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客上市首日漲幅超40% 宣亞國際窘境未解

7月12日,映客(03700.HK)實現獨立上市,首日漲幅超過40%。在一家財富論壇上,有股民在7月11日發帖稱映客的上市也許會對宣亞國際(300612.ZS)的股票有所拉昇,但是現實並未發生。

映客上市首日涨幅超40% 宣亚国际窘境未解

《中國經營報》記者獨家注意到,2017年,這場被外界質疑為“借殼”的事件終止後,映客通過轉戰港股實現上市,宣亞國際則始終再難復往日輝煌。

2017年4月10日,即宣亞國際停牌前夕,宣亞國際收盤價為66.33元,公司總市值為72億元,市盈率151.86倍。復牌之後,第七個交易日,其收盤價為36.8元/股,總市值接近腰斬。

宣亞國際在7月13日的收盤價為24.20元/股,並在20多元的範圍徘徊多月。

本報記者注意到,宣亞國際近6個月上龍虎榜28次,成為龍虎榜常客,市盈率則高達300多倍。

隨著收購終止,宣亞國際不再佔據輿論席位。但在國家嚴防借殼下,我們該如何客觀地思考這一2017年資本市場大事件?又能為市場留下些什麼?

股價跌途

簡單回顧2017年9月宣亞國際發佈的收購草案,宣亞國際擬以約28.95億元現金收購映客6位創始人共計約48.25%的股權,但是收購資金大頭來自於映客。市場質疑為映客借殼上市,深交所向宣亞國際發去問詢函。同年12月15日,宣亞國際發公告表示收購自動終止。

收購終止後,宣亞國際證券部工作人員曾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這個過程很漫長,可能中間的一些環境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在和交易對方協調一致之後簽署了終止協議。”

映客上市首日涨幅超40% 宣亚国际窘境未解

對於映客來說,這次失敗意味著推遲了資本化的進程。而宣亞國際在連續8個月時間停牌之後,不得不復牌。

宣亞國際成立於2007年1月19日,2017年2月中旬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到4月11日公告稱由於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而開始停牌時,上市不到兩個月。

2017年12月18日復牌後,宣亞國際連續四天跌停,從復牌前的100元/股跌至43.52元/股。復牌後第五個交易日跌停板打開但仍整體下跌,第六個交易日繼續下挫,在復牌後第七個交易日才有所回升,收盤價為36.80元/股,市值僅39.7億元。

其中也發生過一件試圖“力挽狂瀾”之事。

2017年12月20日晚間,宣亞國際公告稱,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張秀兵計劃自2017年12月21日起12個月內(2017年12月21至2018年12月20日),以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增持宣亞國際股份,增持數量在100萬股到216萬股之間,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為0.926%~2%。,但是,此事並未妨礙股價“堅守”跌停板。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在這大半年中,宣亞國際曾在1月12日宣佈控股股東進行部分股份質押後,股價從1月12日至1月19日持續上升, 1月12日以23.47元/股開盤,1月19日最高價報33.51元/股,最後小幅回落,以30.26元/股收盤。宣亞國際因進軍區塊鏈業務而被劃為“區塊鏈概念股”,在7月10日經歷過漲停。

宣亞國際異常波動情況較多,近6個月上龍虎榜達到28次,成為常客。宣亞國際發佈過5份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

宣亞國際的市盈率也經歷了上升。在復牌後的第七個交易日時,其市盈率尚為84.25倍,當前大致在300~310倍之間。

資深金融分析專家丁會仁對本報記者表示到達這個市盈率級別,一般情況下相當於“已經偏離了價值的軌道,只能說賭運氣”。

對比同類型公司,根據東方財富網顯示的7月13日收盤後數據,同屬文化傳媒板塊的藍色光標(300058.SZ)市盈率為19.20倍,近6個月上龍虎榜4次;當代明誠(600136.SH)市盈率為28.56倍,近6個月上榜1次;唐德影視(300426.SZ)的市盈率為52.86倍,近6個月上榜3次;風語築(603466.SH)的市盈率為27.82倍,近6個月來進入龍虎榜1次,因重大資產重組而停牌的華揚聯眾(603825.SH)的市盈率為328.49倍,與宣亞國際同處300餘倍之列。對於市盈率情況,宣亞國際證券部工作人員以8月8日將披露半年報為由未做回覆。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排除宣亞國際的股價走勢與團隊經營、股市行情欠佳、中美貿易戰持續動盪等因素有關。

