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和公主有何区别?

9527天空之城

看了一些清宫剧,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格格和公主是一个意思,但是两者虽然都是对针对皇族女性的称谓,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格格,满语,是小姐的意思,满族和清朝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为清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仿明制,开始称皇帝的女儿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这个称呼则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相对于格格一词,公主的称谓可谓由来已久,在中国,周朝时期,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则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起源,《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中国封建社会李朝历代都对公主有着自己的一套制度,从唐朝以后开始,公主一般专指帝王之女,或者背负和亲任务的宗室之女,如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就是宗室之女。


一点点历史

格格是个满语的音译写法,其拉丁文转写应为“gege”,早期大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姐姐”,二是对女性的尊称。清朝入关以后,格格一词有了一定的变化,姐姐的意思有所扩大,多有我们现在女孩、姑娘之意,在很多旗人家庭当中,给女孩起名字,就喜欢以“格”字来命名,比如我姥姥的姑姑,名字就叫“常格”,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对女性的尊称,这个含义其实一直没有太多变化,这也是当今人们对于公主与格格区别不清的主要原因。这里面又有两方面的问题,其一,对旗人家女性的尊称,所称呼的一般指皇室贵族或满洲世家中女性,也就是说,对于有一定的身份的女子,在历史上是有被称为“格格”的习惯的,就比如说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在雍亲王府虽只是个侍妾,连侧福晋的名分都没有,但由于是王爷的女人,在记录中仍被写成“格格”,而普通的八旗兵丁,那些没有很高官位品级的人家的女儿,社会中没有习惯称其为格格。所以,也并不是所有的满族女孩都可以被称为格格,主要是历史上没那个习惯。


其二,格格在皇族女子中有专有称为,可以相对于公主、郡主,是个封号,是格格这个词在顺治朝被汉语化了。按中国传统的皇族女子所封的爵位,有公主、郡主、郡君、县主、县君和乡君,那么清入关后,也以格格向对应,也就有了固伦格格、和硕格格、多罗格格、固山格格,是针对于有正式封号的皇族女子的称谓,有的是皇上的女儿,有的则是王爷、贝勒的女儿。


红小豆馆主

格格的本意是满族人家小姐。

清代最初皇宫中也有格格这个小妾分类,康西之后制度规范些,皇宫没有了。但亲王郡王等高级封爵家中还有这个小妾分类。

康熙典制中,亲王女封和硕格格(对应汉语的郡主),亲王世子、郡王、贝勒之女均封多罗格格(县主、郡君),贝子女称固山格格(县君)。公爵女封格格(乡君)。其余宗室女统称宗女,享四品待遇。

公主,本意是周天子之女,出嫁时由公爵来主持婚礼,故名公主。后世皇帝之女,某些宗室女也就借公主来称呼。某些时候,如宋徽宗就曾改称公主为帝姬。

金元后金等蛮族,最初以为公主是很高大上的名号,就将自己妻妾都挂上某公主的封号。导致妃子是公主,自己女儿也是公主,呵。

正常情况下,公主要分等级和辈分。

皇帝的姑妈,称大长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女儿称公主。

通常,最高等级的公主为国公主,位同亲王,可食邑一国。如秦国公主,以春秋诸侯国为封号,或如宁国公主等美号。

一般来说,只大长公主,长公主,皇后嫡女才能得到国公主封号。

次级为郡公主,可食邑一郡,以秦汉郡名为封号,位同郡王。一般长公主、皇帝比较宠爱的女儿,太子嫡女才可能得到。如上党公主,金城公主等。

再次为县公主。可食邑一县。以各时期县名为封号。

最次为乡公主,食邑一乡或数乡。某些时期没有设置乡公主这个级别。

清代,公主分为两类。

地位最高的是固伦公主,只有皇后嫡女和皇帝同产姐妹才能获得,本意是天下人的公主。地位与国公主类似,位同亲王。少数有越级,如乾隆十公主嫁和珅子丰绅殷德,封号固伦和孝公主,就非皇后嫡女。

和硕公主,皇帝庶女,养女封和硕公主。本意是一方(旗)的公主。位同郡王。


张勇達州

格格和公主有何区别?峰子哥来为你解答。


“格格”早期起源

“格格”一词,从满语“gege”的音译词汇而来,是清朝满族的特定产物。


格格,是满族人对女性的一种称谓。早期大致意思是“姐姐、姑娘”,类似于汉语中“大小姐”的意思,泛指对女性尊称。一开始并没有定制,所以有时候一般满族的未嫁姑娘,也可以称为格格。

一般普通八旗人家的女儿,起名字时通常喜欢带“格”字,比如丽格、兰格(丽小姐、兰小姐的意思)。

后来,格格一词,词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从泛指对女性尊称,逐渐演变成了只有一定地位的女性,才能称之为“格格”,格格走向特定化和封号化。

“格格”被专指化


“格格”这个正式称谓,是从后金时期才开始使用的。后金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比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为“东果格格”,次女称为“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按照汉人习惯,重新规定了封号。


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而“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也就是说,清朝从皇太极开始,皇帝的女儿一般就不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公主"。格格则是清朝王爷的女儿称谓。(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格格和公主的区别:“格格”用于后金时期和清朝时期,而“公主”则从周代时期开始一直被运用几千年,而且不止是中国,中国临近的一些国家也用“公主”这个称号。

“公主”在汉制中指哪些人?

