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樵侃史
在印度怎麼去分辨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其實有很多方法的,就像在國內,很多時候人們和不認識的人一照面,或者隨便說兩句話,就能知道對方是不是本地人,或者對方大致的工作種類和受教育程度。在印度,其實很多時候也可以通過很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去分辨。不過今天桃花石雜談還是要給大家介紹一些印度人常用的比較簡單的方法。
種姓究竟是什麼?
在說怎麼識別種姓之前,桃花石雜談覺得還是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種姓究竟是什麼。種姓是印度主流宗教印度教裡的一個概念,其實就是根據不同人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對其進行劃分。而在古代,不同種姓之間相互通婚基本不可能,社會地位也有天壤之別,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形成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
(印度高種姓兒童,1922年)
在印度教體系裡,人們被分成4個種姓,從上到下依次為婆羅門(教士階層)、剎帝利(武士與貴族階層)、吠舍(商人階層)和首陀羅(工匠及體力勞動者階層),而在首陀羅種姓裡,又可以再分出一個最低的階層,即達利特(賤民)階層,他們主要是從事處理人畜死屍和處理糞便垃圾的工作,因為其工作過於卑微,以至於有些人甚至不認為他們屬於種姓系統之內。但其實在桃花石雜談看來,印度教裡的種姓制度,除了社會階層的區隔,還有一些原始種族隔離制度的意思。
這樣說是因為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不一樣,它其實是一個很早的時期由外來文明取代本地文明所建立的文明體系。大約在3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從中亞地區湧入印度,征服了當地的古文明,並把印度教帶到了印度。而雅利安人在佔領印度之後,不願意與當地的土著民族混血,所以發明了種姓制度,將不同的民族以不同的種姓區分開來,通過宗教教義禁止其通婚,從而實現其種族隔離的目標。
如何識別不同種姓
在瞭解了種姓是什麼之後,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種姓不光是取決於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其實還和他祖上的民族有一定聯繫。那麼作為印度本地人來說,區別不同種姓其實就有好多方法了。
(印度四種姓示意圖——婆羅門)
最常見也最可靠的方法其實就是看一個人的姓,其實漢語在翻譯種姓這個詞的時候,已經點出了這一點(在印度語言裡,這個詞沒有姓的含義的)。通常如果一個人是長期生活在印度某地的,那麼通過別人的姓氏來分辨其種姓其實就是一種常識。即使有些姓氏不同種姓都有,也可以通過對方親戚的姓氏來判斷。雖然現代印度跨種姓婚姻已經越來越普遍,但相對來說,普通印度人和同種姓人通婚的還是大多數,所以這是最可靠的辦法。
(印度四種姓示意圖——剎帝利)
其次就是通過外貌來判斷了。剛才提到了,其實印度不同的種姓是有不同的族源的,所以儘管經過幾千年的共同生活,每個種姓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混血,但整體上其固有的一些種族特徵還或多或少的保持著。比如高種姓的人相對來說膚色更白一些,低種姓的人相對來說膚色更黑一些。但因為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混血,所以這只是相對普遍的特徵,具體到某一個人可能會完全不準。
(印度四種姓示意圖——吠舍)
另外一點就是語言。開頭的時候桃花石雜談曾經提到,種姓和職業是密切相關的。因此通常情況下,不同種姓的人受教育水平也有差距,其說話的口音和用詞方面也都不一樣,因此這在過去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判斷方法,基本上一個人一張口,別人就能聽出他的種姓了,當然這個前提是他們來自同一個地區。不過現代因為受教育水平已經越來越不以種群劃界,所以這個辦法有時候也不那麼靈了。
(印度四種姓示意圖——首陀羅)
可能還會有朋友問,那如果一個人遷移到別處假裝成另一個種姓,有沒有可能呢?其實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已經能看出來,其實不太容易,因為你有好多地方都需要裝,而除了上面說的那些,還有其它許多方面其實都能顯示出一個人屬於哪個種姓。所以並不那麼容易。要想不被發現,恐怕只能背井離鄉,遷居到離家很遠的地方。而且還只能在農村,因為在城市裡高種姓也得不到太多利益。但遷到離家很遠的農村,又面臨語言不通(印度各地的語言差異很大),生活習慣不一樣,同時也仍然面臨隨時可能被揭穿的窘境,所以其實也是不太現實的。
而且在現代社會,和種姓相關的歧視雖然還遠未消除,但印度在憲法層面已經廢除了種群歧視,甚至會在很多方面對低種姓給予財政補貼和照顧待遇,以至於有些印度族群甚至還會抗議政府將自己算成高種姓,使自己無法享受政府對低種姓的優待。而近年來,印度甚至已經出現過至少兩位賤民種姓的總統,所以假裝高種姓其實也就更得不償失了。
桃花石雜談
雖然印度的種姓制度早在1947年就被廢止了,但是數千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卻是沒有那麼容易被廢除。
