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書籍是應該仔細閱讀,還是快速地看很多遍?

黃周海


閱讀帶給我們的是氣質上的提升,是知識盲區的補充,是現有知識基礎上的昇華,總之對我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當然要是閱讀優秀的作品。

閱讀一本書,我們要記住大概內容、記住優秀的語句,這樣我們才能輸出,才不至於和別人討論是否看過某本書時而像沒看過似的。那麼我們到底該怎樣閱讀呢?

問題中說是應該仔細閱讀還是快速地看很多遍,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適用方法也不同,在我看來這兩者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粗略地讀,然後再把非常精彩的地方細讀,甚至摘抄下來。說句實話,一本書的內容很多的話,尤其是專業書,沒有故事性,我們看完一遍是記不住什麼的,就像從來沒見過這本書一樣。從一開始 就細細地讀非常花時間,可能看完一本書就需要一個月。

所以,我們拿到書的時候,第一要做的不是翻到第一章的第一頁,而是細看封面的標題、副標題,別人對這本書的評價等。第二是看序言,序言是作者對整本書的邏輯和框架介紹,讀完你會比較作者是為什麼寫、怎麼寫的,不要覺得看這些很浪費時間。第三是看目錄,對框架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最後才是從第一章看起。不過我有時候是跳讀的,如果前後沒有什麼邏輯關係的話,看了目錄對什麼有興趣就先看什麼。

在第一遍看書的時候,看到生僻字,或者不懂的地方,不要糾結,繼續往下看說不定就能找到答案。

在第二遍看的時候可以拿支筆畫一下要點,但是不建議一邊看一邊做摘抄,這樣會打斷你的思維,摘抄可以看完一整本書再做。

看書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是最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END——

你在看書上有什麼建議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職場技能掰開揉碎講給你聽,歡迎關注【霸王課】頭條號,一起加速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職場精英~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不妨點贊、轉發、收藏一下。

霸王課


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想做選擇題,也不能做選擇題。為什麼?原因有兩個:第一,在回答你這個問題前,首先我們其實得界定清楚一個問題——你所謂的「書籍」是類似《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樣的實用類書籍,還是《追風箏的人》這樣的文藝類書籍。書籍不同,閱讀方法就不同;第二,不客氣地講,第二個選項的這種閱讀方法是有問題的,第一個選項的閱讀方法本身雖然正確,又對於高效閱讀來說,光有它又是不夠的。

這裡我就結合我以上提到的兩類書籍來簡單說一下這個問題。

【一】實用類書籍的閱讀法

我大致看了一下這個問題的其他回答,其中有提到「先粗讀,再精讀,多看幾遍」這樣的說法,這個當然好!問題是現在人忙,把一本書完整看一遍都難,你讓他們多讀幾遍其實是有點不現實的。相反,「怎麼讓大忙人只需看一遍就能夠高效地讀出書籍的精華」這才是對現在的很多人來說更實際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

❶ 先上豆瓣搜書評

看書前,先去豆瓣搜一些別人的優秀書評來看一看。通過看書評,大致搞清楚書籍的核心理論和基本結構。當然如果能夠找到別人總結的思維導圖就更好。

❷ 帶著問題去看書

有人說「讀書不能太有目的性,體驗過程的美,在體驗中實現潤物細無聲般的全面提升」,話說得是很漂亮,但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尤其是當你在學實用類書籍的時候,就更加不能無目的地去閱讀。我們去讀一本實用類的書籍,就相當於去參加一次技能培訓,培訓是非常有目的性的行為,我們就是想通過學習來提升某個具體的技能,或者解決實際的問題。如果事先沒有目的性,泛泛而讀,怎麼可能有充分的提高?所以當我們去讀實用類書籍的時候,一定要帶著目的性。搞清楚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奔著解決哪個問題去的?然後在具體讀的時候跟這個讀書目的相關的內容就仔細看,跟問題無關的就可以略看,甚至不看。

