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報志願的“衝一衝”,應該比分數線高多少或多少名次是安全的?有何依據?

影子169523535

更多時候,當說衝一衝的時候,大家都有僥倖心理,覺得大不了還有後邊的志願,因此會“衝” 得很高,結果導致出現嚴重狀況——退檔,甚至滑檔。事實上,衝一衝是有條件限制的,而且還很嚴格,不切實際的衝不僅浪費了志願名額,還會造成更大的風險。



因此,需要明確的是在志願填報中,沒有所謂的以低分博得好學校的衝,只要讓和成績相近的學校錄取,便是衝擊成功。低分博得好學校的情況有嗎?當然有,比如筆者所在高中2017年的錄取中,就有一位女生以586分的成績 被複旦大學錄取,讓人大為驚訝,這比正常錄取足足低了至少五十分。她是如何實現的?運氣,運氣太好。這一年的高分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害怕報復旦會滑檔,致使紛紛繞開復旦,從而給586分的她創造了機會。

但是,這樣的案例兩千人的考生中卻只有一個,你會是那一個嗎?千分之一左右的可能性促使我們不敢冒那個險,還是放下幻想,老老實實的報。


如果要說衝一衝的時候,到底要參照什麼,關鍵性因素是考生的位次,再輔以分數。考生的成績可能有大量的並列,但是位次卻不會,而位次是錄取的依據。這裡考生的位次是根據成績分數確定的,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六位數,比如523.214566和523.214570,足以把兩個看似整數完全區分開來。

位次就是位置,參照去年的位次成功率會大增。比如某大學去年的最低位次是5650,你的名次是5488名,穩妥性明顯增加;而要說分數線,低於線差10分左右,專業上均需服從調劑,可增加錄取可能性。

也就是說,即使是所謂的衝,也要讓考生所報學校的錄取分數低於考生成績。衝一衝的實質,可以說就是儘可能的不虧了分數,分數和院校平均分非常接近。


據此,志願填報的順序應該是——第一志願的參照線差要和所考成績接近,而對於今年高分人數較多的情況,還應該再稍微低一點,因為高分人數有可能扎堆,對應的位次還要再低些。以此類推,各志願應該都要有梯度感,才會在錄取檢索過程中確保不被退檔。

志願填報是一件誰也沒有把握的事,只能是儘可能的符合各種要求,讓成功成為大概率事件。由於不確定性太大,所以填報中不應該太愛惜分數,唯有這樣才能確保最終錄取。所謂的報的好等於高考多考二十分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誰也保證不了一定可以精準到填了就能成功,一定程度上,那只是在嚴謹分析下的好運氣而已。


優學優考策略

經過多年的實踐,其實大眾早已經有一套簡單清晰的策略去最大程度地利用平行志願的了。這樣的一套策略略就是“衝穩保”志願填報策略,相信有不少的家長也有了解的。

“衝穩保”策略的核心,其實就是把能上的大學作進一步的細分。從這些大學裡面,根據錄取可能性的高低分成“衝刺”、“穩妥”和“保底”三個層次的院校,然後利用平行志願的優勢,從錄取概率小的大學(衝刺的)開始,到錄取概率大的大學(保底的),逐一嘗試投檔,以保證能夠被最好的大學錄取。

常見衝穩保的定義可以大致這麼理解:

衝刺:過去幾年該大學的最低錄取排名與考生的接近,或者認為今年有可能剛好被錄取的大學。

穩妥:過去幾年該大學的平均錄取排名要低於、等於考生的排名,沒有什麼意外考生就會被錄取的大學。

保底

:過去幾年該大學的最高錄取排名都要低於考生的排名,那這個大學就是一定能被錄取的大學。

舉個簡單的例子,16年、17年的華南理工大學錄取北京理科考生的排名基本維持在3900名上下浮動。

  • 對於3850-4000名的考生來說,這大學就是衝刺的。
  • 對於3300-3500名的考生來說,這大學就是穩妥的。
  • 對於3000名以上的考生來說,這大學就是保底的。

基於上述的對比規則,大家可以很快地通過對比錄取排名和自己的排名來篩出能上的大學,並根據錄取的可能性進行分類。即使實際的錄取結果會因為大學擴招、志願撞車等情況產生波動,但根據理念的排名篩選出來的結果都足夠可信的了。這一切都是基於各位同學的排名的,詳細的,完美志願的院校大全裡面就已經為各位用戶提供了院校的錄取數據。註冊登錄即可查看哦!

當然,對於公佈成績的時候並未一同公佈排名的省市,各位同學就需要根據考試院一同公佈出來的分位表(又叫一分一位表或者成績分佈統計等名稱)來進行換算,把自己的分數轉換成當年的省排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