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遇見大海
“校園貸”已經被政府明令禁止,但是就在這短短的一兩年時間裡,校園貸已經坑害了許多大學生,我們不能不對這種現象多加反思。我們的社會和法律應該如何管理面對學生的金融工具?我們的家長應該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我們的大學生如何能夠做到培養自己正確的消費習慣?
從法律與社會角度講,針對學生的貸款行為必須嚴格加以限制。由於學生是沒有穩定收入和還款能力的,貸出去的款顯然面臨極大的無法回收的風險。校園貸不同於信用卡、花唄等產品,信用卡由商業銀行簽發,會根據每個用戶的風險水平提供相應的額度,而且利息在國家允許的範圍內。
但是校園貸明顯不同,他們之所以為大學生貸款,就是因為大學生不具有還款能力,很難得到正規銀行貸款,他們以手續費等方式以遠遠超過國家法定利率的形式給大學生貸款。一些大學生對風險評估不足,就掉入了他們的圈套。幾千元錢幾個月變為幾十萬的債務。他們明知大學生還不起錢,所以就逼著大學生通過家長、朋友等方式湊錢,要回來多少是多少,總是能賺一大筆,真是宛如舊社會的黃世仁一般。
從家長角度,應該多與學生溝通,瞭解學生的需求。對於學生的金錢需要,不要一味的滿足,也不能總是毫無原因的拒絕。瞭解孩子的需求後,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與孩子商量哪些錢可以花,哪些錢不能花。千萬不要讓孩子與父母產生牴觸感,覺得父母絕對不會支持自己的任何花錢行為,這樣他們就很容易落入那些校園貸的手中。
從學生自身角度講,大部分去貸校園貸的學生都是出於虛榮心。大學生應該明白,優秀和引人注目並不一定是衣服漂亮手機高級,還有許多種方式:學習好、愛運動、樂於助人、積極參加活動等等,都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而且,物質生活的滿足感都是暫時的,而知識的豐富、身體的健康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卻會使你終身受益,而這些在大學裡都是不花錢的。
享受你的大學,不要陷入校園貸陷阱。
李永樂老師
一線教師來回答一下,我曾經接觸過這方面的一些案例,發現“校園貸”的對象大多數是專科高職一類學校的部分學生,一二本和名牌大學裡這樣的案例不是沒有,但特別少。而在中學階段,這一類孩子也是最容易受到忽視的:成績不夠優秀,家境很可能也不太好(如果好的話,家長會花錢為孩子找更多更好的出路,比如說出國),日常生活中很少獲得什麼成就感,接觸外界的途徑也有限。一旦來到大學,看到了更大更精彩的世界,然後又被有心人套路一下,很容易就栽倒校園貸的坑裡了。
換句話說,“校園貸”這一行業賺的是喪盡天良的錢,他們的目標是那些弱者中的弱者,只有弱者才不容易反抗。而但凡家裡稍微有點門路有點經濟實力的,因為從小見得多,反而不太容易上這種當。
這些弱者包括:
從小父母管教得過於嚴厲,輕視孩子對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的人。比如有些孩子想買個玩具,家長明明有錢,卻覺得沒必要助長小孩子奢侈浪費的習慣,於是一律予以拒絕,甚至厲聲呵斥。
家境相對貧困,但周圍的同齡小夥伴家境都比較寬裕,以至於很多時候沒辦法和小夥伴們同步玩耍的人。這一類人對於獲得外界的關注有特別強烈的願望,稍不注意,就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家裡並不算特別貧困,但是父母長期在外工作,缺少對孩子的關心。同時因為掙錢不容易,對於孩子花錢格外限制。導致孩子對於花錢帶有一種罪惡感的渴望,形成一種矛盾心理。
簡言之,校園貸的對象,是那種父母不太懂得教育規律和教育方法、或者因為生活的壓力,沒辦法和孩子做過多溝通的家庭出身的孩子。這些孩子不但在校園貸上成為弱者,長大以後在人際交往、婚姻道路的選擇上,也往往淪為弱者。
對於家長來說,家境貧寒肯定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改變的,但是給予孩子充分的關心,讓他們把家當作避風港灣而不是捱罵受罰的恐怖地獄,卻是一件不那麼困難的事情。
所以,做為家長,不要等到孩子踏入校園貸才來想該怎麼做,而要在這之前就注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要過於嚴苛。
吹上來的小動物
20多年前,我認為校園貸是個好事情。那時候,我需要錢,我剛進入大學。
那時候,我獲得了國家助學貸款。
