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記縱橫九百字 略知上下五千年

熟記縱橫九百字 略知上下五千年

一、總綱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政收。

漢末三分歸入晉,朝稱南北阻江流。

隋一天下遭唐滅,五代十國戰亂稠。

宋統中原元虜代,明清過後帝王休。

注:

1.自三皇五帝起,中國的朝代依次為: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其中夏、商、周為奴隸制社會,秦至清為封建制社會。夏朝開始出現階級,秦朝開始有皇帝,清朝宣統皇帝溥儀為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2.夏王姒姓,商王子姓,周王姬姓,秦皇嬴姓,漢皇劉姓,晉皇複姓司馬,隋皇楊姓,唐皇李姓,宋皇趙姓,元皇姓孛兒只斤,明皇朱姓,清皇姓愛新覺羅。

3.商又稱殷。

4.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5.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中間經過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

6. 晉分為西晉和東晉。與晉同一時期,北方有五胡十六國,因國小時短,一般資料多不詳談。

7. 宋分為北宋和南宋。與宋同一時期,北方先後有遼、金,西部有西夏。

8. 漢、唐、清三朝,是中國疆域大幅拓展的時期。

9. 元為蒙古族所建,清為女真族(今之滿族)所建,其餘得以統一中國的朝代,皆為漢族所建。至於南北朝及五代十國的帝王,則多有外族。

二、三皇五帝(五十六個字)

伏羲漁畜八卦傳,燧人取火去腥羶。

神農辨藥播五穀,黃帝分州制井田。

顓頊平定九黎亂,帝嚳仁威天下安。

堯置鼓木喜聞過,舜稱至孝複稱賢。

注:

1.較常見的三皇之說有二:一、天皇、地皇、人皇;二、伏羲、燧人、神農。我取後者,蓋其更多地反映了原始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而前者更多神話成份。三皇時期應該是人類進化的最後一個關鍵時期。熟食可以吸收更多營養,大量食魚蝦更直接刺激了大腦的發育。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原始文明的跡象,如:鑽木取火、結繩記事、養畜、種穀、曆法、醫藥、音樂等。

2.五帝之說紛紛莫定,常見的有:一、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二、太昊(伏羲)、炎帝(神農)、黃帝、少昊、顓頊;三、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因前面已將伏羲、神農列入三皇,故取第一說。五帝時期應該是原始文明大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開始出現了戰爭、國家與王權(標誌是有叛亂和廢帝之事)、都邑、行政區劃、法律(井田制)、文字、蠶桑、詩歌等。

3.太昊伏羲氏,風姓,成紀人。其母華胥氏,履巨人足跡而娠,十六月生伏羲。身長一丈六尺,首若蛇形,有聖德,民推以為君,都於宛丘,即今河南陳州。教民捕魚蝦、養六畜。制嫁娶之法,而民始知有父。時龍馬負圖出於孟津河中,伏羲因之而畫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做甲歷,起於甲寅,支幹相配,為歷日之始。草創文字,以代結繩之政。斫桐為琴,?桑為瑟,樂音自此興矣。

4.燧人氏,教民鑽木取火,炙肉而食。察燧人氏事蹟,似應在伏羲氏之前。原始人因熟食而智力大增,始可發明八卦、曆法、樂器。按天、地、人三皇之說,燧人氏確在伏羲氏之前,且作結繩之政。

5.炎帝神農氏,姜姓,名石年。母曰任姒,遊華陽,感神龍首而娠,生炎帝於列山之石穴。長於姜水,身長八尺七寸,人身牛首,有聖德。都於陳,遷曲阜。教民樹藝五穀,農事乃興。嘗百草辨其藥性,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方書,以療民病。始列廛於國,為日中之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東至?谷,西至三危,莫不從其化。南狩,崩於長沙之茶鄉,即今湖南茶陵州。

6.黃帝有熊氏,名軒轅,姓公孫,長於姬水,又以姬為姓。初,神農氏母弟世嗣少典氏為諸侯。黃帝母附寶,乃少典國君之妃。見大電繞北斗,感而娠,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軒轅之丘,即今河南新鄭。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於有熊,都於涿鹿,遷徙無常。戰蚩尤於涿鹿之野,造指南車破其大霧。

戰炎帝榆罔(神農氏之裔)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勝之。諸侯尊為天子。畫野分州,又為井田之制。命倉頡制文字,法以六義:象形、指事、諧聲、會意、轉註、假借,天下文字至是備矣。命元妃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育蠶。

7.高陽氏,名顓頊,姬姓,黃帝之孫。其母曰女樞,蜀山氏之女,感瑤光貫月之祥,生帝於若水。初國高陽,遷都丘帝。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址,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莫不砥屬。自少昊之衰,九黎亂德,民神雜揉,不可方物。帝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北正黎司地以屬民。草除九黎之亂,神人不雜,萬物有序,民安其生焉。

8.帝嚳高辛氏,姬姓,名?,少昊金天氏之孫。初受封於辛。及為帝,都於亳,即今河南偃師縣。帝普施利物,不私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仁而威,惠而信,修其身而天下服。

9.帝堯陶唐氏,帝嚳之子。母曰慶都,陳鋒氏之女,帝嚳之妃。有赤龍之祥,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育於母家伊侯之國,後徙祁,故曰伊祁氏,以祁為姓。年十三封於陶,十五封於唐,故又號陶唐氏。年十八代兄摯而為天子,都於安邑,即今山西平陽縣。智如神,仁如天。命羲氏、和氏置閏法,定四時成歲,以授民時。置敢諫之鼓,使天下得盡其言。立誹謗之木,使天下得攻其過。帝雖九子,俱不足以承天下,乃求賢自代,群臣舉舜。帝以二女娥皇、女英妻舜,復以為相。遊於陽城,染疾而崩,百姓如喪考妣。

10.帝舜有虞氏,名重華。父瞽瞍,黃帝之後,媯姓,娶妻握登。見大虹,有感而孕,生舜於姚墟,故以姚為姓。舜母早喪,瞽瞍娶壬女而生象。瞽瞍愛象,常欲殺舜,舜巧避之,而又不失為子之道。年二十,以孝聞。耕於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於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於河濱,河濱之人器皆不苦窳。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後為堯相。時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謂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濟其美,舜舉之。帝鴻氏有不才子,號曰渾沌,即?兜。少昊氏有不才子,號曰窮奇,即共工。顓頊氏有不才子,號曰?杌,即鯀。縉雲氏有不才子,號曰饕餮,即三苗。天下謂之四凶,舜投之四裔,以變南蠻、北狄、東夷、西戎。舜攝位,命禹治水,並作睿璣玉衡之渾天儀,以佔日月五星之七政。帝堯崩,舜與天下,終帝三年之喪,避堯之子丹朱於南河之南。天下之人不歸丹朱而歸舜,乃即天子位,都蒲坂。封丹朱于丹淵,以奉堯祀,謂之虞賓而不臣。彈五絃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自治。其詞曰:“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作九韶之樂,而鳳凰來翔。南巡至蒼梧而疾,以子商均不肖,囑群臣立禹。帝崩,葬於九嶷山。娥皇、女英大慟,淚瀝於竹,皆成斑痕,今謂之湘妃竹。

三、夏朝(五十六個字)

大禹水平九鼎成,萬民歸啟賴賢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顛沛少康興祖祚,昏庸孔甲匿龍精。

桀從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傾。

注:

1.禹,姒姓,字高密,黃帝玄孫,顓頊之孫。其治水,始自冀州。自壺口山開始治河,鑿呂梁、岐山、龍門、砥柱,導汾、漆、淇、清濁二漳入河。又至兗州。疏河為九,分其勢以入海。復治濟、濰、沮三水。又至青州,治濰、淄二水。又至徐州,治淮、沂、濟三水。又至揚州,治彭蠡(今鄱陽湖),鑿硤石山以通淮水。又至荊州,平九江,治沱、潛諸水。又至豫州,疏河,導伊、洛、廛、澗、榮、波諸水入河。時有神龜負文出於洛,是為洛書。又至梁州,導漢、沱、潛三水入江。往北通渭水。又至雍州,疏鑿江流。至白帝城,疏通三峽。導弱水西流,復導涇、渭、漆、沮、灃諸水入河。至此,九州島之水盡治。

2.帝舜薦禹於天,以為嗣。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國號曰夏後,姓姒氏,都安邑,改載為歲。收天下之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島。夏商周三代相傳,秦滅周,遷於咸陽。其一飛入泗水,其八焚於阿房。阿房實未成宮,故以上只是傳說。

3.十年,禹巡狩江南,致諸侯於會稽,崩,壽一百六歲,葬之會稽。命以益為王。

4.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啟於箕山。天下人不歸益而歸啟,曰:吾君之子也!啟乃即天子位。

5.或曰:禹初行於塗山,有九尾白狐,化為美女,天姿國色,聰俊有德。禹納之,是為女嬌。生三子,長曰啟,承姒姓,次曰宰,為顧氏,三曰罕封餘慶王,即姓餘氏。塗山氏能明訓教,三子皆賢明。

6.啟時,有扈氏無道,啟召六卿徵之,不勝。六卿請召諸侯伐之,啟曰:吾地非淺也,民非寡也。今茲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何以伐為?於是班師。琴瑟弗張,鐘鼓弗考,不茵席,不兼味。親親長長,尊賢委能。行之期年,而有扈自服。

7.啟崩,傳位於子太康。自此,王位傳子不傳賢,因稱家天下。太康荒逸,大權歸於有窮國之君后羿(非射日之後羿)。太康獵於洛水,百日不歸。后羿乘機作亂,太康不得歸,都於夏陽,崩。

8.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收羿兵權,仍為相,后羿不得逞其惡。仲康子相立,后羿專權,代夏為政,寵用寒浞。寒浞媚於後羿,賂於羿之左右,殺后羿而烹之,自立為王,弒帝相。

9.相後緡方娠,逃至有仍,生少康。少康既長,為仍牧正。寒浞子?求之,逃奔有虞,為虞庖正。虞君思使其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以收夏眾。殺寒浞而為王,歸故都即位,夏道復興。史稱“少康中興”。自相被弒,至少康即位,中經羿、浞二世,約四十年。