❸ 做一份讀書筆記

看完之後,最好能夠把整本書的核心理論和大致結構,按自己的方式做一個梳理和提煉。實用類書籍往往暗含一套核心理論,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書的核心理論就是七個習慣,你這時候做筆記的時候,就只需要把這套核心理論的大致結構提煉出來就可以了。一方面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對結構當中的各個要點做個簡要的解讀,另外你還可以針對各個要點做一個思維導圖。

❹ 保存和分享

做好之後,你可以把這份筆記保存到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這樣的網絡記事本當中。當然,如果你要願意的話,也可以把這個筆記發表到豆瓣、簡書、悟空問答、知乎這樣的知識分享類平臺當中。分享之後,說不定能夠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來交流這本書。有的時候,與人交流比自己死讀書更有助於你深化對書籍內容的理解。

❺ 學以致用

如果你想要把書讀出真正的價值來,那麼真正的做法其實不在於閱讀的方式,而在於學以致用。這裡面的道理,想必在座的各位都懂,也不用我囉嗦。這裡我就根據不同的情境簡單提一下學以致用的具體方法:

第一,生活當中如果碰到了跟書籍主題相關的問題情境,那你就趕緊打開有道雲筆記,把過去做好的讀書筆記翻出來複習一下,先看思維導圖再看你自己寫的那份詳細解讀。一邊讀一邊想:我可以怎麼利用書本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想清楚了之後就去行動,最終把實際問題解決掉。多解決幾個實際問題,多讓知識應用機會,就可以讓書本知識真正落地。

第二,當然,以上提到的這個實踐機會,也可以自己主動去創造。假設你看了一本跟親子溝通相關的書。如果你想練習一下書裡面的讚揚技術,你就可以主動出擊一下,比如你就特意讓孩子幫著你去做一些事情,然後做完之後,就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表揚。你看,這就是主動創造,特意練習!

第三,如果缺乏真實的實踐機會,我們也可以通過想象的形式來,讓知識有一個實踐的過程,比如你可以想象過去曾經碰到過的問題情境,然後利用書本知識去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在想象的世界裡,用新知識去解決舊問題。這也是學以致用的一種形式。

第四,利用悟空問答這樣的平臺去找問題情境。如果你想不出問題情境,那你其實就可以利用一下悟空問他這樣的平臺,來這裡找一些跟你這個書籍主題相關的實際問題。利用你所學的知識來這裡回答一些問題。你幫別人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讓你的知識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應用。

所以,對於實用類的書籍,我們按照這樣的五步法進行來行動,才可以獲得比較好的讀書效果。這種效果是你僅憑仔細閱讀,還是多讀幾遍都達不到的。

【二】文藝類書籍的閱讀方法

對於文藝類書籍,雖說他跟實用類書籍有很大的不同,但閱讀方法上還是可以有很大的相似。

❶ 不同的地方是,前面提到的第一步可以省略不做,看文藝類書籍時,可以不用仔細閱讀別人的書評和筆記。比如你去看一本小說,你要是在事先就非常詳細地知道整個故事的結構和情節了,看書就會少了很多樂趣。而且如果你在看人書評的時候,接收到了很多別人對書籍的評價,這個評價說不定會影響到你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判斷。所以對於大多數的文藝類書籍,我的建議是在讀書之前,你就只需要簡單瞭解一下書籍梗概就可以。

❷ 瞭解完之後你就從頭到尾把這本書讀下去,如果這本書有結構,那就整理一下它的結構,如果有脈絡,就梳理一下它的脈絡。

❸ 由於很多文藝類書籍它不像實用類書籍那樣「看完書之後還得拿著書裡的內容去解決實際問題」,文藝類書籍對讀者的價值更多的就在於思想上的開闊和精神上的陶冶。所以讀者在看完書之後,著重圍繞「在精神和思想上獲得的啟發和提升」這個方向去寫一篇讀書心得就可以了,寫完之後照樣可以發表,有可能的話與志同道合的人獲得交流。

