晞擇
在楊振寧之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中,其實的確沒有做出深遠影響和巨大貢獻的理論物理大師了!
根據同樣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大物理學家,丁肇中所說,21世紀三大物理發現為:相對論、量子力學和規範場論。在楊振寧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這三個方面雖然也有發現。但是,只不過是對愛因斯坦相對論;玻爾、狄拉克、愛因斯坦、薛定諤等人量子力學;楊振寧、米爾斯等人規範場論這三方面的修修補補!實際上根本沒有突破性的進展。起碼現在還沒有誰創造性提出新的劃時代的新理論。
這方面就像足球界一樣,你問貝利、馬拉多納之後有沒有深遠影響世界足壇的球星。答案也是沒有!畢竟羅納爾多、齊達內、梅西、C羅都不是能夠和貝利、馬拉多納那樣完全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將自己所在球隊帶向世界之巔的人物。比如羅納爾多、齊達內之所以能夠獲得世界盃,其實和巴西、法國隊的主帥及隊友的極高水準有密切關係。而梅西和C羅雖然在俱樂部榮譽滿身,但是已到職業末期,仍然沒有獲得世界盃!
總之,不僅是科研界還是體育界,現在都進入團隊協作的時代!個人英雄越來越少,但是媒體越來越發達,因而會出現很多所謂的“劃時代大家”。實際上遠遠不能和先賢相比!
地震博士
楊振寧與李政道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在此之後,同樣湧現出許多物理學大家,對物理發展做出深遠的影響和突出的貢獻。
列夫·朗道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是前蘇聯著名的物理學家,他最為出名的理論就是凝聚態物理學,他也是這門學科的奠基人。除此之外,他在理論物理中多個領域都做出極為突出的貢獻。
由於他對凝聚態物質提出的開創性理論(尤其是針對液氮的理論),使得他於196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1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約翰內斯·延森與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196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約翰內斯·延森與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以表彰他們劃時代的發現,即原子核的殼層結構。原子核的殼層結構對後代的影響有多深遠,想必我不用敘述(詳見初中課本)。值得一提的是,瑪麗亞·格佩特-梅耶是繼居里夫人之後第二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加博爾·德奈什
加博爾·德奈什,英國籍匈牙利裔猶太人物理學家,全息照相的發明者、發展者,時至今日,VR技術等都和全息技術息息相關,也因為此工作,加博爾·德奈什獲得197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克勞斯·馮·克利青
克勞斯·馮·克利青,德國物理學家,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者,也是健在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1985年)。
他的貢獻非常巨大,時至今日,我們所說的電阻單位:歐姆,就是根據其的發現:量子霍爾效應制定的。
馬丁·佩爾
馬丁·路易斯·佩爾(1927年6月24日-2014年9月30日),美國物理學家,他的主要貢獻是發現Τ子,即帶負電荷、自旋½的基本粒子,同時其也在輕子物理學領域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因此獲得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 輕子
結論
個人感覺,現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更加偏向工程類,如: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貢獻為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二維石墨烯材料的貢獻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日本科學家,因其在高效率LED方面的研究
儘管如此,這也仍然沒有脫離物理的範疇,世間一切都是“物”,其中的運行規則就是“理”,這裡的每一項都值得我們去細細研究。
Ely22
當然有,而且很多。楊振寧先生是1957年獲獎的,在1957年之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論物理大師們,基本是建立量子力學的那一批理論物理大師,按楊振寧先生自己的話說是“挖金礦時代”。在1957年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理論物理大師們,大多屬於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那一批,用楊先生的話說是“挖銀礦時代”,其中楊振寧先生屬於挖銀礦的先驅者之一。現在嘛,按他的話說屬於“挖銅礦時代”了。
在1957年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挖銀礦”理論物理大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位為:
1、朗道,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蘇聯理論物理學之父,突出的貢獻不在標準模型,而在於凝聚態理論,可以說開創了這門學科的半壁江山,關於朗道的資料很多,請自行查閱。
2、費曼,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費曼是物理學界頭號男神,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者,量子力學第三種形式“路徑積分”的創始人。關於費曼的故事更多,不再累述。
3、施溫格,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量子電動力學的建立者,CPT定理完成者,對路徑積分也有重要貢獻,費曼一生的對手,除了長得沒費曼帥,其它方面不亞於費曼。
4、漢斯.貝特,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恆星聚變模型提出者。曼哈頓計劃理論部門負責人。
5、蓋爾曼,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SU(3)對稱性和夸克模型的提出者,對量子場論很多基礎方面都有突出貢獻。