10.孔甲無道,好鬼神之事。時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使人豢之。雌龍死,雄龍流嫠(下為水)於庭。嫠(下為水)者,龍之精氣也。孔甲櫝而藏之,傳至周厲王時,發而觀之,流於庭。既笄童女遭之而孕,多年後生一女,即褒姒。

11.桀有力,能伸鐵鉤使直,鐵索使斷。有施氏不朝,桀伐之。有施氏以妹喜獻桀。喜有寵,所言皆從。為瓊宮瑤臺,砌肉於糟堤,懸脯於林間,酒池可以行舟,糟堤可望十里。關龍逢諫,桀囚而殺之。囚湯於夏臺,後釋之。湯伐桀,桀起九夷之師,不至,奔三腙之國。湯執之,放於南巢,後三歲死於亭山。夏亡,凡十七王,共四百三十九歲。

四、商朝(五十六個字)

湯除桀暴定八方,亳邑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賴伊尹,盤庚改殷效成湯。

武丁夢說得良弼,帝紂伐蘇為女郎。

暴虐奢糜縱妲己,親離眾叛自燔亡。注:

1.周,興於西岐之地。西伯昌,即周文王,姬姓,帝嚳之後。初,紂王縱妲己為惡,昌聞之嘆息。崇侯虎告曰:西伯昌與子發及旦,皆聖人也,三聖合謀,君其慮之。紂乃囚昌於?裡,醢其長子伯邑考,賜昌以試其聖否。昌知而食之,紂曰:誰為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因有欲赦之意。昌取伏羲八卦,重為六十四卦,演成爻闢,以筮吉凶,故曰文王拘而演周易。西伯之臣散宜生賂紂,昌因得釋。西伯退而修德。得呂尚於渭水之濱,親為引車,載歸,立為師,謂之師尚父。虞芮二君,相與爭田,求決於周。感周人之德,俱讓其田。漢南諸侯聞之,歸之者四十國。西伯立靈臺、鑿靈沼,得無主之死人骨,以衣冠更葬之。天下聞之曰:西伯澤及枯骨也,況其人乎!歸之者三十國。三分天下,奄有其二,以服事殷,終身不貳。

2.周武王,名發,文王姬昌次子,繼父為西伯。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時紂王愈昏,遠忠親佞。殺梅伯而醢之,殺比干而刳視其心,囚太師箕子。微子抱祭器歸周,太師疵、少師疆抱樂器歸周。武王乃伐紂,大會諸侯於孟津。已卯正月戊午,陳師於牧野。紂發兵七十萬以拒之。既戰,紂前師倒戈,自相殘殺,大敗,戰事半日而終。紂王自燔。武王斬妲己,諸侯尊為天子。分封諸侯,爵五品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立七十一國,其兄弟之國十五,姬姓之國四十。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遷都於鎬,改祀曰年。作樂曰大武。

3.武王崩,子誦立,是為成王。成王年方一十三歲,周公旦攝政,代王當國。旦,武王弟。其弟管叔、蔡叔、霍叔流言曰:公將不利於孺子。王亦疑公。周公乃避位,取易之三百八十四爻,各系以辭。昔武王有疾,旦築壇而禱,求以身代王死。史錄其禱文,藏於金滕之匱。後成王啟匱見文,執書而泣,出郊迎還周公。此後周公連相成王、康王,天下大治,人不犯法,刑措四十餘年不用。周公制禮做樂,教化百姓,中國始成禮儀之邦。

4.穆王滿,康王釗之孫。得八駿馬,以造父為御,周行天下。傳西巡至瑤池,賓於西王母。

5.厲王胡,專事聚斂。國人謗之,皆殺。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召惠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王弗聽,國人襲之,出奔於彘,不敢歸。二相周真公、召惠公以太子靖尚幼,相與和協共理國事,號曰共和。厲王崩於彘,靖立,是為宣王。周公、召公輔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治。諸侯覆宗周,王化復行。卒成中興之名。

6.宣王崩,子宮涅立,是為幽王。夏孔甲時,藏龍嫠(下為水)於櫝,商周莫敢發。厲王末年,發而觀之,流於庭,不可除也。王使婦人裸體噪之,化為晁,入於王府。有童妾遭之,既笄而孕,積至多年,至宣王時乃生一女,棄之。人憐而取之,養於褒,是為褒姒。獻於幽王,王甚愛之,生子伯服。褒姒一笑嫣然,媚人腸胃,王百計誘之而不得。褒姒好聞裂繒之聲,王日發繒裂之,不得一笑。王無故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褒姒譖申後及太子宜臼,王廢之,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宜臼出奔申,王欲索而殺之,申侯弗與。王伐申,申侯召犬戎入寇。王舉烽王徵諸侯,無一人一騎至。犬戎遂弒王於驪山下,殺鄭桓公,收周寶、擄褒姒而歸。西周亡,凡十二主,共三百五十二年。

六、春秋戰國(五十六個字)

平王遷洛啟東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齊桓晉文兼秦穆,宋襄楚莊演春秋。

燕韓趙魏秦齊楚,赫赫七強戰不休。

秦本附庸漸強大,滅周並六一九州。

注:

1.故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王以豐、鎬逼近犬戎,乃東遷洛邑以避之。自此稱為東周。自王室東遷,天子微弱,號令不行,政由方伯。孔子作《春秋》,記魯隱公至魯衰公二百四十二年之歷史,大致相當於周平王東遷到周元王時期二百九十四年,故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春秋。從周貞定王到秦王政統一中國,諸侯國連年發生戰爭,故稱這一時期為戰國。

2.春秋之世,其見於征伐會盟,最著者十二國。五霸一般指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秦穆公任好、宋襄公茲父、楚莊王旅。

3.齊,姜姓,又呂姓,侯爵。武王封姜尚於營邱,曰齊。齊襄公時,國亂。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管仲奉公子糾。及襄公被弒,小白先還,立為桓公。魯送糾還齊,與桓公戰,管仲射桓公中鉤。齊敗魯師,鮑叔牙用計,使魯殺糾而縛還管仲。鮑叔力薦管仲於桓公,因以為相,號曰仲父。管仲治國有方,國富兵強,乃霸諸侯。及仲卒,桓公用易牙、開方、豎刁,霸業漸衰。及薨,諸公子爭立,公屍在床六十七日,蛆蟲出於戶。後,齊為田和所篡。故春秋時為姜齊,戰國時為田齊。

4.晉,姬姓,侯爵。成王九年,封弟叔虞於唐,號為晉。犬戎之難,晉文侯仇將兵救周,平王賜以河內附庸,而晉始大。至文公重耳,大霸諸侯,北方諸侯,唯晉之號令是聽。後晉亡,分為三:韓、趙、魏。韓,與晉同祖。趙,與秦同祖。魏,文王庶子畢公高之後。

5.秦,嬴姓,伯爵。舜時,伯益賜姓嬴。其後為蜚廉。蜚廉子惡來極有力,同事紂。武王伐紂,俱殺之。惡來五世孫曰非子者,善養馬。西周孝王命主馬?渭之間,馬大蕃息。王封為附庸君,邑於秦。平王東遷時,秦襄公以兵送王,王始命秦為諸侯,賜以岐豐之地,秦於是始大。至穆公,並國十二,開地千里,大霸西戎,而國始強。時諸侯皆以夷狄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於是孝公發憤修政,用衛公孫鞅變法,秦國大治。戰必勝,攻必取。周王致霸於秦,諸侯畢賀。

6.宋,子,公爵。成王三年,封微子啟於宋,以繼殷祀。用殷禮樂,於周為賓而不臣。至襄公,亦霸諸侯。

7.楚,芊姓,子爵,顓頊之後。至熊通,請爵於周桓王。王不許,乃自立為武王,而王不能問。後併吞各國,日漸強大。至莊王旅,大霸諸侯。

8.燕,姬姓,伯爵。武王封召康公?於燕。燕王噲讓國於其臣子之,噲反為臣,燕國大亂。齊宣王伐燕,醢子之,殺噲,遂滅燕。後三年,燕人共立噲子平,是為昭王。昭王尊賢養士,築黃金臺。於是樂毅、劇辛、鄒衍等往投,燕國復興。時齊愍王滅宋而驕,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而為天子。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連結秦、魏、韓、趙以伐齊。樂毅長驅,入臨淄,呼吸間下齊七十餘城,獨莒、即墨未下,齊幾滅。

9.諸侯之見於春秋經傳者,共一百二十四國。自夷王之世,衛康叔七世孫頃侯,首壞王制,並(比阝)墉之地。春秋晉滅十二國,楚滅二十一國,齊滅四國,秦滅四國,又滅西戎十二國,吳滅二國,越滅二國,等等。

10.周郝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滅周,取其寶器九鼎以歸。至嬴政,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遂兼併天下。

七、秦朝(五十六個字)

六國皆滅統華疆,嬴政自驕號始皇。

獨攬大權分郡守,統一文字兼度量。

築城鑿墓勞民力,焚書坑儒斷史綱。

陳勝揭竿初舉義,漢劉楚項破咸陽。

注:

1.秦孝文王為太子時,號安國君,寵妃曰華陽夫人,立為正夫人,無子。安國君中子異人(子楚),母夏姬,無寵。異人質於趙,因秦數伐趙,趙不禮之。陽翟大賈呂不韋,賈於邯鄲,見之曰:此奇貨可居也。乃計之嗣華陽夫人以立。異人曰:必如君策,秦國與子共之。不韋乃與五百金,令結賓客。復以五百金,購奇物玩好赴秦,因華陽姊而獻於華陽夫人,並譽異人之賢,及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之狀,說夫人嗣為己子,以為長久計。夫人然之,泣求於安國君。安國君刻玉符與夫人,約以為嗣,並厚饋異人,請不韋傅之。自此,異人美名盛於諸侯。不韋娶邯鄲美女趙姬為妾,待其有娠,而宴異人,使趙姬勸飲。異人見而悅之,請與不韋。不韋佯怒,終與之。趙姬生子政,異人遂以為夫人。及孝文王立,以異人為太子。秦軍圍邯鄲,異人逃歸,楚服以見夫人,更名楚。蓋夫人為楚人,異人故悅之矣。孝文王在位一年而薨,楚立,是為莊襄王。以不韋為相,封文信侯,食雒陽十萬戶。莊襄王在位三年薨,太子政年方十三歲,立為王,尊不韋為相國,號仲父。不韋召食客三千,各書所聞,集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號曰呂氏春秋。及政漸長,??事發,牽連不韋。政乃出不韋就國河南,復遷蜀。不韋恐誅,飲鴆而亡。

