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宋江历史上确有此人,但是自然不像《水浒传》那样的,而且有意思的是,真实的水浒不是一百单八将,而是有三十六将,看来很多小说也都是有一定依据的,那历史上的宋江是怎么样的呢?

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的时间确实相差无已,宋江起义是公元1119年,而方腊起义是公元1120年,两个就相差不到一年。

宋江也确实是山东郓城县人,但是宋江被招降后是否有去征讨方腊是有争议的,根据《三朝北朝会编》记载,宋江被招安是随童贯征讨方腊的,跟他一起的还有刘延庆,刘光世。

但是有些人认为,根据《宋史》记载,宋江并非是被招安,而是战败之后投降的,而且是被宋将用一千人打败的,就说明宋江的实力并不怎么样,所以宋江是很难被派往征讨方腊的近百万大军的。

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的,而方腊在这一年的三月已是节节败退,四月被俘虏,也就是说宋江没有去征讨的必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两个宋江,起义的宋江和征讨方腊的宋江是两个人。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宣布在梁山泊打渔和采藕的百姓,需要按船来缴税,十一月,宋江带领众人起义,因为宋江平时确实是比较讲义气,所以就结交了很多人,在当地的威望很高,所以宋江一带头,很多人就响应了。

宋江每打下一城,就开仓放粮,这样跟从他的人越来越多了,开始朝廷并不怎么重视,以为很容易平定,但是宋江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朝廷派过去的都被打败了,宋江就从山东打到河北。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腊也在浙江起义了,宋徽宗这下才着急了,就召大家来商量,有一个叫侯蒙的大臣说:我们可以招降宋江,然后让他去对付方腊。宋徽宗觉得这个建议十分之好,就让侯蒙去招降宋江,只是侯蒙这个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他还在路上的时候就病死了,这个计划就搁置了。

宋江进入沂州,被沂州知州蒋园打败,宣和三年,宋江进入江苏,又被沐阳县尉王师心打败,二月宋江进入淮阳军,朝廷派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宋江,张叔夜知道了宋江会从海上攻城,就在率小部队去诱敌,然后率一千人在城附近设伏。

宋江离船上岸后,张叔夜派人将宋江的船给烧毁了,宋江最终被打败,无奈之下只能向张叔夜投降了。朝廷对宋江三十六将都授予了官职,但是宋江投降并不是自愿的,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江再次起义,最后再次被打败,宋江等人被处死了。



历史简单说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

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提起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等别称,人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同一个人~宋江。这个《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真的是妇孺皆知。


小说中的宋江是山东郓城的小吏,因私放晁盖等人获罪。其辗转入伙梁山好汉,继任水泊梁山头把交椅。他主张并接受朝廷招安,遵旨带领梁山一百单八将征讨方腊,战争结束返京时,只剩二十七将。最终,宋江亦被蔡京等人毒杀,埋于蓼儿洼。


因为梁山好汉的悲惨结局,人们对宋江也是褒贬不一,他被招安的行动也一直被人诟病。有人说他是假道学真强盗。金圣叹更是抨击他纯用术数笼络人心,在一百单八将中是下下等,认为施耐庵痛恨宋江的奸诈才塑造了如此形象。



一部《水浒传》千人阅尽,千种观点。也许有人面对这样鲜活的宋江形象,会疑问宋江完全是施耐庵小说杜撰的,还是历史上真有其人呢?他真实的结局又是什么样呢?


有书君认为,我们不应以个人好恶,应理性的评判一个人。据史料记载,确有宋江其人。他也曾揭竿而起,后被招安,随后再一次起义,兵败被杀。


有书君就来聊聊真实的宋江吧。


一,宋江起义原因。


在各种史书和传记中,对宋江和三十六罡星都有零星记载。宋江乃山东郓城人,出身不详。宣和元年,他并不是因犯了官司而谋反,而是因朝廷赋税太重,迫于生计艰难才率三十六将起兵谋反。


