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化更要「種」文化

近年來,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鄉鎮農村大院都興建起了文化活動站點。同時,各種“送文化下基層”活動也不斷開展。作為一名舞蹈表演者,我也常深入全國基層進行演出、調研。群眾對我們送來的藝術表演非常喜愛,有群眾對我們說,“恨不得讓所有的演員常駐常演”。這說明廣大基層群眾都渴望擁有專業的文藝骨幹給他們提供長期的文化服務,也說明基層的文化站、文化文藝骨幹難以滿足老百姓對文化文藝活動的需要。

在演出、調研中,這樣的現象不少。到農村的農家大院,農民自發組織了秧歌隊,農閒時扭大秧歌,擺個小錄音機就扭起來,也沒有老師指導。“能不能給我們安排些老師輔導輔導,或者辦個相應的培訓班”,到基層文化站,基層文藝骨幹經常發出這樣的呼聲。

可見,送文化更得“種”文化。送文化只是形成了一種“局部營養”,不足以影響到基層固有文化生活的傳統方式。更何況,有些流於形式的“送文化”與基層老百姓長期形成的文化生態根本不“接軌”。

所以,“種”文化很重要。怎麼種?就是要培養好能夠帶動基層開展文化文藝活動的骨幹。這些文藝骨幹,就是基層文化文藝活動的“造血者”。他們來自基層,服務基層,代表著基層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然而,現狀呢?許多農村文化館(站)隊伍老化,多數是維持日常管理,活動的組織者或文藝輔導員絕大部分都是沒有專業基礎知識的群眾愛好者,專業水平不高,難以承擔指導工作。而一些文藝骨幹又不能長期紮根基層,基層文化面臨短暫的活躍和長期人才匱乏的局面。

同時,基層文藝骨幹所接受的培訓工作力度不夠。據相關部門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調研發現,很多地區並沒有穩定的培訓師資隊伍,有的地區雖然培訓次數不少,但培訓質量不高,往往是專項業務工作培訓多、系統綜合培訓少。

那麼,該如何培養好基層的文藝骨幹呢?

我覺得,首先得在制度上推進,建立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對地方文化工作人員的相關業務能力培訓,增加學習進修的機會,建設完善考評體系,逐步實行基層文化從業人員職業資格制度,並提高他們的社會待遇。

其次,加強基層文藝骨幹人才的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培訓。針對基層群眾的文化需求,有重點、有側重地通過各地文化館、文化站舉辦多門類、多層次的符合群眾需求、適應地域特點的各類基層文藝骨幹專業培訓班,對基層文化輔導員進行針對性的輔導。

再次,壯大來自民間的文化輔導員隊伍。他們是普通基層群眾,瞭解基層百姓的需求,他們對專業技術提升的渴望更迫切。讓更多的農民文藝骨幹有機會參與文化輔導員培訓,給他們創造進入更高層次的師範學校或是培訓機構學習進修的機會,從而更好地推動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部門可以與相關教育機構聯合,可委託高等院校和具備資質的社會培訓機構參與基層文化隊伍培訓。

最後,政府應鼓勵建立文藝志願者協會等專業管理組織,在實踐活動中選拔、匯聚優秀的社會青年和文藝志願者,讓他們走進基層,一方面挖掘基層文化藝術,一方面培養基層的藝術骨幹。

這方面工作,我也嘗試了,感覺效果不錯。作為文聯的項目,我在社區開展百姓健康舞活動,從起初有50個學員,如今發展到2000多個舞蹈骨幹,已經由市區到縣到村,逐步往下培養。

另外,還可建立覆蓋城鄉的遠程網絡培訓體系。這樣就可以建立系統化的文化隊伍遠程培訓教育課程,讓更多的基層文化培訓工作通過資源的共享來實現。所以,加快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迫在眉睫。

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基層民眾文化卻是“根”和“魂”的基礎。基層文化,需要用自身的血脈來打造,政府需培養好基層文化活動的“造血者”,從而煥發出基層文化的勃勃生機。

(潘 躍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