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作為《心理罪》的原著粉,我看了所有的心理罪系列,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今天推文要給大家說一下最新的電影。

《心 理 罪 之 城 市 之 光》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最近,犯罪推理題材勢頭很猛。Agatha的經典著作《東方快車謀殺案》已被翻拍多次,但新版上映票房依舊輕鬆過億,絲毫未削減觀眾對懸疑主題的熱情。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現象級口碑網劇,如《河神》《無證之罪》《白夜追兇》等,幾乎清一色的懸疑推理題材。

那麼,為什麼是犯罪推理?

題材本身就是噱頭。

大多數懸疑片都涉及暴力、血腥、性愛,以及復仇等極端場景,極大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獵奇心理

緊張的氛圍,刺激的畫面,還有不斷反轉的推理過程,也很容易吊足觀眾的胃口,被劇情套牢。

不過,在眾多華語推理類型片中,拍出罪案門道和暴力噱頭的常有,卻很難看到一部敢於揭露社會暗面、拷問法外製裁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推理分本格推理和社會推理。

國產類型片中,大多把兇手繩之以法、正義戰勝邪惡就算完事,進一步追問社會的少。

《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野心很大,嘗試越過類型邊界,向前邁進一步——從基礎的“誰是兇手”,進階至人性內在層面,“誰製造了兇手”。

而犯罪最深處的真相,就藏身於這個社會。

說實話,最初以為《心理罪之城市之光》改編成電影后,會規避那些較為敏感的話題。但從曝光的物料看,電影幾乎是高度還原了小說情節。江亞的定位沒有變,幾場殺人案件也全部保留……

第一個被殺害的是一位數學老師,曾有學生受他凌辱後跳樓身亡。兇手用密碼鎖將他鎖在講臺前,密碼是一本數學習題冊每道題目的答案之和。隨後兇手在數學老師手上劃開一道巨大傷口,讓其用自己的鮮血作墨水。最後,數學老師失血過多而死。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第二位受害者是個不孝子,將母親趕出家門還叫囂「有本事你別生我,把我塞回去」。兇手將他溺死在一個水囊中,水囊的液體成分和羊水相同,他真的被塞回去了。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第三位受害者曾將車堵在消防通道,導致最佳救援時機貽誤,有人因此喪命。兇手將他縛於房中並點起大火,給他求助火警的機會,但卻用他的車堵住了消防通道阻礙火警及時施救。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第四起案件中,江亞在律師身上綁了炸藥,開啟全市人民公投的網絡輿論審判,如果有十萬人判定他該死,那炸藥就會爆炸。每個人都享受著掌握生殺予奪的快意,人性中最混亂陰暗的一面在投票中被徹底激發了。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讀過原著的影迷都不難看出,以上四個經典案件都被該片高度還原,絕不摻雜任何水分。

按照一般罪案刑偵改編套路,這類諸如強拆、體罰、無良執法等切入現實要害,又充斥著過重的社會壓力的負能量情節,是會被弱化或腰斬的。

原因很簡單:不安全。所以,很多犯罪題材的電影,都會按照“擦邊球”的套路走,但《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卻保留了難得的真實感

鄧超飾演的方木,是一名犯罪心理專家。這一起連環殺人案,有著縝密的聯繫,如果不能分析罪犯的作案動機和心理,案件無法告破。這不僅僅是一部警察抓賊的警匪片,而是關於警匪心理的對戰。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劉詩詩剪短了頭髮,顯得異常幹練。她是痕跡專家,任何的蛛絲馬跡,都能引起她的注意。除此之外,她的格鬥技能也是滿分,並不是文官,還是武將。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阮經天留了長髮,表情詭異,他便是連環殺人犯江亞。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好人與壞人,也許就是一線之隔。在他們的“貓鼠”對決過程中,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城市之光”?

這是影片要探討的終極問題,也是案件背後隱藏的社會疑慮——

一、當法律無法制裁犯罪者,該如何追求公平與正義?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影片中,兇手高舉道德大旗,成為法外製裁者。他的獵物,都是社會新聞裡常見的反面典型,人們對這類人群的恨,也由來已久。而兇手正秉承著“以牙還牙,以血還血”的古老信條,對他們實施懲罰。所以,當民眾對這些逍遙法外的罪犯恨之入骨卻又無能為力時,他們是渴望英雄般的法外製裁者的出現的,期望他們能夠伸張正義,還世界以光明。

問題在於——在法律之外,以暴制暴是不是唯一實現公平和正義的辦法?原始社會追求同態復仇,那現代法治社會呢?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鑑定法外製裁行為是否值得讚許之前,我們有必要先搞清楚什麼是正義。

正義觀念源自原始人的平等觀

。本質上是一種理想社會關係模式,即一視同仁。

道德沒有統一可衡量的標準,它不過是一種倫理觀念和人性善惡。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二、情與法的碰撞,罪與罰的交織下,民意討伐是不是一種正義?

對民意輿論的態度,是電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關於正義的另一個緯度的探索。當窮兇惡極而又逍遙外法的人,被秉持因果報應論的反角制裁的時候,社會輿論便會很自然地出現一大批道德感爆棚,相信並擁護反角的行為是正義的人。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正義”行為是否值得被認可和放縱?不可否認,法律並不全面,無論如何發展始終都有漏洞。在善意的指導下,民意確實可以成為公平正義的象徵。

如果民意被有些別有用心的惡意引導,輿論還是正確的嗎?

當然,也必須承認——民意源自人類樸素的善良和正義,我們本意只是義憤填膺。只是,這種好心、好意,也有可能間接犯錯或導致傷害?這種可怕的力量,有個名詞叫做——

集體暴力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最後當殺戮成為實現公平的唯一手段,當暴力成為這個城市的信仰,在方木的餘生裡,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以警察的名義,熄滅那縷光。殺人的斧頭、噴濺在牆壁照片上的血液、雨夜中的虐殺,這種中黑色的暴力宣洩,看得人膽戰心驚。

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再看最近大家熱門討論的事件,從辱母殺人案、杭州保姆縱火案、幼兒園虐童案,再到當下熱議的江歌案,幾乎每一起案件裡,都有民意仇恨的“壞人”,然而輿論直接轉化為暴力,這絕不是普通人能想象到的恐怖局面。

在原作小說中,警察方木曾和刑警隊長邰偉有一番點題的對話。方木問:“你為什麼覺得我不適合做警察?”邰偉說:“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

每一位有正義感的人,無論你的身份是警察,還是一個普通的網友。我們在現實和網絡中表達正義時,不妨自問一句:“如果你覺得難以在法律之下解決問題,你就會採用自己的方式嗎?”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那一縷城市之光,在哪裡點亮,是我們要去看和感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