宋江并没有在水泊梁山建立根据地,他率兵一直在河北、山东、还有江苏一带流窜作战,战无定策,属于流寇性质。三十六罡星人数不多,却给宋军造成了很大麻烦。有书君觉得,宋江部队之所以能和几万宋军抗衡,并不是其战斗力超强,而是得益于宋江率部下流动作战,机动灵活,也许这就是游击战的雏形吧。



二,宋江兵败投诚。


宣和三年,宋江率兵来到海州城下,他截获了十几艘官船,扬言要攻城。他做梦也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了天敌~海州知府张叔夜。张叔夜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饱读兵书,谋略过人。张叔夜诱宋江离船,然后烧其船只断其后路,宋江兵败投降。由此看来,真实的宋江并非主动招安,而是战败为保兄弟性命,无奈投诚。


不但史书对宋江招安有所记载,而且北宋大臣李若水的一首《捕盗偶成》也记录了此事。“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如草,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赦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仕女骈观犹骇愕。”有书君认为,此诗进一步佐证了宋江起义和招安之事。



三,宋江是否征讨过方腊?


宋江被招安后是否去征方腊,史书也是各执一词。虽然有史书记载宋江征方腊并大获全胜,可是许多后世学者对此大加质疑。更有日本学者提出了“两个宋江”说,认为征方腊的不是流寇宋江,而是北宋大将宋江。


有书君认为,无论是在队伍人数还是战斗力方面,宋江和方腊的实力,根本不在同一档次,宋江也无力与方腊抗衡。


其次,宋江招安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方腊兵败是在宣和三年四月。从时间节点分析,宋江也来不及准备远征方腊。有书君认为,应该宋江未征方腊的说法比较靠谱。



四,宋江再次起义,兵败被杀。


朝廷招安多数是先诱降,然后诛杀。宋江亦未真心投诚,时刻提防朝廷诡计。


不管当初宋江投诚是权宜之计以保存实力,还是为兄弟忍辱负重。总之,宣和四年,宋江再次揭竿而起,只是很快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并被残忍的杀害。


有书君认为,真实的宋江只是一介普通的流寇,他没有《水浒传》中的宋江号令群雄一呼百应的威名。两者虽有不同,可是殊途同归,都难逃最终的悲惨命运。


真实的宋江,也许没有想到会藉《水浒传》扬名立万,本应雁过无痕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却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奇妙,颇有盛名的黄巢之类无人知,宋江却人人知道。




有书共读

历史上的梁山起义军势力远不及方腊的势力,方腊黄袍加身自立为帝,是一个可以称得上一个政权的皇帝。仅从这点上来讲,宋江就不如方腊。历史上的宋江手下仅有三十六人(具体参考《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并且其对北宋的影响、经济都没有产生多大的威胁,军事上,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军远不及小说里攻城掠地的彪悍,而他麾下的将领们关胜、卢俊义、刘唐等等头领在面对张叔夜为首的仅仅为两千人的官兵时,并没有小说里写的那样战无不胜。



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北宋政府延续了其“国策”一贯作风,对宋江发出诏安,但很快宋江以兵临海城城下拒绝了诏安,所以当候蒙死后,宋徽宗下令张叔夜去镇压也是去诏安宋江,张叔夜见宋江带人从海上攻来,遂下令一千勇士伏击宋江,就这样,宋江就遭到了张叔夜的毁灭性伏击,见寡不敌众,被迫诈降张叔夜。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宋江战败张叔夜无论是是诈降保存实力还是忍辱负重,不管是那种,不可否认的是,一年后宋江又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那么,宋江有没有可能去征讨方腊呢?很遗憾,并么有。宋江并非被朝廷招安投降,而是战败而降,而且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的实力不可能被派去征讨方腊的百万大军。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此时方腊节节败退,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继失守,四月方腊被俘,并不需要宋江去讨伐方腊。史料中也记载了当时亳州知州侯蒙提议招安宋江,让他征讨方腊一事,但是宋徽宗没有接纳他的意见。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上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宋江。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则提出了“两个宋江”论,他表示“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腊起义的却是大将宋江。”所以“草寇宋江”和“讨伐方腊的宋朝大将宋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青衫素人

