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
宋江歷史上確有此人,但是自然不像《水滸傳》那樣的,而且有意思的是,真實的水滸不是一百單八將,而是有三十六將,看來很多小說也都是有一定依據的,那歷史上的宋江是怎麼樣的呢?
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的時間確實相差無已,宋江起義是公元1119年,而方臘起義是公元1120年,兩個就相差不到一年。
宋江也確實是山東鄆城縣人,但是宋江被招降後是否有去征討方臘是有爭議的,根據《三朝北朝會編》記載,宋江被招安是隨童貫征討方臘的,跟他一起的還有劉延慶,劉光世。
但是有些人認為,根據《宋史》記載,宋江並非是被招安,而是戰敗之後投降的,而且是被宋將用一千人打敗的,就說明宋江的實力並不怎麼樣,所以宋江是很難被派往征討方臘的近百萬大軍的。
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的,而方臘在這一年的三月已是節節敗退,四月被俘虜,也就是說宋江沒有去征討的必要。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兩個宋江,起義的宋江和征討方臘的宋江是兩個人。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宣佈在梁山泊打漁和採藕的百姓,需要按船來繳稅,十一月,宋江帶領眾人起義,因為宋江平時確實是比較講義氣,所以就結交了很多人,在當地的威望很高,所以宋江一帶頭,很多人就響應了。
宋江每打下一城,就開倉放糧,這樣跟從他的人越來越多了,開始朝廷並不怎麼重視,以為很容易平定,但是宋江發展的速度實在太快,朝廷派過去的都被打敗了,宋江就從山東打到河北。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臘也在浙江起義了,宋徽宗這下才著急了,就召大家來商量,有一個叫侯蒙的大臣說:我們可以招降宋江,然後讓他去對付方臘。宋徽宗覺得這個建議十分之好,就讓侯蒙去招降宋江,只是侯蒙這個時候已經六十八歲了,他還在路上的時候就病死了,這個計劃就擱置了。
宋江進入沂州,被沂州知州蔣園打敗,宣和三年,宋江進入江蘇,又被沐陽縣尉王師心打敗,二月宋江進入淮陽軍,朝廷派海州知州張叔夜前去招降宋江,張叔夜知道了宋江會從海上攻城,就在率小部隊去誘敵,然後率一千人在城附近設伏。
宋江離船上岸後,張叔夜派人將宋江的船給燒燬了,宋江最終被打敗,無奈之下只能向張叔夜投降了。朝廷對宋江三十六將都授予了官職,但是宋江投降並不是自願的,在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江再次起義,最後再次被打敗,宋江等人被處死了。
歷史簡單說
歷史上有真實的宋江,也有真實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卻相去甚遠了,宋江起義的原因,不是當著公差因為犯事而後上了梁山,而是因為當時的稅太重。當時梁山泊附近大片區域,都被衙門劃成了擴田所,這個擴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來百姓就指望著這點地這點水域吃飯呢,一下全部歸公,且出入打魚,都要課以重稅。這導致了好幾次農民起義,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隊伍。
宋江當時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遺事》詳細記載了當時參與起義的頭領名單,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點出入,但讀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稱帝的史斌,就是《水滸傳》中的史進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著宋江當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後來又跟著宋江投降,投降後又造反,因此進貢興州而稱帝。後來有一回終於吃了大敗仗,被宋朝將領、四川宣撫使吳玠殺死。這個吳玠不是什麼壞官,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在當官期間與民同樂,為將又身先士卒,節儉而又愛民。