❹ 文藝類書籍有很多好詞好句,對於這種好詞好句,你可以把它整理下來。平時沒事的時候讀一讀,看一看,對於這部分內容,你倒是可以不用追求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感受文字本身的美就可以了。這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❺ 當然在最後,你照樣可以利用知乎和悟空問答這樣的問答平臺,看看別人對於你所看的這本書有沒有提一些具體的問題,如果有,那麼你就可以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作出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PT演講師大白


我記得我拿到優秀的書,比如《十景緞》、《江山如此多嬌》、《阿里布達年代記》、《金鱗豈是池中物》這種書的時候,都是廢寢忘食強打精神看完的,都是捨不得睡覺!完全不會發生捨不得看完的情況。如果你遇到捨不得看完的書,只能說明這本書對你的吸引力完全不夠。


讀書的時候,千萬不要快速的看很多遍同一本書,因為你很快就會覺得毫無新意,等於閱讀淺嘗輒止,這就毫無意義了。只有以下幾種情況是例外:

1、是帶著問題來讀工具書,找到答案就放手去做其他的事;這樣是最高效的讀書方式,因為帶著問題讀書,當問題得到解決時,記得最牢,將牢牢的添加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2、讀類似易經、論語、詩經、詩詞、散文這種章節之間沒有直接聯繫的書;但這種書同樣不建議多次速讀,而應該在快速瀏覽之後,開始按著心情,一章一章的精讀。

3、讀名人傳記、成功學的書,這種書適合速讀,每次速讀,就是給自己打上一針雞血,繼而幹勁十足的幹活去了。這種興奮劑的書是經不起細讀的,就像比爾蓋茨不會告訴你他的媽媽是董事,巴菲特不會告訴你他的原生家庭就非常富有,肯尼迪不會告訴你他的家族就是政治家族。所以名人傳記拿來給自己鼓勁可以,就不要嘗試著從名人傳記中找到成功的方法了。

4、心靈雞湯、隨筆這種消磨時間用的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但是這種書跟抖音中的漂亮小姐姐,無腦戀愛連續劇一樣,完全是消磨時間的利器,讀完了以後只是獲得了一段時間的愉悅,長遠來說毫無用處。


對於前後文關聯性較強的智慧結晶,比如塔勒布的《理性樂觀派》、《思考的快與慢》、《精益數據分析》、《Getting Things Done》這種書,屬於看懂了以後,就能給自己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這種,我同樣不建議字斟句酌的仔細閱讀,而建議大家以理解每一章在講的是什麼,作者的思路、邏輯和論證過程是什麼為主。


讀懂這類書的標誌,是我們理解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論述並說明書中的理念和邏輯。

比如《精益數據分析》這本經典數據分析領域的作品,在第五章數據分析框架中這部分導語,我一眼就瞄過去了,根本不需要認真閱讀並思考——這就是一段介紹而已,我在速讀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每一章在講什麼了,那麼精讀的時候,這一段完全沒有價值,迅速往下讀,理解作者的邏輯就好


讀好書就像跟美人談情一樣,總要先從相互瞭解、互相挑逗開始,哪能上來就如狼似虎的上下其手呢?但是在不重要的地方仔細閱讀,又好比跟美人約會了十幾次,還僅僅滿足於拉拉美人兒的小手,數數她的掌紋,這樣又意義何在呢???


任易


讀書其實是一個很個性化的事情,並無固定的模式,可能每個人的閱讀方式都不一樣。有的人就是擅長一目十行,一個月讀很多本書;有的人就是喜歡慢慢品味,一個月只讀一本書。提問中所說的兩種方式,其實都不錯,沒有誰好誰壞的區別。

1、讀書的時候,人們可能有兩個出發點:其一是工作需要,其二是個人愛好(消磨時光也可歸於個人愛好)。而且在很多時候,這兩者是有出入的,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工作並不是愛好所在。出發點不同,那落腳點自然就不一樣。

