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lk
有规则的擂台赛由于场地受限,武术中的闪展腾挪是无法发挥出来的,所以首先要明白武术散打必须要适应擂台赛规则。虽然是散打能体现武术的部分技击术而非是全部。武术的真正技击术在于闪中有击,击中有闪,所以散打之前叫散手,散手之前叫闪打。
感悟1394885
大实话:如果是实战,那么不护头的结果就是直接被KO。
说到这个自由搏击不护头,那表演最深入人心的就是一龙龙哥了。曾经在武林风的擂台上,一龙多次向观众展示了少林功夫的不可思议,金钟罩,铁布衫对于龙哥来说都不在话下,甚至在和日本知名拳王的擂台对决上都门户大开,不护头,不护裆,任由对方进攻。
不过,这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也就看看,然后会心一笑过去就行了,可千万不要当真。如果你认为所谓的中国功夫有多厉害,自认为学了几招就多牛了,自认为真的存在什么金钟罩铁布衫之类的东西,那基本就金庸古龙看多了。我可以这么说,武术不护头是为了表演,搏击不护头那就是找死。
这里需要再普及一下,一龙在武林风所打的比赛是商业表演赛,根本没有任何实战参考意义,说难听一点,别说龙哥让日本某位拳王直接往头部重击几下了,就换作是我这么一个从来没练过武术的人,他敢让我往他头上给几拳,然后不用我承担任何责任他还不倒下的话,那么我也认他是条汉子。并且,你会发现龙哥除了武林风,几乎没有出现过在任何其它拳击擂台上。说难听一点,如果真的有金钟罩铁布衫的话,抗日战争根本用不着八年!
然后咱们再来说一下为什么搏击比赛中要护头,这主要就是因为头部是人最脆弱的地方。稍微受一点撞击基本就是轻微脑震荡了,更不用说让人家职业选手重击几下了。如果不幸被对方打到,基本就是被直接打懵圈,甚至极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在比赛中有些人被打到了,也没有多严重,其实不然。一方面来说这些人是经常训练的,另一方面来说,大多数时候真的也是在忍。毕竟,人家可是指望打拳赚钱的,怎么能轻易倒下呢?
所以,最后也是告诫大家,如果真的想学一些东西防身的话,那最好还是学自由搏击,武术这些就不要去学了,学个几年纯属浪费时间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大实话
这话问的挺好,以前有人总说我是“传武黑”,因为那是局限在擂台搏击层面,今天我就站在很公正的立场,回答一下这个比较实在的问题吧:
拳击、搏击为何要护头?那是因为比赛性质决定,在几米见方的擂台上,对方攻击的就是你的头部,目标明确且直接,不保护就等于马上被KO;
武术为何不护?那是因为武术起源不同,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保家卫国进程中,人们为了保持自身安全、快速歼灭对手,从而衍生出各种自卫拳术,包括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器械。
武术衍生的环境,要么是集团冲锋、要么是局部战斗、要么是小组奔袭,都是人海战术,战斗场面都是大开大合,目的是消灭你的有生力量,你的全身都是对方攻击目标,这跟拳击、搏击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这就导致了传武与现代搏击的不同之处,以前网上将传武与现代搏击比来比去,吵闹的不可开交,大家其实都忘记一个核心:你们打算将双方设定在哪种环境下比试?