可見,好與壞,也不和《水滸傳》上說的完全一樣。宋江起義梁山泊,隨後就開始往西打,因為部將驍勇有謀,故而各地無人敢擋。宋江打下城池以後,不進行搶掠,而是宣佈貪官罪行,又殺富濟貧,因此聲譽越來越好。
朝廷得知這次起義後,決定招安。宋江沒答應朝廷提出的條件,於是朝廷又命令官軍前去討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臨沂。又從臨沂往江蘇跑,被江蘇的官軍得知,於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個大船下海,準備進攻連雲港(當時叫海州)。這個動作被海州知州發現,於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隊員,去引誘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後直趨城池,結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燒了。
這就是前進沒門,後退無路。
死傷慘重,副將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決定投降。
投降後的宋江,自然成了官軍。你是官軍,自然要聽從朝廷派遣。至於他去沒去出征方臘,這個有爭論,但大概率是有的。還有一種可能,是根據宋朝將領的墓誌銘以及太學生的記載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後來又叛了。因為朝廷是假誘降,真撲殺,等著以後弄死宋江等人,這被宋江識破,於是復叛。 當然復叛的力量是不如從前厲害了,很快就被撲滅了。
留在梁山的人們,賦稅並沒有減少,依然沒法活。當時繼續反抗,戶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隨即全部殺死。後來這人背上長瘡,很嚴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濼的人,結果又將人家都殺了。我當時苦苦勸你,你不聽,到今天報應來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藝術家
提起及時雨、呼保義、孝義黑三郎等別稱,人們會不約而同的想到同一個人~宋江。這個《水滸傳》中的經典人物形象,真的是婦孺皆知。
小說中的宋江是山東鄆城的小吏,因私放晁蓋等人獲罪。其輾轉入夥梁山好漢,繼任水泊梁山頭把交椅。他主張並接受朝廷招安,遵旨帶領梁山一百單八將征討方臘,戰爭結束返京時,只剩二十七將。最終,宋江亦被蔡京等人毒殺,埋於蓼兒窪。
因為梁山好漢的悲慘結局,人們對宋江也是褒貶不一,他被招安的行動也一直被人詬病。有人說他是假道學真強盜。金聖嘆更是抨擊他純用術數籠絡人心,在一百單八將中是下下等,認為施耐庵痛恨宋江的奸詐才塑造瞭如此形象。
一部《水滸傳》千人閱盡,千種觀點。也許有人面對這樣鮮活的宋江形象,會疑問宋江完全是施耐庵小說杜撰的,還是歷史上真有其人呢?他真實的結局又是什麼樣呢?
有書君認為,我們不應以個人好惡,應理性的評判一個人。據史料記載,確有宋江其人。他也曾揭竿而起,後被招安,隨後再一次起義,兵敗被殺。
有書君就來聊聊真實的宋江吧。
一,宋江起義原因。
在各種史書和傳記中,對宋江和三十六罡星都有零星記載。宋江乃山東鄆城人,出身不詳。宣和元年,他並不是因犯了官司而謀反,而是因朝廷賦稅太重,迫於生計艱難才率三十六將起兵謀反。
宋江並沒有在水泊梁山建立根據地,他率兵一直在河北、山東、還有江蘇一帶流竄作戰,戰無定策,屬於流寇性質。三十六罡星人數不多,卻給宋軍造成了很大麻煩。有書君覺得,宋江部隊之所以能和幾萬宋軍抗衡,並不是其戰鬥力超強,而是得益於宋江率部下流動作戰,機動靈活,也許這就是游擊戰的雛形吧。
二,宋江兵敗投誠。
宣和三年,宋江率兵來到海州城下,他截獲了十幾艘官船,揚言要攻城。他做夢也沒想到,在這裡遇到了天敵~海州知府張叔夜。張叔夜看似弱不禁風,實則飽讀兵書,謀略過人。張叔夜誘宋江離船,然後燒其船隻斷其後路,宋江兵敗投降。由此看來,真實的宋江並非主動招安,而是戰敗為保兄弟性命,無奈投誠。
不但史書對宋江招安有所記載,而且北宋大臣李若水的一首《捕盜偶成》也記錄了此事。“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如草,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赦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仕女駢觀猶駭愕。”有書君認為,此詩進一步佐證了宋江起義和招安之事。
三,宋江是否征討過方臘?
