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頭小村變身旅遊大村

芋头小村变身旅游大村

昌樂縣高崖水庫庫區窩鋪村62歲的張勤儉,種著7畝芋頭,共中包括2個大棚和部分大田。靠種芋頭,老張一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可以說,老張兩口子的日子,已不止是小康水平了。

窩鋪村位於昌樂縣最南端,是高崖水庫庫區移民整體搬遷村。該村在水庫西岸,有560口人。芋頭是窩鋪村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有30多年的種植歷史。窩鋪村出產的“白塔”牌芋頭,品質極高,供不應求。

據窩鋪村黨支部書記張紀國介紹,剛移民過來時,窩鋪村人多地少,村民收入很低。1987年,該村引進芋頭種植。“這裡特有的沙質土壤和高崖水庫的優良水質,產出了最好的芋頭。我們現在是遠近聞名的芋頭產業帶頭村、示範村。村裡的600畝耕地中,400畝用來種芋頭。其中,僅大棚就有43個。”張紀國說。

有了芋頭產業的支撐,窩鋪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最高的一戶年收入達到20萬元。靠著大棚租賃和採摘園等項目,村集體年收入也有20萬元。

放眼窩鋪村,田野一片厚重的綠色,東邊的水庫碧波盪漾,村內房屋則是白牆黛瓦。

據高崖水庫庫區黨工委副書記宮曉亮介紹,自去年以來,窩鋪村在庫區黨工委、管委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地理區位、生態環境和人文資源等優勢,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入社會資本,系統規劃建設了窩鋪田園綜合體,著力打造窩鋪民俗文化村,使該村從一個種植作物單一的小山村,變為現在經營主體多元、當地小有名氣的旅遊大村。窩鋪,已經成為昌樂美麗鄉村的新名片。

張紀國說:“村裡已建成綜合服務區、休閒採摘區、創意景觀區、田園課堂區、高崖水庫紀念館、民宿體驗區、張氏文化區等獨具特色的鄉村遊版塊。今年春節期間,採摘大棚開園,一天就全部採完了。五一假期,村裡一天就接待遊客700多人。”

村莊的富裕,也吸引了年輕人回鄉創業。原在濰坊一家電信公司工作的張志超,去年回到村裡,擔任了田園綜合體的負責人。“村裡現在發展得這麼好,我也想回來找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全村人一起更上層樓。”張志超說。

“下一步,調整村東50畝土地,建更多的大棚,實現採摘品種多樣化。同時,再發展一批農家樂,以滿足遊客需求。另外,加快建設高崖水庫紀念館二期工程和窩鋪生態溼地,讓田園綜合體發揮更大效益,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