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影片中,帕格尼尼在伦敦演奏)

在谈论《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之前,对电影中的主人公做一个简短的介绍是很有必要的。

1782年,尼科罗·帕格尼尼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并很快展露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获得巨大成功。过早的成功对于这位音乐天才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赌博、酗酒、糜烂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他坎坷音乐之路上的不和谐杂音,直到他58岁时因肺结核口喷鲜血而亡。去世之前,帕格尼尼自比“魔鬼同盟者”,冒犯了当地的主教,被禁止举行葬礼和下葬。就这样,他的尸体在各地辗转了三十多年,最终在其子屈服于教会,支付了150万马克的赎罪金之后,帕格尼尼的遗体才得在夜里以入土为安。

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帕格尼尼本人画像)

对于帕格尼尼在音乐领域,尤其是小提琴和吉他方面,诸位音乐、文学等领域的大师们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他的作品和演奏技巧几乎慑服了欧洲所有的艺术家,司汤达、巴尔扎克、梅涅、大仲马,肖邦、舒曼、李斯特等等,听过他的演奏无不为之激动不已。法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在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后,目瞪口呆,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自此,“魔鬼的演奏”和“魔鬼小提琴家”也就成了帕格尼尼演奏和身份的代称。

至于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名字是来源于人们对他的褒奖,还是他自比的“魔鬼同盟者”,那就不得而知了。

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男、女主人公在伦敦合作演出)

杜撰“感情” 顾此失彼

影片围绕帕格尼尼在其经理人乌尔巴尼的一手策划下到伦敦演出这一中心事件展开,帕格尼尼与英国经纪人女儿的感情发展为主线,并最终以这段感情被“局外者”断送,帕格尼尼凄凉离世作结。考察帕格尼尼的生平经历,这段伦敦感情似乎并没有确凿证据,影片“无中生有”大概源自帕格尼尼糜烂的私人感情生活。

在父母的授意下,英国经纪人的女儿扮作女仆,接待帕格尼尼这位来自欧洲大陆的音乐天才。妙龄少女本身热爱音乐,颇有演唱功底,在与帕格尼尼的接触过程中,逐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并被推到了耀眼舞台的中央。无奈,经理人乌尔巴尼考虑自身利益,从中作梗,令男女双方产生误会,断送了这段感情。

考察帕格尼尼生平经历,似乎能从一个曾经拯救过他的贵妇身上看到这段“杜撰”出来的感情的影子。当年,帕格尼尼困于早年成名的惶惑,深陷赌博、酗酒泥潭。一个叫荻达的贵妇如天使般向帕格尼尼伸出援助之手,使他远离靡烂的生活环境,并在音乐方面给予指导。三年之后,帕格尼尼重新回到公众视线,踏上通往音乐殿堂之路。

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男女主人公冰释前嫌,讨论音乐创作)

即便有了这段杜撰出来的感情戏码,由德国导演Bernard Rose执导的《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似乎并没有跳脱出“音乐剧故事讲述混乱”的套子,“感情戏份”没有充分展开,“魔鬼”色彩浓厚的经理人乌尔巴尼也被处理地有些飘忽,没有进行深入的刻画。帕格尼尼的儿子阿喀琉斯的出场有“跑龙套”的嫌疑,他的存在犹如无源之水,似乎只是为了最后处理帕格尼尼的葬礼而存在着。

在处理名人传记类的影片上,导演们似乎有两个不同的维度可供开掘,要么对人物做“年表式”展现,要么抓住人物生平的某个重要节点努力深挖。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则在努力做到两者兼顾的过程中显露出力不从心,没能专心做好其中一个方面。

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魔鬼”经理人与女主父亲、英国经纪人密谋)

说完故事,再来看看音乐本身。帕格尼尼的扮演者是“传奇提琴王子”大卫·葛瑞特,其人生经历与帕格尼尼有着极高的契合。大卫·葛瑞特师承曼纽因及帕尔曼等小提琴巨擘,是出生于德国的音乐神童,在青少年时期就写下连篇传奇故事。成年后,他化身朋克型男,以其基础坚实的小提琴技法,重新定义了流行音乐。在影片中,大卫·葛瑞特演奏了《威尼斯狂欢节》和《上帝保佑国王》的片段等曲目,《Io Ti Penso Amore》这一经典则成为片中主旋律,让影片略显浮躁的氛围多少回归了一些淳朴淡然。大卫·葛瑞特本身形象与帕格尼尼本人有着不小的间隔,但其帅气的外表,富有激情的提琴演奏,再加上面容姣好女主角的深情演唱,这部原本有些让人失望的音乐传记电影多少挽回了一些面子。

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小议影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

(男主人公与儿子交流)

音乐传记电影的“套子”很多,乐队巡演,主唱轻生,“花瓶”女主,总结出来也无非是——音乐、爱情、死亡及其他。要想在120分钟之内将一个乐队或者一个音乐天才的故事及音乐讲透彻是个巨大的挑战,在如何掌握“横切”与“纵切”人物生活的角度与节奏上,电影作者理应有明确的目标,避免出现“横切”不够细,纵切不够全的局面。此外,在角色选取上,因为是音乐传记类影片,主角外形、演技与音乐把握是三个需要平衡的维度,貌合神离与“神合貌离”都会让观众产生不好的观影体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