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路的全球化進程

通常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增強。歷史地看我國的全球化進程,既有經驗,更有教訓。中國視野中的全球化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是中國全球化發展的真正時期,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是把中國的全球化進程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歷史地看,中國視野中的全球化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840年至1949年,是世界走向中國的時期。第二階段是1949年至1978年,是中國立足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獨立自主尋求發展的階段。第三階段是1978年至今,是中國全面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時期,全球化成為中國快速崛起的重要國際背景,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更是把中國的全球化進程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中國視野中的全球化進程

從中國視角來看的全球化第一階段,即1840年至1949年的中國歷史進程,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即中國在全球化的衝擊下從既有的發展軌道跌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基本上處於列強瓜分和軍閥混戰的局面。20世紀30年代初,仍然不能抵擋外侮的侵略,說明國家的自主能力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因素。通過一些數據能夠更為清晰地反映這個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狀況。在1820~1950年間,美國人均收入增加了8倍,歐洲人均收入增加了4倍,日本人均收入增加了3倍,中國人均收入則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也就是在世界人均收入增加了2.6倍的時候,中國人均收入嚴重負增長。其原因絕不僅僅是社會制度落後的問題,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指出外來殖民入侵和傳統體制是尤為嚴重的妨礙中國現代化的兩大問題。

從中國視角來看的全球化第二階段,即1949年至1978年的中國歷史進程,經過艱辛探索逐漸走上獨立自主發展的道路。這個時期,作為對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全球化浪潮的反擊,尋求國家獨立自主的發展,並非某個國家的單獨行動,而是一系列被殖民掠奪的國家,尋求自主發展道路的結果,甚至在對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反抗中,形成了社會主義的全球化力量。在兩種全球化力量的競爭中,團結支持自我發展的國際力量,在結合國情選擇有利於國家獨立自主發展的制度框架基礎上,快速夯實中國參與全球化的經濟基礎和國家實力,是這個時期中國全球化進程的最大特徵。許多國外學者將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競爭時期看作是反全球化進程的時期,這是站在西方社會立場上非常侷限性的認識。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世界進程,但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帶給經濟全球化最為強烈的負面影響,資本主義強國藉助其優勢地位在全球範圍內巧取豪奪。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不公正、不公平國際秩序不可能自動得到改善,這就意味著一種能夠引導全球化力量的新興社會主義思潮將重新崛起。中國這個時期的發展,為形成全球化縱深發展時期的中國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時期的中國儘管奉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發展模式,但在兩種不同的全球化浪潮中,仍然處於因變量的地位,並不能夠完全超然於全球化的力量之外,只是國家的獨立和強大為中國影響全球化浪潮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乃至於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第三世界的戰略構想,成為改變全球化力量格局的創造性構想,中國因此找到了切入全球化發展的重要突破點。但由於發展模式並沒有突破這兩種主導全球化進程的經典模式,使得中國的發展道路並不具有特別的示範意義,第三世界的戰略構想也就主要成為中國應對全球化兩種力量的政治考慮、免於自己陷入被動發展的全球化處境的一種模式。

從中國視角來看的全球化第三階段,即1978年至今的中國歷史進程,是中國通過全面改革開放走向世界的時期,具有中國自主走向世界的典型示範意義。改革開放與經濟轉型,一方面是為了擺脫經濟困頓的落後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對全球化浪潮的回應。前者註定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以發展作為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表述,是對中國發展主題的基本框定。服務於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題,中國進行了從體制改革、體制突破到體制轉型三個階段的改革探索。從經濟體制改革的自主創新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轉型,經濟的快速增長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徵;從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引進外資,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中國製造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特徵,中國經濟更為緊密地依賴於國際市場和國際經濟環境,全球化成為中國模式崛起的重要國際背景。正是因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特徵和中國製造在全球形成的世界工廠影響,中國模式成為國內外對經濟全球化時期中國發展模式的嶄新概括。這個時期也成為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重要階段,發展和轉型的主題貫穿了這個階段的始終,是成就中國道路的核心內容和主要特徵。

這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與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同拍發展時期,也是中國真正面對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全方位推進,金融全球化浪潮成為中國道路所面臨的最大全球化挑戰。2001年,中國加入WTO可以看作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縱深化發展的開始。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化的“中國方案”。2017年,中國人均GDP超過8800美元,已經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中國的發展日益成為全球的機遇。目前,中國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開放代表的發展模式,在全球化的物質層面中國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成為世界製造業生產和出口的大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增長推動性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層面,中國的技術裝備和創新能力伴隨物質產品貿易的大規模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在電子產品、空間技術、IT產業等領域獲得了較大的國際市場,伴隨中國物質產品貿易所面對的國際市場挑戰,技術的自我創新將成為主要的發展趨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制度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創新雖然確立了獨具特色的體制模式,但金融市場的開放和成熟才剛剛開始。當前,金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典型特徵,中國如果不能儘快地參與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秩序的構建,就很難在金融全球化時代取得決定性的進展。

影響全球化進程的動力因素

全球化作為一種複雜的發展趨勢,存在著長期推動和短期趨勢的差異,很難將其動力歸結為某種單純力量的作用。當某一種力量凸現出來的時候,一定是帶有多種動力長期交錯推動的發展背景。但只有按照這種凸現出來的動力進行積極主動的調整,才能更好地為全球化發展創造條件。同時,從長期來看,世界融合的國際格局必然奠定在推動全球化發展的動力基礎之上,這些動力因素的不同價值貢獻,將成為造就未來國際格局的決定性特徵。因此,造就最有利於這些推動因素釋放的發展道路,是應對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渠道。