如果在擂台上,按照现代搏击规则比,传武运动员比被秒;
如果拿古代士兵跟现代搏击选手比攻城掠地,那估计搏击选手的心是凉凉的!因为“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更别说弓箭、长矛、火炮、滚木擂石了,你若是攻打到对方城下,三军将士摆开格斗姿势等着对方出来光膀子打架,我相信对方一阵箭雨就把你变成刺猬……
所以,起源环境造就各种技击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就这么简单。
喜欢俺滴回答,那就关注一个呗😄
普了次法
不请自来客。
武术不护头,有的拳种确实是在套路的练习上给人的感觉是对头部防护很少甚至一点也无。那只是练习的套路删减过分了。
传统拳术对于“中线”这个东西防护的严密。
那是老祖宗根据多少年的实战总结出来的经验。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肾肋并当心,上避下迎皆封严,脑后一击要真魂。
其实颈部,两腮,太阳穴,后脑这些部位也都是打击的要害部位,怎么可以不打,既然要打,如何不防。
传统拳术为了防护敌人对于头部攻击比较显著的招式有猫洗脸,虎抱头。就是看人练的如何了。
擂台上搏击有规定,不可以击打对手的要害和颈部、裆部,导致了一种护头护肋的风格。
不能说传武里没有。只能说练拳的人没下功夫。
祝身安体泰福寿安康。
紫云观涛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绝对难倒绝大部分老拳师。
其实不护头是传统武术的通病。他们对护头根本没有概念,甚至连最基本的收下巴都没有概念。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也很简单,说到底还是实战少。对自己的防守反应盲目自信,总觉得对方打不进来。没挨过拳头,总停留在比划演示阶段。对保护下巴的重要性还是不够了解,下巴周围神经密集,击中极易晕倒。 另外,他们可能觉得手抬太高,身体腹部会太空,非常不利,手太低头又太空,也不利,所以通常他们会折中把手放在肩膀和胸之间的正前方。还有一点,他们提倡沉肩坠肘,若手抬太高就很难做到沉肩坠肘了。所以,传武拳师一般手都不高于嘴巴。
而现代搏击自然就清楚保护下巴的重要性。他
们天天实战,下巴挨打多了,知道这里是最脆弱的,最易被ko的,所以自然就有意识的收下巴手抬高做保护了 。而手抬高自然腹部就空了,但他们不在乎。腹部和下巴比起来,显然下巴更脆弱,而腹部是能练出抗击打能力的,他们也会每天有针对性的训练腹部的抗击打能力。所以,职业拳手的腹部任你随便打,他也没感觉,这就是现代搏击与传统武术的区别。
暴张丑照,提高知名度 😎 !欢迎各位朋友一起互动,补充。我在评论区等你!谢谢!
铧说功夫与红木
这个问法有点不准确。拳击也是博击的一种,所有搏击也可以统称为武术,只不过武术可以分为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现代武术追求对抗性,主要就是指搏击。你应该问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武术不懂护头,下面就来简单回答一下。
搏击与搏击类比赛大致分为站立式搏击和综合搏击两大类,拳击、泰拳、散打、踢拳、空手道属于站立式搏击,通常都规定倒地不攻击,不能贴身缠斗,如果允许不同拳种同台竞技,并且可以用拳也可以用腿,甚至可以用摔,那就是站立式自由搏击。对抗性最强的还是综合搏击,也叫MMA,规则最为开放,允许各拳种同台对抗,就是可以站立格斗,可以贴身搏斗,也可以在地面缠斗。世界上最著名最权威的MMA比赛是美国的UFC。
凡是有对抗性的武术,必然要有实战,实战就是指擂台赛,有赛制有赛规。好多人把武术实战理解成街斗打野架,流氓打群战,那是错的。有对抗性比赛的武术,在实践中必然会总结出实用的经验,就是要如何保护身体要害部位,对专业格斗士来说,如果被对手一记重拳击正中头部,就可能被KO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27200165a7ab71464d3\
段宇宏
人们所说的传统武术,其实意思应该是古代的武术,或者说古代的搏击术。但同时又有很多人把它和现代的、带有表演性质的、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武术套路混为一谈。所以就出现了类似这种“为什么传统武术不护头”的疑惑。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以下几点,以做解释。
1.古代的武术着眼于实战,并和军队战斗、操练紧密结合、相互借鉴。而搏杀,显而易见,用武器的肯定比空手的有优势。加之军队大多是多兵种混合、协同作战。要么强弓硬弩,要么长枪马槊,要么单刀盾牌,总之先砍死对方的活的机会大,防守再严密,队友都死了你也活不长。这就使得防御招式必须和进攻相融合。换句话说,就是减少了防御占总招式的比例。而类似拳击那样双手护头护颈逼近,攻击时也总有个手臂回防护持的,在战场上不必要。注意,是不必要,不是不需要。总之,出于实际需要,古代武术防护招式确实少。
2.古代武术不是没有护头招式,而是全身都要护持,所以凸显不出护头的地位,但其实对头部的防护一点不少。不信你去看看各种武术的老架——反正现在网络也便捷——你会发现古代武术对身体各部位,尤其是各个要害部位的防护,绝对到位!