如果是因為工作需要而讀書,建議快速瀏覽,然後找出對自己有用的章節詳讀,這樣做指向性更明確,容易有“讀書很有收穫”的愉悅感,而這種愉悅感會進一步激勵你的學習熱情。如果是因為個人愛好而讀書,建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遇到精彩的章節,可反覆咂摸,遇到無關緊要的閒筆,可一掃而過。

2、不管是出於什麼目的,用的什麼方式,讀書總的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很多名人大家,都是特別喜歡讀書的人,他們的涉獵也很廣泛,啥書都看。因為他們很清楚,一本書看過之後能記住多少是一回事,看沒看過是另外一回事。

打個簡單的比方,某一天你跟朋友聊天,他說“你看過《紅樓夢》嗎?”你如果看過了,回答就會有底氣,“看過。只不過年頭長了,記得不太清楚了。”要是你沒看過,那氣勢首先就矮了一頭,大概只能不好意思地說,“知道,但是沒看過。”那個時候,希望你能承受住朋友眼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鄙夷眼神。

所以說,對於優秀的書籍,不管你是慢慢讀還是快速翻,都沒關係,這個只能根據你讀書時的實際情況而定,不用較真,怎麼方便怎麼來。但有一條你是要較真的,那就是你是不是有“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人的際遇為什麼會天差地別,這個習慣是至關重要的一條。

3、總的來說,讀書作為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一輩子都要持續進行的事情,“廣泛撒網,重點捕魚”是一種不錯的閱讀習慣。

讀書的重要性就不囉嗦了,記住“開卷有益”的古訓就錯不了,只要是內容健康的書籍,讀一讀看一看,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感悟和收穫,穩賺不賠。如果是為了提升眼界或者知識積澱,讀書的範圍可以擴大化,不要侷限於某一種特別的門類,俗稱廣泛撒網。要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或者想成為某個領域的高手,就要做到重點捕魚,精讀特定的經典書籍。比如學生時代,課本就要重點捕魚,這樣才能獲得好成績,課外書籍就是廣泛撒網,能豐富精神世界。


陳向東


一本書,該怎麼閱讀才能收穫最大呢?尤其是當我們拿到那些好書的時候,要想獲取最大的收益,真的是需要技巧的。

1、不要抱著太強的功利心讀書。

很多朋友在拿到一本好書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去考慮讀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這種功利的想法是很不好的。

當我們過多地考慮讀書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具體好處時,就會把注意力都放在回報上。當我們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報時,我們就會失去對這本書的興趣。

所以,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別去想它能給我帶來什麼好處。

讀書的時候,我們要想的是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心情愉快,讓我接觸了更先進的思想,有了這些,就足夠了。

抱著這種放鬆的心態讀書,我們的閱讀興趣才能維持下去。

2、 先把整本書快速地通讀一遍。

很多朋友拿到一本好書,總是會在前面一部分認真反覆地去閱讀。這樣就造成了你對書的前半部分很熟悉,而書的後半部分你完全沒讀到,或者不熟悉。

這種一上來拿著書就仔細閱讀的行為,對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沒有什麼好處。

建議大家,拿到書以後,先翻看目錄,然後,把整本書快速地通讀一遍。

3、通讀以後,再有選擇地仔細閱讀。

一本好書,是值得仔細閱讀的。

把整本書通讀一遍,明白了主要內容以後,我們就可以有選擇地找一些重點或者精彩的章節、段落,進行仔細閱讀。

最後,提醒大家,心態決定一切

要想保持對閱讀的興趣,就一定不能抱著功利心去讀書。

只有抱著放鬆、自在的閱讀心態,才能讓我們真正從書裡得到收穫。


您的每次轉發,都是在幫助別人。


柳柳很忙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如果我們想要豐富自身的學識還有見識,必然是離不開讀書的。但,到底怎樣閱讀優秀的書籍才是最好的?

