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中的月色
因为时代变了,人们的情怀变了,央视春晚没有以前好看了,地方台的春晚也不错,还有就是人们过年的娱乐方式多样化了。
最近几年央视春晚的关注度降低了很多,以前看春晚是家家户户过年必须做的一件事情。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了记忆以后,每年的除夕夜都准时守在电视机跟前,跟家人一起看央视春晚。
4个多小时的全程直播从头看到尾,没有落过一个镜头,但是现在我也好几年没有看春晚了,不想看了。
第一是感觉现在的央视春晚没有以前好看了,嗯很多以前带给观众欢声笑语的经典演员,现在都不上台了,比如赵本山、陈佩斯、宋丹丹等人。
特别是赵本山,已经好几年没有上过央视春晚了,以前看春晚主要就是冲着赵本山去的,他的小品真的是太经典了,每次看都能开怀大笑。
现在央视春晚上的那些语言类的节目,没有笑点,也不吸引人,看着就没兴趣。
第二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情怀变了,不像以前有那种浓浓的人情味了。
现在社会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的,长期不在老家,人与人之间感情慢慢就疏远了。
现在过春节都没有以前的那种氛围,自然对春晚也不感兴趣了。
第三是现在地方台的春晚办得很不错,邀请的都是一些当红的大明星,人气偶像,能歌善舞。
内容丰富多彩,舞台设计也很漂亮,一点都不亚于央视春晚。
央视春晚然限制比较多,有很多观众喜欢的人气偶像并没有被邀请,所以更喜欢看他们在地方台春晚的表演。
第四是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了,不一定非得看春晚啦,还有其它多种消遣的方式。
以前看春晚是因为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就只有电视机,现在的网络、手机都能玩,外边的活动也很丰富的,喜欢玩的人肯定就不会看央视春晚了。
总之,央视春晚关注度减低,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R娱记
记得家里小时候,一家老小每到除夕夜最重要的事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等着八点准时春晚开始,而今,春晚渐渐成为一种形式,一个大家吐槽的对象。那么,为什么大家觉得春晚越来越难 看了呢?到底是哪里难看?我们从16的春晚入手,谈谈这个问题。观点仅代表个人。
过分讲艺术,不接老百姓地气
我们真的在乎赵本山上不上春晚吗?我们在乎的是这个人还是从他的小品中体现出来的百姓生活细节?或讽刺、或揭露?我想人们更期待的是后者。
春晚的舞台越来越漂亮,舞台功能越来越多,妆画的越来越好,电视直播越来越讲究用了什么效果什么技术...但在百姓面前都白搭。春晚似乎忘记一个问题,关注春晚的人们当中,老人更老了,孩子长大了,青年人变中年人了。春晚似乎忘记一个问题,个别节目的确让孩子们喜欢,但二十岁之后的人群就没把握住。
这些人真要想看歌唱家唱歌为什么不去音乐会演唱会?想去看杂技为什么不去杂技团或当地的表演呢?想去看舞蹈又为什么来看春晚呢?这些节目有是肯定会有,但一个歌唱节目也要讲究体现爱国情怀,一个舞蹈也要体现爱国情怀,大家为什么来浪费时间?
赵本山的作品我们就不说了,春晚上表演的都是经典。当初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又是何等经典?我们是怎么评判是否经典的?是靠他技术有多高,表演多自然,说学逗唱自取其辱吗?显然不是。
即便是,我们也是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看他有没有深入人们的生活反映出一些问题,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和现象,让人们有所反思。这才叫接地气,
再加上近几年春晚用的都是一个套路,没有新花样,人们本能的产生一种厌倦和疲惫感。从春晚也能看得出来我们当下风气,华而不实占大多数。
卷边儿
春晚,是每一个人记忆中的一部分,每年到大年三十晚上,它都会准点来,每到这时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电视机前看着春晚,互相说着新年的祝福,享受着这团圆的时刻。
而随着近些年关于春晚精彩程度的质疑声不断,春晚在老百姓中的关注度也是越来越低,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样子,小编不才,分析了一下。
很多人都会说80 90年代的春晚比现在的好看,其实分析下来,那时候的春晚相对来说比较接地气,没有现在这么多歌颂,相声、小品节目也是以讽刺类的居多,而现在的小品相声,讽刺类的就相对少了很多,所以这些年能给观众带来印象深刻的春晚作品少之又少。
其次,那时的春晚有了很多的喜剧明星,比如赵本山、陈佩斯、朱时茂、黄宏、郭达等等,真的算是众星云集,而现在的春晚随着这些人的渐渐老去,很多这些喜剧大咖已经不上春晚了,而作为春晚新人的喜剧明星,有一些扛不住这个春晚的大旗,所表演的节目也相对的平淡一些,给观众没有那么深刻的印象。
再就是现在年轻人都是个性的一代,这些人不是很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守着电视去看春晚,这些人喜欢出去玩,打牌、打麻将、唱歌等等之类的,春晚对这类人的吸引力不是很高,这些人看春晚很多都是在第二天的时候,从网上看一下精彩的集锦,就当是看完春晚了。
希望以后得春晚能多了解下观众所喜欢的明星,让这些明星上春晚,并且能在题材上丰富一些,这样相信很多人还是很喜欢看春晚的,毕竟看春晚已经是大年三十晚上的一种习惯。
高能地带
平心而论,春晚可以说是国内最长寿的综艺节目了,每年更新一期,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曾经,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坐在电视机前,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等着赵本山老师的下品,是一件很温馨的事情。如果没有熬夜看春晚的话,总会感觉过年少了一些什么。
但是,那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我们觉得春晚越来越索然无味了,好像三十晚上不看春晚也不是一件什么遗憾的事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地方卫视的春晚倒是越办越火,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比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上星频道,他们最近几年的春晚都办的很不错。
那么,为什么最近几年,大众对央视春晚的关注度会大大降低呢?
