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龐大的現金儲備與中國真正的院線一哥,究竟能否成為中影重返昔日製片、發行業務領軍行業時榮光的籌碼?

在眾多上市影企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代碼:600977,以下簡稱“中國電影”)的身份無疑是最為特殊的。作為A股唯一的“中字頭”影企,中影擁有政策及資源層面的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從而能夠長期處在第一梯隊當中;但與此同時,國家隊的身份也成為了一種桎梏,使其在決策層面受到的約束較多,不能以盈利為唯一考量進行運作。

回顧中影過去幾年的業績數據就能發現,中影雖然體量夠大,一手握著2489家影院、14814塊銀幕、超25%下游佔比的最大下游放映聯盟,一手拿著一半的進口片發行權,但在和民企的競爭中,優勢卻並不顯著——2017年,中影全年營收高達89.88億,僅次於萬達電影,是光線傳媒的5倍,但其淨利潤僅有9.65億,只比光線多了1.5億;2012年中影的毛利率還有30%,但2017年則已經下跌至20.27%,遠低於萬達(國內31.21%,國外34.99%)、光線(41.28%)等民企同期的表現,在行業中排名倒數。

但和一些民營企業因運營困難而帶來的業績不佳不同,截止2017年年底,中影賬上的貨幣資金高達78億,比萬達電影多了50億,且沒有長短期借款,主要靠吃利息去年就多省下了近2400萬元的財務費用,與其說是中影家底厚實,倒不如說是其並沒有真正發力。龐大的現金儲備與中國真正的院線一哥,究竟能否成為中影重返昔日製片、發行業務領軍行業時榮光的籌碼?

製片業務去年虧損6000萬,“中字頭”身份反成桎梏

中影的前身裡,包括了“八大廠”之一的北京電影製片廠,這家和新中國同齡的片廠,曾是中國製片和譯製片生產的中堅力量,過去的幾十年裡奉獻過《林家鋪子》、《青春之歌》等陪伴過幾代人成長的經典電影以及《甲方乙方》等最早一批賀歲商業片。在繼承了北影廠業務後,上游製片業務便順勢成為了中影的一大強項,接連打造過《霍元甲》、《讓子彈飛》、《龍門飛甲》等影片都曾取得過極佳的口碑與票房,這也是這位影企老大哥最引以為豪的業務板塊之一。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電影《甲方乙方》

但近年來,中影在製片領域的存在感卻愈加薄弱,主控的大片數量有所減少,而反應在年報上業績數據則更加慘淡:2017年,中影製片業務帶來營收6.13億,佔比6.9%,而毛利率卻為-9.3%,虧損了近6000萬,而在2016年這一虧損更是高達1.1億——要知道,2014年這塊業務的毛利率還有33%。數據顯示,中影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出品影片共有11部,總票房41億,位列出品榜第12位。但從具體收益來看,《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雖然票房都在16億以上,但前者製片成本高達4億,後者成本加宣發更是接近6億,最後各片超過十家的出品方能賺多少便也可想而知;而像中影主出品的《六年,六天》、《你若安好》等票房都只有1000萬,公司顯然也很難從中獲得多大收益。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中影主出品的《六年,六天》

按理說,去年上市後,中影賬上一直躺著近80億的資金,再加上其行業影響力和資源優勢在,想要主控頭部商業大片、造出些聲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國企的基因”卻或許從一定程度上堵上了這條路。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說過:“中影在內容創作上沒有完整系統,而且國企的投資方式傾向保守,缺少風險承擔和創新精神”。此前也有老中影人對媒體感慨:“由於決策機制不夠科學,市場反應不夠靈活,中影曾流失過不少優質的影視製作項目,不得不說是‘國家隊’的身份尷尬。”

這種“保守”、“不夠靈活”帶來的另一個弊端就在於難以吸引到優秀的創作人才。公司年報顯示,目前中影簽約演員、導演、編劇等40 餘人,但從名單來看多為青年創作者,和華誼等公司不同,看不到一線影視人的身影。對此,中影在上市前的公告裡便坦言,目前公司“對於優秀的電影創作人才吸引力不夠”;而某位前中影高管也向壹娛觀察表示,“留不住人”已成為中影的一大難題。

國有文化企業的身份,也使得中影必須承擔盈利之外的事情。正如電影產業研究學者劉浩東所言,中影在盈利之外還必須考慮社會效益、文化責任,需要肩負起很多主旋律影片或者小眾影片的製片責任。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也曾提出,中影不會為了票房而去拍電影。