對於這個問題有兩種回答,一種是認為應該仔細閱讀,另一種則認為要快讀多讀。我個人是比較認同第一種觀點。我從小就很喜歡看書,對各種各樣的書籍都有興趣,再加上我看書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說是一目十行,所以這麼多年來我看過的書加起來數不勝數。可是,我看過這麼多書卻沒有幾本能夠記得住的。

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這本書我看過的次數加起來能夠多達十幾次,但裡面的情節我能夠記得卻寥寥無幾;很多細節更是一點也不知道,別人在討論的時候,我只能茫然地聽著。

還好,最近幾年我也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這個問題,在讀書的時候慢慢開始轉變,儘量放慢閱讀速度,咬文嚼字,這給我帶來的好處自然是不計其數。

首先:我可以學習到作者在文章中使用的優美的詞語和句子。這些詞語和句子在我寫作的時候給我提供了諸多幫助,一篇文章如果通篇都是華麗的詞藻會讓人覺得華而不實,但是若是恰到好處的裝飾,則會令人眼前一亮;

其次:這讓我對文章的瞭解更加深入,不再像以前一樣,只是知道大概的內容,對細節一知半解;

最後:在閱讀中去思考作者的用意,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瞭解這本書。仔細去閱讀一本書,揣摩作者想要表達的深意,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總而言之,我認為人們應該去仔細、認真地閱讀一本書,而不是追求速度、數量,草草地讀完。


決勝網


好書是因人而異的,讀書方法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當然,一般來說,遇到好書是應該仔細閱讀的。現在的出版市場,各種圖書層出不窮,能夠遇到自己覺得優秀的書籍,也如大海撈針一般不容易,僅僅是挑選的過程就很讓人傷腦筋了。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適合自己的好書,絕對是值得仔細品讀的,那種思想上的共鳴似乎也只有在仔細品讀之中才能更加明顯。因為仔細地閱讀時,大腦是在不斷地思考著的,對於理解和記憶也都大有好處。就我個人而言,遇到自己喜歡的書,又是那種值得仔細研讀的書,一般是先通讀,感覺重點的部分再重讀,甚至是可以抄寫部分語句和段落,這樣,一本書的基本框架也就理順了,重點內容也可以掌握得差不多。其實,再如何優秀的書,也不一定非得從前到後通篇仔細閱讀,只要照顧到重點就可以了,這樣也不至於花費太多時間,畢竟現在生活節奏還是很快的,能夠用於讀書的時間真的不是太多。而且,這樣,還可以避免一本書讀太長時間,最後過了閱讀的興奮期,越讀越沒滋味。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只是一般來說的,如果你就是要快速多遍地讀才能更好地理解記憶,那就按自己的方法來吧,別糾結,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跟娃一起學讀寫




優秀的書籍,反覆讀和細讀是不可分割的的。既需要快速的閱讀,又要在此基礎上的細品,才能把書真正讀透。

一本好書就好比一件工藝品,初次接觸只覺得有意思,卻很難發現其中的奧妙。今天和昨天的欣賞角度不同,內心感受自然也會有區別。每一次觀看也都會有新的發現,都會不由自主的放慢視線,直到完全領悟其內涵。



就拿讀《紅樓夢》來說吧,你若一開始就細讀,對於平時時間充足的人來說,也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就是等到讀完了,內容也變得支離破碎了。因此,可以採用反覆讀的辦法,先快讀,再慢讀。每次讀都給自己定個小任務,比如第一遍讀搞清楚故事中的人物關係和大概內容;第二遍讀就要多問個為什麼?像賈母為什麼偏愛寶玉?王熙鳳為什麼會成為賈府掌握大權的人?賈母和王夫人為什麼阻止寶玉和林黛玉結合?……逐步解決心中疑問?第三遍讀可以欣賞人物形象,特別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句,讀懂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特點;第四遍讀語言特點,其中包含修辭手法、名言警句、成語、俗語、詩詞歌賦等,也可以作為積累的要點;第五遍;第六遍……一遍遍讀下去,每讀一遍都有新收穫,越讀越覺得有趣!



讀書,就要靜下心來,將自我修復到原初的純真而好奇的狀態,耐心的去閱讀。如同一條魚,沉潛在書的河流之中,感受水波的浮沉,讓文字如水珠一般與自我相吞吐……人正是依靠這種閱讀,豐富生活提升自我!


