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人是怎樣發現黃金和利用黃金的呢?都記載於何種古籍之中
據明朝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一書的記載大意是:中國產金地區,約有100多處,難以一一列舉。山石中出產的,大者名叫馬蹄金,中者名橄欖金、帶胯金,小者名為瓜子金。水沙中出產的大者名叫狗頭金,小者名叫麩麥金或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叫面沙金,大者名豆粒金。但都要先經過淘洗後進行冶煉,才能成為整塊的金子。
書中還說:黃金多數出產在西南地區。採金人開鑿礦井達10餘丈深,一看到伴金石(與金相伴生的礦石),就可以找到金了。河裡的沙金多產於雲南的金沙江(古代叫麗水),這條江源自青藏高原,繞過麗江府,流至北勝州,迂迴500餘里,產金的地方有好幾段。此外,在四川省北部的潼川等州縣和湖南省的沅陵、漵浦等地,都可以在河沙中淘得沙金。在千百次的淘取中,偶爾能得到一塊狗頭金,稱為金母,其餘的都不過是小的麩麥金。
金在冶煉時,最初為淺黃色,再煉轉為赤色。據考證,我國上古時代黃金的發現與利用大概與銅的發現與利用屬於同一時期。由於金不易氧化,在自然界中能夠以原生的自然狀態存在;又因其具有燦爛奪目的光輝和摸上去的沉重凝實的手感,很容易和岩石、沙上區分開來,所以當它一旦出露于山崖沙岸時,很容易被人們所採集,上古時代的人們就是根據金的這些特性而很早就發現了它。
據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一書中“虞(舜的國號)夏(禹的國號)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的記載,可知約在公元前1800年以前,人們就已經知道利用金、銀和銅了。
閱讀更多 小馬談古今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