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羅卓英?

ou-zhou

在派系林立,內鬥劇烈的國民黨內部,才華橫溢的人比比皆是,但這這並不能成為其脫穎而出的原因。跟對人,才是在國民黨內成功的最大秘訣。而顯然,羅卓英就是跟對人的最好範例。



國民黨最大的粗腿當然是蔣介石。但是想抱蔣介石大腿的人太多了,蔣介石也不會都接納。眾所周知,蔣介石用人的兩大原則是:或為浙江老鄉,或為黃埔出身。很遺憾,這兩者羅卓英都不是。

羅卓英,字尤青,1896年生於廣東大浦縣,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是不是很熟悉?沒錯,第八期炮科的同學,還有大名鼎鼎的陳誠陳辭修。


如果說陳誠是蔣介石最信任的人,那麼陳誠最信任的,就是他的同學兼得力助手羅卓英。作為陳誠嫡系“土木系”的大將,羅卓英幾乎跟隨著陳誠的腳步,一步步成為國民黨陸軍上將。

能被號稱“小委員長”的陳誠所信重,羅卓英當然很有兩把刷子。雖然黃埔軍校出身的將領比比皆是,但是單論教學質量和正規程度,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遠強於更類似速成學堂的黃埔軍校。而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羅卓英,雖然不能與粟裕等開掛般的軍事奇才相比,但羅卓英的軍事素養在國民黨將領中名列前茅。


羅卓英早在廣東革命政府期間就參加了東征、北伐,北伐勝利後,羅卓英又再次參加了軍閥混戰和“剿共”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羅卓英已積功成為第16軍團軍團長兼第18軍軍長,羅卓英率部參與了淞滬會戰,被稱為為“血肉模仿”的羅店爭奪戰,就是羅卓英指揮的抗日首戰。羅卓英指揮若定,始終將日寇據於防線之外,顯示出其優秀的軍事才華。

在其後八年抗戰中,羅卓英歷任第15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總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五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等職,先後率部參與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在緬甸的對日作戰等等戰爭。羅卓英以堅定的民族意志和無畏的精神,在抗日戰爭中戰功顯赫,無愧其抗日名將的威名。



羅卓英作為高級軍官,幾乎參與了所有對日的重大作戰。“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這是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對羅卓英的讚譽,也是對羅卓英抗日戰場表現的最好總結。

抗日戰爭勝利後入住,應成為廣東省政府主席,寧在1946年晉升為國民黨陸軍上將。國民黨在大陸全面失敗後,羅卓英也撤至臺灣,1961年,由於糖尿病去世。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戰功彪炳,羅卓英在擔任廣東省國民政府主席期間,還是是收復南海諸島,確定中國對南海主權的最大功臣。



鳶飛九天2018

陳誠的軍事集團“土木系”也有四大金剛:羅卓英、林蔚、郭懺、周至柔,林蔚的最高軍職是“國防部作戰廳長、次長”,深為蔣介石倚重,而郭懺的最高軍職是“聯勤總司令”,周至柔的最高軍職是“空軍總司令”,由此可見,排名四大金剛之首的羅卓英應該是什麼樣的份量,他幾乎就是土木系的靈魂人物,下面還有個“土木系十三太保”,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是一個抗日功績被嚴重低估、大兵團指揮能力又被過於高估的將軍。



指揮部設於長沙的第九戰區首任司令長官是陳誠,1939年2月上調重慶時,卻沒有按慣例將職務傳接給羅卓英,是非常耐人尋味的。須知從第11師、第18軍到第19集團軍,都是陳誠一旦高升,接任軍事主官的第一順位繼承者,一定是羅卓英。惟獨這個第九戰區司令,陳誠舉薦了薛嶽,而以羅卓英為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司令。