公主,一般是指中国古代汉族王朝对皇女、王女、宗女的封号。公主通常是皇女称号,比如有名的太平公主、高阳公主等。

但在部分特殊情况下,为了需要,宗女也可以晋封为公主,比如嫁给松赞干布的文成公主。一般汉人王朝里,皇帝的姊妹、亲姑姑,都称为公主。而亲王的女儿,则称郡主。“格格”称呼,从未在几千年的汉人王朝中出现过。

“格格”在电视剧里的表现

其实,《还珠格格》里的“还珠格格、明珠格格”称谓,是并不严谨的。比如紫薇,是乾隆帝和夏雨荷所生的,就是皇帝的女儿,严谨的讲应该称“明珠公主”。

关于“格格与公主”用法,这一点《甄嬛传》就做得比较严谨一些,比如里面的温宜公主、胧月公主、灵犀公主、静和公主,都是皇帝的女儿,而没有叫某某格格。再比如金庸先生《鹿鼎记》书里虚构人物建宁公主,是康熙帝的妹妹,叫建宁公主而不叫建宁格格。

虽说如今拍清宫剧比较多,“格格”也成了常见词,但是格格与公主的称谓还是有区别的。电视剧有时会模糊化两者称谓,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

“格格”按等级,分为五等


满清王朝效仿中原汉制,对满清皇室的女性做了规制,对应汉制的“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顺治十七年,顺治帝把"格格"分为五等:

1、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2、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3、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4、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5、镇国公、辅国公之女,仅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也就是说爵位“公”以下人的女儿,就不能称“格格”了,都只能叫“宗女”。

“格格”按血统,还分为三种



格格按血统,还分为三种:满人格格、蒙古格格、汉人格格。根据满清规制,蒙、汉的格格地位,一般低于满人格格,但也在格格之列。满、蒙、汉格格,地位依次递减。

蒙古格格,就是草原上蒙古王公的女儿。清朝奉行“满蒙联姻”,经常迎娶蒙古格格。比如顺治帝的母亲孝庄太后,也就是大玉儿,就是蒙古王公之女,她是蒙古科尔沁部 博尔济吉特家族的女儿。


汉人格格,就是汉人藩王的女儿,则只存在于清初,因为只有在清初才有汉人藩王。


“公主”称呼:欧洲皇室及现代人的用法


欧洲君主的女儿、姊妹、姑母,和其他直系王室成员之女,称号为“Princess”翻译为公主,有时会依照与君主的亲疏,翻译成公主和郡主。


此外,欧洲皇室一些非君主直系亲属而被封为公主(Princess)的女性,有时也会翻译为公主,比如茜茜公主、戴安娜公主(戴安娜王妃)。

而在现代,有的父母也常把女儿亲切的叫“小公主”,甚至谐音成“小公举”。所以“公主”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化。


【文:峰子哥;点关注趣历史!】


峰子奇观

电视剧《还珠格格》小燕子、紫薇分别称为还珠格格、紫薇格格,乾隆 的其他女儿也被称为格格。而电视剧《大太监 》中,道光 帝的女儿,称为和硕公主。为什么皇帝 的女儿有的称为格格有的称为公主呢?  


格格、公主各是什么意思?格格和公主的区别又是什么?

格格:格格是满族和清朝 对女性的一种称谓。作为正式称号使用时,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作为非正式称号时,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

公主: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封号。通常是皇女位号,只有在部分特殊情况下,宗女才能破格晋封为公主。此外,一些邻近中国的国家,因受中国影响也有公主封号。此外,一些非君主直系亲属而被封为Princess的女性有时也会翻译为公主。



至于,格格和公主的区别 :

“格格”用于后金时期和清朝时期,而“公主”则从周代时期开始一直被运用,而且不止是中国,中国临近的一些国家用“公主”这个称号。在后金时期,国君和贝勒的女儿称为“格格”,皇太极 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如果单说是清朝的话,那公主应是:皇室所生子女,依照其母亲的品阶不同,封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固伦公主一般为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和硕公主一般为嫔妃所生之女。