3.不同于现代搏击的擂台赛,古代武术的目的是搏杀,所以不会限定空间和场地。甚至打不过了就跑,发现敌人追岔气儿了再回来打都行。所以对古代武术而言,搏斗空间大的很。因此,古代武术很讲究闪避和拨挡。力求用最小的消耗去应对敌人的攻击。所以你看武术里面很少有像拳击那样手臂护着头,然后猫着腰好像个坦克一样到处冲撞的。硬挡硬架你无法保证受伤一定小于对方,所以哪怕是大开大合铁马硬架的拳种,面对攻击也不全都是硬扛下来。既如此,何必非要护头呢?
4.古代武术没有禁忌。或者说即便有什么八不打的禁忌,那也是出于武德,而不是真不能打。所以对古代武术而言,全身都是被攻击的位置。区别只是这里扛揍些,那里不扛揍些。而从全身来看,其实头部真没那么重要——从古代武术的中线理论讲,相对于裆部、心口而言,头部是最易闪避的,而裆部、心口受到攻击可能不会像头部受到重击那样立刻毙命,也一样会失去反抗能力,最后任人鱼肉。既如此,为什么不保护裆部和心口呢?更何况,古代武术的防御圈在裆部至胸部,但只要需要,手略抬抬,也就到头了,身子略缩缩,头也就避过了。所以不特别护头只是在搏斗规则下产生的假相。
5.再说所谓传统武术。现在的传统武术以强身健体为主,以表演为用。可护头真心没多少美观的招式。想象一下,台上表演,比如春晚节目。你是整一群白衣胜雪的武者练太极好看?还是整一群拳击手扑东捉西好看?这里也说句题外话,所谓的传统武术,国家根本就不要求它的技击性,反而要求它的强身健体和低社会隐患,所以所谓的传统武术,它就没多少真正搏击的招式——我当然不是说这种传统武术不能打,而是说在搏击的效率上,终究还是照实战竞技的格斗术要差一点。再加上习练传统武术的,大多只是爱好者,而非常上拳台的职业选手。所以非要把这种传统武术去和身边拳击、泰拳、自由搏击之类的去比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6.古代武术里的搏击技巧已经被提炼、融合到散打中了。这主要是为了竞技,毕竟只有形成竞技项目,才有利于发展和弘扬。古代武术虽然道理相通、万变不离其宗,但终究各有侧重。让它们打可以,但竞技不行。因为竞技需要统一的规则,这样一来,对有些武术流派就会占优,而对另一些则可能过于限制,这不公平。所以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把技巧提炼出来。散打融合了多重古代武术中的拳法、腿法、摔法和擒拿技巧——当然,指法等少数致伤、致残、致死效果巨大的,为了保护选手,都是被剔除了的——你能想象一指戳在眼睛上和一拳打在眼睛上的区别吗?就是这样。那么回头看散打,你能说散打里面比保护头部吗?