作為保定軍校的同學,羅卓英與陳誠可謂是莫逆之交,共同打造了國民黨中央軍“陳胡湯”三大軍事集團勢力最大的土木系,陳誠為人刻板嚴肅,土木系軍官如果與陳誠發生不愉快,一概請羅卓英出面轉寰,以儒將聞名的羅卓英都能最後上下襬平,說明性格溫厚。而恰恰是這份溫厚,使羅卓英缺少某種“殺伐決斷”的領袖氣質,是個好的副手或參謀長,不是個好統帥,恐怕這也是錯失第九戰區司令的主要原因。



確實,羅卓英打滿抗日全場,從淞滬會戰開始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抗日戰爭所有發生在華中和西南的戰役幾乎都有羅卓英的身影,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三次長沙保衛戰,羅卓英都是薛嶽離不開的重要副手,因為國民黨軍隊派系實在太多,既然中央軍土木系二號人物都遵守號令,其他各派系各部焉敢再不從命?為第九戰區的指揮順暢,為湖南和江西成為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主戰場,羅卓英功不可沒。

第19集團軍主要駐防贛北,南昌會戰之後羅卓英所部多次擊敗日軍的進一步侵略,將南昌日軍牢牢地壓縮在周邊,保證了湖南戰場不被迂迴,保證了贛南不致淪陷,保證了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的陸上聯繫通道,薛嶽的“天爐戰法”即脫胎於羅卓英的“後退決戰”軍事思想,此間尤以上高會戰最為精彩,一舉打殘日寇兩個師團,毫不誇張地說,羅卓英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確實功在民族。



1942年初出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位於蔣介石之下、杜聿明之上的中間位置,再加上盟國英美的參與,複雜的軍事指揮系統使遠征軍無所適從,羅卓英不夠強勢的缺點再一次暴露出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終至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失利。嗣後奉調回國,出任軍令部次長和東南訓練團教育長及全國知識青年編練總監,為1944年的滇西和緬北反攻做出相當貢獻。

全國抗日十大戰區,羅卓英至少征戰過五個以上,如果再加上南京衛戍區、武漢衛戍區和滇緬戰場,守土抗日絕對的高級將領第一人,民國元老於右任評其“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絕非虛譽。抗戰勝利後主政家鄉廣東,曾經三進南海,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國府曾經指定一島名為“南威島”,就是紀念羅卓英接收之功(羅卓英號慈威,人如其號)。

1946年晉升陸軍上將,1961年逝於臺北。



恭錄羅卓英將軍《上高會戰奏捷》:

“又報前線戰鼓催,寇氣直犯上高來。

休誇掃蕩侵三路,且看包圍奮一錘。

諸葛陣圖終有價,臨淮壁壘不容開。

應知萬馬埋輪日,莫使蝦夷片甲回。”


度度狼gg

羅卓英雖然不是黃埔系出身,卻成為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雖然不是浙江出生,但是依然成為國軍重要將領,羅卓英以其卓越的才能成為抗戰名將,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黃埔土木系的靈魂人物

國民黨內一直有:“學非黃埔,省非浙江,做官無路,淚眼汪汪”。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羅卓英。

羅卓英是廣東省大埔縣人,1922年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畢業,與國民黨大佬不僅是同班同學,還是同桌,兩人因此成為莫逆之交。

1923年羅卓英開始從軍,任少校參謀,但是沒幹幾天就辭職了,直到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征回廣州,羅卓英正式進入軍界。

作為保定軍校炮兵科畢業的羅卓英是經過系統性的軍事教育的,不像黃埔,基本就是短時間的集訓。在第二次東征的時候,作為炮兵連連長的羅卓英指揮炮兵出色的完成對目標的打擊,立下戰功。

在北伐,各個戰場,羅卓英都表現出傑出的軍事才能,因為屢立戰功,再加上和陳誠的關係,羅卓英逐漸升遷,從連長(1925年)升到第十八軍副軍長(1928年),羅卓英只用了三年。即使黃埔中的天子門生胡宗南也沒有如此迅速吧!