2.秦王政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自號始皇帝,後世為二世、三世,以至萬世。

3.變封建為郡縣,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尉、監,守掌治郡,尉掌佐守,典武職甲卒,監為朝廷所設御史,負責監郡。每縣設令,與郡守尉同歸朝廷簡放。從此大權集於皇帝一身。收天下兵器,聚之咸陽,鑄銅人十二,每個重二十四萬斤。

4.昔諸國所用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各不相同,致使相互交流、貿易、交往等殊為不便。秦兼併六國、一統華夏後,始皇開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輪距等。文字用丞相李斯所創之小篆,錢用秦半兩,等等。史稱“車同軌,書同文,衡同權,市同幣,行同倫,政同體,法同治”。這些統一,客觀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增強了國家的統一,方便了各地的交流,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始皇夢想求仙。時有燕人盧生,業儒不就,以求仙學道為名,往謁始皇。始皇命他航海東去,數日方還。盧生自稱錄得仙書一卷。始皇閱之,見言辭恍惚,難解其意,唯內有“亡秦者胡也”一語,令始皇心驚。始皇以為胡之所指為匈奴,乃遣蒙恬發兵三十萬,北伐匈奴。蒙恬收河套,置四十四縣,遷內地罪犯居之。復北渡黃河,取陰山等地,置三十四縣。把昔時燕、趙、秦三國所修之長城,統相連接,增高加長,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袤萬餘里的長城。雖威振匈奴,暫安邊境,卻也耗費無數民力。

6.驪山山勢雄峻,下有溫泉。始皇遣蒙恬督數十萬人夫,就山築墓。穿壙闢基,直達三泉,四周約五六里。泉本北流,衝礙墓道,因用土障住,使東西分流。內作宮觀,備極巧妙。上象天文,用絕大珍珠當作日月星辰;下象地輿,以水銀充作江河湖海。備列百官位次,刻石為像,站立兩旁。奇珍異寶,燦然雜陳。覓取東海人魚,熬油作燭,常?壙中。又令匠人制造機弩,分置四周,以拒人發掘。工程浩大,所費靡多,至始皇崩時,尚未告竣。

7.或曰:始皇之勞民傷財之舉,以修建阿房宮為甚,以至杜牧作賦雲:蜀山兀,阿旁出,覆壓三百餘里。近年考古發現,所謂阿旁宮云云,純屬子虛烏有。所見者唯一座宮殿所放之樣而已。竊度之,可能阿旁宮修建計劃尚未開始實施,始皇即已歸天,因致流產。既然無阿旁宮,自然也就沒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了。

8.廢除封建,創立郡縣,本是丞相李斯的主意。有儒生主張恢復古制,惹怒李斯,當即奏請始皇:史書非秦紀者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始皇准奏。一時民間所藏之書焚燒殆盡,惟孔氏後裔藏書數十部於複壁內,才得保留。皇家所藏之書,並未毀去,悉存於咸陽宮中。後項羽火燒咸陽宮,皇家藏書付之一炬。自此歷史文獻,統遭浩劫,前朝歷史,大多不傳。雖仗著幾個博聞強志之人,憑著記憶,複述出少量文字,也是數量稀少,舛誤頗多,各說不一,後世莫辨。此雖不能獨罪始皇,彼卻也難辭其咎。

9.前者求藥之盧生,與韓客侯生,嘗譏議始皇,恐始皇加罪,潛亡去。始皇聞之大怒,命御史查在咸陽諸生之誹謗者。御史嚴刑拷掠,鍛鍊成獄,得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始皇盡坑咸陽諸生,意尚未盡,欲殺盡天下儒生。為免致天下騷動,亦為防有儒生潛匿,乃想出一計,下詔求才,命各地方官,訪求名儒,赴京聽用。有一班熱衷仕途的儒生,雖知咸陽坑儒之事,為求榮祿,心存僥倖,冒死應徵。共得老少約七百人。始皇大喜,命皆為郎官。一班儒生忽蒙聖恩,得以高升,喜出望外,彈冠相慶。相與聯袂入宮,舞蹈謝恩。始皇暗自冷笑,只不作聲。轉瞬嚴冬已至,一日驪山守吏奏稱,馬谷地方有瓜滋生,累累成實。始皇召郎官以問吉否,眾皆胡亂應對,莫衷一是。始皇乃道:眾郎官可實地審視,以辨真偽。眾郎官也自好奇,遂齊至馬谷,果見有瓜數枚,大而鮮亮。正在嗟訝,忽兩面山崖之上,土石紛紛砸下。眾大怖,爭相奔至谷口,卻又叫苦不迭。原來谷口已被木石堵塞,欲出無路。此時方知上當,然已悔之晚矣,唯有呼號奔竄而已。少時,皆砸斃。此事即馬谷坑儒。後人稱馬谷為坑儒谷,或愍賢鄉,唐玄宗時,改為旌賢鄉。

10.始皇欲求仙藥,命方士徐?,率童男童女各三千人,航海東去。徐?一去不返,始皇只得西還。至平原津,忽覺龍體不適,寒熱交作,藥石無效。李斯催趲人馬,指望儘快返京。行至沙邱,始皇病已大漸,只得暫就故趙行宮駐蹕。始皇自知不起,召李斯、趙高,命草旨召長子扶蘇返京守喪。草旨畢,始皇未及複閱即崩,雙目未瞑。時始皇年五十,為秦王二十五年,稱皇帝十二年。

11.始皇崩,趙高說李斯假傳詔旨,立胡亥為太子,賜始皇長子扶蘇、將軍蒙恬自盡。李斯與趙高秘不發喪,星夜兼程,越井陘,過九原,直抵咸陽。恰巧胡亥心腹來報,公子扶蘇自殺,將軍蒙恬就拘。胡亥、趙高、李斯大喜,方傳出始皇死耗,即日發喪。時始皇屍首已經腐爛多日,臭不堪聞。同時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至始皇下葬之時,胡亥帶領文武百官,內宮諸眷,齊來驪山墓送葬。棺槨既下,二世班旨,凡先皇后宮,無子者一律殉葬。頓時哭聲大振,響徹山谷。二世命有子者出壙,令工匠關閉壙門,以土封固。為防工匠洩露壙中秘密,命親卒封閉最外重壙門,將工匠統封於門內。二世復殺蒙毅、蒙恬兄弟。二世疑心諸公子議其篡權於兄,竟拘拿公子十二人,推出市曹斬首,公主十人,拷掠至死,又有數公子被逼自盡。始皇子女,總計三四十人,都被二世殺完,並且籍沒家產。只有公子高,自請從父死葬驪山,尚得保全妻孥。二世復腰斬李斯,夷其三族。

12.陳勝,陽城人,字涉。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庸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二世元年七月,詔調陽城貧民戍漁陽。得九百人,陳勝與陽夏人吳廣為屯長。行至大澤,遇連綿陰雨,不得進發。戍期已過,按法當斬。勝與廣乃謀反秦。陰置帛書於魚腹,書“陳勝王”三字,又偽作狐言:大楚興,陳勝王,以收眾心。廣故激將尉笞己,遂奮而殺之,率眾揭竿起義,首舉義旗。後推勝為王,號曰張楚。自此,各地豪傑,紛紛舉事,中以劉邦和項羽聲勢最大。

13.趙高逼死二世,立子嬰為皇帝。至沛公兵近咸陽,高欲賣子嬰而王關中,沛公弗許。子嬰殺趙高。沛公兵至霸上,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降。秦凡三主,共一十六年而亡。後項羽入咸陽,殺子嬰,焚咸陽宮。

八、漢朝(五十六個字)

除秦滅楚漢劉邦,帝后無由戮楚梁。

呂雉臨朝累諸呂,文景治世滅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斂,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興遷洛邑,傳及獻帝東漢亡。

注:

1.漢高祖,姓劉,名邦,字季,楚沛縣豐邑陽裡村人。父執嘉,人稱太公,母王氏,亦稱劉媼。邦少時,不喜耕稼,專好遊蕩,終日與一班狐朋狗友飲於酒肆。及壯,習吏事,充泗上亭長,與沛縣功曹蕭何為莫逆。一日因公事入咸陽,見始皇鑾駕,喟然嘆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呂公避仇至沛,見邦,奇之,妻以女雉。秦二世元年,徵罪徒至驪山。沛令使邦押送,徒多道亡。至豐西澤中,邦與眾飲,皆縱之。中有十餘人,願從邦而亡。夜行澤中,遇大蛇當道,眾皆畏,欲返。邦憑藉酒意,拔劍斬蛇,眾皆服。邦率眾,隱於芒、碭山中。後陳勝起兵,傳檄四方,沛令欲降勝。蕭何說之,使召逋亡,以保城池,且言邦具豪氣,堪為佐輔。沛令乃使樊噲往召邦。後沛令反悔,邦使蕭何致書守卒,守卒乃殺縣令以迎邦。眾共立邦為沛公,募沛中子弟兩三千人,舉旗反秦。

2.自陳勝舉義以降,諸侯起兵伐秦。楚懷王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時秦兵尚強,諸侯莫敢先,沛公行。沛公擊昌邑,彭越以兵從。過高陽,得酈食其。從其計,下陳留,取其積粟。其弟商聚兵四千屬沛公。取穎川,張良自韓將兵來投。略南陽郡,收降宛城,引兵西向,無不下者。趙高殺二世,與沛公約分王關中。沛公拒之,誘破武關。復於藍田破秦軍,遂先諸侯至霸上。子嬰出降,乃西入咸陽。沛公欲宿秦宮室,樊噲、張良諫之,乃封府庫,還軍霸上。召關中父老,與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秦民大喜,唯恐沛公不王秦。

