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姜文的電影?

黎瓏


如果說《我不是藥神》是今年暑期檔最大的黑馬,那麼一直備受矚目的影片就是姜文的《邪不壓正》。相信經常看電影的觀眾一定不會對姜文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他應該算是中國電影圈裡最有個性的導演之一了,執導的片子不多但質量總是很有保證。2010《讓子彈飛》、2014《一步之遙》、2018《邪不壓正》,每一部電影從籌備到上映都花費了將近四年的時間,姜文用了十二年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民國三部曲”。

而作為“民國三部曲”的最終章,《邪不壓正》自一開始就受到了大家的關注。電影改編自張北海的武俠小說《俠隱》,青年俠士李天然(彭于晏飾)目睹師兄朱潛龍(廖凡飾)勾結日本特務山本一郎(澤田謙也飾),殺害師父全家。輾轉前往美國,學習醫術同時秘密接受特工訓練,在1937年受命回國,可當時國內局勢混亂,遇到的前朝武人藍青峰(姜文飾)神秘莫測,個人恩怨與家國情懷交織糾纏。


影視口碑榜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我對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產生了深刻的懷疑,尤其是在我回來看了媒體上的溢美之詞,特別是那句“一部電影直至找到它的觀者,找到那個能領悟其象徵意義的人,於是便產生了那種被稱之為“審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認我缺乏對這部電影的審美能力。

姜文講了個很簡單的故事,幾乎沒有什麼情節可言:一個永遠不衰的主題,斬草未除根,十多年後回來報仇。用姜文的話來說,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電影再次告訴我們,壞人總是要對好人斬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絕對是有道理的!不然就會身死國滅,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諸流水,就像扶搖裡的國師大人。

在我看來,能談得上特色的有三點吧。 一,提到了一個病,“創傷應激性障礙”,具體表現就是面對滅門兇手和仇人的時候,由於童年時候受到巨大的創傷,產生巨大恐懼,像石頭一樣動彈不得,彷彿被恐懼凍住。 二,男主彭于晏是在女性的引導和鼓勵下完成了創傷的治癒,從找藉口不去直面仇人復仇,到勇敢戰勝恐懼,給仇人一個難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槍一槍了結卻不用槍,偏要赤手空拳用師父教的功夫,打得無比狼狽,險象環生。這個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經成了定則,是我從小就不解並痛恨的二缺思維定式。還包括矯情地非把兩個仇人湊成在一起,一次殺掉兩個,因為當年滅門時是兩個人一起幹的,所以兩個不能分頭殺等等。 三,畫面很美,還原北平的古城風貌,青磚灰瓦,鱗次節比,打鬥的場面,彭于晏的輕功,許晴的曲線性感,劈開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針的樣子甚是誘惑,連我一個女人看了都覺得驚豔。當然,還有彭于晏時不時裸露的肌肉線條,橫臥在鍾捶上撞鐘時的一線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沒完沒了地在屋頂上像猴子一樣奔騰跳躍,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從頭貫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貢多拉,姜文的這部電影,屋頂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暈!人物對話時常有驚人之語,惹得一陣鬨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壞人會說這麼二的一句話,為什麼彭于晏這樣的英雄這一瞬會產生如此傻的表情?媒體說這是姜文一貫電影對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頭看了一眼旁邊沒笑的人,發現不知何時此人已經睡去了。

《邪不壓正》的素材加起來大概400多個小時,三個機位,成片兩個來小時——媒體說,這意味著電影的層次。人性複雜,時間或地域疊影,戲劇內在的多重共時,都需層層展平拉伸。有時,還需要尋得一扇門,或得到一串開門的密碼符,才得以真正進入那個電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覺得,好的電影不應該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體會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嗎?如果我沒有從故事中看到,從人物的行為中察覺,從細節的鋪陳中感知,那麼作為一個觀眾,還需要從媒體的評論中去找到開啟的鑰匙,才能獲准進入嗎?會不會太曲折了?

看了一個電影,開始懷疑自己的審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徵意義語言’和‘作用於潛意識的畫面剪輯’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狽!


雲飛


姜文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最不熱衷拍電影的導演”吧。

從1994年執導首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到與7月13日上映的《邪不壓正》,總共就6部導演作品,他的其他導演作品還包括《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和《一步之遙》。

別看姜文作品至少,但他此前在很多影迷心中是“絕對不會叫人失望”的中國導演,直到2014年《一步之遙》上映,這個美譽才破滅,至少在我心裡,他不再是那個“絕對不會叫人失望”的人了。

看看姜文導演作品的評分,最高分《鬼子來了》9.2分,最低分《一步之遙》6.3分,五部影片評分8.0以上,姜文儼然是好片生產機器了。

姜文導演的電影總是藉著喜劇的外殼,通過黑色幽默和隱喻,揭露很多深刻的東西,青春的美好與陣痛,民族的怯懦和無知,權力的虛偽與殘忍等等。

姜文的電影猶如姜文本人一樣,富有氣場而又不盛氣凌人,對很多是看透卻不點透,叫人懷有敬畏之心。

懂他的人會佩服他,不懂得他的人會仰慕他。


影迷也瘋狂


評價一個人或者一個人的作品(文學作品、電影、美術作品等)最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這個人看事物的方式。