陳誠之所以重用羅卓英,完全是將羅卓英看成自己的心腹,後來羅卓英也用自己的實力使自己成為土木系的靈魂人物。

羅卓英的抗戰生涯

羅卓英的抗戰絕對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在日寇侵略我中華,羅卓英帶領十八軍打出了中國軍人的風采,也譜寫了自己的輝煌。

淞滬會戰中,十八軍在羅店與敵軍進行殊死奮戰,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在此戰役中,羅卓英先後升任第十六軍團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且大破日寇想要包圍上海的計劃,使主力部隊能夠撤退到南京。

羅卓英隨後在澎湖戰場與日軍進行遊擊戰,在戰場上殲滅了大批敵軍,並且多次打斷日軍在湖口一帶登陸的企圖。羅卓英參加了南昌會戰,羅卓英指揮49軍,97軍,74軍殲滅敵軍三十四師團,斃傷敵寇2.4萬人,羅卓英也因此獲得青天白日勳章。

可以說,在整個抗戰過程中,我們所知道的那些著名精彩的戰役,很多都是出自羅卓英的手筆。

關於羅卓英的評價

中國在抗日戰場,正是有像羅卓英這樣的人,才使得抗戰能夠取得勝利,經過八年浴血奮戰,十四年的奮鬥,最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

八年抗戰期間,羅卓英自淞滬會戰開始即首當其衝,繼而轉戰常熟廣德,拱衛首都南京,指揮保衛武漢,組織反攻南昌,獲取上高大捷,乃至三次長沙會戰,一度緬甸遠征,直至最後勝利,可謂南征北戰,幾至無役不與。

在抗戰勝利後,羅卓英升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在此期間羅卓英對南海諸島進行了主權維護。羅卓英曾經表示:“吾國為太平洋之大國,為求太平洋之太平,必須共同維護。我們必須穩站此南海三大群島,方能負起和平之使命。此為義務,亦為責任,更為安定太平洋、保障世界和平之基礎。”

在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羅卓英隨陳誠到臺灣。

1961年羅卓英逝世後,陳誠親自撰寫祭文:“假令論及昔年報國,與其謂誠稍有貢獻,毋寧悉以屬之於兄。”


史論縱橫

談起遠征軍,為什麼要說孫立人入緬,杜聿明入緬。為何不說羅卓英入緬,鄭洞國入緬呢?(況且孫立人的功勞也不如鄭洞國,兩人不是一個級別;攻克密支那後,鄭洞國的新1軍才分編為孫立人的新1軍和廖耀湘的新6軍)無它,因為現在孫立人,杜聿明更有名。羅卓英其實當時的職位很高,也有名,只是現在很多軍迷沒那麼熟悉。



羅卓英打仗不少,也許協調關係更擅長吧。松滬南京武漢長沙羅卓英都打的不錯,上高南昌會戰就是羅卓英指揮的。(上高是大捷)



再看從1942年開始,羅卓英出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手下數萬精兵(知識青年多),並以大兵團作戰序列跨出國門,馳騁緬甸,協同英美盟軍。後來他率部轉入印度,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負責在藍姆伽訓導抗日將士。



羅是廣東人,但並沒有去黃埔軍校,而是去了保定軍校。和陳誠是一個學校的,有同窗之誼,二人關係也很好。而陳誠深受老蔣器重,羅當然也受信任了。民國元老於右任曾盛讚羅卓英“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羅也無愧於這句話,經歷和戰功皆可。



我們來看一份名單,你就知道他的資歷了。在羅卓英的帳下,有杜聿明、孫立人、戴安瀾、廖耀湘等名將,能帶領及協調這些出征,足見羅卓英的威望之高,資歷之深。羅去臺後任戰略顧問,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於臺北。


李三萬的三萬裡

抗日戰爭時期神州大地上烽火遍地,在戰火的磨練下,一個個肩負輝煌戰績的抗日名將們紛紛橫空出世,如王耀武、杜聿明、薛嶽、張自忠等名將都在抗日戰場上用日本人的鮮血為自己書寫了蕩氣迴腸的抗日之歌。