3.西楚霸王項羽,名籍,字羽。世為楚將,封於項,因以為姓。羽少年喪父,依叔父梁為生。羽少時,學書不成,學劍,又不成。梁怒之,羽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梁乃教羽兵法,羽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梁殺人,與羽避於吳中,吳中士大夫皆出於梁下。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羽觀,羽曰:彼可取而代也。迨陳勝舉義,梁與羽殺會稽郡守,奪其印綬,募精兵八千,起而反秦。梁率軍渡江而西,東陽縣長陳嬰以二萬兵從梁渡淮。更得黥布以兵相屬,凡六七萬人,軍下邳。破彭城,殺秦嘉,並其軍。進據胡陵,復西進。適遇秦將章邯,梁遣別將擊之,敗。梁乃引兵入薛。此前,梁使羽攻襄城,城守甚堅,既拔,羽盡坑守卒。居?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計,說梁立楚王之後為王。梁然其言,乃尋故楚懷王孫心,立為楚懷王,都盱眙。後梁為秦將章邯所殺。懷王遣將攻秦,約先入關者為秦王。沛公往。懷王使羽隨上將軍宋義往救趙。義行至安陽,頓兵不進,羽憤而殺之,自為上將軍。羽引兵渡河以救?鹿,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士卒見無退路,皆拼死向前,大敗秦軍。時諸侯軍救?鹿者十餘壁,莫敢縱兵。迨楚擊秦,皆作壁上觀。見楚兵之勇,無不惶恐。及楚兵勝,羽召諸侯將以見,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由是諸侯皆屬羽焉。羽引兵攻棘原,章邯固守不出,雙方相持。趙高疑忌章邯,向二世進讒,誣邯縱盜。邯得知,恐不利於己,乃降項羽。項羽令司馬欣率降兵二十萬為前驅,自率各國兵四十萬西進,關中大震。行至新安,羽聞說秦降卒謀變,乃設計,一夜之間盡坑之。抵函谷關前,見沛公兵守關。項羽心急沛公已先入咸陽,欲入關而不得,乃攻而取之,駐兵於鴻門。范增與項羽計,於鴻門宴請沛公,趁機殺之。幸得樊噲、張良相助,沛公得脫險境。項羽入咸陽,殺子嬰,掠財寶,焚宮室。尊懷王為義帝,自封西楚霸王,去關中而都彭城。封沛公為蜀王,後因沛公所請改封漢王。封章邯、司馬欣、董翳分王關中,以阻漢王東歸之路。

4.漢王出關西去,至褒中,張良欲歸韓,獻密計於漢王。張良東行,一路燒絕棧道,一為紿項羽,示不東歸,使其不備,二為御各國,使其不敢犯漢王。漢王仍西進,至南鄭,拜蕭何為丞相。復因蕭何所薦,築壇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練兵數月,方擇日東征。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不到一月,即掠定三秦。項羽聞之大怒,即欲西向攻漢,因得張良書信,遂轉而北向擊齊。項羽密令英布弒義帝。漢王為義帝發喪,三軍縞素,傳檄討楚,得諸侯兵五十六萬,取彭城。項羽聞之,自將精兵三萬,倍道回援,夤夜殺入彭城。漢王兵將正自醉臥,驟聞項羽兵至,盡皆落荒而逃,置漢王於不顧。漢王兵被項羽追殺,又自相踐踏,逃至睢水時,死者二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漢王被楚軍圍至三匝,正無路可逃,忽狂風大作,飛砂走石,天黑如夜,漢王趁機與數十騎走脫。適過沛,取子盈及女魯元,載以行。楚騎追至,漢王恐車重行遲,竟推子女墮車。幸得夏侯嬰收入車中,如是者三。太公及呂氏俱為楚軍所虜。漢王至滎陽,收拾殘軍。韓信率兵來會,蕭何亦發關中守卒,漢王兵勢復振。韓信三敗楚軍,楚遂不敢過滎陽。韓信復沿河築起甬道,取敖倉積粟。信擊魏,魏盛兵塞臨晉津。信以木罌從夏陽渡軍,破魏。復擊趙,趙兵據井陘,號二十萬。信背水列陣,引趙兵出戰,陰伏奇兵趁虛奪關,遂破趙。信從李左車言,遣使齎書至燕,燕降。隨何說英布背楚歸漢,項羽大怒,殺英布全家,督軍攻滎陽。用范增計,先使人攻破敖倉甬道,復陳兵滎陽城下。滎陽乏食,形勢日危。陳平使離間計,令項羽疑范增。范增怒病而死。紀信扮漢王詐降,漢王乘間逃離滎陽。此後雙方交戰,互有勝負,俱疲。乃相約修和,以鴻溝為界,東歸楚,西歸漢。項羽返回太公、呂氏,拔營東歸。漢王從張良、陳平之計,邀韓信、彭越合擊項羽。項羽退至垓下,被韓信用十面埋伏之計困住,欲脫不能,十萬精兵只剩兩三萬。張良編一曲楚歌,教軍士向楚營四面歌唱。楚軍心大動,趁夜逃散,僅餘親兵八百。項羽悲而歌。虞姬泣和,遂自刎。項羽掘地埋之,今安徽定遠南六十里,尚有香冢。文人墨客,把一曲虞美人,傳唱至今。項羽率八百親兵,偷逾漢圍,渡淮水、陷大澤,比至東城,所隨唯存二十八騎。漢軍圍項羽於小山上,項羽殺透重圍,走至烏江邊,自覺無顏以對江東父老,遂自刎,年三十一歲。

5.漢王以張良、蕭何、韓信三傑為輔,歷五年征戰,終滅項羽,天下定,乃即帝位,國號曰漢,史稱漢高祖。

6.韓信本封齊王。項羽既滅,漢王馳入信壁,奪其軍,改封信為楚王。韓信出巡,護衛數千人,人有告信反者。高祖用陳平謀,偽遊雲夢。信謁上,上使武士縛信,械之以歸。至雒陽,赦之,降為淮陰侯。代相陳?反,韓信舍人遣弟上書,告信與陳?通。呂后召蕭何議。何偽使人報高祖擊?勝,使信入宮道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而斬之,並夷信之三族。高祖聞之,既驚而喜,蓋欲殺信久矣。梁王彭越,數年間助高祖殺伐,功僅亞於韓信。陳?反,高祖徵兵於梁,越稱疾不至。高祖怒,遣使縛越,囚之雒陽。後廢為庶人,徙之蜀。至鄭,逢呂后從長安來。越泣請呂后說高祖,請放歸昌邑故里。呂后許諾,與至雒陽,白帝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遂夷越三族,醢其肉以賜諸侯。

7.梁王誅,淮南王黥布大恐,發兵反。高祖親往擊之,為流矢所中,還長安即崩,壽六十三歲,葬長陵。太子盈立,是為惠帝。呂太后忌戚夫人,鴆其子趙王如意,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輝耳、飲?藥,使居廁中,號曰人彘。召惠帝觀之。帝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起。以此日飲酒,為淫樂,不聽政,在位七年而崩,無子。

8.初,呂太后取他人子養為惠帝子,殺其母。及惠帝崩,立之,謂之少帝。呂太后臨朝稱制,大封諸呂為王侯,以至於妹呂?亦為臨光侯。少帝長,知呂太后殺母事,甚怨。太后恐其為亂,廢而幽殺之。立常山王義,更名弘,亦曰少帝。太后仍得臨朝。太后病歿,諸呂欲為亂。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帶兵入宮,盡誅諸呂。

9.諸呂既誅,群臣迎高祖中子、薄姬所生之代王恆即位,是為文帝。文帝寬仁恭儉,親耕稼,除肉刑,輕賦稅,納忠言,是以海內富庶,興於禮義。在位二十三年崩,壽四十六歲,葬霸陵。太子啟立,是為景帝。

10.吳王濞鎮守東南,歷年已久,勢力漸充。既得銅山鑄錢,復煮海水為鹽,壟斷厚利,國益富強。文帝在位時,十數年不朝,但遣子賢入覲一次。太子啟與賢賭棋爭勝,怒而以棋枰擲賢,誤傷賢致死。自是吳王懷怨。啟既為帝,御史大夫晁錯因諸王勢大,幾半天下,請削諸王地。既削楚、趙、膠西三國,複議削吳。吳王約六王俱反,託辭誅錯。景帝用袁盎言,斬錯於東市,並夷其族。七王仍反,帝用周亞夫為將往討之。亞夫大破吳、楚兵,七王或自殺,或伏誅。景帝躬行節儉,與民休息,史稱文景之治。然廢薄後,廢太子榮,斬晁錯,殺周亞夫,不如文帝遠矣。

11.景帝崩,太子徹立,是為武帝,始有年號,曰建元。武帝喜讀書,重文學,徵召賢士,得廣川人董仲舒,勸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甚合帝心。帝喜邊功。通南夷、西夷、西南夷。平南越,即今兩廣、海南、越南等地。擊東越,即今福建。使衛青擊匈奴,取河南地,置朔方郡,即今河套。匈奴渾邪王降,使居隴西、朔方、雲中、北地、上郡之外,置為五屬國。遣衛青、霍去病、李廣徵匈奴。李廣失道自殺,青亦少功,唯去病擒匈奴賢王將相等八十餘人,斬首七萬餘級,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山,登臨瀚海。於是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使張騫通西域,凡三十六國。平南夷,為??郡。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滇王舉國降,以為益州郡。擊朝鮮,闢交趾。上慕長生,遣方士求仙。起柏梁臺,作承露盤,鑄銅為仙人,高二十丈,以掌承露,和玉屑飲之。廣為宮室,國用不足,乃用酷吏,嚴刑峻法,盤剝士民。高祖封侯者,凡一百四十三人,以獻金不熟奪爵,僅餘四人。民至賣兒鬻女而捐。縱張湯以腹誹論死法入刑律,法之苛刻,甚於暴秦。及太子據冤死,上乃悟,悔前非,省靡費,逐方士。並因桑弘羊議移民輪臺事下詔悔過,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民始得休息,史稱輪臺誨詔。立少子弗陵為太子,賜死其母鉤弋夫人。在位五十四年崩,壽七十一歲,葬茂陵。弗陵即位,是為昭帝。霍光秉政,輕徭薄賦,百姓充實,稍覆文景之舊。

