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

借地徵地,猶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隨著生產力與科技的發展,粗放式農業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不具備優勢,依靠耕種難以支撐家庭的正常生活開支,迫於生計,農民紛紛選擇外出打工賺錢,家裡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處於閒置的狀態。

鄉村建設,除了人文建設外,基建不可或缺,凡是涉及村裡的公共設施完善、硬底化建設,幾乎都涉及一個大難題——動用村民的土地。然而,儘管是閒置的土地,每逢遇到“動土”的問題,幾乎毫無懸念都會遇到村民的第一反應:抵制!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 村裡修路,一條雙行線馬路,由於部分村民不同意借地建設,馬路有幾段變成了單行線,不同意借出建設的土地,依然是黃土泥沙。

這種情況在農村屢見不鮮,動用村民土地進行基建的問題,一直是困然鄉村發展的雞肋。

02 土地,是村民最後一根稻草,我們視如生命

過去的幾十年裡,村民的土地證上所寫的承包土地範圍,並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字度量,甚至有的土地承包檔案中,還有當年手繪的地圖,用幾個簡易不規則方框,來證明哪塊土地屬於哪戶人家。

由於技術的落後,村民唯有依靠用土堆砌起來的田基、簡易的圍牆、甚至是種植的樹苗,來劃清自己的土地界限。土地與土地之間的邊界,常常是最具爭議的地方。有些村民甚至會通過悄然將莊稼範圍擴大移位,種植的樹苗範圍默默往外擴張,來“侵佔”更多的土地。由於範圍劃分不精確,村民因為爭土地問題,口舌之爭甚至肢體衝突,屢見不鮮。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

城鄉發展差異越來越大,農民沒有良好的教育資源,沒有財富積累,沒有致富能力與人脈,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籌碼,守護土地,是家族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的自我保護意識。

隨著科技的進步,近兩年來政府重新通過衛星定位技術,對土地進行精確定位,並完成村民土地劃分確權工作。儘管引入了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了土地確權,但是村民依然沿用著最古老的起圍牆、搭土基的方式來守護著自己的土地,歸根到底,是守護著內心已缺失的安全感。

城鎮化建設及鄉村振興建設進程在不斷推進,近十年來,土地糾紛問題層出不窮,用投資拉動經濟,徵地搞發展、創政績的背後,地方政府既是徵用土地政策制訂者,又是執行者,甚至連補償決定、調解、處置都一肩挑,在“強徵利益鏈”的趨勢下, 借地不還,強徵強拆衝突持續升級,土地違法事件頻發,農民往往是最大的輸家。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

03 缺失的安全感該如何拾回?

因為失去安全感,竭盡全力動用一切方法守護自有土地不受侵犯,是唯一能夠採取的自保方式。隨著借地徵地衝突不斷上演,村民普遍不再相信政策,只相信眼見為實,入袋平安,談借地徵地,先談利益補償;缺失的安全感該如何拾回?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尊重與信任。

信任,建立在尊重農民話語權、議價權,按市場定價原則補償;信任,在於切實為失去土地的農民,解決如何安放生活的問題;信任,更在於改變思維格局,讓農民擁有更客觀更深遠的發展觀念

04 “四不補”政策下,村民從反對拆到搶著拆

讓地不補,拆舊不補,青苗不補,人工不補,陽山縣坑尾村在推行美麗鄉村建設,三清三拆三整治的行動中,由於改造過程中涉及大規模拆舊建新,綜合整治項目,需要動用大量資金,而縣級政府單位改造資金十分緊張,如果再涉及村民借地補償問題,那用於重建的資金就沒有了。為此,借地改造,舊房拆除只能執行“四不補”政策。

拆除房屋、借用土地沒有一分補償?相反,村民需要籌集資金,出人出力,去建設公共設施? 這種破天荒的觀念,讓村民難以接受。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