一個人的氣質和他包容的東西以及排斥的東西,決定了這個人的價值觀。

評價姜文的電影也不例外。

夏雨在一次採訪中說到他拍《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部電影,第一次見到姜文,他不敢直視姜文,他說姜文那種氣場真的太強了。這是姜文與生俱來的氣質。劉曉慶也有過類似的說法。

他在《狗X的中年》裡排斥過尖刻,他說看得開,千萬別點破。那種咋咋呼呼的人,心中無比自卑才會如此丈八,我見過一種人,全世界沒有他能上眼的人和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丈量不見自己的人,他會用尖酸刻薄來過濾生活,終日鬱鬱寡歡,把日子過的跟太監似的,怎麼能體會生活的跌宕起伏,潮漲潮落。

他享受一種滿足:下雨有傘,炙熱有陰涼,有二兩小燒,一碟花生,接受寡婦暗送的秋波,指使光棍挑水,和討吃子比富,跟一群閒人打五毛錢的麻將。

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生活,敬畏閱歷,敬畏年齡。

他的氣質,他的包容,他的排斥,鑄造了他是一個大男人。

因此他的電影作品展示的也是一個大男子主義的情懷,無論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照樣升起》還是《讓子彈飛一會》,都是如此。


大V老師


對於姜文來說,在曾先森的評價裡,他是在華人世界少數的能把演員和導演都做得很好的演員之一。

這個問題問的是評價姜文的電影。 姜文是一個天才型的導演,他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整體把控能力。

而一個導演最好的素質就是把演員,燈光,美術,劇本和表演都統籌在一起,打磨好。姜文其實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這在他導演的電影裡可見一斑。他也總能表現得和別人不一樣,他很在意臺詞。 特立獨行,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能有宏觀的整體理性的把控視角的姜文是一個天才導演。

他的青春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以軍隊大院男孩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樂子,靠起鬨、打架、鬧事、拍婆子等方式揮霍過量的荷爾蒙。這個視角在華語電影裡是極其少見的,他的角度總是能耐人尋味。


他的《鬼子來了》放在華語抗日電影裡也是出類拔萃的,同樣以一個極其難以想象的角度進入敘事。姜文不僅僅是再現日本軍隊當年的暴行,更是出於一種警世的責任。在這部影片裡,日本軍屠殺的是真正的中國老百姓。 在他前期的電影裡,曾先森大體上還是喜歡的。


但是後期他開始玩得有點過頭了,很多電影在他的主觀表達下,過於作者化。大量的隱喻和無數的留白,讓他的電影徹底成為藝術的犧牲品。

《一步之遙》已經亂得讓觀眾看不懂了。


而在這之前,他和黃秋生和成龍的兒子房祖名也合作過一部《太陽照常升起》,大量的象徵性的語彙,大量靜物的特寫鏡頭,過於晦澀。


曾狄影畫


姜文電影的反思性是獨一無二的。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鬼子來了,從太陽照常升起到讓子彈飛,從一步之遙到邪不壓正他一直堅持用美學來進行人生的反思,告訴觀眾到底應該怎樣認識世界,或者說“認識世界”這四個字本身就帶著人類的虛妄,它並不準確,世界只能是用來感受的。幾乎所有導演,編劇,作者都在努力告訴別人自己所陳述或呈現的是事實,只有姜文另闢蹊徑。他從來不強調自己故事的真實性,他的故事更像寓言。姜文的電影通過亦幻亦真的情節首先緊緊抓住了自己的感受,情節必須服務於自己的感受,情節在他那裡已經變得次要了。雖不強調真實,甚至胡說八道,這就是他自己所說的他已經將故事做了許多手腳,但這卻使他講故事的過程自帶反思效果,使觀眾不能質疑。因為他抓住了人更為基礎性的存在,那就是人真實的感覺。這樣使得感覺而不是故事情節更真實。可以說他受黑澤明的影響是很大的,將東方的審美特點發揮到了極致。

他敢於不強調故事情節的真實,是因為他並不為講故事本身發愁,而是在如何講故事上絞盡腦汁。這正是他高於其他導演和演員的根本所在。其它導演和演員可能每天都在為講什麼故事而犯愁,而姜文從來不缺故事。


冷酷到底96


有人說他演什麼都是他自己,這對一個演員來說,並不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導演來說,這反而是值得肯定的,這就是所謂的風格,大的導演都有自己的風格,小導演才隨波逐流,能夠掌控一部電影的整體風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姜文做到了,他的每部電影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東西,即便這東西有時可能連他自己都說不清,但它就是在那裡,不隨時間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