芝蘭其室


題主提問的方向錯了。對優秀的書籍來說,怎麼讀並不是最重要的,讀書的目的才重要

有回答說,讀書不要太有功利心,這話放在三觀未成形的青少年身上,大概是成立的,因為他們還無法辨別一個東西真正的用途。但對於三觀建立已久的成年人來說,完全沒有功利心的讀書,只不過能讓自己產生“在進步”的錯覺而已。這種錯覺的害處在於:它並沒有讓你變得更為優秀,而會讓你產生不必要的優越感。

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會有一種錯覺,覺得書中的好多話都說得很好,所以這是一本好書。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之所以你會覺得書中的很多話說得好,是因為你本來就模糊地掌握著這些知識,書中把你自己本來就有的一些觀點用一種你覺得舒服的方式說出來了而已。具有這些特點的書,往往不是特別優秀的書,它更可能是為了迎合讀者而寫的 “雞湯”。你讀的時候會覺得很有道理,但讀完以後,很可能會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學到。

真正優秀的書,讀起來是會很難受的。因為這些書中,會有很多你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知識和觀點,它要麼會更新你的知識體系,要麼會刷新你的三觀。

正因為這些書讀起來並不順暢,所以讀書的目的才重要——它是你堅持讀下去的動力。

在讀這本書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希望能從這本書裡學到什麼東西?

  2. 我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可以運用到什麼地方?


  3. 我什麼時候會得到運用這些知識的機會?為此我可以花多久去學習?

(以上的問題可以藉助書的目錄來回答)

絕大多數的書是沒法給你這三個問題的答案的。比如流行小說、勵志小說 等等。這些書可能寫得很快,兩三個月就能寫完一本,所以大多數價值不高。

對於這些書,我的建議是先別花太多時間去閱讀。因為這些書的主要目的是讓你 “爽”,它並不能讓學到什麼,只不過是讓你打發時間而已。這類書,一分鐘兩三頁,兩三個小時讀完就可以了。如果發現這些書不僅僅是讓你爽,而是意味深長,那就把前面三個問題再問一遍

而另有一些書,是可以立刻讓你回答出這三個問題的答案的。比如 技術類書籍、管理類書籍等等,這些書很硬,在撰寫的過程中會反覆地校對和修該,以保證內容準確性。當然,一些特別優秀的文學類作品,也是有這樣的特徵的,因為它除了故事以外,還能教給你一些別的東西。

如果你已經有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你會很容易知道,這本書到底應該速讀還是精讀了。


曾加


我認為優秀的書籍肯定是需要細細品味與揣摩,我認為沒有必要去看很多遍,這樣代表了效率的低下,反而會削弱你對優秀書籍的熱愛,成為了一種強迫,真正優秀的書籍,我們集中在一段時間內,將其看完,也可以隔一段時間,待自己有所成長後再反過來回看,也別有一番風味。



不要把興趣變為一種強迫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受到各種輿論和教育的影響,認為做好一件事就必須要怎麼樣才可以做好,就像遇到一本你覺得極其優秀的書籍,你可能會期待將其發揮到最大作用,然後你就會開始產生壓力,是不是自己多讀幾遍,讀的慢一點,才能真正體會到書中的含義呢?其實不然,讀書是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強迫,世間本沒有什麼絕對的正確,不要受外界打擾,找到你最好最適合的狀態去做事即可。



不要過分追求結果


遇見喜歡的書,本身是一件十分幸福和喜悅的事情,因此,結果其實並不重要,知識曇花一現,最讓你感到欣喜和安慰的是在你讀書的過程中,你能夠從中找到共鳴和點撥,這才是你真正想從書中獲得的東西,而非要刻意的將書中的內容變得多麼的印象深刻。



所以,朋友,遇見一件喜歡的事情時,請盡情的享受你愛它的方式,而非外界認為你應該愛它的方式,希望能夠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