而格格则是: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六、还有一种情况,格格亦指王府中没名分的小妾。 


娱文课代表

格格是满语,用来称呼年轻女子,相当于汉语“姑娘”的意思,公主是汉语,特指皇帝的女儿。


很多人认为格格就是公主,这是完全错误的,格格的范围很广,皇帝的女儿、皇族宗室的女儿、旗人的女儿,都可以称为格格。需要注意的是,旗人并不等同于满族人,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也就是说,蒙古族人的女儿和加入旗籍的汉族人的女儿,都是格格。


清代中叶汉军旗人文康的白话文小说《儿女英雄传》,讲的是汉军正黄旗的故事,安骥的父亲、舅母等长辈都称他为“阿哥”,同理可知,旗人父母对女儿的称呼就是“格格”。


当代满族作家颜一烟的儿童小说《盐丁儿》,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后来改编成电视剧(启功题写剧名,关垚淼主演),小主人公鄢海玉是个满族女孩,她父亲和她说话时就称她为“大格格”。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有意废了光绪,但又不确定王公大臣是否支持,就想先给同治立嗣,找了个皇族近支晚辈的男孩溥儁,算是过继给同治,让众人称溥儁为“大阿哥”。慈禧十分精明,所谓阿哥,在满语里指年轻男子,皇帝的长子是大阿哥,普通旗人的长子也是大阿哥,慈禧巧妙地运用一语双关,隐藏起废立之心以试探群臣。“格格”和“阿哥”是对应名词,所以,皇帝的女儿是格格,普通旗人的女儿也是格格。


清代皇族的规矩:皇帝的女儿分两个等级,皇后所出是固伦格格,地位相当于亲王,妃嫔所出是和硕格格,地位相当于郡王;亲王的女儿也是和硕格格,郡王、贝勒的女儿是多罗格格,贝子的女儿是固山格格。


当然,也有一些破格晋封的:例如,乾隆最小的女儿是惇妃所出,乾隆老来得女,特别疼爱她,所以封为固伦和孝公主,后来嫁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再如,恭亲王奕訢的女儿,慈禧收为义女,封为固伦荣寿公主。


杉珜

“格格”之称来自清朝。

清朝从皇太极开始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而王公贵族的女儿称为“格格”。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皇帝)、贝勒的女儿(有时候也包括一般的未嫁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女“东果格格”、“嫩哲格格”。

清太祖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开始仿明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称“和硕公主”。“格格”就专指王公贵族之女。

现在讲讲公主跟格格的区别。

公主:

皇室所生之女,依照其母亲的品阶不同,封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固伦公主一般为正宫皇后所生,和硕公主一般为嫔妃所生。

从所生养的母亲来看,固伦公主一般为皇后所生之女才可以被册封为固伦公主,而和硕公主一般都是嫔妃所生。也有例外情况。如为了联姻的需要或是皇室喜爱,有时候会旭宗室之女或妃嫔之册封为固伦公主(如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子;荣寿固伦公主,奕欣长女)。

从品阶上来看,固伦公主较为尊贵,相当于和硕亲王品阶。和硕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世子品阶,要比固伦公主低一等。

字面意思来看,固伦在满语中意思是国家,和硕的意思是地方。

从公主朝服装饰来看,固伦公主比和硕公主要更加的贵气。如固伦公主的朝冠是垂绦金黄色,和硕公主却是顶镂金二层。

格格:

顺治十七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为“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为“乡君”。


在清朝,“格格”有时候也被用作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间,内务府的报告中有称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帝)为“苏麻喇额娘(母亲)格格”。

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清史稿》记载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黄庆卫376





格格>公主≠公主。格格发音是koko,汉音gege,一声。最初为旗人、宗室女儿的尊称,类似于汉语的千金小姐之意。格格好厉害,可以是妈妈,可以是姐妹,可以是婢妾,还可以格格生格格!



格格还有宗室小妾之意。大概取小妾都是年轻女孩子之意。如乾隆他妈钮钴禄氏孝圣宪皇后(1692.11.5-1777.3.2)在雍正未即位前,因为滕妾身份被称为格格。位在皇室大福晋(嫡福晋=后=正妻)、侧福晋(妃=平妻)之下,也称庶福晋(嫔=妾)。福晋为夫人意,因为早期满语受蒙语影响深,老满文就蒙文的翻版,故不少词汇源自蒙语。“福晋”是回鹘(蒙语源自回鹘语)“可敦”的转音,鲜卑、蠕蠕、突厥、回纥(回鹘)、蒙古的可汗的正妻都称为可敦。



自清朝皇太极起,后妃生女不叫格格叫公主。清太宗崇德元年,仿明制将福晋改为后妃并将后妃之女由“格格”改为公主。皇后生女为固伦公主,固伦——国家!妃子生女为和硕格格,和硕——旗主!清朝只有公主和长公主。长公主包括皇帝姐妹和姑姑。