宋江被招安後是否去徵方臘,史書也是各執一詞。雖然有史書記載宋江徵方臘並大獲全勝,可是許多後世學者對此大加質疑。更有日本學者提出了“兩個宋江”說,認為徵方臘的不是流寇宋江,而是北宋大將宋江。
有書君認為,無論是在隊伍人數還是戰鬥力方面,宋江和方臘的實力,根本不在同一檔次,宋江也無力與方臘抗衡。
其次,宋江招安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方臘兵敗是在宣和三年四月。從時間節點分析,宋江也來不及準備遠征方臘。有書君認為,應該宋江未徵方臘的說法比較靠譜。
四,宋江再次起義,兵敗被殺。
朝廷招安多數是先誘降,然後誅殺。宋江亦未真心投誠,時刻提防朝廷詭計。
不管當初宋江投誠是權宜之計以保存實力,還是為兄弟忍辱負重。總之,宣和四年,宋江再次揭竿而起,只是很快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並被殘忍的殺害。
有書君認為,真實的宋江只是一介普通的流寇,他沒有《水滸傳》中的宋江號令群雄一呼百應的威名。兩者雖有不同,可是殊途同歸,都難逃最終的悲慘命運。
真實的宋江,也許沒有想到會藉《水滸傳》揚名立萬,本應雁過無痕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卻成了家喻戶曉的經典人物。歷史有時就是這樣奇妙,頗有盛名的黃巢之類無人知,宋江卻人人知道。
有書共讀
歷史上的梁山起義軍勢力遠不及方臘的勢力,方臘黃袍加身自立為帝,是一個可以稱得上一個政權的皇帝。僅從這點上來講,宋江就不如方臘。歷史上的宋江手下僅有三十六人(具體參考《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並且其對北宋的影響、經濟都沒有產生多大的威脅,軍事上,以宋江為首的梁山軍遠不及小說裡攻城掠地的彪悍,而他麾下的將領們關勝、盧俊義、劉唐等等頭領在面對張叔夜為首的僅僅為兩千人的官兵時,並沒有小說裡寫的那樣戰無不勝。
宣和三年也就是1121年,北宋政府延續了其“國策”一貫作風,對宋江發出詔安,但很快宋江以兵臨海城城下拒絕了詔安,所以當候蒙死後,宋徽宗下令張叔夜去鎮壓也是去詔安宋江,張叔夜見宋江帶人從海上攻來,遂下令一千勇士伏擊宋江,就這樣,宋江就遭到了張叔夜的毀滅性伏擊,見寡不敵眾,被迫詐降張叔夜。宋江接受“招安”後,北宋朝廷對起義軍將領都授以官位進行籠絡。《宣和遺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極度仇視農民起義軍,反對“招安”,可他卻又親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於是懷著一種複雜的心情寫了一首《捕盜偶成》詩:“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宋江戰敗張叔夜無論是是詐降保存實力還是忍辱負重,不管是那種,不可否認的是,一年後宋江又重新舉起了義旗。但這次起義,很快就失敗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義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殘酷殺害。
那麼,宋江有沒有可能去征討方臘呢?很遺憾,並麼有。宋江並非被朝廷招安投降,而是戰敗而降,而且張叔夜僅用千人就打敗了宋江,可見宋江的實力不可能被派去征討方臘的百萬大軍。而且宋江是在宣和三年二月投降,此時方臘節節敗退,杭州失守,三月歙州、睦州、忂州等地也相繼失守,四月方臘被俘,並不需要宋江去討伐方臘。史料中也記載了當時亳州知州侯蒙提議招安宋江,讓他征討方臘一事,但是宋徽宗沒有接納他的意見。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上記載,折可存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奉命捕獲宋江。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則提出了“兩個宋江”論,他表示“五月就擒的宋江乃草寇宋江,而四月到六月平定方臘起義的卻是大將宋江。”所以“草寇宋江”和“討伐方臘的宋朝大將宋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青衫素人