所謂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將古印度人分為4個等級:
第一集是婆羅門,主要是僧侶;
第二級是剎帝利,主要是軍事貴族和行政;
第三級是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以商業為主
第四級是首陀羅,印度大陸的土著居民(棕色人種,達羅毗荼人為主),以傭人和工匠為主;
另外還有一種賤民,叫做達特利,不屬於四等人之內。
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的方面,那就是看膚色,越是高種姓的人,膚色越白。這種方式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完全準確。
雅利安人屬於白人,種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後建立的,不同種姓之間是不能通婚的,特別是前三等級是嚴禁和首陀羅、達特利通婚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來說,越是高種姓就越不容易和印度的土著婚,自然也就是血統越純,膚色越白。
但是漫長的時間侵蝕,不同人種的基因總歸還是會交流的,再加上印度的氣候條件,印度人的膚色慢慢趨於統一,以棕色為主。現在那些膚色特別白的印度人,往往是後來英國人殖民後留下的產物,並不是當初的雅利安人。
想要比較準確區分印度的高低種姓,除了膚色,還必須輔以姓氏,教育程度,從事職業來區分。
在這裡順便說一句,印度有著人種博物館之稱。那是因為印度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被不斷入侵的歷史,入侵印度的有白種人,黃種人,再加上印度土著棕色人種,導致了印度人中既有白種人的基因,也有黃種人的基因,也有棕色人種的基因,至於有沒有黑色人種,那就不得而知了。
首先入侵的就是來自高加索地區的雅利安人了。雅利安人屬於白人,他們在公元前1500年入侵印度,並建立了種姓制度。
接下來入侵的印度是波斯人和馬其頓人了。波斯人和馬其頓人也都屬於白人,在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波斯的大流士一世和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先後入侵了印度,並進行了統治。
然後是希臘人,塞種人開始入侵印度。塞種人原來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現在一般認為塞人屬於歐羅巴人種,也就是百色人種。希臘人和塞種人在印度大陸上建立了很多效果。
再接下來就是大月氏人了,大月氏人在印度大路上建立了貴霜帝國。大月氏是西域的一個比較大的民族,有一種說法是大月氏人屬於歐羅巴人(也就是白人),有一種說法是大月氏人屬於羌族(黃種人)的分支。大月氏人極有可能是歐羅巴人和羌族的混血。
再然後是白匈奴入侵了,他們建立了嚈噠帝國。白匈奴是東漢年間被竇憲驅趕到西域的匈奴人,沿途吸收了一些歐羅巴的遊牧民族,膚色偏白,有白匈奴之稱。
接下來是阿拉伯人了。阿拉伯人是歐羅巴人種,白種人,他們入侵印度後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被突厥化的蒙古人也來了,他們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最後就是英國人殖民印度的歷史了,就不多說了。
小鎮月明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北方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創立的,大約已經存在了3000年,這是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大致分為四種,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是等級最低的存在,都不被納入種姓制度之內。
第一等級婆羅門,為印度教的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在宗教制國家裡,教派人員往往都是最高等級的存在。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俗世的統治者,即國王和貴族們,他們擁有軍隊和行政官吏,負責征伐打仗和徵收賦稅,統治他們之下的 其它種姓。
第三等級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一般是從事農業、畜牧、手工業、商業等生產事業的平民,掌握著民間的經濟財富,有些類似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人”。
第四個等級首陀羅,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低種姓”印度人了,他們屬於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屬於非雅利安人種,大多是僕人和僱工、工匠等,負責侍奉以上三個種姓,是四大種姓中人口最多的。
除此之外,印度還有著大量的“賤民”,他們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是所謂不潔淨的存在,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在我們外人看來,可以把他們當做第五個種姓。
印度人從小就適應了這種種姓制度,他們會很容易分辨一個人屬於哪個種姓階層。但如果我們外國人去了印度,怎麼分辨他們誰是高種姓,誰是低種姓呢?