但是大家在很多時候都會忽略的一個人、一個在抗日戰爭中戰績絕對不亞於這些名將的人,此人就是陳誠最信任的軍事夥伴羅卓英。

羅卓英畢業於中國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將領搖籃保定軍校,和蔣介石手下的小委員長陳誠陳辭修是很要好的同窗同學,他們二人因為在保定軍校中有過硬的交情,所以羅卓英才能憑藉自己的能力,在陳誠的提攜下,於派系嚴重的國民黨漸漸走上了榮耀之位。

保定軍校在中國現代史中的地位

在這裡有必要跟大家簡單說一下保定軍校,很多時候,大家都是隻知黃埔軍校,不知保定軍校的,但是在中國近代史中,保定軍校的意義卻絕對不亞於黃埔軍校。

我們都知道的白崇禧、薛嶽、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陳誠、張治中等很多重要的民國將領都出身於保定軍校,保定軍校的學生幾乎遍及了中國早期的軍閥混戰以及後來的抗日戰爭。

(薛嶽)

在黃埔軍校學生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時,保定軍校的很多學生們早已經成為了抗日戰爭中的金字塔頂端,成為了統籌大局的大將,正是因為憑藉這樣過人的資歷和關係,羅卓英在抗日戰爭剛開始爆發的時候,才能沒用幾個月的時間就一躍成為了集團軍的總司令,開始走向決策層。

在關係和能力的雙重作用下,羅卓英慢慢走向了人生巔峰

不過羅卓英的晉升雖然與陳誠有著重要的關係,但是他的軍事能力卻也是非常不容忽視的。

在國民黨投入了絕大多數精銳部隊誓死捍衛國家尊嚴的淞滬戰場上,羅卓英率領第18軍在羅店這個著名的血肉磨盤上死死堅守了下來,在武器有著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就這麼將日軍主力的前進路線生生打斷了,由此建立下了大功。


在往後的抗日戰爭中,羅卓英遊走在各大戰場上,率領大軍統籌起了對日作戰的大局,他先後歷經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戰、平滿納戰役等這些非常重大的抗日戰役,用非常服人的戰績鑄就了自己的英名。

所以在戰績的成就下,他的位置也一步步高漲了起來,最後更是成為了第九戰區的副司令、遠征軍的總司令、軍令部的次長。

羅卓英名氣不大的尷尬

不過也因為他這些總攬全局的位置,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並不能合理地被凸顯出來。

人們往往會將目光盯在最高位置如蔣介石、何應欽、陳誠等這些人上,或者將目光投向戰鬥在第一線的如王耀武、孫立人等這些名將之上,像羅卓英這樣居中在這兩個行列中的人,往往就會遭遇到名氣不足的尷尬。

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高會戰,上高會戰是抗戰中一次很重要的會戰,在意義上不亞於臺兒莊戰役所獲得的勝利,而羅卓英就是當時的總指揮官,但是很多時候人們卻只記得了王耀武和74軍的輝煌,而忽略了羅卓英在這場會戰中的重要作用。

名不配功的羅卓英

在上高會戰中,王耀武憑藉著非常輝煌的戰績使74軍獲得了抗日第一鐵軍的稱號,也徹底折服了日本人,74軍名下的兩支師更是在此會戰中分別獲得了蔣介石頒發下來的海陸軍武功狀,風頭可謂一時強盛無兩。


(王耀武)

雖然74軍驚人的戰鬥力是此次會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但是羅卓英對大局的總攬以及對各軍的協調卻也是非常重要關鍵的。

不過像羅卓英這樣站在戰鬥背後的關鍵人物於輿論大潮中是沒有太大市場的,所以他的名氣遠遠不如王耀武,甚至還比不上當時只是74軍一名副師長的張靈甫。

而在緬甸戰場上,雖然羅卓英也是中國遠征軍的總司令,但最後卻因為很多事情,人們只記下了如孫立人、廖向輝、戴安瀾等奔赴在第一線的名將。


所以說在我看來羅卓英的功名與名氣是遠遠沒有達成正比的,他在抗日戰場上建立下了非常卓著的功勳,這些功勳是完全可以使他成為被歷史銘記的抗日英雄、成為被歷史濃墨重彩描寫的抗日名將的,但是世事總是如此,人們要麼記住最高位者,要麼記住最閃耀者,像一些中流砥柱者就常常會遭遇尷尬,羅卓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孤客生

