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宋燕兒

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秦國與趙國之間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其背景是:公元前262年,秦軍攻克了韓國的野王將韓國攔腰截為兩段。消息傳來,韓國上下一片恐慌,趕忙遣使入秦,進獻上黨郡向秦求和。然而,韓國的上黨太守卻不願獻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獻上黨之地於趙的選擇。他的用意十分清楚,即轉移秦軍鋒芒,促成趙、韓攜手,聯合抵禦秦國。趙國對這一問題的利害關係也十分清楚,知道一旦接收上黨地區便會引來秦國的進攻,權衡再三,趙國最還是決定接收這一地區。秦國果然派王率軍進攻上黨,趙國派名將頗屯兵長平拒敵。秦國果然派王率軍進攻上黨,趙國派名將頗屯兵長平拒敵。

廉頗深知秦軍勇悍善戰,遂採取了佔據有利地勢,堅壁防守以消耗敵軍的方略,一連堅持數載。實力強而急於一戰的王齡卻一籌莫展,始終不能前進一步。戰爭進行了三年,秦國的經濟已不堪重負,而趙國面對龐大的軍事開支也漸漸吃不消,曾經向齊國請求糧食支援,齊國因懼怕秦國而予以拒絕。因此,趙、秦兩國都對這種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雙方都謀求速戰以求擺脫困境。趙孝成王急於結束戰爭,曾數次派使者催促廉頗進攻,但廉頗卻不為所動。相比而言,秦國的策略要高明一些,一方面他們借趙國使者到秦國議和的機會,故意殷勤招待,向各國製造秦、趙和解的假象,使趙國在外交上喪失了與各國“合縱”的機會,陷於被動和孤立。另一方面,又採用離間計,派人攜帶財寶前往趙都邯鄲收買趙王的左右權臣,挑撥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四處散佈流言,說廉頗固守防禦,是出於投降秦軍的目的,而秦軍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為將。秦國終於借趙王之手,把廉頗從趙軍主將的位置上拉了下來,並使趙王不顧藺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諫阻,堅決任命趙括為趙軍主將。

趙括雖然是將門之後,但卻缺乏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他上任後,一反廉頗的所為,更換將佐,改變軍中制度,搞得趙軍離心離德,鬥志消沉。他還改變了廉頗的戰略防禦方針,積極籌劃戰略進攻,企圖一舉擊敗秦軍。秦國得知趙國改任趙括為將的消息後,立即改派驍勇善戰的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代替王統率秦軍。為了避免引起趙軍的注意,秦王下令軍中嚴守這一機密,敢於洩密者斬。白起是戰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久經沙場,曾經指揮過許多戰役,而趙括卻從未擔當過大任,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白起到任後,採取了誘敵深入,分割包圍,再予以聚殲的作戰方針,對兵力做了周密細緻的部署。公元前260年,對秦軍動態茫然無知的趙括統率趙軍主力向秦軍發起了大規模的出擊。兩軍稍事交鋒,秦軍的誘敵部隊即佯敗後撤,魯莽趙括不問虛實,立即率軍追擊。當趙軍前進到秦軍的預設陣地後,即遭到了秦軍主力的有力抵抗,攻勢受挫,被阻於堅壁之下。趙括欲退兵,但為時已晚,預先埋伏於兩翼的秦兵迅速出擊,及時穿插到趙軍進攻部隊的側後截斷了趙軍主力與其營壘之間的聯繫,構成了對趙軍主力的包圍,並切斷趙軍的所有糧道。秦昭王聽到趙軍被包圍的消息,親赴河內徵發了當地15歲以上的丁壯,賜民爵各一級全部編組成軍,悉數增援長平前線,阻截趙的援軍和糧草供應,以確保全殲趙軍。趙軍斷糧達數十天,局勢常危急。趙括組織了4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秦軍陣地,希望能打開一條血路突圍,但都未能奏效。絕望之中,趙括孤注一擲,親率趙軍精銳部隊突圍,結果仍遭慘敗,連他本人也被秦軍射死。趙軍失去主將,鬥志全無,不再抵抗,40餘萬軍隊向秦軍投降。這40餘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240人之外,其餘的全部被白起坑殺。空前烈的長平之戰終以秦軍勝利而宣告結束。

此戰秦軍獲勝的根本原因是秦軍的實力佔有相對優勢,其次雙方戰略上的得失和具體作戰藝術的運用,也存在高低之分。趙國在人數、士兵素質、綜合國力、武器裝備等方面都弱於秦國的情況下,進行速戰速決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統兵主將的選任當然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秦國在這些方面基本都無懈可擊,而且在戰役的關鍵時刻,上下能夠團結一致,及時增援,協調配合,全力以赴,奪取戰爭的勝利。

長平之戰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此戰之前,山東六國中只有趙國實力最強,如果趙國與其他諸國建立聯盟關係,則足以與秦國相抗衡。此戰之後,趙國元氣大傷,急劇衰落,其餘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因此此戰可視為戰國形勢的轉折點,秦統一全國只剩下時間問題了。