12.王莽,字巨君,其姑為成帝母,其父王曼早死,王太后以莽為從子。伯叔七人皆封侯,其勢之盛,為漢時外戚之冠。時莽兄弟輩競相侈靡,獨莽恭儉有禮,伯叔讚譽,廷臣舉薦,成帝乃封為新都侯。莽愈加謙抑,折節下交,所得俸祿賞賜,皆散給賓客,家無餘財,菲食惡衣,類同平民。是以名高諸父,聞望日隆。哀帝崩,太皇太后以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莽得專政。平帝立,群臣稱莽德比周公,號之安漢公。莽子宇勸莽歸政帝母家衛氏,莽殺宇,滅衛氏滿門,牽連者達數百人,海內大震。以莽為宰衡,加九錫。帝有疾,莽作策命於泰?,願以身代,藏策金滕,置於殿前,命諸公莫言,眾皆以為莽可比周公。帝漸長,以母家為莽所害,常不悅。莽乃鴆殺平帝。群臣奏太后,請安漢公踐祚,太后無奈,允。莽遂南面朝群臣,號假皇帝。三年後,莽即真天子位,改國號為新,自稱新皇帝。西漢被篡,凡十三帝,共二百十四年。

13.以上皆為史家語,然史家向以成敗論事。使莽新得繼,必言莽德比於周公;使趙宋不傳,必言胤暗使人黃袍加身。是以言莽初時之恭儉為詐,未足盡信也。

14.劉秀,字文叔,景帝七世孫。隨長兄演起兵南陽以討莽,得子弟七八千人,稱柱天都部。收平林、新市兵,拔棘陽。合下江兵,襲藍鄉,兵達十萬。眾立景帝五世孫劉玄為帝,改元更始。劉秀與諸將守昆陽,兵不滿萬。莽遣王邑、王尋率兵數十萬攻昆陽。昆陽諸將聞之皆恐,欲棄城而去,獨秀從容,力排眾議,計劃堅守。時莽兵已至城北,秀引十三騎出南門求援,幾不得出。既旦,莽兵圍昆陽數十重。昆陽堅守旬餘,城幾破。適劉秀率援兵萬人至,衝突莽營,斬首數千。王邑與王尋以兵多為恃,背水以待,秀選敢死士三千,直衝邑陣。莽兵不能敵,俱潰。會風雨大作,河水驟漲,莽兵溺斃者數萬。王尋被殺,王邑逃走。昆陽解圍,漢威大振,海內豪傑,翕然響應。更始兵攻入長安,莽為商人杜吳所殺,年六十八,竊位一十八年。

15.演、秀威名日盛,新市、平林諸將陰忌之,說更始殺演。秀不服喪,言笑如常。更始慚,拜秀為破虜將軍,封武信侯。秀巡視河北,考察官吏,黜陟能否,除莽苛政。吏民喜悅,鹹歸心焉。王郎起於邯鄲,遣兵追秀。秀走至滹沱河,適河封得渡,既渡而冰解。至信都,召兵擊邯鄲,斬王郎。更始封秀為蕭王。秀破各路反將,收其兵,至數十萬,遂即帝位於?。赤眉軍入長安,更始降,封長沙王,旋被縊死。秀取洛陽,遂定都,是為東漢。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夜分乃寐。量時度力,休養生息。匈奴畏服,兵革不興。中興之美,比少康焉。在位三十三年而崩,壽六十二歲。

16.東漢傳至靈帝,寵信宦官,敗壞朝綱,荼毒百姓,致使黃巾蜂起,天下大亂。黃巾滅,靈帝崩,皇子辨立。董卓廢辨,立陳留王協,是為獻帝。董卓伏誅,權臣挾天子而自重,王命不行。諸侯割據,相互攻伐。後曹操挾帝幸許,自是政歸曹氏。操子丕篡漢。東漢亡,凡十二帝,共一百九十六年,而分為魏、蜀、吳三國。

九、三國兩晉(五十六個字)

東吳西蜀屬孫劉,北魏曹丕把漢謀。

司馬遷曹成一統,八王亂政五胡蹂。

兩都率陷建康繼,江左偏安喪北州。

淝水破秦得暫保,宋劉逼禪東晉休。

注:

1.東漢末,群雄並起,各據一方,混戰不休。赤壁之戰後,魏公曹操退守北方。後劉備取益州,盡佔西川漢中之地,自立為漢中王。孫權據有江東及荊襄之地。天下遂成鼎足三分之勢。

2.群臣勸操正大位,操曰:若天命在吾,吾其為周文王。及操卒,操子丕襲王位。尋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丕即皇帝位,國號魏。傳言至蜀,謂漢帝已遇害。劉備乃發喪,即皇帝位,改元章武,是為昭烈皇帝。孫權聞之,亦稱帝,國號曰吳,遷都建業。

3.魏遣鄧艾、鍾會等擊蜀。鄧艾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跨水迭橋。至艱險處,以氈裹身,翻滾而下。攀木緣崖,魚貫而入。奇兵突至江油,蜀將猝不及防。武侯子瞻守涪城,與艾戰,敗死。瞻子尚亦戰死。艾軍至成都城北,後主禪請降,蜀漢遂亡。

4.自魏主芳始,大權漸歸司馬氏。至司馬炎,遂廢魏主奐為陳留王,自即皇帝位,是為武帝,國號曰晉,改元泰始。晉太康元年,遣兵伐吳。吳人於江磧要害處,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拒舟艦。晉將王浚作大筏數十,令善水者,引筏先行。鐵錐遇筏,輒被引去。又作大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遇鎖即燃,須臾而斷,遂克多城。浚驅艦大進,鼓譟入石頭城。吳主孫皓,肉袒面縛,詣浚營乞降,吳亡。自是,三分天下遂歸於晉。

5.武帝崩,太子衷即位,是為惠帝。尊皇后楊氏為太后,立賈妃南風為皇后。太后父楊駿得以專權。賈后生性陰鷙,既得總攬內權,復欲干預外政,怎奈上有太后,下有楊駿,難逞其欲,因致積怨成仇。遂連結楚王瑋,殺駿全家,廢太后為庶人。召汝南王亮入都為太宰,以楚王瑋為衛將軍。亮漸專權,瑋亦干政,後黨權勢日盛,宗室外戚,漸成水火。亮為亂政八王之一,瑋為之二。亮因瑋剛愎好殺,欲奪其兵權。瑋因連結後黨,麾兵執亮。亮為亂軍所殺。賈后反以矯詔擅殺罪瑋,殺之。賈后專權暴虐,廢太子復殺之,賜死太子生母。趙王倫、齊王?矯詔收後黨,廢后為庶人,復鴆之。倫得掌大權,剷除異己,威風日盛。倫為亂政八王之三。?任遊擊將軍,心意未足,頗有恨色。倫乃令其出鎮許昌。倫迫惠帝禪位,大封同黨,兼及奴卒,致有“貂不足,狗尾續”之事。齊王?起兵討倫,各地響應。倫兵屢敗,不得已迎還惠帝。倫後被毒死。?得授大司馬,加九錫禮。?驕奢擅權,起府第,與西宮等。?為亂政八王之四。河間王?、成都王穎使長沙王?起兵討?,執?而殺之,黨與皆夷三族。?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為亂政八王之五。河間王?、成都王穎因己願未遂,相約討?。?奉帝討?、穎,先勝後敗,乃固守洛陽。逾年,城中乏食,東海王越陰執?,與?穎議和,復使人炙殺?。穎自為丞相,增封二十郡。加越為尚書令,?為太宰。?上表,請廢羊後及太子,立穎為皇太弟。穎為亂政八王之六,?為之七。穎日益驕恣,目無君主。東海王越欲以眾怒為名,奪穎大權,乃奉帝徵穎。復立羊後及太子。穎兵破越,挾帝入鄴城。?將張方入洛陽,復廢羊後及太子,獨斷獨行,儼然皇帝。幽並二州連結鮮卑烏桓胡人攻鄴,穎僅以數十騎奉帝還洛陽。張方擁兵,專制朝政,迫帝遷長安。太宰?把持朝政,遣穎以成都王還第,更立豫章王熾為皇太弟。?都督中外諸軍事,張方為中領軍錄尚書事,領京兆太守。凡事?為正,方為副。東海王越起兵討張方,?殺方請和。越不許,遣兵攻破長安。?隻身逃入太白山。後穎與?均為越手下所殺。惠帝暴亡,相傳為越所鴆。越擁太弟熾即位,是為元帝。越專權秉政,殺故太子覃。復擅殺大臣,氣凌天子。越為亂政八王之八。後漢劉淵稱帝,舉兵攻晉,逼近洛陽。越將兵御漢,病死於項,被漢將石勒剖柩焚屍。惠帝在位十六年,初被外戚干政,繼遭八王之亂,連年動盪,晉室衰微。初武帝懲魏氏孤立之弊,封宗室二十七人為王,各掌兵權,獨忘漢景時七王之亂,因蹈覆轍。評曰:周封建而內亂,秦郡縣而遽亡。皇權固否,豈以封建郡縣而定耶?

6.自漢魏以來,匈奴、鮮卑、羌、氐、羯五等胡人降者,多處之內地。其後數因忿爭,殺害長吏,漸為民患。五胡之亂,起於巴西氐人李特。李特於晉惠帝時以流民入蜀,攻成都而敗亡。其子李雄,佔據成都,自稱成都王,復於晉惠帝末年稱帝,國號成,後改漢,世稱後蜀。後為晉所敗,共四十七年而亡。

7.五胡之亂,以漢為甚。匈奴人劉淵,於晉惠帝時建國號曰漢,自封漢王,復於晉懷帝二年稱帝。淵卒,劉聰代之。大舉攻晉,陷洛陽,殺太子,遷懷帝於平陽,後殺之。漢兵復破長安。晉兵圍長安,克復之,迎秦王業入。及懷帝遇害,業即帝位,是為愍帝。愍帝三年,漢兵破長安,愍帝出降,後遇害。至此,兩都相繼陷落,西晉遂亡,凡四主,共五十二年。琅琊王睿於建康即晉王位,及愍帝遇害,乃即皇帝位,是為東晉元帝。漢後改稱趙,世稱前趙,為漢將石勒所滅,凡五主,共二十六年。