至于宋江为什么造反?史书上并没讲,所以我们无法考察是否真的是被官府逼反,还是他本身就是有反社会人格。官府只管你流窜作案,有流寇性质,所以史书上不会对宋江有什么正面的评价的。但是史书上既然有宋江,那么就无可避免别人借着他来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

首先,《水浒传》流传甚远。我们知道是施耐庵写的,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学生,老师写了篇名著,自己自然不能丢老师的脸,自己也要写一篇。其实自南宋开始就有像《花和尚》、《武行者》这类独立成篇的小说,随着元杂居的改编,很多段子都脍炙人口。这些给施耐庵提供了部分素材,另外生活中一些场景也给他带来了灵感。那么主题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施耐庵是泰州海陵人,跟着张士诚混,后来搬到了苏州阊门,陈士诚败亡后,朱元璋恨苏州人对张士诚好,来了个“洪武赶散”。十万人从苏州阊门聚集往北去了兴化盐城这些苦寒之地。于是他搬到了白驹场。这个地方现在属于盐城大丰。但是大丰那个年代属于泰州兴化的。就像兴化以前还属于扬州。所以现在两地都在争。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施耐庵那颗怨恨官府的心。其实估计他也恨朱元璋,但是他不敢讲。所以一个神逻辑出现了,皇帝是正确的,坏的是当官的,所以官府都是错的,官府错了,宋江就对了。

不过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给出了一个深层次的解释,说施耐庵是明褒宋江,实则是暗贬宋江。甚至腰斩了《水浒传》。

另外一个不得不说的是俞万春的《荡寇志》。俞万春是绍兴人,世代官家出身,从小跟着父亲剿匪。也考过秀才。所以在他的观念里就代表了统治阶级的观点,宋江就是流寇,匪就是匪,荡寇是为民除害。

最后看下毛主席怎么评价《水浒传》之宋江吧。

看过水浒的人应该对宋江有一定的了解,宋江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其才可以作一个好皇帝,他本人对一点也有所认可。宋江是一个有意识形态,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想施展自己的本领。这就不难理解他一开始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这时候还代表了人民的某种意愿,后来又愿意并且想办法接受招安。他的理想和抱负决定他要接受招安并且为招安做出诸多努力。宋江接受招安后,他的身份和地位已经有一个代表人民某种意愿的人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剥削阶级的行列,和人民的关系走向了阶级斗争的尖锐矛盾。但是招安对宋江来说是对的,这是他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他认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是他自己早有选择的道路。做了剥削阶级后,他却因为剥削阶级的内部矛盾而选择了投降,因为他不反皇上,所以只有投降,最后走到死。


炒米视角

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山东郓城人宋江率先在河北扯旗起事。

因小说《水浒传》的影响力而名声大噪的宋江起义,最初也不过只有区区36人参与其中 。因宋江起义规模太小,所以并未闹出多大响动。

史料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尽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边,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将,江乃降”。

宣徽时人汪应辰也在故友的墓志铭上写道:“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

史书中并未交待宋江的身份,他是不是郓城县衙门中的刀笔小吏,抑或是梁山泊渔民首领,暂时还不能确定。宋江于宣和元年十二月在河北起义,而不是在山东。 宋江队伍里的骨干有三十六人,手下的喽啰估计在万余人左右。宋江手下人的职业以渔夫、农夫、僧人、矿工、小手艺人、江湖浪人为主,也有少数宋军中的低级军官参与其中。