我一直以為,美國大學裡學生的學費是貸款,是好事。
然而,中國的校園貸,變成了“誘騙貸”、“高利貸”、“要命貸”。這就是金融的“適當性”被徹底繞開了。
大學生,任務是學習。其消費行為,應止於溫飽和適當的學習需要。另外的資金需求就是學費了。這兩個需求,應該由政策性貸款來支持,不應該讓“高利貸”來騙大學生。
我認為,針對這一現象,應該做好這樣幾件事:
第一,國家要從立法上,對校園貸款給出利率指導和催收方案。至少兩點要保障:一是利率不得高於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一個係數,建議不得高於150%,也就是說,基準貸款是年利率5%,校園貸不得高於7.5%。二是上學期間和畢業後一年內不得催收,學生不能償還的,在畢業後一年內的逾期不得罰息,採取凍結處理。凍結期間的利率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計算。在學生畢業1年之後方可催收。
第二,全社會要加強大學生金融常識和消費觀的教育。從思想根源上,杜絕這個悲劇再發生。
第三,對校園貸造成借款方死亡的,依據直接導致他人死亡的情形,從重判刑。特別是要嚴懲一些人,立個標杆。
我不擔心我的孩子會這麼做。但我要保護全天下的大學生不再受到“奪命校園貸”的傷害。
孫建波
女大學生為買手機貸款1.25萬 8個月變成23萬 網友: 套路不要太深
大二女生為了買手機,借了1.25萬校園貸,幾個月後滾成了23萬。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一起來回顧一下,女大學生稱為了買蘋果手機自己在校園貸借了1.25萬元,到手只有8千元,到期後女大學生無力償還,她不得已又從校園袋借了款,,,就這樣輪迴,8個月後,這比錢變成了23萬,女大學生稱自己的父母都是農民,全家一年的收益加起來也就兩萬,女大學生稱自己把學費都拿去還錢了,現在都不敢上學了,女大學生稱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但是借錢給她的人整天打電話給她催款,逼債,甚至還把自己PS 的一些不堪的照片發給自己的同學朋友,並揚言要告訴自己的老師,讓她感到非常的害怕。
女大學生稱她聽說過人死債清,還有以死來躲這比還不起債務的想法,現在因為校園貸出現學生想不開的案列越來越多,在一些校園貸的出發點,他們是為了學生著想,是為了解決一些貧困家庭而讀不起書,然後幫助他們讀書。但是我們也需要正規,現在的校園貸背後都是畸形的高利貸,寬鬆的審批流程,導致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陷入其中。
針對校園貸的亂象頻繁問題,銀監會,教育部和人社部聯合出手,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工作的通知》9月份教育部強調,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不得向在校學生放貸款。但是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資本都是逐利的,雖然監管跟上來了,但是部分平臺改變容貌任然存在違規業務,任然在發展大學生這個業務,因此需要監管部門能夠有效的監管,尤其是發揮公眾監督,發現問題及時舉報,無數雙眼睛在注視著,就要揪出潛伏者。
之前有一個朋友就是做校園貸的,那個時候還叫校園分期,裡面的套路非常的深,和大家簡單的說一下,希望各位警戒,千萬不要碰校園貸,校園貸比賭博還可怕。舉個列子:小明在貸款平臺借了5千,實際上到手的只有四千五,500就是手續費,不要驚訝有些平臺還要高,其次就是約定還款期限,比如五千一個月還,兩個月還,可能你的本金加利息就得七八千,如果分成一年還,基本就兩三萬了,一個普通的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就那麼一點,基本上很難還得上的,逾期就再去借,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個還是前幾年我朋友做代款的樣子,現在應該越來越誇張了。
創業集結號
隨著社會的進步,物質開始得到極大的豐富,攀比之風隨之滋生,而校園貸的興起,正好切中了一些大學生的需求,讓很多之前飽受物質缺乏充滿渴望但同時沒有正確理財觀的孩子陷入了“校園貸”的泥潭。
但這背後都是畸形的高利貸,非常寬鬆的審批流程,一次還不上,再借再還,金錢輕而易舉的越滾越大,後果嚴重到出賣自己的靈魂還錢,或者走上絕望之路,割脈或者跳樓自殺。
讓人心痛,培養到大學的孩子了,這蘊含著父母多少的心血和期望啊?