1660年顺治将格格封为四等,格格生格格。亲王女为和硕格格,大福晋女郡主,侧福晋女为郡君。②世子、郡王、多罗贝勒女为多罗格格,大县主,侧县君;多罗大郡君,侧乡君。③固山贝子女为固山格格,大县君,侧宗女。④镇国公、辅国公女为格格,嫡乡君,侧宗女。但皇帝、亲王、郡王的格格福晋生的女儿也叫格格。



德高望重者的称呼。苏麻喇姑(1622-1705.10.24)终身为嫁,伺候在孝庄身旁,抚养教育康熙还有康熙的儿子。虽是奴婢,但居功厥伟,德高望重。内务府称她为苏麻喇额涅格格,就是妈妈格格。

格格这么牛,您知道吗?谢谢大家!


福垊

公主是皇帝的女儿,格格则是亲王以及各种皇亲贵戚的女儿,如果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的人可能会把二者之间的区别混淆。

正如我们所看的还珠格格一样,里面把皇帝的女儿称之为了格格,正是因为这样的无良电视剧造成了我们的错觉,以为清朝的公主就叫格格,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在满清入关之前,他们的国号还称之为金,但为了跟与宋相对的金朝区分开来,所以后世的史家将其称之为了后金,在后清时期清人的主宰者大汗的女儿和其他的皇亲贵胄的女儿一样被称之为格格,当时还没有格格与公主的区分。

在清人入关之后,他们开始接受起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开始受到了汉人制度的影响,所以他们将大汉改为皇帝,将自己的女儿格格改为了公主,跟亲王贝勒们的女儿区分开来了。


如果说公主和格格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么可以把公主比作一枚凤凰,格格们则可以比喻为孔雀,一个地位无尽的尊容,是当朝天子的女儿,一个虽然地位也同样尊荣无比,但却和公主们有着云泥之间的差别。

但是这可并不意味着公主们的日子比格格们好过很多,可以说公主是所有皇亲国戚中最为凄惨的人,她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所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清朝的公主因为身份的问题,所以一出生就有着专门的嬷嬷看管着,这些嬷嬷不仅是公主们的管家,更是公主们的礼仪官,在后宫中,她们遵循了一套非常严格的礼仪制度对公主们的生活进行了严格到每一处细节的管控。

所以这个时候的公主们就成为了傀儡,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嬷嬷的责骂以及处罚,甚至在出嫁后连想见自己的丈夫都要经过嬷嬷们的同意,如果嬷嬷们没同意的话,公主是坚决不能见到驸马的,所以公主们就需要花重金收买嬷嬷们,这才能和自己的驸马见上一面。

所以说这就是公主和格格之间的区别,公主的地位虽然比格格的地位高,但在生活的享受以及自由方面公主却是远远比不上格格以及任何一个平民女子的,她们自出生就拥有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崇高地位,但也因此坠入了一个魔窟之中,身家不能由已,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当你得到了一件东西,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孤客生

清朝从皇太极开始皇帝的女儿均称为"公主"。

清朝贵胄之家女儿成为“格格”。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

“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

一、公主:

皇室所生子女,依照其母亲的品阶不同,封为固伦公主,和硕公主。

固伦公主一般为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和硕公主一般为嫔妃所生之女。

固伦公主与和硕公主:

1、从所生养的母亲来看,固伦公主一般为皇后所生之女才可以被册封为固伦公主,而和硕公主一般只是妃嫔所生之女;(例外情况:为了联姻的需要,或是皇室喜爱,有时候会把宗室之女或是妃嫔之女,晋封为固伦公主,如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子;荣寿固伦公主,奕欣长女)

2、从品阶上来看,固伦公主较为尊贵,相当于和硕亲王品阶,和硕公主相当于和硕亲王世子品阶,要比固伦公主低一等;

3、字面意思来看,固伦在满语中的意思表示是国家,和硕的意思表示是地方;

4、从公主朝服装饰来看,固伦公主的朝服装饰比和硕公主的装饰更加的贵气,如固伦公主之朝冠,垂绦金黄 色。和硕公主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每孔雀饰东珠六。

二、格格:

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在清朝,“格格”有时候也被用于尊称其他地位高贵的女性。例如康熙年间,内务府的报告中有称苏麻喇姑(孝庄文皇后的侍女,曾抚养康熙帝)为“苏麻喇额涅(母亲)格格”。

无正式封号的贵族之女可称格格。《清稗类钞》称:“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另外,清朝亲王的低阶妾有时也被叫做格格,位在侧福晋、庶福晋之下。《清史稿》记载雍正帝的孝圣宪皇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