國民黨中的老資格將領,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陳誠關係匪淺,堪稱莫逆之交。在他的軍事生涯前期,幾乎和陳誠如影隨形,一個當正的,一個當副的,而陳誠的發家部隊十一師乃至後來的十八軍其都擔任過統帥,所以說羅卓英是陳誠土木系的二號人物。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於要塞凡爾登抗拒德軍有過一場血戰,雙方傷亡近七十萬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而在抗日戰爭中,也有過一場血戰,日軍妄想三個月滅亡中國,但在淞滬戰場上,雙方於羅店展開反反覆覆的爭奪,使日軍半個月推進了三公里,此戰被稱為“血肉磨坊”,抵抗日軍的便是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便是羅卓英。



所以說,羅卓英是一名極其優秀的將領,他從東征北伐之時,便英勇善戰,而抗戰爆發後,他率部各處禦敵,從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從武漢會戰到遠征緬甸,無論從作戰次數還是戰績來說,他都無疑是一位抗日名將。



後來因為國民黨的敗退,其他國民黨派系更有殺陳誠謝天下的說法,所以陳誠下臺後被蔣介石派往臺灣,而羅卓英也隨其奔赴臺灣,後協助陳誠經營臺灣,整編國民黨殘兵敗將。

後於1961年病逝,老蔣授予其“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


歷史之絕唱

“儒將”或“愧對革命聖地”


羅卓英的抗戰功績,是誰都不能否定的。每每講到抗戰中的人與事時,羅卓英均能成為人們熱烈談論的對象。但是,抗戰後羅卓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時,他得到的評價卻褒貶不一,呈現兩極分化之勢。

“我此次來到廣州,初看到他穿著一身整潔的青色中山服,比起從前戎裝佩劍,風度已顯然的不同,容易給人以新的感覺。現在他雖是從政了,但仍是一個軍人的神情。以我的揣測,羅先生亦必將他的軍中生活,作為他生活歷程中最寶貴最重要的一環”。

接著,便以動人的、紀實的手法,將羅卓英自從軍伊始,到抗戰結束這一段人生經歷描繪出來,塑造出羅卓英風度翩翩、智勇雙全的“儒將”形象。末尾,作者寫道:

“現今,羅先生雖是主持省政,其用人標準,仍著重操守與朝氣,對於青年寄以無限的希望,鼓勵人家不避艱險,力圖進取,底於成功。無論他從軍也好,從政也好去,其為人治事仍是一貫的作風,即是以愉快的心情,腳踏實地的去做艱鉅的事業。他常常以’任務中研究,樂觀中奮鬥,積累中成就’三語自勉並以勉勵同志,我們也可以看出它的作風來!”

作者最後更是號召大家,要向羅卓英的這種精神學習,其仰慕之情溢於言表:

“我們景仰一個人,就要學習他的精神與長處,從其艱苦奮鬥的過程中體會他所以成功的秘訣。因此我們在這裡特別請出羅先生來,為我們青年做一個楷模!”

“廣東省原來的局面是怎樣的呢?在羅卓英主持下的廣東省政府,一向有‘客家天下’(羅是客家人)之訓,在人事紊亂,用人不當之下,省縣級政治都弄得一團糟,強徵兵,強派糧,以致人民怨恨,蜚聲載道。上次粵省宿將李福林晉京謁主席(蔣介石)時,主席曾問他:‘廣東到底是個什麼樣子?’李氏乃痛陳粵省政治之腐敗情形,並謂:‘如不速加整頓,實在對不起革命聖地。’其後廣東省民政廳李某也於謁主席時飽受訓斥,返粵後乃大加整頓,撤換了許多貪汙瀆職無能無守的縣長,但卻因此與羅主席起了衝突。”

