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最後一片藍海”團餐,新玩家的紅利有多大?
1.2萬億市場,被稱為餐飲業“最後一片藍海”,團餐近幾年的表現堪稱“黑馬”級別。
團餐市場發展近20年,為什麼卻在近幾年尤其是今年吸引了大批投資人?
“中國團餐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預計到2021年行業整體收入規模將增長至1.8萬億。同時,圍繞整個團餐產業外延市場,包括團餐產業所形成的供應鏈體系、品牌體系、信息化和數據能力等所帶來的新增市場潛力,更將遠超於行業整體收入規模。”
作為資本方代表,螞蟻金服相關負責人的這番話點破了其中的玄機。巨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新模式和新技術帶來的新市場前景,是資本爭相佈局團餐市場的原因。
營收增速遠超餐飲行業整體增速
近幾年,團餐的表現堪稱“黑馬”級別。
團餐持續高漲的增長態勢未來還將繼續。
在2018中國國際團餐產業大會上,中國烹飪協會會長姜俊賢預測,國民經濟的穩步發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以及食堂日益顯著的社會化趨勢等,都將持續推動中國團餐產業的發展。
市場集中度低,仍在洗牌
國際團餐市場的份額大多被幾大團餐巨頭瓜分,集中度相當高。其中,美國團餐市場集中度為80%、日韓為60%。
反觀中國團餐市場,做得最好的團餐企業所擁有的食堂只有不到2000家,所佔市場份額不到1%,95%的市場份額仍掌握在眾多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手中 。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收入在1億到3億的百強團餐企業有12家,3億到6億的有50家,6億到10億的有18家,10億到30億的有14家,30億以上的僅有2家。與此同時,收入在1億以下的中小企業則有上萬家。
總的來看,整個團餐市場的集中度非常低,魚龍混雜,與成熟的國際團餐市場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雖然團餐企業不少,但全國化佈局的大型企業卻是鳳毛麟角,時至今日仍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獨角獸”。未來,藉助資本和科技,團餐市場將迎來徹底變革,對所有團餐玩家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新玩家另闢蹊徑入局
“與社會餐飲不同,團餐供餐需求穩定且巨大,對食品安全、機械化程度、標準化程度、後廚設備、供應產業鏈方面有較高的要求。
創辦一個團餐企業,確實不是普通玩家操作得來的。況且,團餐企業普遍毛利率很低,必須靠量走起來,沒有資源的新手很容易摔得粉身碎骨。
儘管如此,團餐新入局者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下,部分創業者另闢蹊徑,從其他方面切入了團餐領域,最終還是分到了這塊蛋糕。
這些新入局者怎麼玩的?
1扮演“中間商”角色
以美餐網為例,白領通過美餐網在線訂餐,商家通過系統查看訂單備餐並承擔餐品配送,美餐網從中收取佣金,但扣點率往往低於各大外賣平臺。這樣的模式,對餐廳來說增加了穩定的客流和收入,對白領來說有了更多樣化、個性化的用餐選擇,因此深受歡迎。
2社會餐飲進駐食堂
團餐與社會餐飲的供餐模式正在互相融合,品牌餐飲進入團餐領域也逐漸多起來,企業的食堂、高校的美食廣場等都出現了社會餐飲的身影。
“大企業食堂不用繳納租金,水電、煤氣等也有優惠,經營成本相比外面低很多。加上企業內部客群穩定,員工的消費力一般較高,供餐時段也高度集中,人力調配上也能合理安排,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精確備料,基本上就是穩穩當當地賺錢。
3瞄準供應鏈各環節
受限於傳統的經營模式,大部分團餐企業正面臨著採購成本增加、品牌升級困難、人才團隊建設及企業信息化建設落後等諸多難題,一些新入局者卻瞄準這個機會,為中小團餐企業提供升級服務。
創立於2017年的禧雲國際就是一家團餐產業鏈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背靠本土第一大團餐企業千喜鶴,為其他團餐企業提供供應鏈集中採購、品牌整合營銷、食品安全管理、人才管理培訓、企業信息化建設、供應鏈金融等一站式綜合服務。
對餐飲創業者來說,快速增長的團餐市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如何挖掘這片藍海?找準切入點是關鍵。
閱讀更多 餐領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