至於宋江為什麼造反?史書上並沒講,所以我們無法考察是否真的是被官府逼反,還是他本身就是有反社會人格。官府只管你流竄作案,有流寇性質,所以史書上不會對宋江有什麼正面的評價的。但是史書上既然有宋江,那麼就無可避免別人藉著他來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
首先,《水滸傳》流傳甚遠。我們知道是施耐庵寫的,施耐庵是羅貫中的學生,老師寫了篇名著,自己自然不能丟老師的臉,自己也要寫一篇。其實自南宋開始就有像《花和尚》、《武行者》這類獨立成篇的小說,隨著元雜居的改編,很多段子都膾炙人口。這些給施耐庵提供了部分素材,另外生活中一些場景也給他帶來了靈感。那麼主題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施耐庵是泰州海陵人,跟著張士誠混,後來搬到了蘇州閶門,陳士誠敗亡後,朱元璋恨蘇州人對張士誠好,來了個“洪武趕散”。十萬人從蘇州閶門聚集往北去了興化鹽城這些苦寒之地。於是他搬到了白駒場。這個地方現在屬於鹽城大豐。但是大豐那個年代屬於泰州興化的。就像興化以前還屬於揚州。所以現在兩地都在爭。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施耐庵那顆怨恨官府的心。其實估計他也恨朱元璋,但是他不敢講。所以一個神邏輯出現了,皇帝是正確的,壞的是當官的,所以官府都是錯的,官府錯了,宋江就對了。
不過金聖嘆點評《水滸傳》,給出了一個深層次的解釋,說施耐庵是明褒宋江,實則是暗貶宋江。甚至腰斬了《水滸傳》。
另外一個不得不說的是俞萬春的《蕩寇志》。俞萬春是紹興人,世代官家出身,從小跟著父親剿匪。也考過秀才。所以在他的觀念裡就代表了統治階級的觀點,宋江就是流寇,匪就是匪,蕩寇是為民除害。
最後看下毛主席怎麼評價《水滸傳》之宋江吧。
看過水滸的人應該對宋江有一定的瞭解,宋江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其才可以作一個好皇帝,他本人對一點也有所認可。宋江是一個有意識形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想施展自己的本領。這就不難理解他一開始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這時候還代表了人民的某種意願,後來又願意並且想辦法接受招安。他的理想和抱負決定他要接受招安並且為招安做出諸多努力。宋江接受招安後,他的身份和地位已經有一個代表人民某種意願的人走向了與人民為敵的剝削階級的行列,和人民的關係走向了階級鬥爭的尖銳矛盾。但是招安對宋江來說是對的,這是他的意識形態所決定的,他認為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是他自己早有選擇的道路。做了剝削階級後,他卻因為剝削階級的內部矛盾而選擇了投降,因為他不反皇上,所以只有投降,最後走到死。
炒米視角
歷史文獻記載: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山東鄆城人宋江率先在河北扯旗起事。
因小說《水滸傳》的影響力而名聲大噪的宋江起義,最初也不過只有區區36人參與其中 。因宋江起義規模太小,所以並未鬧出多大響動。
史料記載:“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盡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邊,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將,江乃降”。
宣徽時人汪應辰也在故友的墓誌銘上寫道:“河北劇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 。