言外之意,羅卓英似乎與當時眾多的搞幫派、玩政治鬥爭而腐敗無能的官吏相差無幾,言及羅卓英必稱其搞“客家幫”云云。

羅卓英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答案。筆者擺出這兩幅截然不同的評價,其實只是想說明,歷史人物面向的多維度,如同萬花筒般,從不同的角度看便會有不同的形象。誠然,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合理的價值判斷,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要放棄從多元的視野考察歷史人物,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包容這多元的視野,那麼我們所謂的“理智”又從何說起,我們只是選擇自己所相信的材料,那麼歷史的真相又將該如何還原呢?歡迎大家拿出更多的材料,去討論羅卓英。



連陽標統

陳誠是小委員長,那羅卓英就是小辭修。土木系的核心大佬。

羅卓英,1896年生,保定軍官學校畢業,抗戰期間參加多次對日大會戰,為抗戰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並在緬甸戰場對日作戰,揚威異域。抗戰勝利後晉升為陸軍上將。

1、鄉誼與同學誼

羅卓英第一不是黃埔教官,第二不是黃埔學生。這就得讓我們認真梳理他當時的人際關係。

1918年,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沒有考上;1919年,考上該校第八期炮科,與同學陳誠結為莫逆之交。大致接近於王柏齡與何應欽的關係。

(英氣)

畢業回家後,在老家大浦中學辦學,和軍界關係不大。

1923年,被老鄉鄒魯推薦到潮梅軍,雖然辭職,後來進入軍界應該也有這位老鄉推薦。要知道鄒是同盟會元老,《民報》案重要人物。

2、在軍隊發跡

相對於王柏齡爛泥扶不上牆,逢打必敗。羅卓英顯然不是如此,在東征惠州戰鬥中,發揮其專業素養,開炮轟破垛口,打開缺口,為破城立下大功。

之後主要就是跟著陳誠東征西討。

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第21師參謀處長(陳誠為63團團長)、參謀長(師長陳誠)。

1928年,任浙江警備師上校團長(陳誠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

1929年,任第十一師參謀長(陳誠為十一師師長)、第三十三旅旅長、第十一師副師長、第十一師師長。

1930年,提升為第18軍副軍長(陳誠為軍長)。

嗣後,在歷次“圍剿”紅軍戰鬥中,也一直是陳誠的副手。

當然,羅將軍不可能一直是影子,在軍事上多任前敵指揮,獨當一面,到“兩廣事變”已經負責方面任務,冉冉升起的將星

3、抗戰軍功

羅店爭奪戰的核心作戰部隊就是18軍,其帳下黃維等死戰不退。與日軍反覆較量

1937年8月至11月淞滬會戰中的羅店爭奪戰是其率部參與的抗日首仗。他時任國“三來三往”,“十蕩十決”,“一個子彈一個敵,一寸河山一寸血”,堪稱“血肉磨坊”

先後參加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長沙會戰等。尤其是上高會戰:

1941年三四月,其率軍在江西上高擊敗日軍創造抗日戰爭中 “變內線被包圍為外線反包圍”的成功戰例:完勝日軍的兩個師團及一個混成旅團。是與臺兒莊、崑崙關、萬家嶺媲美的戰役。

(羅卓英、王耀武都是上高會戰功臣)

在遠征軍進入緬甸時,任第一路軍司令;後來任駐印軍副總指揮。在抗戰末期,任訓練總監。(因其藍姆伽經驗)。揚威異域。

到抗戰結束後,因功升為上將。

總結

羅卓英將軍有儒家之稱,很有文化底蘊,自然為人所喜。同時羅將軍在軍事技術、軍事指揮、軍隊訓練方面也是行家,無可挑剔。

羅的四大有點值得我們學習:愛國浩然之氣,不忘學習,專業過硬,人事處理能力極佳

參考文獻:

王自軍.南昌會戰始末[J].同舟共進,2017(04):53-56.