节目的观赏性大不如前
这并不是说央视春晚的节目质量不行,如果这几年你还在坚持看央视春晚的话,你会发现春晚上的节目质量都不差,但就是看不下去。尤其是这几年春晚上的小品节目,已经彻底成为年度最佳尬演现场,又红又专是现在春晚节目撕不掉的标签。
而春晚“变味”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它在2014年正式成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成为国家项目之后,春晚的规格提升了,但是也在无形之中戴上了一个紧箍咒。主旋律成为了春晚节目必须把握的风向标,一旦脱离了主旋律,那么春晚主创人员挨K是肯定的。
当然并不是说主旋律不应该,比如最近两年非常火的电影《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都是很不错的主旋律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在主旋律之外还有紧张刺激的剧情、精彩纷呈的战争场面,它们既是主旋律电影,又是优秀的商业佳作。
而主旋律放在春晚节目之上,就只能在每个节目短短的几分钟、十几分钟时间里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这就导致了很多节目是游离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外的,春晚成了一年一度的做梦现场,毕竟只有在梦中的生活才会处处美好。
春晚形式数十年如一日,主持阵容不亲民
对比央视春晚和地方卫视春晚,会发现二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主持人的阵容。
央视春晚主持人自然没的说,牌面都不小,更有康辉这样新闻联播级别的主持人,按理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你细想一下,坏就坏在主持人身上。我们平时见到康辉都是在新闻联播里面,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庄重、严肃,另外几位主持人也差不多。可想而知,让这样的主持人主持春节晚会,其效果就像是一场大型的文艺汇报演出一样。
而地方卫视的主持人就不一样了,我们见到他们基本都是在各自频道的综艺节目中,综艺节目本身自带娱乐属性,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这些主持人自然也非常的亲民,与观众互动起来没有隔阂。所以,在主持自家卫视的春晚节目时,互动性便会强很多,观众也更愿意看。
赤兔电影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春晚就成为国人的一种期待、一种守候和一顿文化大餐,但最近几年,尽管春晚“涛声依旧”,春晚的舞台一年比一年炫酷华丽,参演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时间一年比一年长,甚至还设立了几个分会场,其实近几年春晚用的都是一个套路,只是花样翻新而不是内容创新,有的连花样翻新也做不到,让人们本能的产生一种厌倦和疲惫感。因此春晚风光不再,大众对它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大众对春晚的关注度降低既有社会因素也有央视春晚自身的因素。
随着手机等娱乐自媒体的普及和功能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用手机交流和娱乐,有手机来寻找自己的娱乐方式和内容。他们不太喜欢春晚那种大而全、面面俱到内容和煽情而又空洞的说教。也许他们能看一会,要么是期待下一个节目能好看点,要么他们一年到头在这个时候来陪陪父母,即使他们看电视但都在划拉手机。任何一个媒体、节目,如果失去了年轻人,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从春晚自身来说,春晚已经变成了名利场。春晚是个造星的舞台,通过春晚出来的明星和他们的节目,有的是经典、有的却很烂,能上春晚的演员和节目都不简单。原来铺天盖地的广告直入到现在什么人都能“直通春晚”,让人讨厌。有些春晚“钉子户”连续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连续三十几年上春晚,其表演的节目乏善可陈。是找不到人才还是为了照顾方方面面关系?