宋江首先在黄河北路揭竿而起,然后冲州撞府,打家劫舍 ,对抗官军, 引起了北宋朝廷的注意与恐慌。

宋江四方游走,行踪飘忽不定,得到机会冷不防就干上一票,所以被彼时的官府形容成“流寇” 。

宋江麾下虽然人数不多,但剽悍狡黠,善于游击,灵活机动,因此屡挫官军 。宋江一时间名声大噪,威震河朔、山东。

文官出身的海州知州张叔夜谋勇兼具,他侦听到宋江欲犯海州,做了充分的准备。张叔夜挑选精兵千人埋伏在海州城郊,再派少量士兵到海边主动挑衅宋江,引诱义军登岸厮杀。宋江见敌军人少,果然中计。见义军弃船登陆,张叔夜埋下的一千伏兵呐喊着冲出,将宋江人马围得水泄不通。宋江劫来的十余艘海船也被宋军敢死队放火焚烧,端地是走投无路,入地无门。宋江带领手下的弟兄们奋力拼杀,无奈敌众我寡,又见船只挨烧,断了退路,不由得心里发慌,阵脚大乱。张叔夜得势不饶人,他挥兵突进,将宋江副将吴佳亮(疑似吴用原型)俘虏。宋江见敌军围困万千重,己方大势已去,难以突围,只得放下武器,愿意接受朝廷招安。

宋江接受招安后被编入张叔夜的部队中。《宋史·童贯传》对宋江征方腊一事没有提及一字,攻入青溪帮源洞擒获方腊的立功将领中最出名的是骁将韩世忠,还有其他几位知名将领,却唯独没有宋江的名字。

查史料获知,方腊被平在先,宋江接受招安在后。由此基本可以断定,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有接受招安、归降朝廷一事,但受命参与镇压方腊一事却没发生过,纯属于讹传。

之后,宋江旋而复叛,被宋朝官兵逮到并遭诛杀。



插图为网图



铁马冰河wu

从聚义招安到征讨方腊的战争后,宋江再次起义,最后被擒杀害。

历史上,方腊起义刚刚被镇压下去,宋江即被宋王朝派兵生擒并杀害了。南宋史学家王偁(chēnɡ)编写的《东都事略·徽宗纪》记载的非常清楚:

“宣和三年(1121年)……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前后只有一个月。同样的记载在《折(shé)可存的墓志铭》(1939年出土,墓碑现存陕西西安碑林)中写得就更加具体了。折可存(1096-1126年),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从北宋初年,祖上即为大将,并宋太祖赵匡胤“许以世袭”,世代都镇守在宋朝的西北边陲。折可存为河东路(辖区今山西大部和陕西东北部分)的第四将。

早在方腊起义前,宋徽宗为了与金人夹击辽国,即已将其于陕西等西北地区的兵马调至京师(《皇宋十朝纲要》:“(宣和三年,1121年)时北征(征辽)事起,,陕西劲兵多聚辇(niǎn)下(指京都)。”)。折可存以第四将“兼领三将兵”来到开封。此时,正赶上方腊起义,他遂率所部随童贯前去镇压。《墓志铭》记载,战斗中,折可存“奋然先登,士(兵)皆用命,腊贼就擒”,然后便说:他被升“武节大夫”,在其“班师过国门(开封城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yú,越过)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墓志铭中还有:折可存“俘腊取江,势若建瓴”的话。

这便是宋江最后的结局。在他被招降后,确曾以宋军裨将身份,率领本部参加了童贯统帅的宋军,征讨方腊,可能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到一个月,他便又再次起义,仍然成为了“草寇”,被宋将折可存俘获,与方腊的命运一样,被送到京师杀害。这里和《水浒传》的记叙有点不同。《水浒传》说他征方腊后回到开封,“衣锦还乡”,受到皇帝褒奖,钦赐御酒,只是蔡京、高俅等朝中奸臣在“御酒”中下了毒,毒死了宋江。历史上的宋江在征讨方腊以后,根本就没有回到京师,也不是国贼蔡京等给予什么加害,而是由宋徽宗亲自下诏书让折可存“捕草寇宋江”。这不只是要置宋江于死地,而是给宋江定了“草寇”(古代起义的都被统治者定作为“寇”或“贼”)的性质。

应该说,宋江的结局是很悲剧的。这还不仅表现在他的被俘杀害上,同时还表现在他这次再起义,又当了“草寇”,并没有带着自己原先的全部人马。他的队伍主力改由杨志统领,仍然留在了宋朝军队中,为朝廷效力。《三朝北盟会编》卷六记载了宋朝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紧接着于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仍派童贯统帅大军进攻辽国占领的燕京以践行与金人夹击辽国的盟约。这次童贯仍然是将宋军分作东西两路。在东路军中即有“赵明、杨志将选锋军”,这个队阵的位置与前次征方腊时宋江的位置是一样的。宋江征方腊时,也是在童贯大军的东路,与宋将赵明等一起作为裨将率领自己的队伍。