史書中並未交待宋江的身份,他是不是鄆城縣衙門中的刀筆小吏,抑或是梁山泊漁民首領,暫時還不能確定。宋江於宣和元年十二月在河北起義,而不是在山東。 宋江隊伍裡的骨幹有三十六人,手下的嘍囉估計在萬餘人左右。宋江手下人的職業以漁夫、農夫、僧人、礦工、小手藝人、江湖浪人為主,也有少數宋軍中的低級軍官參與其中。
宋江首先在黃河北路揭竿而起,然後衝州撞府,打家劫舍 ,對抗官軍, 引起了北宋朝廷的注意與恐慌。
宋江四方遊走,行蹤飄忽不定,得到機會冷不防就幹上一票,所以被彼時的官府形容成“流寇” 。
宋江麾下雖然人數不多,但剽悍狡黠,善於遊擊,靈活機動,因此屢挫官軍 。宋江一時間名聲大噪,威震河朔、山東。
文官出身的海州知州張叔夜謀勇兼具,他偵聽到宋江欲犯海州,做了充分的準備。張叔夜挑選精兵千人埋伏在海州城郊,再派少量士兵到海邊主動挑釁宋江,引誘義軍登岸廝殺。宋江見敵軍人少,果然中計。見義軍棄船登陸,張叔夜埋下的一千伏兵吶喊著衝出,將宋江人馬圍得水洩不通。宋江劫來的十餘艘海船也被宋軍敢死隊放火焚燒,端地是走投無路,入地無門。宋江帶領手下的弟兄們奮力拼殺,無奈敵眾我寡,又見船隻挨燒,斷了退路,不由得心裡發慌,陣腳大亂。張叔夜得勢不饒人,他揮兵突進,將宋江副將吳佳亮(疑似吳用原型)俘虜。宋江見敵軍圍困萬千重,己方大勢已去,難以突圍,只得放下武器,願意接受朝廷招安。
宋江接受招安後被編入張叔夜的部隊中。《宋史·童貫傳》對宋江徵方臘一事沒有提及一字,攻入青溪幫源洞擒獲方臘的立功將領中最出名的是驍將韓世忠,還有其他幾位知名將領,卻唯獨沒有宋江的名字。
查史料獲知,方臘被平在先,宋江接受招安在後。由此基本可以斷定,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有接受招安、歸降朝廷一事,但受命參與鎮壓方臘一事卻沒發生過,純屬於訛傳。
之後,宋江旋而復叛,被宋朝官兵逮到並遭誅殺。
插圖為網圖
鐵馬冰河wu
從聚義招安到征討方臘的戰爭後,宋江再次起義,最後被擒殺害。
歷史上,方臘起義剛剛被鎮壓下去,宋江即被宋王朝派兵生擒並殺害了。南宋史學家王偁(chēnɡ)編寫的《東都事略·徽宗紀》記載的非常清楚:
“宣和三年(1121年)……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前後只有一個月。同樣的記載在《折(shé)可存的墓誌銘》(1939年出土,墓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中寫得就更加具體了。折可存(1096-1126年),雲中(今山西大同)人,從北宋初年,祖上即為大將,並宋太祖趙匡胤“許以世襲”,世代都鎮守在宋朝的西北邊陲。折可存為河東路(轄區今山西大部和陝西東北部分)的第四將。
早在方臘起義前,宋徽宗為了與金人夾擊遼國,即已將其於陝西等西北地區的兵馬調至京師(《皇宋十朝綱要》:“(宣和三年,1121年)時北征(徵遼)事起,,陝西勁兵多聚輦(niǎn)下(指京都)。”)。折可存以第四將“兼領三將兵”來到開封。此時,正趕上方臘起義,他遂率所部隨童貫前去鎮壓。《墓誌銘》記載,戰鬥中,折可存“奮然先登,士(兵)皆用命,臘賊就擒”,然後便說:他被升“武節大夫”,在其“班師過國門(開封城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yú,越過)月,繼獲,遷武功大夫”。墓誌銘中還有:折可存“俘臘取江,勢若建瓴”的話。
這便是宋江最後的結局。在他被招降後,確曾以宋軍裨將身份,率領本部參加了童貫統帥的宋軍,征討方臘,可能還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到一個月,他便又再次起義,仍然成為了“草寇”,被宋將折可存俘獲,與方臘的命運一樣,被送到京師殺害。這裡和《水滸傳》的記敘有點不同。《水滸傳》說他徵方臘後回到開封,“衣錦還鄉”,受到皇帝褒獎,欽賜御酒,只是蔡京、高俅等朝中奸臣在“御酒”中下了毒,毒死了宋江。歷史上的宋江在征討方臘以後,根本就沒有回到京師,也不是國賊蔡京等給予什麼加害,而是由宋徽宗親自下詔書讓折可存“捕草寇宋江”。這不只是要置宋江於死地,而是給宋江定了“草寇”(古代起義的都被統治者定作為“寇”或“賊”)的性質。
