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财富》国际科技头脑风暴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宣布: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
此话一出,让许多人吃了一惊,纷纷提出疑惑:几块钱一罐的东西能延寿10%,你信吗?既然大家都这么关心这个事,那心月就一起来扒一扒,说说我为什么不信。真假咱们暂且不论,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年王老吉都爆出过哪些大事。
王老吉宣传大事记
2011年 盒装王老吉入选“863计划”
2011年1月25日,国家863计划项目———“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测技术”在广州正式启动,盒装王老吉被宣布正式入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这也是凉茶首次入选国家863计划。
2013年 广药声称王老吉可以延长动物寿命
2013年6月13日,广药在东方宾馆开了个“神奇”的发布会,发布了一个成果:王老吉凉茶具有延长动物寿命的作用。
主办方提供的活动新闻通稿中表示:课题组参照美国FDA标准的要求,通过对576只老鼠样本为期两年的安全性试验,初步发现王老吉凉茶实验组的大鼠存活率优于对照组,显示王老吉凉茶具有延长动物寿命的作用。这个结论当时就引起了很多质疑。除了“576只老鼠”“两年”这两个数据之外,广药没有提供具体的动物实验数据和论证过程,是否有对照组,是否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这些信息通通没有。并且实验对象只有老鼠,就敢宣布“延长动物寿命”了。
广药随后声称:“目前该课题组正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将逐步完整王老吉凉茶食用安全性证据链,逐步揭开王老吉凉茶安全性指标的‘神秘面纱’。
2016年 广药再次声称王老吉可以延长动物寿命
2016年1月6日,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了“王老吉凉茶国家863计划突破性科研成果发布暨广州王老吉大健康研究院成立发布会”。会上,王老吉正式对外公布:863计划按照国家标准及美国FDA标准,完成国内凉茶产品3年安全性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证明,长期饮用王老吉凉茶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广药集团继续宣布“可以延长动物寿命”的成果。但核心实验数据和过程,一个都没有对外公布。
前几年王老吉还只是停留在宣传“延长动物寿命”上,到了今年,已经开始宣布可以延长人类寿命了,是真是假一看便知。
虚假宣传好比饮鸩止渴
看完了王老吉这些年的宣传梳理,我们可以再来看点别的。
在中国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大市场中,企业要想生存跟立足可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有些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市场业绩,不惜采用虚假宣传的手段,虽然短时间内可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角度看,会导致企业信誉与形象受损,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败,无异于饮鸩止渴。
虚假宣传的现象在众多医药公司中尤其常见。近期,A股医药上市公司莎普爱思被丁香医生"做空",一年卖狂卖7.5亿元的莎普爱思的白内障治疗,遭到了阿姨妈妈界第一大号“丁香医生”的质疑,股价旋即暴跌。东阿阿胶推出的产品桃花姬阿胶糕本为普通食品,却在市场上打着保健品的名义销售;同仁堂的药品曝出朱砂门;江中药业的产品夸大药效等问题不一而足。
当年茅台被指有护肝的功效,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不久前有“中国老八大名酒”的董酒也被指有抗癌等功效。据官方表述,在中国传统白酒中,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lichenysin,其中董酒中含量最高。脂肽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功能和效果,其抗癌活性,抗病毒活性,溶纤活性和抑菌活性非常突出。“这进一步证明了董酒的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凝血、降胆固醇的功效,从而揭开了其健康、平衡功能背后的秘密。”在名为“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如此表示。
到底什么才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发布通知,食药监总局办公厅近日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通知》强调,要治理食品和保健食品标签虚假标识声称行为: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非保健食品的标签不得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功能。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食品和保健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保健食品还应当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食品、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册、音频视频、会议讲座的内容,都不得偏离标签、说明书标示的内容,严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会长边振甲11月4日在上海表示,目前中国保健食品的产值约有4000亿元人民币。面对这么巨大的市场,也不怪无数食品企业为之眼热,并纷纷“打擦边球”参与。但大量“打擦边球”的功能性食品的出现,不仅容易误导消费者,也造成食品安全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一现场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閱讀更多 心月看科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