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132168821
传国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这个“传说”不是说传国玺在历史上不存在,而是在历史上出现过,但是到现在已经没有了,见不到了,成了传说。
据说传国玺是秦始皇时所造,传承至两汉、魏晋、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皇帝李从珂时,这个传国玺就再也没有了记载,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但凡朝代更替,传国玺的继承就成了开国皇帝们渴望得到的“神器”,因此也赋予了“君权神授”的政治意义。
传国玺上面写的是什么字
我列出两汉魏晋时期的记载:
《吴书》、《玉玺谱》、李贤注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应劭,皇甫谧:受命于天,既寿且康。
《晋阳秋》载冉魏大将军蒋幹送给东晋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徐广、《宋书·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综上,传国玺上的文字一共有4个版本,文字均有出入。
【此印是用鱼鸟篆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下面我来回顾一下传国玺的传承细节。
《玉玺谱》: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不与,以威逼之,乃出玺投地。玺上螭一角缺。及莽败,李松持玺诣宛上更始;更始败,玺入赤眉;刘盆子既败,以奉光武。
这段文字是出自《后汉书》李贤注文,李贤是唐朝人,史称章怀太子,这本《玉玺谱》的作者按照《旧唐书·经籍志》的记载来推测,应该是僧约贞。
因此,可以这么说,这段记载是唐朝人总结的“秦至东汉时期传国玺传承情况”。如今影视作品中对传国玺的解读,也大都依据这段记载。
【电视剧《新三国》中关于传国玺的剧情】
《玉玺谱》对传国玺文字的描述应该是继承于《吴书》的。
《吴书》:(孙)坚入雒,扫除汉宗庙,祠以太牢。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裴松之对这段记载有过自己的见解。
应氏《汉官》、皇甫《世纪》,其论六玺,文义皆符。汉宫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永昌”,二字为错,未知两家何者为得。
应氏就是东汉末年人应劭,皇甫 则是西晋名士皇甫谧,裴松之说,这两位记载的文字和《吴书》的内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其实,仔细想想,应该就是《吴书》的记载为正。
道理很简单,应劭和皇甫谧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传国玺啊!他们记载很可能是听来的。
特别是皇甫谧,他一辈子都没做过官,就坐在家里写书做学问,在这一点上,他还不如应劭,应劭多少还是在朝廷中呆过一段时间的。
应劭和孙坚都是汉末人物,孙坚是有明确记载,亲手拿过传国玺的人,随后他把玉玺交给了妻子吴夫人,其儿子孙策、孙权也应该是见过的。
再者,《吴书》是孙吴帝国的官修史书,记载自己家皇帝家里的这段经历,自然是有准数的,不会胡编乱造。
应劭是在东汉帝国朝廷中做过官的,他在乱世中担任泰山郡太守,因为没有帮曹操接到父亲曹嵩,导致曹嵩被陶谦的士兵谋害,他害怕曹操报复,于是投奔了袁绍,然后他在冀州安心写书,做学问。
在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县后,他把写成的书先给汉献帝,用来恢复汉朝威仪。
很可惜,不久后他就逝世了,汉献帝拿到传国玺大概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应劭如果写错了的话,死人也是不会修改的。
至于东晋人徐广和《晋阳秋》的记载,文字发生了更多的偏差,“既寿”变成了“皇帝”,这一点,笔者以为,汉末时的那枚传国玺已经遗失,东晋之后的传国玺已经发生了转换、改写,所以才造成记载不同。
说到底,传国玺的真正秘密,到现在永远成了一个谜了。
说点其他事
元后摔坏的是传国玺上一条龙的龙角,并非是传国玺的一角。
《玉玺谱》原文是:至汉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玺。乃出玺,投之於地,
玺上螭一角缺。《吴书》说孙坚从雒阳井中捞得的传国玺也是如此: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
这里的“螭”就是龙之九子之一。
现在很多人道听途说,没看过史书原文,误以为是传国玺缺了一角。例如在电视剧《新三国》里,小孙权就是这么说的。
曹丕加字。
据说,魏文帝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得到传国玺,还在传国玺背面肩上刻七个小字:大魏受汉传国玺。
