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克明
高克明 《溪山積雪圖》絹本水墨畫,縱44.1釐米,橫30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水墨畫雪景。幽溪細路,盤曲而上,峭壁危樓掩映林中,下有茅舍竹籬,溪岸片艇。山石輪廓,屋宇林木用禿筆,亦偶用戰筆。竹林及蒹葭以尖細之筆畫成,筆趣雋永。此圖構圖偏於左半,樹石皆見馬、夏之法,雖畫之右下灘瀨近坡上署“克明”款,而畫風已入南宋,其款或為後人所增。
題款有二:一為郭熙。一為克明。
收傳印記:天地一家春。乾隆御覽之寶。御書房鑑藏寶。石渠寶笈。石渠定鑑。寶笈重編。嘉慶御覽之寶。本幅選自“名繪萃珍”冊第一幅。
高克明,生卒年不洋,宋化絳州(今山西新絳) 人,主要活動時期在太宗,仁宗二朝,為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 高克明的山水畫創作,大多是從實地觀察獲得素材,復經自己深思熟慮、苦心經營中得來,並不專師於一家,卻能注意採擷諸家之美,參成一藝之精,自為體格,頗有創新的味道。
善佛道、人馬、花竹、翎毛、禽蟲、畜獸、鬼神、屋宇,皆造於妙。工畫山水,採擷諸家之美,參成一藝之精,團扇臥屏,尤長小景,但矜其巧密,殊乏飄逸之致。喜幽默,多行郊野間,覽山林之趣,箕坐終日,歸則求靜室以居,沉屏思慮;神遊物外,景造筆下。景德(一oo四至一oo七)中游京師,大中祥符(一oo八至一o一六)中入圖畫院,與太原王端、上谷燕文貴、潁川陳用志為畫友。嘗詔入殿,命畫圖壁。遷至待詔,守少府監主簿,賜紫衣。景佑初仁宗命畫臣鮑國資畫四時景於彰聖閣,國資戰懼不已,不能下筆,詔克明代之。淮海富商陳永以百千求春龍起蟄圖,克陰堅讓不從。皇佑初受勅圖畫三朝盛德之事,人物才及寸餘,宮殿山川,鑾與儀衞,成備焉。凡一百事,名三朝訓鑑圖。
他的另一件名作讓他擁有“北宋妙品第一”的稱號
南宋 高克明 溪山雪意圖卷 絹本設色,縱41、橫241.3釐米。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溪山雪意圖卷》現藏美國,是高克明山水畫的代表作,描繪溪山雪後的清寒景色。畫面中央為一片溪水,近岸為樹木房屋, 遠方則遙山對峙,稍近又繪有樹木房屋道路。整幅畫畫上表現出一種清曠荒寒的烙調,而又不失蒼秀嫣潤的氣韻。經營位置的周詳得當,意境表達的幽靜深院,筆墨運用的精細整飭,都有自創的新意在內。
《溪山雪意圖卷》中,雪後溪水兩岸的景色。平坡低岡、溪橋村舍,已是銀裝素裹;枯木、喬松、林竹錯落,泉水湍急;有舟靜泊岸邊,岡坡上一人衝寒擔物而行,全圖將雪霽清冷寒寂的畫意很好地表達了出來。畫家於樹石屋舍用筆一絲不苟,畫風整飭、謹嚴。此圖很久以來被視為北宋畫家高克明的作品,實則依畫卷採用近景構圖、岡阜坡石用斧劈皴等特點來看,應為南宋前期的作品。畫首題“高克明”三字,畫尾書有“景祐二年少監簿臣高克明上進”,當均系後添。畫幅左上角有“□州牟氏書齋清玩”的題記,拖尾有吳寬跋。卷中鈐有明朱棡、王世貞及清內府等鑑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高克明的山水畫創作,大多是從實地觀察獲得素材,復經自己深思熟慮、苦心經營中得來,並不專師於一家,卻能注意採擷諸家之美,參成一藝之精,自為體格,頗有創新的味道。高克明的繪畫成就,在當時已得到公認。《宋朝名畫評》將其作品列為妙品第一,認為:“高克明鋪成景物,自成一家,當代少有。”宋高宗趙恆曾寫詩云:“(高)克明已死(許)道寧逝,郭熙後有新成名。”認為高克明品第尚在著名畫家郭熙之上。明人王世貞甚至說:“今世稱二馬(遠、麟)、劉(松年)、夏珪,要亦以易知之耳。若克明,殆猶顧(愷之)、陸(探微)之於張(僧鷂)、吳(道子), 豈可同日語哉!”
