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成長史:老狐狸不是天生的

司馬懿的成長史:老狐狸不是天生的

司馬朗帶著家人回到光禿禿的家裡,有種“人是物非”的感覺,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連溫縣都待不下去了。

曹操追擊董卓被徐榮打得落花流水,連小命兒都差點沒了,回到聯軍駐地卻發現大家在忙著喝酒吃肉開派對,非常憤怒,要求聯軍兵分三路出兵孟津、武關和成皋,雖然曹操最後被罵得灰頭土臉,但他的策略卻是無可反駁的——要打洛陽,就必須經過成皋。

很不幸的是,溫縣就被夾在成皋和洛陽之間。聯軍從成皋出發,順便就會經過溫縣,而從洛陽退下來的潰兵,當然更不會放棄來溫縣打秋風的機會。司馬朗敏銳地察覺到,很快溫縣就會變成亂兵的樂園。

於是,司馬朗召集全家人和縣裡的鄉紳,提議離開溫縣,遷移到黎陽。黎陽駐紮著一支政府軍,這支軍隊的總司令叫趙威孫,恰好是司馬家的姻親。

沒有人願意背井離鄉,尤其是有家有業的人。縣裡的其他家族都不願意走。有些人覺得寧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些人覺得關東群雄都是政府軍,不會為難自己,更多的人是根本不願意想這個問題,只想留在家裡,假裝外面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

最後,只有一個叫趙諮的人跟著司馬朗一起離開了溫縣。史籍上對趙諮的評價是“見識過人”,後來因為與世無爭仕途不太順利,但還是官至魏國九卿之一的太常,而他的兒子趙酆一直是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得力干將,晉朝建立後官至驃騎將軍,封東平陵公。

所以說,很多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因為智者永遠是少數人。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小司馬懿接觸了很多平時根本接觸不到的東西。

世族之所以能成為世族,不是因為他們壟斷了政治資源,而是因為他們壟斷了重要的知識。在古代,知識並不是公共資源,而是士大夫階層的私產,而世族則憑藉著本家族的武林秘籍(也就是所謂的家學),才能確保世代傳承。

所謂的“富不過三代”,那是在知識變成公共資源,所有人公平競爭的前提下才會發生的魔咒。

亂世的降臨,讓父親司馬防和大哥司馬朗疲於奔命,放鬆了對司馬懿學習的敦促。這段時間,司馬懿雖然還是保持著認真學習的勁頭,但是也在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許多不在“教學大綱”要求上的兵書戰策、縱橫謀略。司馬家族以當兵吃糧起家,家裡自然少不了這些“課外書”。我們不知道小司馬懿在這些“課外書”上到底花了多少精力,但從他之後表現出來的謀略、軍事水平來看,應該不會太少——估計那時候的司馬懿也是個熄燈後打著手電看閒書的主兒。而隨大哥司馬朗的洛陽之行,更是讓司馬懿大開眼界。在此之前,他一直以為為人處世就要像父親一樣一絲不苟、古板嚴肅。大哥司馬朗也一直以這副面貌對自己言傳身教。可是司馬朗在洛陽的表現實在是讓小司馬懿的三觀受到重大沖擊:拍馬屁(很投入),塞紅包(把家產都塞光),偷偷摸摸像做賊一樣溜出洛陽城(還真是做賊)——這一切,祖父、父親還是大哥從來沒有教過自己,彷彿根本不是一個正統的儒生應該學的。可正是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手段,拯救了司馬家族。

這個世界上沒有對錯,只有在正確的場合使用正確的手段。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小司馬懿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已經開始拐彎了。

在黎陽,因為有趙威孫和他手下的軍隊罩著,司馬懿暫時過上了一段平靜的生活。司馬家族的先人恐怕不會想到,幾十年的努力後,司馬家族居然又回到了軍營,也正是在這裡,司馬家族的鐵血基因被再一次喚醒。

軍營的生活令人神往,在軍營裡讀書更是另有一番情致。每天聽著號角起床,讀書之餘看著雄姿英發的大漢帝國正規軍騎射、列陣,對從小生活在四角天空下,院子裡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的司馬懿來說,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體驗。

當司馬懿沉醉在這種生活中的時候,大哥司馬朗卻時刻關心著外面的局勢。

司馬家族搬遷後,溫縣果然成了亂兵的樂園,過兵如過匪,父老鄉親們死傷慘重。

接著,那個叫孫堅的傢伙打進了洛陽城,關東聯軍的任務名義上算是完成了,相互之間開始搶地盤打得不可開交,在一片混亂中,那個叫曹操的傢伙接管了青州地區四十萬黃巾軍殘部,實力爆棚,把徐州殺得雞犬不留(至於那個叫劉備的傢伙,那時候還是二線演員,認識的人不多)。

公元194年,曹操把兵鋒指向了濮陽的軍閥呂布。

濮陽和黎陽相距不遠,也在戰亂的波及範圍之內,難得過了幾年安定日子的司馬家族只得再一次遷徙,在司馬朗的帶領之下,回到了老家溫縣。

司馬懿的成長史:老狐狸不是天生的

《隱忍的老虎:司馬懿》

出版:吉林文史出版社

人稱“冢虎”的司馬懿,看不出來個性便是他的個性。隱而不發,深藏不露,成了他戰勝別人的秘密武器。面無表情,沉默不語,讓他令人難以捉磨。不顯山露水的他,在讓別人放鬆了對他警惕的同時,又讓別人暴露出了自己的缺點,進而被他利用。

他對人性的洞察力,對時局的掌控力,以及超乎尋常的忍耐力,讓他總能在與別人的博弈中獲得成功。司馬懿是如何吞噬三國群雄的?本書將會給你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