜亂無章、大而化之。農村廁改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科學的統籌規劃。但是婁煩縣不僅沒有事先協調好資金問題,而且對修建、改建廁所的數量、位置等同樣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同時在工作過程中也沒有考慮群眾的感受和實際需求。有此兩點,該縣的農村“廁所革命”淪為“尬廁鬧劇”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婁煩縣的這些“尬廁”出現於2016年,已經存在了兩年時間,若不是此次被媒體曝光,恐怕還會“尷尬而堅強”地存在下去。這反映出當地監督和考核機制的嚴重缺位。而這種缺位的危害,同樣不容小視。

錯位的思想認識、不良的工作作風和缺位的監督考核,共同催生了一個個有名無實的“尬廁”,讓一項利民政策陷入“無法落地”的尷尬境地。擺脫這樣的尷尬,辦法也許只有一個,那就是高擎紀律規矩之劍,嚴格執紀、強化問責,讓那些尷尬製造者真正感到“尷尬”。(賈夢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