在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中,就很好的展示了北方雅利安人種是如何征服南方印度土著的,雙方無論是國王還是戰士,膚色明顯是一個白一個黑。還有,在印度電影中看到的美女,皮膚之白,一點也不輸於歐美女性,她們基本都是高種姓。
漁樵侃史
去年國慶胡哥去印度之前還在好奇怎麼區別印度人的種姓,結果到了之後才知道,其實很容易。
首先,你看膚色就好了。
不出意外的話,在印度,膚色越白,種姓就越高。從胡哥觀察來看,從機場出來到酒店,機場附近的印度人皮膚還算白,但到了酒店附近,看到那些清潔工服務生之後,他們的膚色就越來越黑。
因為高種姓的印度人都是古時候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皮膚白,身材高。所以,如果你發現一個印度人身材矮小又黑又瘦,那肯定是低種姓無疑了。
當然,看膚色並不是一個很準確的方法,萬一有個高種姓印度人喜歡曬日光浴把自己曬黑了呢?
所以,還要看職業。
像清潔工啊、服務生啊這種職業,基本上沒有高種姓的。
胡哥在入住酒店的時候就看到一個小黑人跪在兩個白皮膚印度人之間擦地板,那兩個印度人對此視而不見還談笑風生,簡直當跪在地上的那個人不存在。
另外,屠宰行業的人也是身份很低的。
大家都知道印度人不吃牛也不殺牛(穆斯林除外),但是,印度居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牛肉出口國,你說神奇不神奇!而這些殺牛的人叫做達利人,也算是低種姓。前不久有新聞報道說印度“保牛一族”攔著一群殺牛的達利人,把他們當眾扒光了抽鞭子,都上新聞了警察都不管……
印度人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吃素的,除了牛奶,連雞蛋都不吃。所以很鄙視那些搞屠宰行業的人。但是有身份的人總不能和一般人一樣嚼菜葉啊,該殺的動物還是得殺……
所以,你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賤民,為了老爺們的吃肉事業也只好委屈你了……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嘿老外
我因為工作的原因,經常出差印度。
要區分印度人的種性高低,很簡單,一眼就能區分。膚色越白,種性越高,膚色越黑,種性越低。
第一種性是婆羅門,第二種性是剎帝利,這兩類都是高等級,第三種性是吠舍,這是普通人。前三類都是雅利安人的後代,膚色都比較白,有些和歐洲人都沒什麼差別。第四種性是首陀羅,也就是原住民。其實還有一種隱藏的第五種性,是賤民,也最可憐。
我們在工作中,接觸的都是前三類,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很多留學歐美,英語流利,家中都有幾個僱工。比如我曾經問過一個客戶的司機,他月薪多少,他的回答是6000盧比,相當於我們的600人民幣,還要兼職做家裡的打雜的工作,當然,這個客戶不在新德里。
用照片來說明印度的種性和各自的工作可能最直接了。
印度的高種性的禮服,平常也能看到。
返回時坐印度航空公司的飛機,空姐和空少,各個皮膚白皙,五官深刻。
一場恰逢其會的印度舞會,人人盛裝。
這是孟買火車站,上班族坐火車來上班,因為孟買的房子太貴了。
孟買街上隨拍。
這是我們在去工廠路上拍到的小鎮。
街頭的無家可歸者,請注意膚色。
我想,這些照片最能說明一切。種性不同,生活也截然不同。
用戶4659262877
印度的種姓制度隨著印度教深深植入印度社會之中,雖然1947年印度建國後,從法律上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它在人們的潛意識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中仍舊強勢存在,起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從膚色來看,當初入侵印度地區的雅利安人為白種人,所以佔據統治地位的婆羅門和剎帝利以及吠舍階層,基本上膚色都比較淺,身材都比較高大。而印度原住民基本都是首陀羅和賤民階層,他們的膚色接近黑色,身材瘦小。