隆鴻昊.上高會戰勝利原因另探[J].蘭臺世界,2015(34):111-112.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他才是抗戰第一將,羅卓英,此人早年畢業於保定軍校,和陳誠是同窗,當然,陳誠和他關係也是相當不錯,陳誠擔任18軍軍長後,他的11師就讓羅卓英接任。在國民黨最負盛名的18軍將領中,先後有過5個一級上將,陳誠,羅卓英,周志柔,桂永清,高奎元,而這些將軍基本都是羅卓英一手帶出來的。

在14年的抗戰中,羅卓英沒有一日是不在戰場上的,其中最早的淞滬會戰,羅卓英率領的一個團的兵力守住了羅店,慘烈程度讓日軍都膽寒。之後羅卓英擔任戰區司令。之後日軍大面積進攻中國。

羅卓英總是出現在戰場上最該出現的地方,比方說長沙會戰,宜昌戰役等,被譽為蔣介石的救火隊長。在上高戰役中,羅卓英以兩萬人的傷亡殲滅日軍1,5萬人,此戰是近代中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而且也是自己損失最少的。被譽為最經典的戰役。

在之後的遠征軍出征中,總司令就是羅卓英,麾下有孫立人,杜聿明,戴安瀾,廖耀湘,鄭洞國等人,這些赫赫有名的將軍居然都是羅卓英一手帶出來的。可見此人能力之高。民國元老於右任曾盛讚羅卓英“行三萬里程,打二百回仗”但是這麼一個能打的將軍卻沒有出現在解放戰場上。

有人說是被蔣介石冷藏了,不止如此,羅卓英同時期的將軍,衛立煌,關麟徵也很少在解放戰場上顯露,解放戰爭期間,羅卓英一直待在南京,之後又去了臺灣和陳誠一道主持臺灣軍務。

不過老蔣對於這些抗日名將還是不錯的,羅卓英在後來糖尿病逝世,孫立人遭到蔣介石囚禁了33年,白崇禧也是心臟病突發逝世。


歷史大家

羅卓英,廣東大埔人,薛嶽的老鄉,蔣介石的師弟,陳誠的同學。而這4個名字,都與保定軍校聯繫在一起。他成長於東征、北伐,建功於中原大戰,揚名於抗日戰場。在圍剿紅軍和解放戰爭中,反倒沒有更多建樹。

1.抗戰立有大功。

從參加淞滬會戰,到率遠征軍揮師印、緬,羅卓英的抗日腳步轉戰五個戰區、三個國家,歷經大小戰二百餘次。其中,上高戰役和前三次長沙會戰,羅卓英的第19集團軍建功最為卓著。

2.為人處事低調。

羅卓英沒有成為“網紅”,甚至不為世人所共知,主要原因是他行事低調,不喜吹擂。在抗戰時期,他早已是軍長、軍團司令、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副司令長官、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但時值今日,他的名氣似乎還沒有一些當時的軍長、師長、旅長名氣大。比如方先覺、王耀武等,都早已聲名鵲起。


3.內戰不願出力。

以羅卓英抗日之戰績,足以證明他是一個能打敢打的將領,但是,從參加蘇區五次圍剿,到解放戰爭供職東北行轅(副手,正職陳誠),從來看不出這是一個笑傲疆場的鬥士。尤其是三年解放戰爭中,羅卓英的名字似乎被陳誠的影子雪藏了。

4.培養多員大將。

羅卓英出身陳誠的土木系,即11師、18軍(十一為土,十八為木),這個以11師為老班底的18軍是蔣系五大王牌之一,共走出4個參謀總長,2個海軍司令,1個空軍司令,1個陸軍司令,還有20多個軍長。而這些人,大多是羅卓英一手培養出來的,比如桂永清、高魁元、周至柔這三位海陸空總司令,羅卓英都親手調教過。

5.晚年黯然收場。

由於跟陳誠走得近,羅卓英在解放戰爭末期跟著陳誠去臺灣經營,做好敗退準備工作。之後,就沒再帶過兵,偶以顧問之職前線督戰觀戰。這說明,蔣介石把羅卓英看得透透的,認定他是一個忠而不誠之人。在擔任幾年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虛職之後,羅卓英因糖尿病逝於臺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