應該說,宋江的結局是很悲劇的。這還不僅表現在他的被俘殺害上,同時還表現在他這次再起義,又當了“草寇”,並沒有帶著自己原先的全部人馬。他的隊伍主力改由楊志統領,仍然留在了宋朝軍隊中,為朝廷效力。《三朝北盟會編》卷六記載了宋朝在平定方臘起義後緊接著於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仍派童貫統帥大軍進攻遼國佔領的燕京以踐行與金人夾擊遼國的盟約。這次童貫仍然是將宋軍分作東西兩路。在東路軍中即有“趙明、楊志將選鋒軍”,這個隊陣的位置與前次徵方臘時宋江的位置是一樣的。宋江徵方臘時,也是在童貫大軍的東路,與宋將趙明等一起作為裨將率領自己的隊伍。
很顯然,楊志已經代替了宋江統領這支被招安的起義軍了。楊志率領的這支隊伍後來還參加過抗擊金人進攻開封汴京的戰爭。《三朝北盟會編》引《靖康小雅》記載,當時楊志仍率選鋒軍(前鋒軍)隨种師中(即《水滸傳》中第三回提到的魯智深做“提轄”時所在的“小種經略相公”)部救援被金兵圍困的開封汴京:
“公諱師中,(開)始斡(wò)離不(金軍攻宋的統帥)擁兵北還,公(种師中)尾襲其後,因令公留屯真定(今河北正定),未幾,趣(催促)公援太原(今山西太原),……賊(金軍)遣兵迎戰,招安巨寇楊志為選鋒(前鋒),首不戰,由間道徑歸。前軍參謀官黃友戰沒(死),胡軍四集,官軍潰散”。
這一仗雖然敗了,但從記載中清楚地看出,原來宋江起義的隊伍仍在,只是由楊志率領了。楊志被明確地說是“招安臣寇”,就更是明白地說明了他原來是宋江起義隊伍中的重要成員,而這隻隊伍即是被招降的宋江起義軍。
《水滸傳》中的宋江與歷史真實宋江的下場,結局所以不同,都是由“兩個”宋江的一貫思想、性格所決定的。《水滸傳》的宋江,雖然並不是“本意”而曲折輾轉地上了梁山,成為了嘯聚“108將”的首領,但是在他心中卻始終不以“造反朝廷”為然,其真正的願望還是要做個忠臣孝子,報效朝廷,所以一直想的、做的都是爭取讓朝廷招安,直到被毒酒毒死時還怕李逵造反,壞了他的“忠義之名”,先把毒酒讓李逵喝了。
在《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書的卷首中,李卓吾說得好:“宋江身居水滸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專圖報國……忠義之烈也。”歷史上的真實宋江則不然,首先,他是主動造反起義的;其次,他的性格用的都是“橫行”、“肆行”、“剽掠”、“劇賊”、“嘯聚之命”等詞,招安後仍然是“獰(兇惡)卒肥驂(馬)意氣驕,士女駢(pián,形容人多)觀猶駭愕(驚恐)。”這裡看到的宋江,完全是一個兇悍無忌的形象,更談不上有什麼“忠君”、馴順朝廷了。最後,宋江完全是因為被張叔夜打敗,又燒了大船,無路可走而被逼迫投降的。
《水滸傳》第三十九回宋江在充軍發配途中,於江州潯陽樓的粉牆上題寫了一首反詩:“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漫嗟吁。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巢是唐朝末年造反起義的領袖,他以流動作戰的方式縱橫於今天的十三個省區,先後攻佔了洛陽、長安,自己稱帝建立政權,把個唐朝鬧了個底朝天。“敢笑黃巢不丈夫”,如果是真的沿著這個“凌雲志”走下去,宋江就真的是歷史上真實宋江的形象了。可惜,《水滸傳》沒有這樣寫,於是便有了水滸中的宋江與歷史上真實宋江結局的差異與不同。
古典名著學堂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順帶說一下近來網絡上熱議的一個話題。
中國不是有四大國粹嗎?武術、中醫、京劇和書法。
京劇越來越不適應當下生活的快節奏,與社會漸行漸遠。
中醫飽受人們的質疑,認為是偽科學。
武術……江湖上突然出現了一位格鬥士,去年打太極,今年打詠春,引起一片譁然。
為了證明國粹不虛,有人抬出了李小龍。
單一個李小龍還不夠,又有人抬出了唐龍。
李小龍的話題和今天我要說的沒多大關係,但這個唐龍,我卻要說幾句。
唐龍有多厲害呢?
