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樣發展重工業的?

小龍蝦148499353


在列寧指揮下,打敗十四國武裝干涉,清除了國內高爾查克鄧尼金叛亂後,蘇聯軍隊在華沙城下遭遇失敗。不得已對外革命要轉向國內建設。而實際上在黨的高層,並不認為還處於農業國的蘇聯能夠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包括托洛茨基在內,黨始終認為,只有不斷向西發動革命,迫使西歐建立起社會主義政權,才能在西歐幫助下,蘇聯建成社會主義。而列寧並不這樣認為,所以提出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理論。隨後在列寧個人威望下,戰時共產主義,這個被托洛茨基稱道的經濟政策轉變為布哈林的新經濟政策。在兩年的時間裡,新經濟政策緩慢的改變了嚴重創傷中的蘇聯經濟,但更多的限於輕工業,作用還不是很明顯。1924年列寧去世,接過指揮棒的是斯大林。在清理掉政敵之後,斯大林認為必須按照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優先發展重工業,因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沒有重工業,沒有飛機大炮是無法抵禦資本主義進攻的。斯大林在一次談話中講到,看看我們東方古老的鄰國吧,它沒有重工業,列強們只要願意,幾艘軍艦就可以踏進這扇門。

然而發展重工業首先必須要有資金積累,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從資本主義國家來看,發展的道路無非是對外掠奪,包括奴隸貿易,黃金掠奪和殖民地掠奪。而這些,在二十世紀初的蘇聯都不具備。奴隸和黃金都沒有了,殖民地也被瓜分了。世界其他國家敵視蘇聯,也不可能存在外資引進。那只有一個辦法,對內索取。即在分配領域只進行最低限度的配給,節省下來的錢放入投資,對農民採取工農業價格剪刀差,只給農民留下口糧,其餘全部徵收,只給予最低補償。斯大林抓住一戰後德國美國與英法西方國家的矛盾,積極推動與德國美國的貿易,採購了許多新技術和生產線,在國內推行幾十個重點工程項目。就這樣,斯大林用了不到五年時間,基本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把農業國改造成一個工業國。蘇聯從用犁的國家變成用拖拉機的國家。蘇聯人民以極大的熱情,開展了各種建設領域的競賽。在西方資本主義陷入經濟危機的時候,蘇聯經濟一枝獨秀。

當然這種分配領域的問題短時間,人民是可以忍耐的,長時間就受不了了。蘇聯的輕工業和農業並沒有像重工業一樣快速發展起來。但必須說明的是,即便如此,也要比同期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更好。

在二戰到來時,蘇聯這種經濟的問題被掩蓋,因為戰爭的特殊時期,計劃經濟的作用展現出來,也為蘇聯扛過第二次衛國戰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戰後重建中,這種模式也很有效。而斯大林偉大之處還在於,他本人也發現了自身經濟模式的問題。但在冷戰的環境下,很難改變這一方針。也正當斯大林看到亞洲革命不斷成功,社會主義形勢一片大好後,要準備著手改變時,突然去世。經濟調整和變革的任務落在了下一代領導人手裡。

接手的馬林科夫和赫魯曉夫都進行了改革。而赫魯曉夫因為本人知識水平受限,改革亂來,導致了自己的下臺。而繼任者勃列日涅夫本身就是一個妥協產物,蘇聯經濟已經開始被利益集團掌控,改革的阻力已經是非常大。加之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沒有改革的想法,在改革派柯西金下臺後,蘇聯經濟陷入停滯狀態。急需的輕工業農業沒有資金投入,龐大而無法消化的軍工企業越來越大,最終畸形的經濟把蘇聯拖垮。


唯愛者夏


蘇聯建成了其重工業體系,主要通過幾個方面的努力:

一是沒收資產階級的財產和帝國主義在俄羅斯的投資、貸款;二是蘇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出口,來換取外匯資金支援建設;三是通過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輸血;四是通過吸引外資來獲得重工業所急需資金和技術。

十月革命過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的來自帝國主義的干涉和圍堵。

要想戰勝帝國主義,蘇聯必須要發展自己的軍事工業,來加強國防力量。而要發展軍事工業,則必須要發展自己的重工業。

重工業建設週期長、投資巨大,回報期漫長,因此,初期發展重工業需要龐大的建設資金。

蘇聯既沒有殖民地來吸血,也不可能發動戰爭來掠奪資源,要發展自己的重工業,可以說是舉步維艱。

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

蘇聯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最終建成了自己的重工業。

一是沒收資產階級的財產和帝國主義在俄羅斯的投資、貸款。

蘇聯旨在建立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因此強調沒收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的財產,全部納入公有制的範疇。

列寧號召:“形勢的關鍵在於儘量堅決地實行國有化,實行沒收,打擊和打倒資產階級。”

十月革命後,蘇聯有計劃、有組織地沒收資產階級的資產,以及帝國主義在俄羅斯的投資、貸款,集中投放到重工業領域,形成了初期的建設資金。

二是蘇聯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出口,來換取外匯資金支援建設。

蘇聯是世界上少數擁有幾乎全部資源的國家,其自然資源儲存非常豐富,通過這些自然資源的出口,獲取了大量的外匯。

比如,蘇聯沒收的諾貝爾兄弟石油公司,該石油公司出口佔了歐洲相當大的石油市場。

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1930年,蘇聯的石油生產已經達到了1700多萬噸。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石油出口到歐洲,換取了寶貴的外匯資源,用於重工業投資。

另外,蘇聯的西伯利亞、遠東和烏茲別克斯坦儲藏著豐富的黃金,通過出口大量的黃金,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資金,密集地投入到了重工業領域。

三是通過農業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實現了農業向工業的輸血

蘇聯通過對農產品的低價收購,形成了農產品與工業產品的價格差。把農產品的利潤轉移到了工業品上面,為工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金。

四是通過吸引外資來獲得重工業所急需資金和技術。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出現蕭條,歐美的資本和工業品急需找到出路。

這個時候,蘇聯向美國和歐洲的資本家伸出了橄欖枝,吸引他們到蘇聯投資。

蘇聯的第一家汽車廠,就是由蘇聯跟美國福特公司合資,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汽車生產企業。在此基礎上,又建立了烏拉爾拖拉機廠和坦克廠。

蘇聯不僅獲得了美國的資本,還得到了美國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生產技術。

正是通過一系列的組合拳,蘇聯籌集到了龐大的重工業建設資金,並通過五年計劃統籌安排生產,迅速的建立起了蘇聯龐大的重工業體系。

而正是這個完善成熟的重工業體系,使得蘇聯有實力來抵抗納粹德國的侵略,並最終戰勝了法西斯。


一丹流青


靠著強大政體,在依靠壓榨農業的剪刀差來促進工業發展。


簡單說發展工業幾個方面

一是技術,人才

二是資金

三是執行力

技術需要研究,人才需要培養,都要錢。

蘇聯依靠強大執行力壓榨農業,只給農民基本口糧,其餘全部拿去變成資金 ,支持工業發展。

整個蘇聯依靠強大政治體制,掌控整個蘇聯各個環節。整個國家制定工業目標,然後所有人開始圍繞這個目標行動。

通過壓榨農業的資金,用來投資工業 ,培養人才積累技術。政策上全力支持,給地給人。


基本上整個社會除了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全部用來發展工業,與工業相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