就春晚节目内容来说煽情多、表扬多、和谐多、歌颂多,既要表现高大上又要突出高大全,事实上社会没有那么美好,还存在坑蒙拐骗假丑恶。而80、90年代的春晚相对来说比较接地气,相声、小品节目也是以讽刺假丑恶颂扬真善美,这些年能给观众带来印象深刻的春晚经典作品少之又少。春晚过后,给人留下什么、你记住了什么? 不知道,只是春晚渐渐成为一个大家吐槽的对象。
年年都说开门办春晚,年年都说节目有创新,春晚导演也是千挑万选出来了,节目也是改了又改,甚至临上场前也被导演枪毙的,不能不说导演的良苦用心。年年期待又是年年不满意,只能说办好春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节目创新的力度还不够。面对观众的欣赏水平日益提高,导演和节目组还是要再放下身段节,总端着“高大上”的架子,走下自我设置的神坛,办出精彩、办成精品、留下经典。
褚汉辰
确实,我小时候对春晚非常期待,感觉没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就不算过春节。可是现在,感觉看不看春晚都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我们变了还是春晚变了呢?其实二者都有。
一、春晚变了
大伙明显感觉现在的春晚越来越没意思,观众从期待更多的语言类节目到期待猴王六小龄童登上猴年春晚,可都未能如愿。现在春晚的一些节目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自然对春晚的关注度就低了。
二、我们变了
我们长大了、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审美要求也变得不同了。可能小时候的我们会因为小品中的一句台词笑好久,现在却很难拥有那么单纯的快乐。而且现在电子产品普及,很多人都用玩电脑、玩手机代替了看春晚,给好友发祝福、抢红包成了大家更为关注的事。
不管是春晚变了还是我们变了,还是我们都变了,希望我们对春节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爱永远不变!
影零乱
数据显示,除夕当晚央视直播春晚收视率为9.032%,低于去年的11.362%,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收视率低于10%。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春晚收视率下降已是必然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看作一个好消息。除夕当晚央视直播春晚收视率为9.032%,低于去年的11.362%,这也是央视春晚首次收视率低于10%。同时,多地卫视春晚获赞,被称创意满满、大气有诚意。\n\n 事实上,春晚的收视惨淡,并不只是播出当晚那几个小时的问题,几个月前就能看出端倪。从央视春晚持续数月的筹备过程来看,媒体探班、网友解密、花边新闻都少了许多,这显示出民众对春晚的关注度和媒体对春晚的曝光度都不如往年。显然,在文化生态多样、娱乐手段丰富的当下,春晚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收视率又能高到哪去?\n\n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春晚收视率下降已是必然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可看作一个好消息。至少央视可以放下“武林至尊”的沉重包袱,清晰地认识到,一台晚会、一个电视节目,总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巅峰,也不可避免地会迎来谷底。不要再拿什么“国家项目”自我加压,别总端着“高大上”的架子,走下自我设置的神坛,可能更利于今后的春晚发展。\n\n 央视春晚收视率降低,对于社会而言,则不仅是好消息,而且是一个良好的指标。须知,央视春晚初创的上世纪80年代,大众文化的土壤一片贫瘠,那时春晚横空出世大放异彩,是因为它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时至今日,若全国人民还步调一致地守着春晚过除夕,岂不说明老百姓的除夕娱乐生活30多年没进展?\n\n 春晚的式微说明人们可选择的娱乐项目更多,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也能让除夕更多地回归民间,有利于释放国民的民俗创造力。
西瓜岛主
是理性消费的必然结果。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刚刚上路,人们的思想刚解放不久,干什么图新鲜,大街小巷开饭店,午厅人来人往,干什么就图乐呵,長头发,喇巴裤滿大街,这时娱乐小品逐浙登上春晚的舞台。先是宋丹丹的小品懒汉相亲,后是陈佩斯朱时茂的吃面条,再后来被赵本山的小草所取代。娱乐小品已占据春晚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逢春晚必等赵本山,无赵不成年。目的是什么?就图个乐。那些年可以说:春晚成就了赵本山,赵本山成就了春晚,赵本山的小品成就了观众,观众成就了春晚的高收视率。现在不行了,观众乐后才知道,钱还得一年年挣,日子还得一年年过,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的增大,使人们更加理性了。现在,再好的小品上春晚,观众的笑声和欢呼声也大不如以前。时代在前进,人们的思想也在与时俱进!(此文原创,只代表个人观点)
用户正言
春晚是中国最熟悉的节目了,过去的春晚可以说在当时已经成为过年的代表,大家说道过年必定就要谈到春晚,记得小时候全家坐在一起观看春晚,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首次举办春晚是在1983年,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受关注,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艺性晚会。80年代出生的人感触最深,为什么以前的春晚会那么受欢迎?在80年代,中国还处在改革开放发展期,城市化进程还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那时候大部分企业都是国家和集体的,所以人口流动性很小,大部分人都是待在本地,所以过年基本上全国人都有时间来观看春晚,最主要的原因,在当时整个社会产业比较单一,人们娱乐的方式很少,我记得当时电视台也就2个频道,在平时压根就没有什么娱乐性的节目,别说春晚,就是港台电视放映的时候都是万人空巷。有的时候挺怀念那段日子的,大家都没有钱,但都过的挺开心的,也挺容易满足的。
为什么经济越发展,大家对春晚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呢?现在是个高度城市化的时代,你去看看,现在大部分人为了生计,都集中在东南沿海这块,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社会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成家立业的人除了工作,哪还有心思去关心春晚呢。其实春晚的舞台越来越绚丽,节目也越来越丰富,但再也找不到以前的味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产业也越来越多元化,娱乐节目也是百花争鸣,娱乐方式多了,对春晚的兴趣当然也就越来越小了。
现在的春晚只不过是一种文化标志,真正的春晚或许已经成为了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