6、巴丁,1956年和1972年兩次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中1972年得獎的原因是和Copper和Schrieffer一起完成了解釋超導原理的BCS理論。
7、溫伯格,薩拉姆,格拉肖,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電弱統一模型提出者,對超出標準模型的物理也有重要貢獻,如格拉肖的SU(5),溫伯格的technicolor等。
8、菲利普·安德森,197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凝聚態物理學大師,代表性工作太多,不一一列舉了,如果關於高溫超導原理的工作經過證實,還值一次諾獎。
9、肯·威爾遜,198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有效場論和“重整化群”的完成者,量子場論的“終結者”,貢獻的重要性大於名氣。
10、特·霍夫特,199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完成了電弱統一理論的重整化,提出了全息原理。
此外,還有格羅斯,維爾茲克完成的量子色動力學(20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格羅貝爾的相干態理論(20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這些工作都對物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九維空間
楊振寧是因為和李政道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恆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老先生今年已經96歲高齡,在他獲得諾貝爾獎之後,其實還有很多優秀的理論工作做出。後面諾獎裡面的理論工作也有很多。
我們回顧20世紀的物理學發展史,其實是一個物理學蓬勃發展的年代。各種突出性的理論和實驗工作噴湧而出,如果將20世紀和21世紀做對比的話,20世紀是物理學一個飛速發展的年代,而21世紀是物理學在發展的基礎上漸趨成熟的年代。
首先讓我們來盤點一些楊振寧之後的優秀的理論工作者(這裡僅列舉獲得諾獎的物理學家,包含各個物理學領域):
1962年,朗道,解釋了液氦超流;
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溫格、費因曼(美國),創建了量子電動力學;
1969年,蓋爾曼,提出了夸克的概念;
1972年,巴丁、庫伯、施裡弗,超導的BCS理論;
-
1977年,安德森、範弗萊克、莫特,磁性和無序電子體系的研究;
1979年,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統一了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
2008年,南部陽一郎、小林誠、益川敏英,亞原子尺度的自發對稱破缺;
2013年,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粒子;
2016年,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拓撲相變。
如果你稍微對物理學的發展史有一個認識,上面提到的很多成果都應該聽過。所以將20世紀看做是物理學的一個極盛時期一點也不誇張。以致於出現了像第五屆索爾維會議那樣大師雲集的場面,以致於出現了愛因斯坦和玻爾兩位大師的世紀性論戰,以致於出現了現在仍然非常著名的美國物理學會的三月會議。
未來還會出現像20世紀那樣物理學家激烈論戰,討論物理學本質的場景嗎?還會出現那樣大師雲集的傳奇嗎?
我只能說,期盼會,但不一定會。
量子驛站
自諾獎頒獎以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共有五位,但他們都不是中國籍華人,都是美籍華人。他們的獲獎成就介紹如下 :
(1),李政道 :1957年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是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是他首先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這一概念的,並首先進行了研究,在1956年的時候,他告訴了楊振寧,受到楊振寧的激烈反對,最後李政道說服了楊振寧,認同了宇稱不守恆,楊振寧也參與了研究,二人共同開展研究工作,並由李政道執筆,二人共同發表了論文《在弱相互用下宇稱是不守恆的》,此論文在1957年獲得諾爾貝爾物理學獎。論文的簽名,獲獎通知上的名字,當時媒體報導,都是李政道在前,楊振寧在後的。李政道在獲諾獎中是起主要作用的,沒有李政道,楊振寧根本得不了諾獎。可是,後來在瑞典領獎的時候,楊突然提出,讓楊的夫人杜致禮走在最前,由國王陪同,楊走第二,由王后陪同,後面是李政道夫婦,理由是他倆年長几歲,當時就遭到李政道的堅決反對,但楊向李的夫人求情,為顧全大局,怕鬧出笑話,李政道被迫同意了。不過,他從此看出楊的為人,李政道宣佈,以後不再與楊振寧合作。
(2),楊振寧 :物理學家,1957年與李政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3),丁肇中 :因他發現了新的基本粒子一一J粒子,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獨自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祖籍山東日照,1948年舉家遷往臺灣,他由臺赴美深造並獲獎。
(4),朱棣文 : 1997年,他與一位美國科學家和一位法國科學家,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祖籍江蘇,出生於美國。一直在美國貝爾實驗室搞研究,貝爾實驗室被稱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搖籃。
(5),崔琦 :1998年與一位德國科學家,因在量子物理學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該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祖籍河南,後到香港上學,赴美深造獲獎。
單就獲諾獎的成就來說,楊振寧的成就不是太大,諾獎以外的成就,每人都很多,就是一般的科學家,一生中誰沒幾項突出貢獻?但是與世界頂尖科學家相比,還是沒法相提並論的。
淇水東岸
楊振寧純屬拉圾人物,年輕時有錢便是娘,孝順美國爹,到無用之時,古稀之年回國,找了一個孫女做老婆,純屬騙子,品行沒有老百姓高,中國的強大跟他一點關係沒有,沒有他殲20照常成功,航母照樣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