面對這樣的困境,作為痛不欲生的家長,該怎麼辦?如果孩子挽救回來了,好好深入談一下,想辦法把錢還上,把這次經歷當成人生的一次慘痛教訓,知錯能改也是善莫大焉了。
從這類事件中,我們該反思:
1.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我們真的瞭解我們的孩子嗎?
第一層我們真的要反思,為什麼孩子要瞞著父母去參與“校園貸”。難道僅僅是物質上的虛榮嗎?答案未必全是這樣,父母缺少真正的關心,才是讓孩子轉向物質需求的巨大空虛中不能自拔。
2. 我們有教育給孩子真正的金錢觀和理財觀嗎?
對許多大學生而言,走上這條不歸路,除了外在條件豐富帶來人內心的虛榮和膨脹外,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家長沒有給予孩子及時和正確的金錢教育。
很多家長對培養孩子的金錢觀有兩大誤區。要麼不與孩子談錢,一切都由父母包辦;要麼放任自由,充分滿足,缺乏監管。
其實這樣都是錯誤的。
3. 如何指導孩子建立正確的的金錢觀
在幼年時期,父母就應該給孩子分享金錢的意識,畢竟人的一生都無法離開金錢這個東西。比如強制孩子養成儲蓄的習慣,讓孩子參與到日常的家庭消費中,體現不同金錢帶來的消費感受是不一樣的,過大或者過小都會對生活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等等。
古語有云:子不養,父之過。但是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有些“父”而言,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可以理解的範圍了,始料不及,痛不欲生。身為父母,也應與時俱進,才能給孩子更好的成長指導。
超級爸爸
作為家長,如果我孩子深陷校園貸,我首先要梳理清楚校園貸的來龍去脈,孩子是否借入這筆資金,校園貸的利率水平以及校園貸給予孩子的利率水平是否超過民間借貸新規利率,而只要超過民間借貸新規的規定利率上限,那麼將會積極與律師聯繫,試圖通過正規法律法規尋求法律保護。再者,會積極在網上尋求輿論關注,通過媒體報道、權威影響力大的自媒體宣傳事件嚴重性,以強化監管介入,並用實際行動對變相高利貸給予打擊,以保護孩子切身利益不受到侵害。此外,則是對孩子加強教育,並把問題嚴重性告知孩子,讓他引起重視、敲響警鐘,同時也會到學校、街道社區積極給街坊鄰居做教育,增強自我維權意識。
郭施亮
“校園貸”7000元三個月變成35萬,這已經不是個案了,經常看到一些類似的新聞出現在網上,對於這種現象,作為家長需要反思,作為相關部門更應該需要反思,為什麼網貸違規貸款如此猖獗卻還一直存在?真的是沒辦法禁止麼?
金融行業有一條最基本的原則就是:適當性原則!所謂適當性原則,就是金融中介機構為客戶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必須與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財務狀況、投資目標、財務需求以及知識和經驗等方面的高度匹配!
很顯然,校園貸不僅違背了適當性原則,而且還利用了學生的風險承受能力差、相關知識欠缺、涉世不深社會經驗不足等因素,進行“敲詐”式貸款,使原本的貸款變成了“人chi人”的遊戲,如果學生稍有不慎陷入校園貸,一生從此就被毀掉,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嗎?
所以,對於7000元三個月變成35萬這種惡意的校園貸,除了家長需要反思,個人認為監管部門更應該反思,原因如下:
一、監管問責:
這種惡性的校園貸已經不是個案,能夠普遍地存在,你能說有關部門沒有責任?這種惡性貸款不僅摧毀了部分學生和他們家庭的一生幸福,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這才是最需要警醒和防範的!