8.石勒者,上黨羯人也。初為漢將,據有襄國。後因與前趙主劉曜有隙,自立為趙王,世稱後趙。尋滅曜,並有同、豫、徐、兗、並、幽、秦、雍、青、冀之地,改稱天王,即帝位。後趙凡七主,共三十三年。前燕為鮮卑慕容氏所建。晉武帝時,慕容(廣鬼)為寇,既而降晉,晉以為鮮卑都督,(廣鬼)稱大單于,受晉封遼東公。其子?受晉封為燕王。其子俊稱帝,並有後趙之地。其子(目韋)為前秦所殺。前燕凡四主,共六十四年。前涼起於安定羌人張軌。晉惠帝以軌為涼州刺史。軌忠於晉室,封西平郡公,後世亦事晉室。至張駿晚年,假攝涼王,私擬王制。駿歿,世子重華自稱涼州牧,假涼王。重華卒,子曜靈立。重華庶兄祚廢曜靈而篡立,稱涼王,用天子禮樂。後前涼為前秦所滅,凡八公,共七十六年。

9.西晉既經八王之亂,復遭五胡之亂,終於敗亡。東晉元帝偏居江左,北方州郡幾乎俱為前秦所佔。秦主苻堅欲大舉伐晉,群臣皆諫。堅曰: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彼之流。擊之,猶疾風之掃秋葉耳。遂遣陽平公苻融帥步騎二十五萬,姚萇帥益、梁二州諸軍,堅自帥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以伐晉。旗鼓相望,前後千里。晉將謝安遣謝石、謝玄帥眾八萬以拒之。

10.宋公劉裕,使人縊殺安帝,立琅琊王德文為帝,是為恭帝。裕進為宋王,用天子服駕。年餘,逼恭帝禪位,後以被掩而弒之。東晉亡,凡十一主,共一百又四年。

十、南北朝、隋朝(五十六個字)

朝分南北劃長江,宋齊梁陳據建康。

北魏東西分兩魏,北齊廢主東魏亡。

周承西魏收齊土,隋篡北周並陳疆。

築苑鑿河天下亂,三十九載覆朝堂。

注:

1.宋、齊、梁、陳,均都建康,國土基本上在長江以南,史稱南朝。宋建國後約二十年,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後分裂為東魏和西魏。東魏被為北齊所篡,西魏為北周所篡,後北周兼併北齊。此一時期史稱北朝。南朝與北朝基本上以長江為界,合稱南北朝。

2.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彭城人。勇捷有大志,僅識文字,以賣履為業,好樗蒲,為鄉閭所賤。後從劉牢之擊孫恩。將數十人覘賊,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奮長刀仰砍,殺數人,復登岸,猶大呼逐賊,賊皆走。裕獨身驅數千人。後桓玄廢晉安帝自立,裕率兵擊破桓玄,迎安帝至建康,裕得都督中外諸軍事,兼領揚州牧。後進相國,封宋公,加九錫禮。使人縊殺安帝,立琅琊王德文為帝,是為恭帝。裕進為宋王,用天子服駕。年餘,逼恭帝禪位,後以被掩而弒之。劉裕篡位,是為宋高祖武帝。

3.齊王蕭道成弒宋順帝,滅其族。宋亡,凡八主,共六十年。蕭道成即帝位,改國號為齊,是為齊高祖高帝。蕭道成,字伯紹,蕭何之後。大司馬蕭衍篡齊,弒和帝。齊亡,凡七主,共二十四年。

4.蕭衍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梁,是為梁高祖武帝。蕭衍,字叔達,蘭陵人,齊之疏族也。陳王陳霸先篡梁,弒敬帝。宋亡,凡四主,共五十六年。

5. 陳霸先稱帝,改國號為陳,是為陳高祖武帝。陳霸先,字興國,吳興人。陳後主叔寶,疏於朝政,耽於淫樂。大造樓閣,積山引水。寵貴妃張麗華,做玉樹後庭花之曲。時隋已篡周,起兵伐陳。隋將韓擒虎入朱雀門,後主惶遽,與張貴妃、孔貴嬪投於井,終為隋兵所獲,執送長安。陳亡,凡五主,共三十三年。

6. 北魏拓跋氏,鮮卑人,漢李陵之後。道武帝?建國,初稱代,旋改魏,都於平城。至太武帝燾,統一北方,與南朝劃江而治。孝文帝宏,禁同姓為婚,拜祀周公、孔子,行養老禮。遷都洛陽,改姓元氏。興禮樂,變華風,禁胡語,求遺書。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於洛陽。高歡弒節閔帝,立元朗為帝,自為丞相。復廢朗,立孝武帝修。後高歡反,孝武帝赴長安就宇文泰。高歡入洛陽,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史稱東魏。宇文泰鴆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文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北魏一百五十七年而分。

7. 高歡,字賀六渾,?人,即今直隸河間府景州。自病逐君之醜,事主禮甚恭。歡病死,其長子澄當國,倨傲頗甚,以帝謀誅己,幽帝於含章殿。澄被刺,其弟太原公高洋自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封齊王。後逼東魏主禪位。東魏亡,一主,七年。洋即位,國號齊,是為北齊顯祖文宣帝。傳至幼主高恆,為北周所滅。北齊亡,凡六主,共二十八年。

8. 宇文氏,炎帝神農氏之後。其先為鮮卑主。北魏孝武帝奔長安,以宇文泰為大丞相。泰鴆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寶炬殂,太子欽立,謀誅泰,事洩被廢。其弟齊王廓立,是為恭帝,複姓拓跋氏。泰自為太師大冢宰。泰立子覺為嗣,封周公。及泰卒,魏主被逼禪位於覺,尋被弒。西魏亡,凡三主,共二十三年。

9. 宇文覺即天王位,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是為孝閔帝,為弟中山公護所弒。寧都公毓即天王位,複稱皇帝,是為明帝,復為護毒殺。高祖武帝邕立,殺護。時齊主緯無道,周主興兵滅之。武帝殂,宣帝?立,以後父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宣帝驕侈昏暴,喜怒無常,在位一年,傳位於太子闡,自稱天元皇帝。天元殂,楊堅篡位。北周亡,凡五主,共二十五年。

10. 楊堅,小字那羅延,魏恭帝賜姓普六茹,宏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縣是也。其父忠仕魏及周,以功封隋公,堅襲爵。篡周,弒靜帝,盡滅宇文氏之族。改國號為隋,都長安,是為隋文帝。數年之中,天下稱治,滅後梁,覆滅陳,一統天下。文帝勤於政事,儉於衣食,勸課農桑,輕徭薄賦,是以衣食滋殖,倉庫盈溢。然刑罰苛刻,信受讒言。以太子勇奢侈,廢之,立晉王廣為太子。文帝寢疾,楊廣預擬即位事,為文帝所察。文帝欲召故太子勇,廣聞之,弒父即位,是為煬帝。

11. 廣既即位,矯父詔,殺故太子勇。於洛陽大起宮室,搜求奇石、名花、嘉木、珍禽、異獸以實苑囿。自長安至江都,引谷洛汴河江淮諸水,各相通為水道,傍築御道,沿途置離宮四十餘座。造龍舟及雜船數萬艘,役丁死者十之四五。覆在洛陽西,闢地二百里,筑西苑。內為海,週四十里,海中堆蓬萊、方丈、瀛洲三山。外為湖,周十里,分為五湖。海北開龍鱗渠,縈紆注於海內。沿渠置十六院,充以美女。幸江都,帝御龍舟,四重,皇后乘翔螭舟,三重,別有浮景九艘,挽船美女九千餘人。餘船數千艘,挽船士八萬餘人。舳艫相接二百里,騎兵翼兩岸而行。沿途州縣,大受其累。徵高麗王元入朝,不至。乃發兵三十萬擊之,敗於薩水,還者僅兩千五百人。復擊之,高麗乞降,高麗王元終不朝。一時各地多反,起兵據地者,六十四處。復造龍舟數千艘,再幸江都,群臣諫者皆殺之。民生益苦,樹皮草根食盡,至人自相食。

12. 唐公李淵,立代王侑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淵自為大丞相,封唐王。侑在位一年,被逼禪位於淵,明年卒,諡為恭帝。宇文化及弒煬帝,盡殺宗室,唯立煬帝侄秦王浩為帝,後鴆殺之。東都留守官得煬帝兇聞,奉越王侗即位,封王世充為鄭國公。世充後自為相國,封鄭王,加九錫。未幾,廢侗為潞國公,自稱皇帝。尋弒侗,亦諡為恭帝。隋亡,凡四主,共三十九年。

十一、 唐朝(五十六個字)

高祖昏庸屢信讒,變生玄武手足殘。

太宗納諫貞觀治,武后改周李氏殘。

神勇玄宗清女禍,繁榮盛世號開元。

亂由安史都迭陷,懼禍昭宣讓逆藩。

注:

1.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漢李廣之後。父?;仕周,封唐公,淵襲爵。煬帝幸江都,以淵為宏化郡留守。後煬帝疑淵,淵懼而起兵反。克長安,立代王侑為皇帝,一年後逼侑禪位。淵即皇帝位,國號唐,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殺李密、破劉武周、擒殺竇建德、收降王世充、討平劉黑闥等。至太宗貞觀二年,遣柴紹討滅梁師都,平定朔方,始得掃平諸亂,統一中國全境。

2. 淵之起兵,皆秦王世民之謀,淵許事成後以世民為太子。及淵為帝,欲立世民,世民固辭,乃改立長子建成為太子。平定諸亂,多為秦王之力。以秦王功大,以為天策上將,位在諸王公之上,開天策府,置官屬。秦王開文館,延攬四方文學之士,得十八人,號十八學士。諸武將亦多為秦王所部。太子建成、齊王元吉忌之,協謀欲殺之。乃曲意事諸妃嬪,以求媚上。世民獨不事之。由是諸妃嬪爭譽建成、元吉而短世民。帝遂漸疏世民。會突厥入塞,建成薦元吉將兵擊之。元吉請調秦府驍將,簡秦府精兵,悉隸麾下。復徙房玄齡、杜如晦等出秦府。秦王懼,乃謀殺建成、元吉。使長孫無忌半夜率兵伏玄武門。翌晨,建成、元吉欲朝,知事有變,欲奔出玄武門,被世民喚住。元吉回射世民,三箭不彀。世民一箭射死建成。尉遲恭射殺元吉,並梟建成、元吉首示眾。史稱玄武門之變。後復捕殺建成、元吉諸子,黨與不問。高祖遂立秦王為太子,國家庶事,皆由太子處分。約兩月後,高祖禪位於太子,自稱太上皇。世民即位,改年號貞觀,是為太宗。評曰:史家多以成敗論事。世民既成,即謂建成、元吉劣行種種,咎由自取。焉知非世民之謀太子位而藉故傷手足耶?即便太子、齊王該死,其諸子又何罪焉,奈何以叔伯而盡戳侄輩,致令兄弟絕嗣哉?於國,世民固明君矣。於家,何太忍哉?