很显然,杨志已经代替了宋江统领这支被招安的起义军了。杨志率领的这支队伍后来还参加过抗击金人进攻开封汴京的战争。《三朝北盟会编》引《靖康小雅》记载,当时杨志仍率选锋军(前锋军)随种师中(即《水浒传》中第三回提到的鲁智深做“提辖”时所在的“小种经略相公”)部救援被金兵围困的开封汴京:

“公讳师中,(开)始斡(wò)离不(金军攻宋的统帅)拥兵北还,公(种师中)尾袭其后,因令公留屯真定(今河北正定),未几,趣(催促)公援太原(今山西太原),……贼(金军)遣兵迎战,招安巨寇杨志为选锋(前锋),首不战,由间道径归。前军参谋官黄友战没(死),胡军四集,官军溃散”。

这一仗虽然败了,但从记载中清楚地看出,原来宋江起义的队伍仍在,只是由杨志率领了。杨志被明确地说是“招安臣寇”,就更是明白地说明了他原来是宋江起义队伍中的重要成员,而这只队伍即是被招降的宋江起义军。

《水浒传》中的宋江与历史真实宋江的下场,结局所以不同,都是由“两个”宋江的一贯思想、性格所决定的。《水浒传》的宋江,虽然并不是“本意”而曲折辗转地上了梁山,成为了啸聚“108将”的首领,但是在他心中却始终不以“造反朝廷”为然,其真正的愿望还是要做个忠臣孝子,报效朝廷,所以一直想的、做的都是争取让朝廷招安,直到被毒酒毒死时还怕李逵造反,坏了他的“忠义之名”,先把毒酒让李逵喝了。

在《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书的卷首中,李卓吾说得好:“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忠义之烈也。”历史上的真实宋江则不然,首先,他是主动造反起义的;其次,他的性格用的都是“横行”、“肆行”、“剽掠”、“剧贼”、“啸聚之命”等词,招安后仍然是“狞(凶恶)卒肥骖(马)意气骄,士女骈(pián,形容人多)观犹骇愕(惊恐)。”这里看到的宋江,完全是一个凶悍无忌的形象,更谈不上有什么“忠君”、驯顺朝廷了。最后,宋江完全是因为被张叔夜打败,又烧了大船,无路可走而被逼迫投降的。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在充军发配途中,于江州浔阳楼的粉墙上题写了一首反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黄巢是唐朝末年造反起义的领袖,他以流动作战的方式纵横于今天的十三个省区,先后攻占了洛阳、长安,自己称帝建立政权,把个唐朝闹了个底朝天。“敢笑黄巢不丈夫”,如果是真的沿着这个“凌云志”走下去,宋江就真的是历史上真实宋江的形象了。可惜,《水浒传》没有这样写,于是便有了水浒中的宋江与历史上真实宋江结局的差异与不同。


古典名著学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顺带说一下近来网络上热议的一个话题。

中国不是有四大国粹吗?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

京剧越来越不适应当下生活的快节奏,与社会渐行渐远。

中医饱受人们的质疑,认为是伪科学。

武术……江湖上突然出现了一位格斗士,去年打太极,今年打咏春,引起一片哗然。

为了证明国粹不虚,有人抬出了李小龙。

单一个李小龙还不够,又有人抬出了唐龙。

李小龙的话题和今天我要说的没多大关系,但这个唐龙,我却要说几句。

唐龙有多厉害呢?