秦汉时的传国玺很可能在西晋灭亡时遗失了。
这一点,可以从东晋之后的记载看出端倪来,因为八个字已经发生改变。
可见,当年刘聪攻入雒阳,灭亡西晋时,传国玺已经遗失,之后由“后赵→冉魏→东晋”传承的传国玺,文字已经变成“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可见这个传国玺已经不是秦汉时的那枚了。
有一说一谈历史,不偏不倚话苍生。
欢迎喜欢三国故事的朋友关注我。
浔阳咸鱼
传国玉玺上写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着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归,将会传之万世,永不衰竭。
青松5698
传国玉玺上写的内容,其实有两种说法,只是两种说法的差距并不大。下面详述之。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即皇帝的印章。系由秦始皇下令用蓝田玉所制,上面的字由秦相李斯所书。这方堪称天下第一印的印章,四周刻着龙的图案,正面是李斯所书的篆文,内容有两说,均为八个字。
一说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也是最主流的说法。
一说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
因两种说法中,均有受命于天或近似的说法,因而秦以后的历朝均以传国玉玺作为传国之宝,是天下归已的象征。著名的案例,比如东汉末年,孙坚偶然得到玉玺,到他儿子孙策起事时,手中无兵,于是把玉玺抵押给袁术,借得数千兵丁。而袁术得到玉玺,便以为真的可以做皇帝,结果败得很惨。
秦始皇所铸之玺传到宋朝时因战乱而失踪,此后虽有人声称再次找到,但都是假冒的。以后的皇帝只得另用黄金铸印。
聂作平
从秦朝开始才有玉玺,它的来历是:据说在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看见凤凰在青石上休息。自古就有“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说法,于是卞和就将青石献给楚厉王,经过玉工辩证为石头,卞和被判欺君之罪,被砍左腿。到了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玉结果还是被认为是石头,又被砍了右腿。到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着玉在荆山脚下痛哭,于是文王便派人来拿青石,经过这次鉴定后确定是宝石,于是经过玉工的雕琢成璧,即为“和氏璧”
几百年后,楚威王以和氏璧赏赐相国昭阳。又大概过了几十年,赵国太监以购买得和氏璧,赵惠王听说后就将璧占为己有。几十年后秦灭赵得了和氏璧。嬴政统一中国后,称为“始皇帝”,要选用天下无双的宝贝制成皇帝玉玺。于是当时的宰相李斯奉命以和氏璧作皇帝玉玺,嬴政想以此玉玺代代相传,就像秦国一样能二世,三世,千世万世的传下去,古称“传国玉玺”上面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
成人学历报考中心
可信。 #发财中国年# 这个算吗? 91 leewestwood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传国玉玺的事情,和氏璧传国玉玺绝非大家常规想象只有1.5厘米厚,而是整整有四寸厚,圆三点六寸,秉承先人天圆地方理念制成,上圆下方,古人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李斯制作传国玉玺发挥了极高的聪明才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皇权的来历和作用,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璧样式可参阅2017年5月陕西凤翔出土未制成玉璧,不可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推断先人的智慧,应站在古人当时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考虑,应该可以大致还原传国玉玺原貌。另外根据以上残璧情况,本人以为,现有成语半壁江山可以改为半璧江山了,史书中记载,自后唐得天下者手中无传国玉玺的,称为白板江山,相反手中有信物的称为半璧江山,即手中只有半块玉璧之意。欢迎大家与我进一步探讨。可惜我只有一半,寻另一半,求传播。
三亖堂
传国玉玺上写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着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归,将会传之万世,永不衰竭。后来传国玉玺成为封建王朝取得政权合法性的代表,得玉玺者,得天下。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的战火中遗失,再也不没有出现过了。传国玉玺的制作材料是和氏壁,王莽簒汉时,太后把玉玺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以黄金补之,故有金镶玉一说。