3. 太宗知人善任,虛衷納諫,勵精圖治。用房玄齡、杜如晦為相,以魏徵為諫議大夫。至貞觀四年,天下大治。歲斷死囚僅二十九人,幾至刑措。鬥米價只三錢。東至於海,南至五嶺,皆外戶不閉。可謂海宇?安,中外恬謐。史稱貞觀之治。復因民少吏多,定議裁併,分中國為十道,分疆設守。昔突厥強盛,統領朔漠諸部落,威振塞外,後分為東西。各部落逐漸分離。太宗使李靖督兵十餘萬擊突厥主頡利可汗,破之於陰山,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執頡利。東突厥亡,自此漠南無虜庭。遠方諸國,多來朝貢。四夷君長推太宗為天可汗。貞觀八年冬,吐谷渾入寇,太宗遣李靖帥兵擊之。靖屢戰屢勝,吐谷渾勢蹙,伏允可汗自經,其子慕容順請降,吐谷渾遂平。高昌背唐,阻塞西域諸國朝唐之路。太宗遣侯君集徵高昌。高昌王?文泰以唐朝遠隔沙磧而侈然無備。忽聞唐師十萬已深入境內,憂懼而病,數日而亡。唐兵拔田城,擄男婦七千餘口,圍高昌都城。文泰子智盛請降。君集復分兵略地,下二十二城,得地東西八百里。改高昌為西州,設安西都護府。於是唐地東至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吐蕃贊普棄宗弄贊擊吐谷渾,並寇唐境。太宗遣侯君集擊破之。弄贊遣使謝罪,請和親。太宗乃以宗女文成公主遣嫁。弄贊大喜,從此多習華俗,並遣豪酋子弟,入唐學習詩書。薛延陀真珠可汗,違抗唐命,擅擊懷化郡王阿史那思摩。太宗遣李世績等帥兵征討,大破之,俘五萬餘人。真珠可汗遣使入貢修和,太宗許之。後薛延陀趁太宗東征高麗之機,起兵寇唐。及太宗西歸,乃遣李世績往討,滅之。鐵勒回紇等十二部歸附,太宗改諸部名稱為六府七州,設燕然都護府以轄之。鐵勒北部骨利幹、西域結骨部亦來朝。現今之朝鮮半島,本為周武王封箕子之地,當時分為三國。東北為高麗,南為百濟,東南為新羅,皆受唐封。貞觀十七年,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弒主,專擅國政,連結百濟,謀分新羅。新羅女王金善德遣使求援。蓋蘇文拒絕唐使,不聽詔諭。太宗乃親征高麗。前後三大戰,共破十城。攻安市城,破援兵,斬首二萬餘級,高麗將高延壽、高惠真請降。高麗舉國大駭,各城守眾多遁。唯安市城久攻不下,輾轉兩月餘,時已入冬,天寒糧乏,太宗乃引兵還。

4. 武氏媚娘,幷州文水人,其父武士?系高祖故交。年十四入宮,得太宗寵,封為才人。太宗有疾,太子治入宮侍奉,與武才人通。太宗將崩,因民間傳雲“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欲殺武才人而不忍,出之使為尼。太子治(即高宗)即位,迎武氏入宮。時蕭淑妃專寵,王皇后疾之,因稱武氏之美,欲結之以間蕭妃之寵。高宗乃拜武氏為昭儀,後及淑妃寵皆衰。武氏巧慧,多權數。初入宮,屈體事後,及為昭儀,乃謀代後。殺己女而誣後,終取王皇后而代之。王皇后、蕭淑妃廢為庶人,武后遣人斷其手足,投酒甕中,數日而死。高宗患風眩,目不能視,政事皆委於後。後性明敏,涉獵書史,處事皆稱旨。中外謂之二聖,詔以武后為天后。時西突厥未平,高宗遣蘇定方往討,大破之,西突厥十姓一體歸附。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護府。西域皆平。龜茲已自服唐,後內亂,宿將羯獵顛拒唐命,高宗遣楊胄擊之,盡誅羯獵顛一黨。徙安西都護府至龜茲,統轄龜茲、于闐、碎葉、疏勒四鎮,及波斯等十六國,置府州八十餘。

百濟恃高麗之援,數侵新羅,新羅王乞援。高宗命蘇定方率兵十萬,自成山渡海,至熊津江口,大破百濟兵,復攻其都城,百濟王請降。於百濟置五都督府。百濟餘部乞日本舟師百艘、步兵三萬為援,合擊唐師。唐將劉仁軌,用火攻計,大破日本水陸兩軍。百濟餘部亡奔高麗。覆命蘇定方攻高麗,連戰皆捷,進圍平壤城,不克。後高麗蓋蘇文死,二子男生、男建爭立,男生降唐求救,高宗乃命李世績帥兵伐之,以薛仁貴為前鋒。連拔一十六城。仁貴一戰殺高麗兵五萬人,破三城,復引三千騎破扶余城。扶余附近四十餘城,憚仁貴威名,望風請降。唐軍攻破鴨綠水堅壘,直搗平壤。圍攻月餘,高麗王高藏勢窮出降。世績傳檄高麗全境,凡百七十六城,皆降,高麗遂平。分高麗為九都督府,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轄之。

5. 太子忠,為王皇后養子,及武后立,乃廢忠,改立武后長子宏為太子。宏仁孝謙謹,數忤武后。武后鴆殺之,立次子賢為太子。賢處事明審,武后忌而廢之,後逼令自殺。立三子顯為太子。高宗崩,太子顯即位,是為中宗。武太后因事廢中宗為廬陵王,令出居房州。改立四子旦為皇帝,是為睿宗。令皇帝居於別殿,政事悉決於太后,皇帝不得干預。李世績孫敬業起兵討太后,旋敗歿。太后疑天下人多欲反,乃鑄銅匭,置之都門,以受天下告密表疏。如密奏確鑿,則授之以官,無實者不問。一時告密之風大盛。胡人索元禮,以告密擢為遊擊將軍,令按制獄。其性殘忍,推一人,必令引數十百人,太后以為能。於是周興、來俊臣之徒紛紛仿效之。作羅織經數千言,苛刑酷法不可勝舉。中外畏此三人,甚於虎狼,莫不重足屏息。謠雲武太后潛謀革命,欲屠戳宗室,諸王驚。琅琊王、越王起兵反,旋敗被殺。武后使周興按之,殺諸王公主十人。

6. 武氏為謀篡位,誣殺唐宗室三十餘人、舊臣近三十人。遂改國號為周,以豫王旦為皇嗣,改姓武氏。大封武氏諸人為王或郡王。武氏濫以祿位收人心,然於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挾刑賞之柄以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競為所用。時告密者不可勝數,武氏亦厭之,命御史按問,引虛伏罪反坐者八百五十餘人。羅織之黨,為之不振。刑亦稍寬,制獄稍衰。武氏疾甚,張柬之等逼宮,武氏乃傳位於太子。中宗顯復位,上武氏則天大聖皇帝尊號。武氏臨朝六年,改周十五年。武氏讓位後一年而崩,壽八十一歲。

7. 中宗復位,復立韋氏為後,拜上官婉兒為婕妤。時韋后、韋后女安樂公主、上官婉兒諸女弄權,賣官鬻爵,政出多門,府庫空竭,民不聊生。韋后恐醜行敗落,毒殺中宗。溫王重茂即位,韋氏臨朝攝政。韋氏深忌太平公主與相王旦。相王子臨淄王隆基與太平公主謀誅韋后。隆基引兵入玄武門,斬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睿宗旦復位,立隆基為太子。太平公主乃睿宗之妹,因恢復中宗、睿宗帝位有功,睿宗甚敬之。宰相進退,系其一言。睿宗傳位於太子,太平勸其仍自總大政。太子即位,是為玄宗。太平擅權用事,與玄宗有隙,謀廢之。玄宗使內給事高力士等誘斬太平手下,賜太平及諸子、黨與數十人死。玄宗乃得親政。

8. 玄宗勵精圖治,以姚崇、宋?為相。整綱飭紀,量能授官,寬賦斂,省刑罰,中外承平,百姓富庶。開元初政,得與貞觀同風,史稱開元盛世。唐時賢相,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他人不得比。後宋?罷相,直開元中年,政治逐漸廢馳。

9. 安祿山,本營州雜胡。性狡黠,善事人,人多譽之。玄宗使遙領平盧節度使,兼范陽、河東節度使,封東平郡王,出鎮范陽。祿山陰蓄異志,殆將十年。養猛士,蓄戰馬,天下精兵,皆聚於河北。以上待之厚,欲俟上晏駕,然後作亂。楊國忠與祿山有隙,屢言祿山且反,上不聽。國忠乃數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於上。祿山於是發所部十五萬眾反於范陽,引兵南下。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國忠尤言欲反者唯祿山一人,不足為慮。祿山陷洛陽,都之,僭號大燕皇帝。賊兵克潼關,朝廷大恐。楊國忠建議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將士憤殺國忠,迫上賜死楊貴妃。太子亨未從上入蜀,北奔平涼,後至靈武。上入蜀前宣旨傳位於太子,太子乃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尊玄宗為太上皇。郭子儀將兵五萬至靈武,軍威始盛。安祿山欲廢太子安慶緒,慶緒使人刺之,自為皇帝,以史思明為范陽節度使。思明擁強兵,不用慶緒命,慶緒不能制。廣平王?、郭子儀率兵攻長安,自午至酉,斬賊六萬,克復長安。復攻洛陽,安慶緒奔河北。安慶緒欲圖史思明,思明降唐。郭子儀討安慶緒,慶緒求救於史思明。思明覆反,殺慶緒,還范陽,僭號大燕皇帝。思明子朝義弒父自立,後為唐兵攻伐,勢窮而自縊。自安祿山反,歷安慶緒、史思明,至史朝義自經,凡九年,至代宗時,方得平定,史稱安史之亂。肅宗、代宗不思經遠之謀,專為姑息之政。紀綱大壞,國運日衰,不可復振。安史之亂既平,諸節度使各收安史餘黨,坐擁強兵,不供貢賦,名為藩臣,羈縻而已。