長平之戰的結果,趙軍全軍覆沒,秦軍亦傷亡過半,粗略估計雙方死傷應在百萬左右。此役是整個春秋國時期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之一,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長平之戰有許多方面值得研究,除了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外,在戰術、後勤支援、將帥選任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有不少經驗教訓值得吸取。


苦茶庵

或許更多的時候白起在思考,為什麼東周末年三百年戰亂不止?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倆個國家或者倆方勢力在交戰的時候,無論勝負與否都會特別人道主義精神的遵守千年之後的『日內瓦公約』。在戰鬥結束之後相互交還各自的俘虜,這些兵卒在回國以後自然而然的成為新的生力軍。這些生力軍在經歷了俘虜生涯之後,會有更多的戰鬥經驗,而且畢竟是敵方陣營裡走了一遭。他們會有更多的情報信息反饋回來,以便於下一次作戰。戰而降之,降而還之。進入了一個特定的循環體系中。



戰國時期,各國並立。殺就是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並沒有一個統一的中國🇨🇳的概念。白起是秦國的將軍,老秦人更多的考慮就是如何成為天地共主。

戰國人口並不是特別多,人力資源遠遠重於土地資源。長平之戰白起倘若不坑殺那四十萬降卒,等四十萬大軍緩過氣來,還管你恩德齊天,放我一條生路。更多的是恥辱,作為一個士兵被俘虜的恥辱。這四十萬大軍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農夫與蛇的故事,我們不是不知道。白起不是那個善心大發的農夫,至於趙國四十萬大軍是不是一條緩過勁來就咬一口的毒蛇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在看農夫與蛇這一段寓言故事的時候,對於這條蛇有特別多的憎惡與仇恨。但是那個可憐又可悲的農夫又是多麼的愚蠢,他把他的善良,人性的光輝用在了一條蛇🐍身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農夫分不清楚善良的受眾。他把他的善良用在了無法理解也不需要理解的蛇身上,被蛇咬死也是可以預想的。

套用一句話“你是信仰佛教嗎?你怎麼不殺生?”

白起是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他的責任是保護自己的兵將子民和最大程度上消滅自己的敵人。白起不是一個整日燒香拜佛阿彌陀佛的佛陀,他手中的重劍並不是擺設。

白起也明白殺降不詳。背上了坑殺的名字,無論他的戰績是多麼妖孽驚人,他的兵法是多麼百變迭出,他的軍事指揮藝術多麼出彩,也不會被世人所讚譽。白起並沒有多想,為了大秦帝國——“殺之”

長平圍殲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戰爭方面的壯舉,但是完成這樣一場壯舉是被後世儒家所鄙視的。



當然,我們最為後來人不能因為感慨李牧作為一代良將沒有一個好下場,就扼腕嘆息盲目的把感情趨向於戰敗的趙國;同時,更不能將白起每次作戰不留降卒而侮辱扭曲把憎惡強加在秦國。白起作為秦國的武安君,他的所作所為都得為自己的國家考慮,長平之戰的指揮者白起囿於戰國時代的侷限性而被儒家所圍攻!

結束戰國時期數百年戰亂的最好辦法就是殲滅戰。否則,反反覆覆,複復反反,戰而降之,降而還之,週而復始,往復循環。這戰國亂世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何日天下才能止兵而息?

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諸子百家,各言其道。春秋戰國戰亂不止,說到底也就是沒有動搖了戰亂爆發的根源。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嗔痴是佛教之大忌諱。貪心讓所有人都為了土地和土地上的資源大打出手。他們能夠大打出手也需要那些大頭兵組成的軍隊。

儒家,戰國時期各個國家披著這層皮,卻沒有一個國家任用儒家的理論。孟軻走遍了戰國七雄也徒勞,都給一點兒面子,你隨便胡扯,反正我不趕你走,你隨便說你的人間整理。戰國時期,七雄並起,大爭之世,誰任用儒家的理論誰亡國。別不服,我們摒棄有色眼鏡。漢武大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一直控制著歷史的話語權。也就是所謂的主流正統思想。我們回到戰國這個實際客觀的時期,儒家的思想哪個國家敢用?哪個國家用了?誰用誰亡國。誰用誰完蛋。這都已經成了戰國潛規則了!為了可以很好的俘虜那些老百姓的心,每個國家也不會明面上和儒家過不去,可是,大爭之世也不會有真正推行儒家理論的存在!



以戰止戰。是兵家息兵於天下,還老百姓一個太平日子的理論。白起畢其一生都在戰爭中度過,他明白這個簡單卻有點兒不人道不理性不主流的道理。

長平之戰中,趙國軍隊六十萬,秦國軍隊六十萬。雙方都陳兵於上黨,天下其他國家都在靜觀其變,或者說坐山觀虎鬥。這樣的軍威浩蕩之下,那些牙尖嘴利的策士也不敢多嘴了。誰都明白,這一次戰爭是決定未來歷史走向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究竟是誰勝誰負一時間也分不出來。

我們可以一起思考一下,如此事關天下的大戰,中原七個國家未來的命運之戰。身為大秦帝國君主的秦昭襄王會讓白起一意孤行,徹底不調控嘛?就算秦昭襄王不會,那個丞相範濉會不插手嘛?秦帝國背後的利益集團都是吃乾飯的嗎?