按照武術迷的說法,唐龍本名陳進生,出生於1951年,臺灣新竹人,其父精通所有中國功夫,所以其自小就受到傳統中國功夫標準的嚴格訓練,成為了歷史上攻擊力和擊斃率最高的拳手。他在美國黑市拳賽場上以弗蘭克陳的名字參加比賽,所向披靡,常在幾個回個內就擊斃對手,戰績是97戰96勝,其中95次擊斃對手。在連續勝利96場後,1979年,在和被稱為“推土機”的克里斯蒂保利的一戰中,遭遇了致命的一擊,血濺賽場,年僅28歲。
實際上,唐龍的故事,是出自流傳較廣的講述黑市拳、類似報告文學《稱霸美國黑市拳的是一中國人 —— 唐龍(弗蘭克陳)》的地攤文學。
此書寫得驚險刺激,讀來讓人目眩神飛,至使很多人把虛構人物當成真實人物看待了。
其實,只要稍微動一動腦筋,裡面的許多東西都站不住腳。
比如說,按照其上面寫的,黑市拳賽場上,幾乎都得死人,而且是拳腳一出,生死立判,一兩分鐘解決問題。那麼,每天都有比賽,每次比賽都有十幾場,那不得每天都死十幾個人?長此以往,還不得死成千上萬人?!還有,唐龍親手擊斃了95人,這95人分別是誰,他們生平如何,都有什麼故事,他們還有沒有家眷在世,等等,全是一筆糊塗賬。再有,參加拳賽的拳手薪水都是天價,在沒有電視轉播,沒有大批觀眾的情況下,這資金是如何運轉的?根本說不通。
好了,話題回到宋江身上了。
和唐龍一樣,宋江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不過,要證實宋江是個虛構人物困難程度會比較難,因為,宋江這個名字在《宋史》中閃現過好幾次——主要在《徽宗本紀》、《侯蒙傳》、《張叔夜傳》三卷。
《宋史》是正史,很多人迷信正史,沒辦法。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奇葩的讀者,我說正史記載的東西也不一定是真的。他一蹦三尺高,急煞赤白跟我爭,正史的東西如果都不真實,那世界上就沒有真實的東西了。
我說,《史記》寫龍騎在劉邦母親的背上完成傳宗接代的使命,然後生下劉邦,難道這個也是真的?
他說,當然是真的!
……
我直接無語,只好認輸。
當然,如果不那麼迷信正史,我倒可以掰一掰《宋史》記載的關於宋江的錯誤。
兩宋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私家撰史繁多,遠超前代,且兩宋共享國三百二十年之久,於是《宋史》的編成篇幅穩居二十五史之冠。
另外,還要注意一點,《宋史》的成書時間是在元朝瀕臨滅亡前夕,修撰者匆匆急就,全書從開始著手整理到殺青僅僅用時兩年零七個月,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上時有粗疏錯漏。
因此,《宋史》的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
《宋史》中那些與宋江有關的記載,只要認真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基本都改編自《東都事略》。
《東都事略》是一部什麼書呢?
《東都事略》的作者是南宋孝宗時眉州人王稱,王稱的父親王賞曾在南宋紹興年間做過實錄修撰官。王稱受父親撰史的影響,根據國史﹑實錄,兼採用野史的資料,寫成了《東都事略》。
即《東都事略》屬於私人撰寫、且野史成份比較大另類“史書”。
私人寫史,最大的侷限就是材料有限,而且,很多該考證的東西沒有條件進行考證。
《東都事略》記述宋江,主要是參考自“靖康之難”後,流落到江南的說話人(相當於現在的說書人)所創作的筆記體小說《大宋宣和遺事》。
北宋滅亡,天下人民唏噓流淚,一時間,“樵歌漁歌皆罷歇,時人紛紛說宣和”,而由於《宣和遺事》是“時人”作品,則《東都事略》之外,其他諸如《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皇宋十朝綱要》等書都上了它的當,把書中宋江三十六人聚義的事當成了真事來記載。
不過,這些記載總是語焉不詳、自相矛盾。
比如,起義英雄方臘屬於宣和年間的人物,《水滸傳》就有了宋江徵方臘的情節。
但是,關於徵方臘的時間,各書記載非常混亂,有記宣和元年,有記宣和二年,還有記宣和三年。
上述各書都在說宋江作為一個隨行偏將參予了平定方臘行動,但《東都事略》卷十一《徽宗本紀》卻記:“宣和三年……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青,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即方臘被平在前,宋江就擒在後,而《宋史》乾脆記徵方臘的主帥是童貫、力擒方臘的是名將韓世忠,沒宋江什麼事。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混亂的情形,就因為宋江是個虛構的人物,任人編排,各說各話。
