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自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就开始对匈奴的策略有所改变,从原来的积极进攻转为积极防御,除此之外还展开了和亲政策,以此拉拢匈奴等少数民族,已达到汉王朝的安稳,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先后有就有9位公主为了和亲远嫁万里。
据史料记载,汉代的刘细君是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和亲公主,她原本是江都王刘建之女,因此也被称为“江都公主”,因为长相倾国倾城,在当时被称为”最美的和亲公主”。元丰六年(公元前105年)为了拉拢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遣使到达乌孙国,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因此刘细君又被称为乌孙公主。
大汉公主远嫁乌孙,在那里不仅语言不通,而且饮食起居十分的不便。关键老夫少妻是硬伤,她的夫婿猎骄靡已经是快要半截入土的人了。对于刘细君的和亲原本就是完成任务,对于她的关怀和体贴少之又少,所谓的夫妻只不过是虚名罢了。
平时的刘细君和丈夫猎骄糜,你住你的帐篷,我住我的宫殿,只有在逢年过节的场合才象征性的碰个头。这样的生活对于刘细君太过于孤单,她只有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于手中的毛笔,将满腹的心事托付给案桌上的竹简。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刘细君的这首《悲愁歌》传到长安后满城争诵,汉武帝读罢,沉吟无语,他又何尝不想让刘细君摆脱乡愁,但作为帝王他也是爱莫能助。
刘细君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孤独,这是因为匈奴看到乌孙你汉朝你侬我侬的,心想你有和亲公主我们也有,于是又把一个草原的匈奴公主送到了乌孙国,这样刘细君不仅多了一位情敌还多了一位仇家。而乌孙国王也是位老油条,他哪方也不想得罪,将匈奴公主封为左夫人,将汉朝的刘细君封为右夫人,就这样和稀泥。
乌孙国王可以这样,但刘细君不行。按照汉武帝的战略意图是联合乌孙国夹击匈奴,在民族大义上刘细君毫不含糊,虽然在乌孙国是以左为尊,自己的地位比匈奴公主还好低一级,但是刘细君深知仅仅靠争风吃醋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只有获得国王猎骄靡的信任才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刘细君处变不惊,利用局指可数的见面机会,对国王施加影响,历史记载:“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左右贵人”,看来在那个年代也需要舍得花钱才能左右通吃,很开刘细君凭借很好的人缘和干练的风格成为了乌孙国王的贤内助,在很多的政策上倾向于与汉朝交好。
但是后来老国王与她进行了一次密谈,这让刘细君犹如五雷轰顶,原来猎骄靡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告诉刘细君说“趁我一息尚在,你嫁给我的孙子军须靡吧!我有十多个儿子都成不了气候,乌孙国王之位早晚是军须靡的”按照乌孙的风俗老国王死后,他的妃子也理所应当的被新国王继承,早嫁晚嫁都一样。
爷爷的老婆嫁给孙子,在汉朝这可以说无论谁也是不可能接受的,刘细君气的浑身发抖,回到自己的寝宫后立马就给长安写信,说明自己的人遭遇,希望能返回汉朝,但是汉武帝作为一位帝王不能只为刘细君一人,他心系的汉朝整个天下,于是回信道:“为和亲大计,忍着吧!”
就这样帝王的意志就是公主的宿命,刘细君被迫低下了倔强的头颅,她含泪嫁给了乌孙国未来的国王军须靡,不久后就郁郁而终。她打掉牙只能往肚子里咽,其中的苦楚只有她一个人知道,但她为汉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閱讀更多 麻花講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