在印度,低種姓的人和高種姓的人不能平起平坐,只能坐地上。一個婆羅門吃飯,也不會吃吠舍做的飯菜或者從他手裡拿水喝,這是不潔淨的。在農村地區,印度人按種姓群居,高種姓的人甚至不會和低種姓的人用一條河裡的水。
在教育方面,那些國際學校等高端教育場所,入學的學生都是高種姓的孩子,出入都是專車接送,低種姓的家長即使出再多的錢,學校也不收,你只能去上政府開設的免費學校,上下學也一般走路,那教育質量的差距可想而知,基本上一對比就能看出種姓。
在公司裡上班,職位再高的職員A,即使他的同事B職位比自己低,只要這個同事B種姓比他高,同事B就有權力指揮A做任何事情,職員A也會心甘情願地執行,沒有任何怨言。在印度的航班上,如果一個印度空姐是高種姓的,恐怕大多數印度乘客都不敢讓她服務,根深蒂固的自卑讓他們不敢。
種姓制度在印度幾乎無法根除,畢竟印度人幾乎全民信仰印度教,而種姓制度是這個宗教的基礎之一,在印度教的薰陶下,印度人相信轉世論,今生的苦難是一種修行,修行的好一些,來世可以投胎進入高種姓人家。所以,印度人就這麼心甘情願地過一輩子。
雲中史記
阿斗解讀《奇葩印度之 我比你高級》
去過印度的筒子都知道,如果你和印度人談種姓,大部分人會回答你種姓制已經消亡。
不過真正印度學者認為,種姓制度還是印度社會核心,印度人身份證上,不會標明種姓階層,可是生活中,印度人自有技能分辨種姓。。
說到種姓,印度四大種性,從高到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至於,排不上序列的賤民,統稱達利特。
追根溯源,種姓最初是根據人膚色和職業區分,膚色較白的是雅利安人地位最高;膚色黝黑的是下等人或達羅毗荼人,就是低種姓。
祭司、僧侶是婆羅門,國王武士之類是剎帝利,商人、手工業者是吠舍,農民以及廣大勞動者是首陀羅,從事清潔等工作是達利特
這樣的情況有上千年。隨著現代社會發展變革,分工愈發細緻,人遷徙也更頻繁,不同種姓間通婚也在增多,結果就是產生了數量龐大的亞種姓,比如放牧,釀酒、榨油等等,都有種姓。
如今,僅靠膚色職業判斷種姓,不靠譜。舉個例子,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人中膚色比較白,還是國家元首,可是他不是高種姓,是古吉拉特邦的“甘琦”亞種性,看來屌絲逆襲啊。著名歌手漢斯·拉吉·漢斯,一頭微顯金色的長髮,如同歐洲人,然而他卻是一名達利特。(就是挑糞工🤗)
名人如此,平民更不好分,那麼如何分?看幾個方面。
第一飲食方面,高種姓素食者多,而低種姓人群肉多些。高貴的婆羅門也不會大吃大喝,飲食傾向清淡和新鮮,喜歡吃時令蔬果和糧食,相反的是,一些達利特家庭,餐食中菜量少口味重。
另外,在印度酗酒人中,低種姓人多,這大概與他們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以及承受較多社會壓力有關。 (窮人喝酒,富人喝茶哪國都一樣)
二服裝方面,現代社會,很難從衣著辨別婆羅門和達利特。不過在落後地區,達利特穿戴上會受一些歧視。達利特在古代被要求出門隨身帶袋子,裝排洩物,怕他們排洩物汙染大地。(隨身帶糞袋😶😶可憐的達利特)
還有就是,達利特白天出門要帶鈴鐺,目的是告訴別人我來啦,高貴的人不要碰我。不要看我,看到也是一種汙染。所以大部分達利特往往都用衣服包裹自己,少露臉和身體。
就算是現代印度,在一些落後鄉村,你看到有人走路或騎車的時候鞋子不穿在腳上而是提手裡,那一定是達利特。印度教規定,達利特經過高種姓人居住區時,必須赤足,不得穿鞋。(尼瑪,歧視)
第三神態方面,高種姓一般比較自信,相遇會坦然直視眼睛;而達利特會比較自卑羞澀,眼神閃爍四顧或者盯地面。
第四言談舉止方面,高種姓的人大多有良好教育背景,說一口流利的英文;而達利特受教育機會不多,多數不講英語,只用當地語言溝通。
“大家都知道,種姓制度是基於印度教教義創立,只存在於印度教徒中,佔印度人口八成,不過現在就算不是印度教徒,也被深切影響。
種姓制度千百年來已滲透印度社會的各個角落。印度錫克教徒、穆斯林,天主教徒,儘管他們都提倡人人平等,但種姓差異歧視還是存在,印度人說“伊斯蘭教沒有種姓之分,但印度穆斯林有”。
所以,看印度人的姓氏後,再加其他因素如職業、相貌、口音等,就可以判斷其種姓。不過以上也不是絕對的。看錯啦別罵我。
每一個種姓就是一個異族征服者,印度民族也算將他們的千年被征服歷史長留血脈中啊。
阿斗不傻