二、學生雖已成年,但依然是需要保護的弱勢群體:
校園貸之所以把苗頭瞄準學生群體,無非是想利用學生的知識和經驗欠缺、虛榮心強、遇事不敢聲張、還款能力差容易形成“利滾利”等特點,其用心真是險惡!可能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學生都已經是成年人了,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學生雖然在年齡上是成年人,但是在心智和相關知識及經驗上依然是弱勢群體需要保護,尤其是在面對花樣百出的金融產品的時候,更需要保護,而且,作為金融中介機構,也有義務告知相關風險並拒絕向不適當群體發放此類金融產品!
當然,對於家長來說,碰到這樣的事情也是非常痛心的,除了加強教育,更需要維權,必須向有關部門申訴,嚴懲校園貸!而作為學生來說,不要攀比、不要透支消費,多花點時間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不要把精力過分地花在表面功夫上,務實篤學!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K濤資本
看到這個觸目驚心的校園貸7000元,三個月數35萬,學生被迫割腕自殺。我要是這個家長。我會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幫孩子恢復正常生活
我要跟孩子好好的聊一下,彼此看一下是哪個位置的問題。看自己之前哪些方面沒做好,孩子哪些方面沒做好。如果有必要的,我都願意去找個心理醫生。孩子是自己的,不能因為犯了錯就把他丟棄。所以我事先要把孩子狀態糾正過來。還被不正常的生活。幫孩子,避免以後類似情況再發生。
其次找法律程序解決這個問題
畢竟是自己孩子欠這個債。我們暫時不知道合理不合理。可以通過法律程序,讓這件事情得到一個解決。法律完了以後,該負責就負責,該還錢就還錢,不管想什麼辦法,都要把這個錢還上。
第三,把經驗教訓分享出來
看到網上有這麼多學生都是因為網絡代,然後陷入自殺或者是生活,沒法繼續下去。那我就要將司機孩子這個事情的情況前因後果全部分享出來。給家長或孩子一個參考。更多的孩子遠離網絡的。
第四,向有關部門呼籲
向有關部門呼籲,讓網絡在遠離孩子!有正確的法律來引導和規範網絡貸。只給那些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人,很多還沒有出生社會不懂的孩子。
綜上所述四點,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應該給更多人一起來討論交流。
高陽教育
我女兒也貸過校園貸,當時打電話給我說是貸了一萬三,後面我跟我女兒瞭解了一下說只貸了兩千,我直接打電話過去罵。我說如果我女兒今天自殺了我要告你們詐騙和你們拼命的,他們才說只有兩千,我就還了本錢。欠債還錢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這樣高利貸堅決不要還
昊芮雲
校園貸:明知是圈套,咋還往進鑽?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永遠不會掉餡餅。我們常常用這兩句話來提醒和告誡那些貪圖小便宜最終吃大虧的人和那些夢想不勞而獲的人。可告誡為告誡,提醒為提醒,勸阻為勸阻,即使媒體對那些非法實施校園信貸,以吃高額利息為目的的非法信貸組織和人員,以及對以高利貸為手段收取高額非法所得的事件時有曝光,可偏偏還是有人抱著僥倖心理去以身試險,最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甘心吃了啞巴虧。
高利貸、利滾利是嚴重破壞市場競爭、擾亂金融秩序的一種犯罪行為。他們往往打著方便、快捷、安全、保險的幌子,幹著不被人知、規避司法懲罰的黑市勾當,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一旦涉足這樣的黑市交易必將被套緊套牢,必將給自身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為此,希望高校管理部門和學生會要對這類非法放貸的組織和個人給予監督和舉報,一旦發現及時與轄區公安、金融監管等部門取得聯繫給予堅決的取締和打擊。同時,要在新生入學、學校開學期間召開專題學生大會,對校園貸這種行為給予曝光,做好校園貸危害、犯罪等方面的知識宣傳,還校園一片淨土,還學生以真相,還社會以正義。讓全校師生、全社會公民對校園貸這種行為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