過去的幾年裡,中影拍了太多盈利風險較大的影片。例如屬於“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的《大唐玄奘》就是中影出品的,這部肩負著宣傳“一帶一路”重任的大製作最終僅賣出了3000萬,而該片的預估成本則在億元以上。此外,中影在招股書中還透露,除了院線電影,公司每年還會負責電影頻道訂製數字電影的生產,但因為雙方沒有形成具體的合作計劃而可能存在無法按時交付等情況,“從而使得本公司的經營業績在各年度間形成波動以及存在業績下降的風險”。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屬於“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的《大唐玄奘》

儘管每年中影都能夠從國家方面獲得不少補貼,但從財報提供的數據來看,製片相關補貼中,計入到每期損益中的金額只有百萬,對於相關業務的虧損而言只是杯水車薪。而從2017年年報提到的經營計劃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公司規劃的重點影片為《中國女排》、《遠航》、《初心》等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為目標的影片,商業性依然不是第一考量。

正因如此,早在2016年中影上市之前,陳少峰就表示:“我覺得上市對中影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中影上市之後投資電影製作估計不會增加,製作電影內容促進出口也很難去努力。中影是影業國企中做得較好的,上市後會更快發展壯大,但從內容產業的角度來說,很多民營影業公司已經做得非常大,產業鏈佈局也很完善,中影很難重回老大的地位了。”

政策變動、市場變化,進口片發行優勢不比當年

製片業務遭遇不順,發行業務在中影業務佈局中的地位就更加凸顯。作為國內最早開始涉足電影發行的企業,中影在這一業務上有著豐富的經驗、資源,以及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進口片發行政策所帶來的天然壁壘。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中影2017年發行的《變形金剛5》

事實上,作為國內僅有的兩家進口片發行企業之一,政策優勢一直是其業績增長的支柱。在招股書中中影就曾表示,公司來自進口影片的發行收入和毛利貢獻佔總收入和毛利的比例較高,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收入佔比分別為36.50%、46.59%和43.86%,毛利則分別為23.20%、33.77%和37.17%。

受此影響,中影的發行業績一直相對突出。2017年,電影發行業務為中影貢獻了53.94億的收入,佔總營收的60.73%,全年參與66部以上影片的發行工作,累計票房169億,僅次於華夏的219億,是一份十分漂亮的成績單。但和公司業務的總體表現一樣,中影發行業務的毛利率並不算理想,僅有21.6%,而在2012年,這一數字還曾高達30.44%。部分業務盈利能力的下降,和近年來各項政策的變動以及市場環境的變化不無關係——

中影的招股書披露,“受到2012年2月中美簽署《諒解備忘錄》的進口影片政策變動的影響,2012年2月18日後與外方簽署協議引進的影片,公司不再獲得受託從事電影進口環節具體業務的收益”、“美國進口分賬影片美國企業分賬比例提高至25%”、“本公司進口分賬影片發行環節的成本佔比將大幅上升”;

2015年,中影和母公司中影集團簽署了《關於進口影片票房分成的合作協議》,公司需向中影集團上繳進口分賬影片發行收入及分成影片管理費的比例由1.5%上調至2.5%,公司財報顯示,2016年上繳的管理費達22億,2017年更是上漲到了30億;

雪上加霜的是,國內進口片的市場熱度也不比以往,2017年,由中影發行的《變形金剛5》、《新木乃伊》、《亞瑟王:鬥獸爭霸》等進口片票房成績均不如預期,而今年開年至今進口片市場更是整體十分低迷,截至目前為止進口片票房佔比只有37%,而去年這一佔比為46%。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裘德·洛主演的《亞瑟王:鬥獸爭霸》

而在進口片發行業務遇到阻礙的情況下,中影在國產片發行業務上的弱勢也隨之而暴露。數據顯示,中影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主發行的66部電影中,票房較好的均為進口片,其中票房最高的國產片是《相聲大電影之我要幸福》,僅僅賣出1790萬,而像《假如王子睡著了》這樣有多位明星加盟的影片票房僅有540萬。再加上還有多部國產片票房不足百萬,這部分業務無疑會增大中影發行業務的成本和在盈利上的負擔。

雖然現階段,發行業務仍舊是中影最重要的營收來源以及優勢,但從各民營公司近年來的業績表現來看,中影的領先已經不復存在了。而更大的危機則源於政策風險,沒人知道中影在進口片發行領域的“特權”還能維持多久,但正如中影在招股書中所說的,“未來國家影視行業的監管政策可能在某些領域逐步放寬或者發生變化,屆時整個行業將會面臨著外資企業以及進口電影、電視劇強有力的競爭”。

下游業務難以力挽狂瀾,中影該如何提速?