按照武术迷的说法,唐龙本名陈进生,出生于1951年,台湾新竹人,其父精通所有中国功夫,所以其自小就受到传统中国功夫标准的严格训练,成为了历史上攻击力和击毙率最高的拳手。他在美国黑市拳赛场上以弗兰克陈的名字参加比赛,所向披靡,常在几个回个内就击毙对手,战绩是97战96胜,其中95次击毙对手。在连续胜利96场后,1979年,在和被称为“推土机”的克里斯蒂保利的一战中,遭遇了致命的一击,血溅赛场,年仅28岁。

实际上,唐龙的故事,是出自流传较广的讲述黑市拳、类似报告文学《称霸美国黑市拳的是一中国人 —— 唐龙(弗兰克陈)》的地摊文学。

此书写得惊险刺激,读来让人目眩神飞,至使很多人把虚构人物当成真实人物看待了。

其实,只要稍微动一动脑筋,里面的许多东西都站不住脚。

比如说,按照其上面写的,黑市拳赛场上,几乎都得死人,而且是拳脚一出,生死立判,一两分钟解决问题。那么,每天都有比赛,每次比赛都有十几场,那不得每天都死十几个人?长此以往,还不得死成千上万人?!还有,唐龙亲手击毙了95人,这95人分别是谁,他们生平如何,都有什么故事,他们还有没有家眷在世,等等,全是一笔糊涂账。再有,参加拳赛的拳手薪水都是天价,在没有电视转播,没有大批观众的情况下,这资金是如何运转的?根本说不通。

好了,话题回到宋江身上了。

和唐龙一样,宋江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不过,要证实宋江是个虚构人物困难程度会比较难,因为,宋江这个名字在《宋史》中闪现过好几次——主要在《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三卷。

《宋史》是正史,很多人迷信正史,没办法。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奇葩的读者,我说正史记载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的。他一蹦三尺高,急煞赤白跟我争,正史的东西如果都不真实,那世界上就没有真实的东西了。

我说,《史记》写龙骑在刘邦母亲的背上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然后生下刘邦,难道这个也是真的?

他说,当然是真的!

……

我直接无语,只好认输。

当然,如果不那么迷信正史,我倒可以掰一掰《宋史》记载的关于宋江的错误。

两宋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私家撰史繁多,远超前代,且两宋共享国三百二十年之久,于是《宋史》的编成篇幅稳居二十五史之冠。

另外,还要注意一点,《宋史》的成书时间是在元朝濒临灭亡前夕,修撰者匆匆急就,全书从开始着手整理到杀青仅仅用时两年零七个月,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上时有粗疏错漏。

因此,《宋史》的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

《宋史》中那些与宋江有关的记载,只要认真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基本都改编自《东都事略》。

《东都事略》是一部什么书呢?

《东都事略》的作者是南宋孝宗时眉州人王称,王称的父亲王赏曾在南宋绍兴年间做过实录修撰官。王称受父亲撰史的影响,根据国史﹑实录,兼采用野史的资料,写成了《东都事略》。

即《东都事略》属于私人撰写、且野史成份比较大另类“史书”。

私人写史,最大的局限就是材料有限,而且,很多该考证的东西没有条件进行考证。

《东都事略》记述宋江,主要是参考自“靖康之难”后,流落到江南的说话人(相当于现在的说书人)所创作的笔记体小说《大宋宣和遗事》。

北宋灭亡,天下人民唏嘘流泪,一时间,“樵歌渔歌皆罢歇,时人纷纷说宣和”,而由于《宣和遗事》是“时人”作品,则《东都事略》之外,其他诸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上了它的当,把书中宋江三十六人聚义的事当成了真事来记载。

不过,这些记载总是语焉不详、自相矛盾。

比如,起义英雄方腊属于宣和年间的人物,《水浒传》就有了宋江征方腊的情节。

但是,关于征方腊的时间,各书记载非常混乱,有记宣和元年,有记宣和二年,还有记宣和三年。

上述各书都在说宋江作为一个随行偏将参予了平定方腊行动,但《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纪》却记:“宣和三年……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即方腊被平在前,宋江就擒在后,而《宋史》干脆记征方腊的主帅是童贯、力擒方腊的是名将韩世忠,没宋江什么事。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混乱的情形,就因为宋江是个虚构的人物,任人编排,各说各话。

早在2016年,我在头条写过一篇《曾经神一样出现的宋江,其实只是一个传说》里,就曾说了,其实,要证明宋江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人物,只要从两个方面出发去考证就行。