迄今為止,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主要是由經濟力量所推動的,是比政治結盟、文化原因所形成的文化親緣國等關係更為穩定的發展形態,凸顯出經濟因素是全球化更易把握的推動力量。全球化的本質是經濟的開放和交融,這仍是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在全球化趨勢的競爭中,政治因素雖然不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量,但政治因素是經濟和技術動力發展的制度保證。經濟動力藉助科技力量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但這種發展需要有效的制度加以約束和穩定。因此,如果能夠獲得全球化制度安排的提升,其本身就具有全球的號召力,也具有更能適應全球化發展的制度環境;相反,一種發展模式,如果不能獲得全球化發展的制度認可,參與全球化發展的過程就是被迫成為制度調整的過程,這種制度調整的參考模式就是主導全球化制度形成的強國發展模式。在全球化制度和秩序的調整過程中所引發的觀念、價值、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博弈並不具有普適性的特徵,因為這些範疇的內容,伴隨文化和時代的差異往往存在多種不同的解讀可能;但由於經濟的強勢往往使得主導國家的政治理念,更容易受到廣泛的認同。需要關注的是,政治因素的主導力量絕非一成不變,而是伴隨全球化發展進程處於不斷的調整過程,全球化力量的博弈會集中體現在政治因素方面。實踐證明,政治動力只有基於實踐的力量,才能形成持久的全球化推動力,但政治動力並不具備經濟動力所具有的內在、持久的特性,政治推動的結果往往是訴諸於武力的世界戰爭,這成為最為顯著的反全球化行動。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存在經濟利益的衝突和競爭,政治力量的協作和對抗,這些問題往往潮起潮落很難長期持續下去,今日的競爭對手可能轉眼間變成了明天的貿易合作伙伴。全球化的發展、緊密的經貿關係和長久的利益聯繫,使得經濟、政治的因素充滿了變數和很難穩定預期的發展前景。其中,文化因素是一個重要的例外,按照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的觀點來看,文化的差異是形成全球衝突的深刻根源。在他看來,文化和文化認同形成了冷戰後世界上的結合、分裂和衝突模式;政治因素無疑是失敗的全球化動力,西方社會極力宣揚的民主價值和政治觀念雖然容易獲得全球精英的認同,但這既未產生任何有意義的現代文明,也未產生非西方社會的西方化;從一個文明轉變為另一個文明的努力沒有好的成功案例。相反,各國圍繞著它們文明的領導國家或核心國家來劃分自己的歸屬,文化類同的社會彼此合作,似乎更能經受歷史的考驗。這顯示了文化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經濟和技術的因素在全球化發展趨勢中是內在而緊密結合的推動力量,但政治因素的可行性並不與全球化主導國家的期望同步,文化因素則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重要變量。文化是基於一個國家經濟、技術、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產物,具有反映長期歷史經驗積累的特徵,也具有民族偏好的心理、行為特點。主導全球化發展趨勢的國家,儘管更為容易擴散其政治影響、文化理念;但這種政治影響和文化理念如果不利於實現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就很難獲得相應的助力和支持。從長期來看,對於一種發展道路的認同,不僅僅是這種發展道路所創造的持續經濟效應,同樣在於這種發展道路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所能夠被認同和接受的程度。

中國道路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允許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自我發展,採取更為普遍認同的發展觀念、發展道路是應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採取文明、開放、合作、共享的文化姿態將成為各國全球化模式的共同特徵。文明的衝突和全球秩序的重建命題,既說明全球化進程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和相對獨立性;同時,也說明全球化的主導國家必須認識到其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侷限性,特別是尊重其他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認同形成全球化最為堅實的推動力量,各國發展模式所謀求的現代化發展進程,需要文化的包容性才能獲得持續的全球發展動力,增強全球化發展的軟實力也為中國未來發展提供了文化機遇。

文化動力為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提供了最為有利的因素。中國文化具有天下為公、崇尚禮義、以和為貴、兼容和諧的品質,自古以來就海納百川、包容並蓄,形成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歷史格局。經過現代化的衝擊和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現代文化具有更為超前的世界眼光和制度基礎,這就為全球化和中國模式的相互促進提供了積極的條件。在強大的經濟動力推動下,發揮文化軟實力作用,成為參與全球化發展的堅實基礎。這種文化價值的全球化指向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主張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全球化發展的必然指向。

中國是一個大國,歷史文化綿延不絕。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是名副其實的大國。中國經過40年的平穩轉型已經步入良性上升的發展軌道,這是全球的福音。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有和諧鄰邦、共享文明的文化精神,因此,中國道路的全球化發展,就形成了獨立於強國之外的均衡力量。因此,中國需要同轉型國家間加強合作;保持與非洲國家的傳統友誼,並提升經濟合作的力度;加強金磚國家的經濟協作,尋求共同發展之路;與發展中國家共享發展理念,形成互助協作的發展框架等等。“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於打造更加開放的國際合作平臺。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不但將給全球人民帶來更多的物質福利,還會帶來中國人的全球化思想與觀念,而這些思想和觀念將改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