大秦铁鹰剑士
上面刻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是琅琊刻石上的拓印,叫做“鸟虫篆字”,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的字,那时候,秦始皇还没有死,应该比较可信。
其实,用和氏璧雕刻的传国玉玺,在秦始皇游洞庭湖时遇到大风大浪,秦始皇命人拿传国玉玺扔入洞庭湖以镇风浪。我认为,传国玉玺现在还应该在洞庭湖里,怎么能那么容易找到?那么后来怎么还有传国玉玺呢?这不很简单的事情吗?命李斯再刻一个就是了,随便找块玉,(灭了六国,宝玉有的是!)有一年差不多就可搞定。
为了证明皇帝是上天之子,已经把字刻在了和氏璧上了,(和氏璧是块宝玉,冬暖夏凉,冬似手炉,夏如寒冰,百步之内可避蚊蝇。是世间至宝。当年秦始皇灭了六国后,拿到和氏璧时,轻蔑的一笑:这就是老子当年要拿十五城和赵国换的石头啊。)所以,秦始皇要编制一个神话,什么洞庭湖君显灵、送还传国玉玺啦……无非是要圆谎,要不怎能体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呢?
如果想找到和氏璧刻的传国玉玺,那么有一办法:把洞庭湖水抽干,然后把里面的泥土晒干,然后,筛……
冷如铁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春秋时代楚国人卞和在荆山角下发现了它。秦始皇兵吞六国后:把和氏璧刻成传国玉玺。丞相李斯在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若干年以后王莽篡汉,王莽派弟弟王宪向当时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姑王正君索要传国玉玺。王正君把传国玉玺重重的摔在地上对自己的侄子说:给你们亡国玉玺!结果传国玉玺被摔掉一个角。王莽令人镶了一个角。时间飞逝:到了五代残唐时代。后唐末代皇帝李从苛亡国交传国玉玺。李从苛自杀寻国,自此传国玉玺下落不明。有人说李从苛抱着传国玉玺玉人具焚了。也有人说传国玉玺被李从苛派人藏起来了。反正从那以后就没有人见到过王莽金镶玉的那个传国玉玺。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传国玉玺不但自己死了,还连累得家人一起死。这样的历史事件数不胜数。看来财宝招杀身之祸,美女是亡国之物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个中国人30019752
我们通常所说的传国玉玺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传国玉玺,刻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由秦始皇选定,李斯撰写。
自秦立国以来,传国玉玺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备受世人瞩目,在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传国玉玺三次下落不明,也堪称传奇。
第一次失踪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李从柯抱玺自焚,从此玉玺下落不明,直到北宋哲宗年间,有人当街叫卖玉玺,后被朝廷买入,鉴定为真品,也有人认为是弄虚作假,鱼目混珠。
第二次失踪是靖康之变后,北宋徽钦二帝被金兵北掠,传国玉玺下落不明,直到元朝时,又重现于世。但权相伯颜后收缴前代玉玺,通通磨平赠予大臣,有人怀疑传国玉玺也在其中。
第三次是在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北伐元顺帝,元顺帝携玉玺遁入漠北,从此失踪,也成为朱元璋一大心病。直到明末时,多尔衮远征蒙古林丹汗缴获玉玺,皇太极大喜过望,随即改金为清,去汗称帝,后来经乾隆皇帝鉴定为赝品,乾隆是肯定不敢污蔑祖先的,所以此方玉玺定为赝品。
直到今天,传国玉玺在历经数次丢失又数次重现后,又杳无音信,再度成为历史之谜。
提笔仗剑聊历史
国玉玺上写了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着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归,将会传之万世,永不衰竭。后来传国玉玺成为封建王朝取得政权合法性的代表,得玉玺者,得天下。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的战火中遗失,再也不没有出现过了。传国玉玺的制作材料是和氏壁,王莽簒汉时,太后把玉玺摔坏了一个角,王莽以黄金补之,故有金镶玉一说。
创建于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