高克明的其他山水畫作品,見於著錄的還有《夏山飛瀑》、《窠石野渡圖》,《煙嵐窠石圖》各二幅。
高克明 溪山瑞雪圖卷 局部二
高克明 溪山瑞雪圖卷 局部一
高克明 溪山瑞雪圖卷 局部四
高克明 溪山瑞雪圖卷 局部三
高克明 溪山瑞雪圖卷 局部六
高克明 溪山瑞雪圖卷 局部五
高克明畫選
高克明(傳) 松岫漁村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 高克明 水村漁舟 立軸天禧四年(1020年)作
高克明 文會圖
高克明 壽星圖 立軸 設色絹本
然而,一千年後,他的墓被人挖了
附錄相關報道:
昨日(2017年12月12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會同龍泉驛區文管所向媒體通報,在龍泉驛區大面鎮洪河村一次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北宋仁宗時期著名山水畫家高克明的家族墓14座。這是成都市繼今年龍泉驛區發現北宋何郯墓之後,第二次發現歷史名人之墓。在這批墓葬中,出土了四川地區首次發現並保存完好的宋代成套漆器。
高克明是誰?
北宋仁宗時期著名山水畫家,在北宋景德年間曾遊京師,大中祥符年間進入畫院。仁宗時命其圖壁以試才,後遷至待詔,守少府監主薄(正六品),賜紫衣,代表作有《三朝訓鑑圖》《溪山雪意圖》《高壽圖》《立會圖》等。
北宋流行夫妻合葬
據龍泉驛區文管所勘探部負責人葉雲軍介紹,今年8月25日,龍泉驛區一處綠化生態帶施工,需將建渣挖坑深埋,其中一個深坑挖到2米左右發現兩座完整的帶釉陶俑。龍泉驛區文管所餘濤查看後,立即將現場保護起來,並通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勘探確認,此處存在宋代墓群。因部分墓葬暴露在外,上報國家文物局後,市考古隊8月28日開始對宋代墓群進行搶救性發掘。
據發掘現場負責人龔揚民介紹,至11月下旬發掘工作基本完成,共清理宋代墓葬14座。墓葬有序分佈於圓形臺地西、北、東側邊緣區域,皆為南北向,自東向西排列。墓葬西側區域為帶斜坡墓道的單室墓,墓主人皆為女性。北、東側區域為雙室或三室夫妻合葬墓。合葬墓在豎穴土坑中一次規劃修成,墓葬葬具皆為木質雙棺,內外棺緊密相套,兩棺間空間狹小,多用整板拼合而成,僅少量棺蓋與棺身銜接處用鐵棺釘加固。
墓誌銘確認高氏家族墓
龔揚民稱,該墓地墓葬分佈有序,結合墓葬出土文字材料判斷,墓主人為渤海高氏後裔,其北宋時期居於山西絳縣,南宋初年南遷成都。發掘中,結合墓誌銘等資料確認,該墓葬中有北宋仁宗時期著名山水畫家高克明之墓。這是成都市繼今年龍泉驛區發現北宋何郯墓之後,第二次發現歷史名人之墓。
在高克明墓葬附近,發現了高克明之子高及民和其夫人靳氏合葬墓、高克明之孫高良弼和其兩位夫人合葬墓。其餘墓葬墓主人皆與高氏家族有密切關係,也是南宋初期與高氏家族一同南遷成都的移民。龔揚民認為,該處墓地墓主人及其家族來源清晰,對研究北宋末至南宋初社會鉅變趨勢下士族遷徙及南北文化融合具有積極的意義。
龔揚民表示,高克明為正六品官員,兒媳靳氏祖父為縣令、父親為進士,高氏家族為宋代官宦家族,可稱之為地方士族。唐安史之亂後,中國社會體系逐漸由貴族社會向士族社會轉變,地方大族在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中權力漸大。高氏家族墓地是研究中國唐宋時期這一社會變革的寶貴實物材料。
出土隨葬器物近500件
在這批墓葬中,出土隨葬器物近500件。據質地分為陶器、瓷器、錫器、銅器、漆木器、石券、玻璃器等。瓷器主要為罐、經瓶、盞、碗等,共60餘件。陶器主要為塗朱俑、三彩俑及陶轎等模型器,共300餘件。錫器主要為壺、盞、蝶等茶具模型器,共30餘件。 銅器主要為銅鏡、銅錢等,共10餘件(套)。漆木器主要為盒、梳、篦、座等,共30餘件。石券主要有五方真文券、華蓋宮文券、天帝賜告文券、買地券、墓誌、墓碣等,共60餘件。玻璃器主要為髮簪。
此次發現的隨葬五方真文券、華蓋宮文券、天帝敕告文券及買地券等道教因素考古材料,在部分墓葬中成套出現且保持原位,對研究南宋時期四川地區道教及道教在喪葬習俗中的地位提供了依據。
該墓群出土隨葬器物豐富,為認識南宋時期科技、工藝水平及審美、宗教提供了考古材料。其中,張氏墓雙重棺保存完好,內棺在實驗室考古過程中提取精美漆器10餘件,這是四川地區首次發現保存完好的宋代成套漆器。張氏人骨保存完好,通過體質人類學研究,可獲取宋代女性生理疾病及是否裹腳等社會習俗信息。
目前, 出土文物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進行修復。
閱讀更多 博山美術館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