面對上游業務穩定性不足的情況,中影在年報中給出的應對策略是:“公司在現有的全產業鏈體系中,積極提升每個產業環節的實力……減少對單一領域業務的盈利依賴,降低政策變動導致的經營風險。”而從中影近年來對外的表述來看,下游業務一直是其發力的重要目標。

早在IPO階段,就有投資者對中影賬上躺著37億、又有募資40億的行為提出質疑,當時中影給出的回覆稱,募資中有半數資金將放在數字影院投資和數字放映推廣上。喇培康也曾提到,要加強下游的資源整合力度,挖掘縣級城市潛力,實現下屬院線公司票房佔全國票房40%以上的市場份額。

從後續結果來看,目前下游佈局也的賬面成績也同樣十分漂亮:截止2017年底,公司共控股中影數字、中影南方新幹線、中影星美和遼寧北方4條院線,其中前三家均位列院線票房榜前十;參股新影聯、四川太平洋和江蘇東方3條院線;參控股院線的加盟院線2489家,銀幕 14814 塊,是下游最大的放映聯盟,也是真正的中國院線一哥。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但事實上,這其中不少是中影早先攢下的底子,公司在影院業務上的拓展速度並不算太快。一方面,從2016年到2017年,中影控股的影院數僅從107家增至117家,和萬達等院線一年增加百家甚至數百家的速度顯然不在一個量級;另一方面,中影在股權投資方面也相對保守,2017年公司股權投資總額為3億,較上一年增長了1.1億,其中針對院線、影管長期投資數額並沒有太過於明顯的增長。可見至少到2017年年末,公司在下游業務上的佈局也仍處於一個保守狀態。

而中影下游全國最大的放映聯盟,能給其帶來的受益同樣十分有限。雖然2017年放映業務給公司帶來了17.98億,佔公司總營收的20%,是第二大業務,但營收數字相較於2016年只增長了0.3%,在全國總票房同比增長了13.45%的情況下,這一成績顯然稱不上優秀。從數據來看,這可能與公司控股的幾條院線經驗狀況不佳有關,例如新影聯等全年分賬票房同比都有所下降。

顯然,就最後所呈現的業績表現來說,中影下游業務並沒有做到力挽狂瀾,發展全產業鏈來降低風險的構想目前還沒有成型。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影重返昔日輝煌的願景真的越來越遠了?

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至少在事實層面,中影還面臨著許多機遇:2017年中影銀幕廣告平臺已簽約影院 768 家(4837塊銀幕),較上一年增加了百家,市場佔有率9.53%,位列全國第二,對於下游資源豐富的中影來說這是一塊擁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市場;中影新建影院中,有不少位於桂林、百色等三四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觀影需求日子走高的今天,這一塊市場的發展潛力同樣驚人,如果中影能夠利用現金優勢把握住這塊市場,那能為其帶來的受益也不容小覷……

當然,要想讓中影這艘航空母艦重新領航,更重要的或許還是改革。在上述前中影高管看來,中影還是內部的問題不少,“做事情慢條斯理,喜歡按部就班”,這給中影中影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一旦能夠解脫掉這樣的束縛,潛力將是巨大的。

早年間中影在包括中影數字基地在內的影視服務業務上的運營狀況並不理想,很多業務還處於虧損狀態。可事實上,經過管理機制改革後,如今影視服務業務已經超越製片成為公司的第三大業務,2017年該業務為公司貢獻營收10.77億,佔比12.13%,且毛利率接近28%,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業務板塊和重要的盈利來源。

手握78億與2489家影院,中影能否重返昔日榮光?

為《戰狼2》提供拍攝服務的中影基地

“所以對中影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內部調整,內部挖潛。中影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在發行等業務上儲備了不少年輕但閱歷豐富的人才,他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錢,而是更靈活的政策。”該前高管表示,“從歷史上來說,這遠不是中影遇到過的最艱難的時刻,中影經歷過太多的震盪,當初進口片壟斷被打破時,很多老一輩的都感慨中影要完,可結果並非如此。而現在的市場環境又比我們當年要好,趁著現在還有政策傾斜,應該好好抓住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