05 改變村民觀念格局,重視民生民意,村民內生動力被激發

坑尾村隸屬清遠陽山楊梅鎮,楊梅鎮砂糖桔種植業非常出名,早已經讓很多村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大部分村民都搬進了自建的樓房別墅。但是,村子的公共環境依然惡劣不堪,

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出門兩腳泥,對於公共環境的整治,村民毫無概念,對於借用村民土地改善公共設施,村民更是二話不說,拒之門外。

為此,縣政府決定劍走偏鋒:組織村民參觀改造後的生態特色村!村民開始陸續走訪改造後的村落,參觀了現代化的美麗田園,再回過頭來自己破爛骯髒的村子,這種強烈的對比,給參觀的村民帶來極大的震撼。曾經習以為常的環境,開始變得難以忍受。想要村民接受公共設施改造,首先要激發村民內生動力,讓村民擁有更長遠的發展期望。

經過了美麗村莊走訪、調研、家訪等一系列工作,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期望慢慢被調動起來了,觀念的改變,為改造打下了基礎,而舊瓦房拆除,土地借出去後,村民的生活問題如何解決是改造項目落地的關鍵。

“拆了放東西沒地方放,養雞沒地方養,又有果機,耕田機,收谷的打禾機,還有拖拉機落田的也沒地方放。“針對村民擔心的問題,理事會提議統一建設一批雜物房,給村民存放雜物和農具,將豬棚雞棚移位至後山圈養,這個提議,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然而,觀念打通了,擔憂解除了,但村民們依然處於觀望狀態。​誰都不敢先動工,那就理事會成員先帶頭拆!村裡理事會成員是村民選舉出來的,在村落改造項目啟動前,理事會組織村民議事表決,已經是家常便飯。尊重農民話語權,切實打消農民擔憂,理事會,是村民與政府溝通的橋樑。有了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村民的集體觀念變得更強,並開始認可改造政策,思維格局不再侷限在自己每天守著的一畝三分地上。

理事會成員率先拆掉自己的樓房後,坑尾村村民就跟著拆!老房子開始陸陸續續被拆除。村裡的馬路、停車場、籃球場隨後修建完成。以前村裡的砂糖桔沒有商人進村拉,只能靠村民拉出去批發市場賣。自從有了馬路與擺放商品的地方,商人都樂意開車到村裡拉貨,讓村民省了不少功夫,銷路也開拓,村民賣貨變得更簡單,銷量也提升上去了。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改造前​​​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改造後的籃球場與停車場​

理事會提議建設的雜物房、雞棚豬棚重新在山上搭建起來,並實現了人畜分離,雨汙分流,埋設地下水管道排放生活汙水,對巷道進行硬底化建設。村裡還設置了垃圾回點,集中處理生活垃圾。坑尾村往日汙水橫流,垃圾遍地,臭氣熏天的景象,也永遠成為了歷史。

自此,村民的改造熱情更高漲,搶著拆除舊房做公共設施建設,並提出要在村裡建設後山公園,由於經費緊張,為了省下人工費,村民自發到工地種植綠植。 有了更好的公共環境和設施,每逢空閒,村民都會到後山公園散步,在籃球場跳舞做運動,有了路燈,飯後閒暇時光村裡的凳子都坐滿了村民,鄰里氛圍變得融洽和睦,每到水果收穫的季節,商家開車進入村裡停車場直接收購,村民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改造前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改造後的公園​​
拆樓房借土地不要一分錢補償?!村民:很樂意!​↑村民趕在春天雨季前種植苗木、草皮

06

對於農民,可怕的不是貧窮,可怕的是貧窮思維,從拒絕拆到搶著拆,再到無償自發參與建設工作中,來源於村民品質生活要求得到實實在在的滿足,通過溝通與組織參觀,村民的長遠發展觀念、思維格局得到提升轉變。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於政策指定與執行者,在政績發展背後,能夠做到抵制”暴利“下的”暴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真正均衡村民利益與發展效益,又能有幾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