10. 代宗時,吐蕃入寇,陷長安,上出奔陝州。後郭子儀收復長安。德宗時,朱滔等反,上發涇原兵救襄城。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將兵五千至京師。軍士冒雨寒甚,冀得厚賜。既至,非但一無所賜,飯菜亦皆粗糲。眾怒而反,殺入京師。德宗奔至咸陽,復奔奉天。姚令言推朱滔兄朱?為主帥。朱?自稱大秦皇帝,改國號為漢。後李晟擊破朱?,收復長安。懿宗時,濮州人王仙芝聚眾起於長垣,冤句人黃巢與其同反。仙芝兵敗被殺,餘眾皆歸黃巢。黃巢率眾二十餘萬北向,陷東都,破潼關,直入長安。僖宗幸蜀。黃巢僭號,自稱大齊皇帝。後李克用擊破黃巢,克服長安。黃巢之亂共歷十年。唐室宗社,雖幸得尚存,卻也保全無幾。

11. 梁王朱溫,逼昭宗遷都洛陽,盡殺帝左右,易以私人。後復遣人弒帝。立輝王祚為帝,改名?,是為昭宣帝,年方十三。後三年,君臣懼禍,乃遣使奉冊寶,如大梁,讓位於朱溫。唐亡,凡十二帝,共二百九十年。

十二、 五代十國(五十六個字)

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國割據南天下,南唐篡吳閩楚收。

前蜀早亡接後蜀,依遼北漢晉陽愁。

南平南漢兼吳越,後蜀南唐作宋囚。

注:

1. 五代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佔據北方大部地區。更替頻繁,長者十餘年,短者僅數年,共五十三年。

2. 後梁太祖朱溫,碭山人,少貧,勇而有力。黃巢兵起,溫從之。巢陷長安,以溫為東南面行營先鋒,陷同州,以為防禦使,守華、鄧諸州。及唐兵進逼長安,溫知巢將亡,遂降。詔為招討副使,賜名全忠。後加為東北都招討使,封東平郡王,兵勢漸盛,出於諸藩。崔胤與唐昭宗密謀盡誅宦官,事洩,令全忠以兵迎車駕。全忠舉兵發大梁,表請車駕幸東都。中尉韓全誨劫上如鳳翔,全忠將兵攻之,奉車駕還京。全忠進爵梁王。後全忠請遷都洛陽,上不欲,全忠使人驅上至洛陽。全忠盡殺昭宗左右及宮女,內園小兒二百餘人亦不得免。全忠還大梁,遣朱友恭等弒昭宗。立輝王祚即位,是為昭宣帝。全忠欲篡位,縊殺昭宗子九人,殺不附己者三十餘人。昭宣帝懼,讓位於全忠。全忠更名晃,稱帝,國號梁,都大梁。廢昭宣帝為濟陰王,尋弒之。梁為後唐所滅,凡二主,共十七年。

3. 李克用,本沙陀人。其父名朱邪赤心,因討平龐勳之亂有功,唐懿宗賜姓李。克用平定黃巢之亂有功,封晉王。克用卒,子存勖襲爵。存勖明賞罰,舉賢才,黜貪殘,嚴盜賊,重農積穀,訓練士卒,境內大治。燕王劉守光稱帝,國號大燕。存勖擊而斬之。晉王得傳國璽,因稱帝,國號唐,是為後唐莊宗。梁兵攻唐,存勖趁大梁空虛,發兵擊之,破東都,繼攻大梁。梁末帝懼,請人殺己。既滅梁,存勖遷都洛陽。唐為後晉所滅,凡四主,共十四年。

4. 石敬塘,沙陀人,為後唐河東節度使,表請唐末帝傳位於許王。唐主發兵討之。石敬塘稱臣於契丹請援,大敗唐軍。契丹主冊命石敬塘為皇帝,國號晉,是為後晉高祖。敬塘割幽薊十六州以與契丹,並許歲輸帛三十萬匹。破唐,還都大梁。晉為遼(契丹改國號為遼)所滅,凡二主,共十一年。

5. 劉皓,字知遠,其先沙陀人。仕晉,以功封北平王。及遼滅晉,乃於晉陽即位。入大梁,改國號曰漢,是為後漢高祖。漢為後周所篡,凡二主,共四年。

6. 郭威,邢州堯山人,仕後漢。遼主寇後漢,李太后命郭威將兵擊之。將發,將士數千人忽大噪,裂黃旗以被威體,呼萬歲振地。威乃上太后箋,請奉漢宗廟,事太后為母。遂即位,改國號曰周,仍都大梁,是為後周太祖。太祖無嗣,以皇后兄柴守禮之子柴榮為嗣,封晉王。在位三年殂,晉王榮即位,是為世宗。周為趙匡胤所篡,凡三主,共十年。

7. 十國大部割據於南方,唯北漢據今山西之地。其中以吳和南唐最大。雖地域狹小,但都立國數十載。南唐篡吳,復並閩、楚之地。前蜀為後唐所滅。至於南唐、後蜀、北漢、南漢、南平、吳越六國,皆為宋所滅。

8. 前蜀主王建,舞陽人,隆目廣顙,狀貌偉然。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里人謂之賊王八。唐僖宗時為西川節度使,復攻殺顧彥暈於梓州,並有東川之地。朱溫篡唐,建遂自稱帝,都成都。後唐兵攻蜀,前蜀亡,凡二世,共三十五年,內稱帝十七年。

9. 吳主楊行愍,合肥人,後改名行密,唐昭宗時為淮南節度使,據有江南、江西之地。行密子隆演始稱王,都廣陵。隆演弟溥始稱帝。為徐知誥所篡,凡四世,共四十六年,內稱帝十一年。

10. 南唐主徐知誥,字正倫,徐州人李氏子,唐太宗子吳王恪之後。少孤,楊行密養以為子,後賜與徐溫為子,名之曰知誥。篡吳稱帝,複姓李,改名升,國號唐,都金陵,是為南唐烈祖。升卒,長子?嗣位,史稱南唐中主。克建州,並有閩國,復破湖南,並有楚國。乃通契丹及北漢,約共圖中國。周世宗將兵伐之,唐兵大敗,盡獻淮南、江北之地與周,劃江為界。去帝號,稱臣於周。宋伐南唐,後主降。南唐亡,凡三主,共三十九年。

11. 閩主王審知,初為威武軍留後,駐福州。審知狀貌雄偉,隆準方口,常乘白馬,軍中號為白馬三郎。後梁篡位,以審知為閩王。審知儉約,寬刑薄賦,好賢下士,境內以安。後朱文進弒閩主自立,審知子延政據建州稱帝,改國號曰殷,故閩亦稱殷。閩人斬文進降於延政。南唐攻殷,延政降。閩亡,凡四主,共五十年,內稱帝二十年。

12. 楚,亦稱淮南。楚主馬殷,唐昭宗以為湖南節度使。殷練卒厲兵,盡取湖南之地,建楚國。後南唐攻楚,楚亡,凡六傳,共五十六年,內建國稱王者四十五年。

13. 吳越主錢?,字具美,臨安人。素無賴,販鹽為盜。善射與槊,以驍勇聞。唐昭宗以為鎮海節度使。朱溫篡位,以?為吳越王。後建國,儀衛名稱,多如天子制,唯不稱帝。宋滅南唐,吳越王?懼,朝於宋帝。帝甚禮之,命與晉王匡義敘昆弟之禮。留兩月遣還,帝賜以黃袱,令途中密觀,皆群臣乞留?章疏也。宋太宗三年,?朝於宋,求還不許,乃以十三州、一軍、八十六縣以獻。吳越亡,凡五世,共八十一年,內建國五十六年。

14. 後蜀主孟知祥,邢州龍岡人,今北直邢臺縣也。後唐滅前蜀,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知祥蠲除橫賦,安集流散,下寬大之令,與民更始。攻殺東川節度使董璋,並有東川之地。上表謝罪於後唐,後唐以知祥為蜀王。未幾,稱帝於成都。蜀約北漢伐宋,宋兵攻蜀,蜀主孟昶請降。後蜀亡,凡二世,共四十一年,內稱帝三十三年。

15. 南漢主劉隱,上蔡人,嘗為封州刺史。唐昭宗時以重賂結好朱全忠,以為清海節度使,後進爵南海王。隱殂,其弟嚴襲爵,後稱帝。南漢侵宋,宋太宗遣潘美討之,南漢主降。南漢亡,凡四世,共六十八年,內稱帝五十五年。

16. 北漢世祖劉崇,後漢高祖劉知遠母弟。美鬚眉,目重瞳。少無賴,嗜酒好博,嘗黥為卒。郭威弒隱帝,立崇之子?為漢嗣。後郭威廢?自立,尋弒?。崇乃稱帝於晉陽。遣使通好於契丹遼主,遼冊命崇為大漢神武皇帝。更名?。?殂,子承鈞立,上表於契丹稱男,契丹謂之兒皇帝。宋太宗興國四年,太宗親伐北漢。北漢求救於遼。遼與宋戰於白馬嶺下,大敗。宋師圍太原,北漢主降。北漢亡,凡四世,共二十九年。

17. 南平亦稱荊南,其主高季昌,河南陝州硤石人。唐昭宗時,朱全忠奇其材,以為指揮使。以計助朱全忠破李茂貞,由是知名。朱全忠篡唐,以季昌為荊南節度使。時荊南城邑殘毀,戶口凋耗。季昌安集流散,民皆復業。造戰船,治城塹,繕器械,招聚亡徒,交通吳蜀。梁不能制,封季昌為渤海王。後季昌降於後唐,更名季興,唐封為南平王,故荊南又稱南平。季興卒,子從誨立。時唐、晉、契丹、漢據中原,南漢、閩、吳、蜀皆稱帝。從誨利其賜與,所向稱臣。諸國賤之,謂之高無賴。後宋兵討張文表,假道江陵。南平主犒宋師,而宋師已襲取其地。南平主降,南平亡,凡四世,共五十七年。

十三、 宋朝(五十六個字)

陳橋兵變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遼夏與金鄰作寇,靖康之變帝成囚。

康王即位開南宋,秦檜殺飛令鐵羞。

聯蒙滅金實謬策,四十五載喪殘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