淨利潤預計下跌

7月12日,宣亞國際發佈半年報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1~6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0萬至800萬元之間,比上年同期下降70.61%~98.16%。變動主要是受項目收入減少和項目毛利率降低的影響。預計報告期內非經常性損益對淨利潤的影響約為353萬元。傳媒行業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為9.82%。

根據宣亞國際在2018年4月份首次發佈的年報,宣亞國際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總計為6.18億元,即宣亞國際2017年的總資產,比2016年的3.175億元增加了3.011億元。而宣亞國際應收賬款原值為2.61億元,壞賬準備為467萬元。

從利潤表來看,公司仍在賺錢。2017年宣亞國際營收為5.045億元,比上期的4.674億元上漲。2017年營業利潤為1.009億元,2016年為8206萬元。2017年淨利潤為8192萬元,2016年為5919萬元。

宣亞國際的產品分類主要為數據營銷和傳統營銷,近兩年中,有加重數據營銷的勢頭。根據客戶行業屬性,汽車行業營銷收入比例下降,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收入比例有所提升。

2016年12月31日,傳統營銷、數據營銷收入分別為2.34億元、2.33億元。按照細分行業來看,主要分散在汽車、互聯網及信息技術、製造業中。汽車以2.97億元佔據63.63%的收入。其中,來自互聯網及信息技術行業的收入為6396.83萬元,佔據13.68%的收入。製造業以4207.94萬元佔據9%的收入。

2017年12月31日,傳統營銷、數據營銷收入分別為2.31億元、2.73億元。汽車以2.40億元收入佔據47.60%的收入,互聯網及信息技術以1.15億元的收入佔據22.74%的收入比例,製造業以5782.66萬元佔據11.46%收入比例。

在業務上,稍顯意外的是,作為一家整合營銷公司,宣亞國際對AI、區塊鏈等新業態有所關注:購買了視頻AI技術公司周同科技3%的股權,聯合鏈極科技共同設立宣亞國際區塊鏈實驗室。宣亞國際董事長兼CEO張秀兵表示,宣亞有智慧營銷戰略,以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技術驅動的智慧營銷將是下一個十年營銷領域最重要的革命性趨勢。

對於整合營銷如何與區塊鏈業務產生結合,宣亞國際證券部工作人員對本報記者回復表示,以公告為準。

損失幾何?

應該如何合理看待原定的收購事件留給宣亞國際的影響?

本報記者從與映客相關人士處獲得的信息是,此事延誤了映客的上市時間。不過,對於宣亞國際的後續影響,幾乎均避免提及。

有投資人在2017年12月份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提到,損失最大的當然是上市公司。

2017年年報顯示,宣亞國際在商譽上沒有損失。

大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權認為,對於宣亞國際來說,收購映客,是宣亞國際在認為有重大機遇的前提下而為之。

“一個接觸傳統市場,一個進入新的市場。”楊權認為,宣亞國際做此收購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把傳統業務進行互聯網化升級,雙方業務可以打造成為上下游關係。對於這類縱向整合,若執行順利,對於宣亞國際來說,可迅速轉型成功,甚至形成生態圈;不順,就可能給管理與運作帶來麻煩。

宣亞國際與映客當前已經成為兩個獨立的上市實體,宣亞國際是映客的業務合作方與少數股權持有方。

據悉,宣亞國際承接映客的公關業務,且映客成立了合資公司專門對接映客的廣告業務。當前映客市值為97億港元,招股書披露,宣亞國際持有映客股份不到1%,股權回報約1億港元,與因這場收購事件而損失的市值難以比較。

不過,丁會仁認為:“A股估值本身就高,港股估值不高,不能從數據上硬相加,A股的殼值錢。”

2016年9月,證監會發布了《關於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的決定》,對創業板借殼行為作出了更細化的規定;並堅持兜底條款,以應對更加複雜的規避借殼的交易方案出現。業內認為這是“史上最嚴借殼新規”,更加體現出“實質重於形式”原則;2017年年初,趙薇高槓杆收購萬家文化之事引起監管關注;以及映客的明星項目身份與精巧的重組草案很難不在輿論中放大這場事件。對於宣亞國際來說,此事在著手時,就已經埋下了諸多不利因素。

該以何種視角看待宣亞國際處境,箇中體悟如何,只有當事人知道。但這一事件留下的影響也許該被市場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