在具體的戰爭策略上,白起一定是親力親為。在其他問題上,白起果真什麼都不明白嗎?大秦帝國的武安君並不是白痴。

為尊者諱,中國每個朝代都有這樣的通病。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軍隊的事情,曉木認為很大程度是秦昭襄王的命令,或者說是秦昭襄王願意看到的一幕。



趙括亂軍中死去的時候,白起突然意識到一個大問題來了。這麼多的俘虜究竟該怎麼辦?在札好口袋的時候,在俘虜們行進的時候,在分發糧食給他們的時候,中軍陣營中,白起正襟危坐,他在思考,他在惆悵,他在糾結,該怎麼辦?秦帝國的箭矢是出了名的鋒利,那個地形也是一個天然的口袋,最重要的是,口糧不夠四十萬俘虜了,秦軍的士兵也已經吃不上飽飯了。

十八層地獄的許多牢房都開始運營起來,十殿閻羅王開始緊急抽調陰兵。黑白無常也已經組成了數十萬的拘魂大軍,風塵僕僕的向著長平方向去了,是啊,一瞬間剁了四十多萬冤魂野鬼。十殿閻羅王還有多麼討厭這個叫做白起的人,清閒的日子帶頭了,這麼大的工作量,地獄也是第一次遇見!

於是乎,四十萬大軍傳羽檄,頃刻間魂飛魄散!


曉木曰兮

長平之戰無關生死,只不過戰爭結束之後趙國由於損失了一代青壯,國力直接消退,之後再也無力阻止秦國東進。

長平之戰前,國力最強的是秦國和趙國。趙國由於地處中原核心位置,又有胡服騎射的改革,國力很強。人口軍事都居當時首位。秦國在拿到了巴蜀之地,再經過鄭國修建的鄭國渠,國力也增強了很多。而且由於商鞅變法,使秦國的戰爭潛力無限放大。

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繞過趙國攻打魏國,被名將趙奢打敗。之後轉向韓國。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上黨郡守決定,投降,但不是投降秦國,而是投降趙國。於是,長達四年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我們知道,秦國比趙國略強,於是早期趙國採取守勢。廉頗就是防守戰的專家,他一守就是四年,且使用防守反擊的戰術來對付秦軍。而秦國在經歷了初期的失敗後改編策略,召集百萬青壯挖河,使前線可以更快的獲得後勤補給。在這種態勢下,趙軍吃了幾場敗仗。

趙孝成王惱怒於廉頗吃了數場敗仗,且國力消耗漸漸力不從心。於是有了換將的注意。恰逢秦國丞相范雎到趙國使用反間計,散步類似,廉頗其實很好對付,秦國怕的是名將趙奢之子趙括的說法。於是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反對,趙孝成王臨陣換將,以趙括代替廉頗。而另一方面,秦國秘密召回了在魏國和楚國身上刷功勳的白起,並嚴令凡洩密者死。

白起到了陣前之後,利用趙括的進攻,下令秦軍佯裝敗退。而趙括並不知道對面的將領已經從王乾換成了白起,於是下令猛攻。白起利用數萬精騎,切斷了趙軍的補給線。並派出輕騎不斷騷擾趙軍。趙軍數戰不利,不得不轉攻為守。

秦昭王獲知糧道被截斷之後,盡起國內青壯,親至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後面的劇情就很熟悉了,趙軍被圍困四十六天,突圍不得。趙括在亂軍中被射死。失去了首領的趙軍選擇投降,被白起接收,之後被坑殺。四十餘萬趙軍活著離開的不過數百不到15歲的少年。

長平之戰結束後,武安君白起認為應該乘勝追擊,被親王所不允(范雎在這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貽誤戰機之後,秦軍在邯鄲城下戰敗,退守函谷關。救邯鄲的六國軍隊,徘徊一年後撤離。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然是慘勝,秦國亦傷亡過半。趙國在損失了四十餘萬青壯後,國力再也無法支持大規模戰爭,滅亡之日已經在時間表裡了。長平之戰作為冷兵器歷史上有數的大規模戰役,也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久,規模最大,傷亡最慘烈的一場戰役。給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戰例,包括但不限於紙上談兵,雞鳴狗盜。要論歷史意義,不過是當時最強的兩個國家,其中一個自毀長城,對之後的統一再也無力反抗。


無所事事161773009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兩大超級戰國的生死角逐,他們之間比拼的不單單是兵力的強弱和將領的指揮才能,其戰爭後期更多的是在較量廟堂運籌和國力的大小。其結果是以趙國的完敗,趙國士卒損失殆盡而結束,從此趙國徹底退出了一統華夏的角逐,其國力也開始由盛轉衰。

此戰之後,秦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大超級強國,其國力已經遠超山東列國,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了,秦國統一天下剩下的也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若不是秦昭襄王晚年,沒有像白起這樣的名將領兵,再加上後繼之君才能平庸的話,秦國一統華夏的腳步肯定會提前到來的,而不會等到秦始皇嬴政成年親政之後,才開始謀劃滅國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