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根據布穀新金融等媒體報道,在距離網貸登記備案不足3個月的時間節點,監管部門緊急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暫停發放網貸備案登記細則(正文及徵求意見稿),網貸備案工作可能因此而延期,甚至延期相當之久。
目前,已有省級金融辦接到通知,證實P2P網貸驗收備案將延期,備案核心是“嚴控標準、把握節奏、步調一致”,配合正在佈局的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工作的調整。因此廣大投資人期待的備案落地可能需要再等一段時間。
上週,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發的29號文措辭之嚴厲,在近年出臺的多項網貸監管文件中也很罕見,由此也可見最高監管當局對於各地監管部門及相關平臺的整改工作的態度。
科技金融在線從某網貸平臺處獲悉,當地監管部門於今天下午召集轄區內所有P2P網貸平臺就網貸風險整治整改驗收工作召開了通氣會。會議文件顯示,當地網貸備案需全部滿足260項基本整改驗收要求,同時,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相關負責人在會上口頭傳達了一條全新的備案要求:不管存量資產、存量業務是否違規,一律清零,否則不予備案。
網貸監管辦法和此前所有的整治整改文件主要是對網貸從業機構的經營行為進行規範,並未設定過高的門檻,而當地金融監管部門的這項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網貸平臺的股東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去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從側面反映了當地監管部門的監管思路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從偏重行為監管轉變為偏重資質監管,從當前的“備案制”向“牌照制”發生偏移,網貸備案形勢不容樂觀。
同時,監管部門沒有能力也沒有條件去對網貸行業的所有業務進行逐一甄別,監管成本過高。所以,不管是一刀切本身,還是一刀切直接導致的縮減機構數量,都是監管部門比較歡迎的監管方式。與其一放就亂,不如一管就緊。
再結合今天突然傳出的各地“備案延期”的消息來看,有分析人士指出,全國金融監管的大環境正在發生變化:一是嚴監管是趨勢;二是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部分審批權限被上收,多頭監管將轉變為垂直管理為主、條塊有機結合的監管模式;三是融資租賃、小貸、典當、擔保等類金融、準金融業態將被逐步納入金融監管體系,監管套利空間將越來越小。在全國金融行業監管收緊的大環境下,網貸行業不可能獨善其身。
目前來看,據第三方統計,截至2018年4月9日,全國範圍內至少有1551家P2P網貸平臺仍在正常運營,廣東、北京、上海和浙江四省(直轄市)備案任務最為“嚴峻”,廣東正常運營平臺331家,其中深圳市227家;北京、上海和浙江分佈有278家、217家和202家;四地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合計佔全國總量的66.3%。 按照目前的進度, 4月底前全國各地均完成轄區內主要網貸機構的備案工作比較困難。
另一組數據側面說明P2P網貸備案工作可能“尚需時日”,2016年8月銀監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第六條規定,“開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的機構,應當在經營範圍中實質明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變更經營範圍作為備案的必要措施之一,目前各地網貸機構進度不一。
據第三方統計,截至2018年4月9日,全國至少有945家公司在經營範圍(或公司名稱,下同)中登記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的字樣,但呈現出明顯的地域不均衡性,福建省497家公司在經營範圍中登記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但作為網貸大省的廣東、上海、北京和浙江變更經營範圍的公司僅分別有4家、0家、0家和93家。
對於備案延期,幾家業內體量大、口碑好的網貸平臺負責人表示“喜憂參半”。喜的是可以放緩整改步伐,憂的是因為拖得時間很長,正常的新增業務無法開展,遲遲無法迴歸正常狀態。
閱讀更多 科技金融在線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