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等是因為太陽系引力,才會路過太陽系的嗎?

暈暈的Honeybaby

彗星等是因為太陽系引力,才會路過太陽系的嗎?

美麗的彗星想必很多人都見過,但是彗星從哪裡來,或許很多卻不是特別清楚,今天我就來818美得令人窒息的彗星是從哪裡來的

麥克諾特彗星

要成為彗星,首先這個天體得是一個鬆散結構、揮發物質組成的“髒雪球”,其次它的軌道須是大橢圓軌道,靠近太陽時候其物質蒸發會形成慧發,要不然就是一顆小行星,形成不了彗星!

木星軌道內的小行星帶

彗星一般來自於小行星,但幾乎不會來自於木星軌道內的小行星,彗星的成因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週期彗星,天文學家認為其來自於太陽系的邊緣柯依柏帶

週期彗星一般與黃道面傾角比較小,因為柯依柏帶的天體基本都在黃道平面附近運行

非週期彗星科學家則認為其來自於形成太陽系後,被太陽風推送至柯依柏帶外的奧爾特雲,非週期彗星的軌道與黃道面比較大,因為理論上非週期彗星可能來自於任何方向

以這顆小行星的軌道為例,非週期彗星的軌道與黃道面角度非常大

柯依柏帶的天體成為彗星很多是因為外側矮行星的引力擾動,或者柯依柏帶內部天體的碰撞,改變軌道後受到太陽的引力,成為飛蛾撲火的“飛蛾”!因為有些彗星因為軌道的原因,會一頭扎入太陽,當然更多的彗星是來太陽附近來走走看看,我們歡迎其下次再來!

奧爾特雲內的非週期彗星天體成因則也不外乎碰撞和受到太陽引力影響,或者太陽引力影響更大一些,畢竟奧爾特雲內大的天體相對比較少。

當然彗星也不會一直是彗星,如果多次週期後,彗星的可揮發物質蒸發乾淨後就變成了一顆小行星,我們以現在的科技追蹤一個小型天體是比較難的事情,或許某次之後不見了的彗星變成了我們看不到的小行星,你也不必傷感,因為彗星離得遠就是美麗的彗星,如果離地球過近,那地球上的我們就該慌了,畢竟小行星那麼大小的天體撞入地球的話,地球就是不死也得脫層皮

車里雅賓斯克的小行星在大氣層內的軌跡

當然各位也無需擔心,畢竟這個概率實在是不太大。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感謝各位閱讀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和題主想象的有些不一樣,其實彗星大部分都是位於太陽系之中,因為太陽系引力從太陽系外面進入太陽系的也有,但是並不多。

我們目視能看到的彗星都是由彗核、彗發、彗尾三部分組成,它之所以是彗星,是因為上面含有大量的冰晶粒子,當它們在靠近太陽的時候,因為太陽光的照射而導致表面的溫度變高,冰晶粒子變成水分子蒸發,距離太陽特別近的時候甚至會有些水蒸氣像噴泉一樣從內部噴出來。當水蒸氣從彗星表面蒸發出之後,會在太空中留下一條長長的痕跡,這樣的星體才是彗星,如果沒有留下長長的痕跡,那我們通常只能稱它們為小行星了。

彗星大部分形成於太陽系的柯伊伯帶中,因為海王星內軌道空間都被一些大型天體清空,而在海王星之外的區域,水分子通常都是以冰晶的形式存在,它們會和塵埃等漸漸形成一些較大的天體,由於大都是有塵埃和冰晶顆粒組成,所以彗星的結構一般比較鬆散,就像滾出來的一個髒雪球,這樣當它們太陽來到附近的時候,表面才會在太陽的照射下釋放出大量水蒸氣,從而在太空中拉出一條長長的線。

至於彗星為什麼會向著內太陽系進發,通常認為是它們受到了一些柯伊伯帶大型天體的引力影響,有的則是因為彗星的互相撞擊而改變了軌道,也有的可能是受海王星引力的影響他被拉向了內太陽系。




彗星還分為週期彗星和非週期彗星,軌道為橢圓的彗星只要在運行的過程中不受其他天體引力的影響,基本上都能定期回到太陽身邊,稱為週期彗星,軌道為拋物線或雙曲線的彗星,往往只能接近太陽一次,一旦離去就不再復返,稱為非週期彗星。


所以天文學家們認為這類彗星或許原本就不是太陽系成員,它們是太陽系之外的過客,闖進了太陽系後受到太陽引力的影響而靠近太陽,只要速度夠快,它們就會回到茫茫的宇宙深處,而如果速度不夠快的話,或者是中間受到某些天體引力的影響,它們就被太陽的引力控制,從而漸漸成為一顆週期性彗星,這也說明彗星的軌道很不穩定,所以常有彗星撞擊太陽或者木星等大型天體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