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更新的有些晚,抱歉了大家,還有一件事,那個“臧”+“土”的字真心在手機打不出來,所以一律以“臧”替之,不嚴謹之處,請諒解
東寧之變
1679年,鄭經西征清朝之際,聽陳永華之請將王子鄭克臧立為世子,並授職為監國,號監國世子。由於其辦事英明果斷,因此得罪了王叔鄭聰等人。1680年,鄭經西征無功而返,監國世子繼續執政,但後來總制陳永華去世,因此世子漸漸在政治上孤立無援。1681年,鄭經離世。鄭聰等諸王叔見狀,計劃報復世子。他們聯合外戚馮錫範向董太妃進讒言,董太妃竟不查究竟,便下令收回監國印璽並罷黜其王位。太妃死後,大權落入外戚馮錫範與劉國軒之手,因此馮錫範立其婿鄭克塽(時年12歲)為王,民心從此渙散,明鄭王朝亦從此一蹶不振,清廷也開始再次著手攻打臺灣。
世子之死
對於世子鄭克臧之死,根據不同的史書有著不同的說法:
根據《臺灣通史》記載,鄭克臧先被囚禁於北園別館,後遭到鄭聰命令烏鬼兵殺害。
根據《裨海紀遊》與《鹿樵紀聞》記載,世子是被迫自縊的。
根據《閩海紀要》與《海上見聞錄》記載,世子是受絞刑而死的。
優勢前期
1683年7月,清將施琅從銅山島出發,鄭軍哨船發現清軍已到花嶼、貓嶼一帶, 趕緊回報劉國軒,當晚清軍在八罩島過夜。翌日,施琅進攻娘媽宮,當時受風勢阻擾,清軍不敢前進,只有7只艦隊突入鄭軍。施琅發起第二波進攻,交戰不久後開始漲潮,一些清軍船隻被海水衝向岸邊,鄭軍趁勢將艦隊分成兩翼包圍清軍。 施琅見狀趕緊突入鄭軍,卻被鄭軍包圍。千鈞一髮之際,鄭軍將領林陞被大炮打斷左腿,林陞負傷讓鄭軍失去指揮,施琅藉機撤離戰場,到西嶼附近的海上休息。
澎湖海戰
劉國軒得知清軍在八罩島休息,親自進攻卻被施琅擊退, 施琅趁勢先派戰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嶼、桶盤嶼。休整幾日後,施琅決定發動總攻擊,天亮前,開始颳起颱風,受颱風影響,海上吹起西北風,鄭軍順著風勢進攻,一時處於優勢。到了中午,海上忽然開始吹南風,風向轉變成對清軍有利。施琅命令全軍反攻,順著風勢發射各種火器,鄭軍全面崩潰。眼見大勢已去,劉國軒率領殘餘部隊退往臺灣,澎湖各島鄭軍都向施琅投降。
明鄭滅亡
施琅戰勝後,考慮臺灣水道非常險惡,決定暫緩進攻,採取攻心戰術,讓鄭氏王朝從內部崩潰。施琅在澎湖禁止殺戮,張榜安民,發佈《安撫輸誠示》,派人醫治受傷戰俘,並配給他們衣服、糧食,再將士兵送回臺灣。還拉攏鄭軍將領為內應,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私通施琅,其他將領也跟進。另一面,鄭軍戰敗消息傳到臺灣,人心開始不安。 後來在劉國軒大力主張下,鄭克塽向施琅投降, 並剃髮易服,明鄭王朝正式滅亡。
力保臺灣
鄭克塽投降後,清廷為了是否把臺灣併入版圖產生爭論,不少大臣認為臺灣孤懸海上,治理以及防守花費不小,主張棄守,故上奏康熙,“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倒不如“徙其人而空其地”,因此皇帝有意放棄臺灣,而施琅以臺灣可防外敵內賊佔據以反清戰略地位重要,力爭保留臺灣。最終,康熙皇帝決定將臺灣併入大清帝國之版圖,隸屬福建省。從此,臺灣正式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領土!
閱讀更多 司馬文琦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