早在2016年,我在頭條寫過一篇《曾經神一樣出現的宋江,其實只是一個傳說》裡,就曾說了,其實,要證明宋江是歷史人物還是文學人物,只要從兩個方面出發去考證就行。
一、與宋江同時代人的筆記裡,有沒有關於宋江言行的記錄。
二、宋江的籍貫是哪兒?出生在何地?有無親戚朋友,與同時代何人有過交往,死後葬於哪兒,有無子孫後代。
這兩個方面的答案,都是空白。
即宋江只是一個虛構人物、文學形象,僅此而已。
那就沒什麼“真實”的結局可言了。
覃仕勇說史
宋江因施耐庵所著小說《水滸傳》而婦孺皆知,數百年來,成為了小說、戲劇、電視、電影中最讓人熟悉的藝術形象,粉絲眾多,擁躉無數。
在小說中,宋江,字公明,綽號及時雨,本為山東鄆城縣押司(宋朝衙門書吏),後落草為寇,成為了梁山泊義軍108條好漢的首領,率領千軍萬馬,與朝廷作對,成為當時朝廷的心腹大患。
由於宋江有忠君思想,後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朝廷許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招安後,宋江接受朝廷的安排,對外出徵遼國,對內平定田虎、王慶、方臘起義,戰功卓著。但在這些戰爭中,梁山好漢戰死過半,加上病死的、離開的、被害死的,一支強大的義軍隊伍就此瓦解。最後,宋江也被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用毒酒害死,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以悲劇結束。
那麼,歷史上真有宋江這個人嗎,他的結局又如何呢?確實,根據史書記載,北宋確實有宋江這個人,也確實曾起義,後也確實被招安。
《宋史•侯蒙傳》記載說, 1119年,宋江帶領三十六人造反,作亂山東、河北等地,三年間橫掃十多個州郡,所向披靡,朝廷派出軍隊討伐,反被宋江打得丟盔卸甲,一時間,上下恐慌。宋徽宗迅速召集群臣,反覆研究,商議對策,最後一致決定改討伐為招安,並委任禮部侍郎張叔夜為海州(今江蘇連雲港)知州、招討使,趕往宋江目前準備攻打的海州,專門負責招降工作。
張叔夜臨危受命,於1121年二月到達海州。為爭取更多招安籌碼,張叔夜決定先打後談,先挫其銳氣,再招安便容易多了。張叔夜經過詳細謀劃,組成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先設下伏兵,然後誘敵深入,一舉挫敗了宋江的攻城部隊。接著,他又燒燬了宋江的戰船,俘獲了宋江副將吳加亮等人。
在取得這些談判優勢後,張叔夜再以高官厚祿招安宋江,宋江要打打不贏,想撤脫不了身,他經過反覆權衡後,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入朝做了官。故當時有一句民諺形容此事說:“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不過,所謂梁山108條好漢,純粹是杜撰。據史料記載,宋江曾帶領他的義軍經過楚州沭陽縣,當時的縣尉王師心,只帶領弓手80多人,就將宋江打敗、趕走,可見宋江當時人馬確實不多,力量也不強,人數最多時,也不過數百。
帝國的臉譜
施耐庵在水滸傳裡將梁山的帶頭大哥宋江描寫成了一個仗義疏財、愛國憂民的亂世英雄。在他一番不小心的巧取豪奪的掌握了主導權後奉行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革命路線。在兩敗童貫三敗高球后帶著大夥走上了招安的這條不歸路。
歷史上也確實有宋江起義的這段記載,不過小說和歷史相差甚遠。
宋江的起義大概是發生在宣和元年至三年間,也就是1119至1122年,起義主要在山東、江蘇一帶。宋江團伙也是具有一種流寇性質,戰無定策,雖然起義是在梁山泊,但此地也非是易守難攻之地,梁山只是一個類似丘陵地帶的地方,並非倚險可守的根據地。
宋江起義的結局歷史上真實的記載是其嚴重受挫後投降,而並非像《水滸傳》中所描寫的那樣,宋江大敗官兵主動受招安而降。而這位大敗宋江將領就是張叔夜。
《宋史·張叔夜》本傳中這樣寫道:“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也就是說宋江慣於流動作戰,外出劫掠歸來,中了張的誘敵之計被敗而降。
然而宋江從起義到失敗,也只是一年多時間,但在投降宋朝後不久小黑哥就非正常地死亡了。至於是怎麼死的,也是迷霧團團。
所以宋江這夥戰無定策的流寇與施耐庵筆下的豪俠仗義,替天行道的好漢還是有那麼一點點差異的(可能不知一點店),但這並不影響水滸傳這部名著在中華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