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4月16日,生態環境部正式掛牌。

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未來三年,生態環境部將打七場標誌性的重大戰役,包括:打贏藍天保衛戰,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並確保三年時間明顯見效。到2020年,使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本期,我們一起來看看即將大變的7大環保領域——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打贏藍天保衛戰

目前,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已經進入攻堅階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揮發性有機物等大氣汙染物的排放仍然處於高位,多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仍然超標。根據“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到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要超過80%,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要累計下降18%。

從要加快解決燃煤汙染問題到要全面推進汙染源治理,從要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到要有效應對重汙染天氣再到要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每一個要求和做法都透露著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決心。

要解決現階段大氣汙染問題,亟須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力度等方式來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以滿足綠色發展對低成本清潔燃料等的需求。

而強化機動車尾氣治理,直指與日俱增的汽車數量,採用包括以加快淘汰老舊機動車、鼓勵使用清潔能源汽車、推廣使用國六標準燃油等實招更顯細緻。

至於嚴格環境執法和督查問責,特別是對空氣質量惡化、應對不力的要求嚴格問責,這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以高壓的態勢敦促確保大氣治理取得實效。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

從2013年“大氣十條”提出要淘汰黃標車、老舊車,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專項治理”,再到此次提出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柴油貨車汙染治理”頻頻出現在頂層設計中。

為什麼要對柴油貨車進行汙染治理?原來,柴油中的多環芳烴含量會直接影響顆粒物排放,多環芳烴越高,柴油燃燒排放的顆粒物數量也越多。多環芳烴是強致癌物,這使得排放汙染物的毒性也越大,因此降低柴油中的多環芳烴含量對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有重要意義。

為打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各地應加快推進實施機動車國Ⅵ排放標準,特別是京津冀及周邊城市、長三角、汾渭平原等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結合相關技術,通過區域限行、市場引導等方法,推進老舊和高排放車輛的淘汰更新,特別是公交、環衛、郵政、物流等行業。

同時,加強對柴油車生產企業和終端市場的監管是未來工作的重點,要從源頭杜絕假國Ⅳ、假國Ⅴ產品流入市場,鼓勵先進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推動整個柴油車市場向清潔化發展。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

今日起,生態環境部聯合住建部將於5月初啟動2018年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範圍涉及36個重點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及全國其他部分地級市。

據悉,消除水體黑臭的判定條件包括:一是公眾滿意,公眾評議結果滿意度高於90%;二是水質合格,水質監測結果符合《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關於基本消除水體黑臭的指標要求;三是控源截汙,沿河汙水收集體系基本建成並有效運行;四是垃圾清理,沿河垃圾收集、轉運及處理措施有效落實。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渤海綜合治理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半封閉性內海,海水交換和自淨能力差,海洋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工業開發、陸源汙染、漁業透支等因素,環渤海地區水域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凸顯。

因此,目前亟需加快渤海環境保護區域立法,完善綜合整治機制;實施汙染物總量控制,制定渤海汙染物總量指標及各省(市)陸地減排指標;建立渤海環境保護聯防聯控機制,嚴控陸源汙染;加大執法力度,開展異地、聯合執法;嚴格按照生態紅線管海、用海,建立生態補償和修復制度。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長江保護修復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

為此,需要不斷有效推進“六大保護機制”,加快形成共抓、共管、共享的長江大保護格局:以全面貫徹落實河湖長製為核心,落實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損害生態環境終身追責;推進長江流域保護工作定期會商、信息共享、聯合監測、聯合執法、應急聯動;建立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大力推廣PPP模式;推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市域內各區長江斷面水質進行嚴格的常態化、信息化監測,年終真兌現、真獎罰;加快制定形成較為完備的地方涉水法規體系,對汙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零容忍”;加強環境信息公開,鼓勵市民、環保志願者、社會組織等參與長江大保護工作。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水源地保護

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已納入全面打響汙染防治“七大攻堅戰”之一。

目前,一些地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不清、邊界不明、違法問題多見,環境風險隱患突出。據初步調查,各省份普遍存在大量水源地違法違規問題。很多水源地內存在工業企業、交通碼頭或者排汙口,甚至一些企業、碼頭和取水口多年共存,風險隱患突出;還有一些水源保護區劃定不合理,保護範圍涵蓋整個縣城或城鎮,涉及大量居民村落、建築項目,保護制度沒有落實到位。

1996年,我國修訂出臺《水汙染防治法》,明確規定地方政府要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水汙染防治法》在2008年和2017年經過兩次修訂,設立了水源地環境保護專章,要求地方政府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必須劃定保護區並設立界標和警示標誌,規定“在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汙口”“禁止在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禁止在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汙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汙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農業農村汙染治理攻堅戰

農業農村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突出問題,擺在我們面前。2015年,農業部提出並打響了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攻堅戰,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

“一控”,即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確保農業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達到0.55;

“兩減”,即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確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0%以上,肥料、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全國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

“三基本”,即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大力推進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確保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7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農膜回收率達80%以上。農業面源汙染監測網絡常態化、制度化運行,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模式和運行機制基本建立,農業資源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提高,農業生態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生態環境部揭牌後,即將大變的這7大領域怎麼辦?

—— END ——

墨泉生態建設

讓世界因我們更美麗!

生態修復 | 農旅開發 | 規劃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