看膚色,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神奇的種姓制度的起因和影響,大家都知道印度種姓分四種,最高的是僧侶貴族為婆羅門,第二級為軍人將軍之類的剎帝利,第三級為吠舍,第四級為首陀螺,最底下的為賤民,不同種姓之間不能通婚,那麼這麼奇葩的制度為什麼沒人在打破呢,因為歷史和宗教原因就固化了,起初雅利安人從印度北部入侵印度雅利安人是印度的統治階層為了維護統治就訂立了這種種姓制度,和蒙古人的四種人很像,都是為了維護統治,少數人管多數人,這少數人肯定是在金字塔的頂端,次一級的就是那些戰功卓著的軍人,再往下就是那些順民,最後是社會底層的人,不被重視,地位最低。雅利安人我們是知道的,希特勒當年鼓吹雅利安人你看德國人挺白的吧,所以在印度最白的祖上絕對不低,隨著地位的降低與印度的土著通婚的概率就越來越大到了最後就是是越黑的種姓越低,就印度現在而言,印度地區有錢的人膚色也都不是那麼黑,主要就是高種姓的人有很多的積累,低種姓的人思維就被固化在了那幾種職業上這也就導致了印度的兩極分化嚴重的情況。
史地菌
姓氏、膚色、職業、籍貫是區分印度種姓的四大顯性方式。
印度有四大在編種姓,地位由高到低排列,分別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他們之下還有一種“賤民”不在編,也就是“不可接觸者”,被稱為“達利特”。
要是有個老外賊特兮兮的問你:“你家庭是什麼成分?地主還是貧農?”這肯定不是一種禮貌表現。在印度,你要是冒冒失失的問眼前的印度人是什麼種姓,也會被認為是很失禮。
如何快速區分眼前的印度人以滿足你的好(ba)奇(gua)心呢?
一、姓氏:
就像外國人很難搞清“孔”、“姬”、“張”、“嬴”這些中國姓氏的出處和它們背後所代表的身份一樣,咱們作為老外根本也無法弄清印度人的成千上萬亞種姓的區別。
二、膚色:
高種姓膚色較淺,屬於雅利安人種,低種姓膚色較深,屬於原住民達羅彼荼或尼格羅或東南亞棕黑人種。
三、職業:
高官顯貴、知識界精英,大多屬於高種姓專利;販夫走卒、一般老百姓,屬於低種姓階層。
四、籍貫:
各種姓在歷史上都有約定俗成的居住地,在現代印度,高尚社區和貧民窟雖說並肩而立,也是老死不相往來。
除了以上顯性指標,還有幾個區分小竅門:
一、衣裝
穿的華貴雍容的,是高種姓;穿的低俗廉價的,是低種姓。
二、手繩
不同種姓的人,手腕上纏的手繩質地、佩戴位置都有講究,不可僭越,眼尖的話,也能有效區分。
三、飲食
飲食清淡、偏重素食的,是高種姓;飲食辛辣、喜好肉食的,是低種姓。
四、口音
這個與籍貫、住地都有密切關係,所以也是區分種姓的一種手段。
五、談吐
高種姓多受過高等教育,自信優雅、開朗大方;低種姓大多未受高等教育,左顧右盼,缺乏自信心。
鑑於種姓制度在現代印度已經是政治上的不正確,很多人會採取化名形式,在咱們外人面前,儘量隱瞞身份,所以,以上九條,當我沒說。
再來簡單說說種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首陀羅男性與其他任何種姓通婚產下的嬰兒,就是賤民“達利特”,三千多年下來,他們也產生了一個極其龐大的群體,連同地位低微的首陀羅一道,佔據了現代印度80%以上的人口,成為金字塔架構的最底端。
歷來現實
印度的種姓制度歷史悠久,要區分一個印度人是高種姓還是低種姓,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膚色,皮膚越白的種姓就越高,皮膚越黑的那一定是低種姓!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曆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佈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
印度的種姓制度歷史悠久,在印度社會有深深地土囊,目前印度社會仍然存在種姓歧視。不同的種姓不能通婚,也不能升級或者降級,出身就決定了人的種姓,終身不得改變。歐美白人在印度就相當於婆羅門;中國人、日本人在印度相當於剎帝利;緬甸、越南等人在印度相當於犬舍;非洲黑人、澳洲棕色人在印度相當於普陀羅;食人族等原始部落則不在種姓之內,為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