一、与宋江同时代人的笔记里,有没有关于宋江言行的记录。

二、宋江的籍贯是哪儿?出生在何地?有无亲戚朋友,与同时代何人有过交往,死后葬于哪儿,有无子孙后代。

这两个方面的答案,都是空白。

即宋江只是一个虚构人物、文学形象,仅此而已。

那就没什么“真实”的结局可言了。


覃仕勇说史

宋江因施耐庵所著小说《水浒传》而妇孺皆知,数百年来,成为了小说、戏剧、电视、电影中最让人熟悉的艺术形象,粉丝众多,拥趸无数。

在小说中,宋江,字公明,绰号及时雨,本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宋朝衙门书吏),后落草为寇,成为了梁山泊义军108条好汉的首领,率领千军万马,与朝廷作对,成为当时朝廷的心腹大患。

由于宋江有忠君思想,后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朝廷许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招安后,宋江接受朝廷的安排,对外出征辽国,对内平定田虎、王庆、方腊起义,战功卓著。但在这些战争中,梁山好汉战死过半,加上病死的、离开的、被害死的,一支强大的义军队伍就此瓦解。最后,宋江也被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用毒酒害死,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以悲剧结束。

那么,历史上真有宋江这个人吗,他的结局又如何呢?确实,根据史书记载,北宋确实有宋江这个人,也确实曾起义,后也确实被招安。

《宋史•侯蒙传》记载说, 1119年,宋江带领三十六人造反,作乱山东、河北等地,三年间横扫十多个州郡,所向披靡,朝廷派出军队讨伐,反被宋江打得丢盔卸甲,一时间,上下恐慌。宋徽宗迅速召集群臣,反复研究,商议对策,最后一致决定改讨伐为招安,并委任礼部侍郎张叔夜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州、招讨使,赶往宋江目前准备攻打的海州,专门负责招降工作。

张叔夜临危受命,于1121年二月到达海州。为争取更多招安筹码,张叔夜决定先打后谈,先挫其锐气,再招安便容易多了。张叔夜经过详细谋划,组成了一支千余人的队伍,先设下伏兵,然后诱敌深入,一举挫败了宋江的攻城部队。接着,他又烧毁了宋江的战船,俘获了宋江副将吴加亮等人。

在取得这些谈判优势后,张叔夜再以高官厚禄招安宋江,宋江要打打不赢,想撤脱不了身,他经过反复权衡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入朝做了官。故当时有一句民谚形容此事说:“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不过,所谓梁山108条好汉,纯粹是杜撰。据史料记载,宋江曾带领他的义军经过楚州沭阳县,当时的县尉王师心,只带领弓手80多人,就将宋江打败、赶走,可见宋江当时人马确实不多,力量也不强,人数最多时,也不过数百。


帝国的脸谱

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将梁山的带头大哥宋江描写成了一个仗义疏财、爱国忧民的乱世英雄。在他一番不小心的巧取豪夺的掌握了主导权后奉行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革命路线。在两败童贯三败高球后带着大伙走上了招安的这条不归路。

历史上也确实有宋江起义的这段记载,不过小说和历史相差甚远。

宋江的起义大概是发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间,也就是1119至1122年,起义主要在山东、江苏一带。宋江团伙也是具有一种流寇性质,战无定策,虽然起义是在梁山泊,但此地也非是易守难攻之地,梁山只是一个类似丘陵地带的地方,并非倚险可守的根据地。

宋江起义的结局历史上真实的记载是其严重受挫后投降,而并非像《水浒传》中所描写的那样,宋江大败官兵主动受招安而降。而这位大败宋江将领就是张叔夜。

《宋史·张叔夜》本传中这样写道:“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也就是说宋江惯于流动作战,外出劫掠归来,中了张的诱敌之计被败而降。

然而宋江从起义到失败,也只是一年多时间,但在投降宋朝后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地死亡了。至于是怎么死的,也是迷雾团团。

所以宋江这伙战无定策的流寇与施耐庵笔下的豪侠仗义,替天行道的好汉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差异的(可能不知一点店),但这并不影响水浒传这部名著在中华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