Rphoeli1
国人对武术的误解很深,停留在武侠电影,道听途说的层面。在他们眼中,武术训练等于练套路,而武术搏击则需要摆个姿势,还得大声喊一声"白鹤亮翅"或者"燕子抄水"之类。
其实,武术和现代搏击的训练,没有多大区别,武术也是搏击,所以力量、速度、反应等训练都得上,即使练太极拳,也少不了跑跑跳跳,不仅要玩十多斤的太极球,三五米的大杆子也得抖起来,还得和人练散手,进行对抗练习。
同样,在技击中,武术也护头。在形意拳中,就有“虎抱头”的要领。但和拳击不同的是,武术是可以用腿进攻的,所以就不能只护头,还得护住自己的两肋,因此要求护头的手要“垂肘”,再者,裆也得管到,所以有时一只手在上,另一只手在下一点…当然,护裆关键在于身法,手只是辅助。
现在,大多国人否认武术的技击性,要么把公园晨练当武术,要么看到能打的比如李小龙这种,又说他练的不是传统武术,反正武术都不能打,能打的不是武术…一些传统武术练家子也跟着入套,去追求本门武术的纯粹性,固步自封,缺乏系统的训练,过于追求高深的东西,反倒忽视了基础训练。
武术是国粹,不能保证练的人都打天下第一,但里面确实花团锦簇,有许多好的东西,毕竟是数十代人,上千年真打实搏的经验积累。不管你怎么看它,它一直都在,会有人珍惜,并从中获益的。
上庠
谢邀。很显然这个问题提出来,只能是说明对于武术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无论是拳击,自由搏击,乃至什么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以搏击为目的的格斗技术。当然包括中国传统的武术在内,本质上就是针对人而进行的攻击与防守的技术动作组合。那么头部作为一个重点的攻击目标以及重点的防范中心,是不可能说某种“武术”不去注重保护头部的。如果说或者是认为武术不护头,那其实就是对于武术及其不够了解或者说主观上存在这很大的偏见。
不过这种误解或者说是偏见的产生与存在也是情有可原的。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拳击等搏击在擂台竞技的环境条件下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基本警戒姿势,与从传统古代的实战与搏斗所归纳总结出来的传统武术的警戒姿势,这里甚至包括空手道,跆拳道以及古代的泰拳等等国外的传统武术形态,也包括中国传统武术当中许多的警戒姿势,这两种基于不同实战环境与条件形成的架势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区别差距。
总体区别体现在:第一,拳击等擂台搏击的基础警戒姿势的架子要高于传统武术的警戒姿势。一个是基本处于放松态的自然站立,而另一种是一种缩身或者是躬身状态的低姿站立。第二,拳击等双手保护的警戒架势要比较高,双手防护在头部,而两肘保护在胸肋处。形成一个头部与胸部肋部的一个立体保护区域。而以传统武术为代表的警戒架势,身位低但双手并不是始终双手举在头部,而是有些双手前申或者是一手平伸而另一手下沉伸出,但总体姿态是双手处于突前的态势,而并非意图明显的处于头部防护姿态。
这两种架势的区别,也就非常容易造成传统武术不护头的印象。然而首当其冲需要解释的一点是,并不是说一开始不放在头前面挡着就代表不去保护头部了。因为人的手是活的,并不是不会动的。真要遇到攻击头部的攻击行为,肯定也要去缩手保护头部。不然这个人就是一个十足的二百五了。
但是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传统武术会采用这种警戒姿态,而反之为什么拳击等擂台搏击又不采用这种警戒姿态呢?
拿擂台搏击的角度去看,传统武术这样的警戒姿态是非常不适合的。1993年在美国举行的第一届世界终极格斗大赛,也就是现在耳熟能详的UFC大赛,当时的各种流派的武术选手在进行搏斗的时候,摆出来的姿态是五花八门。很多传统武术当中的架势都能够看到。但是等过了二十多年之后的今天再看,当时的那些传统武术的摆桩姿态,也就是所谓格斗警戒姿态,几乎都不再使用了,而现在基本上可以公认的理解,类似拳击的那种警戒姿态是最适合于擂台形式的搏斗姿态。可以一一列举一下传统武术的警戒姿态所体现出来的劣势:
1 过低的姿态牺牲的是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一般除了主要技术应用在近身或者埋身缠斗地面技术的选手,是不会去始终运用低身位进行搏斗的,而且更大的缺陷在于始终保持的低姿身位,对于体能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损耗。人只有在自然站立的姿态下,才是消耗体能最小的状态。因此用现代擂台搏斗的眼光来看,低身法的警戒姿态是一种类似愚蠢的做法。
2双手姿势过低,头部暴露,或者说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等于是上下都想去照顾得到,但反过来说就是上下都有破绽。也就是所谓的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在擂台搏击看来,下面的防守主要是扫踢等低位腿法,这样的动作是可以用提膝等动作进行防护的,而实际上没有必要靠手去完成。而上身的防卫,事实上只要把头部和胸肋等比较重要而且脆弱的部位防护好就行,其他的部位可以并不作为防御的重点,因为本身的抗击打能力以及在平时训练当中的各种防卫动作,也能够应付,鉴于绝大部分的KO主要是由于头部,下巴,双肋等相对脆弱不容易抗击打锻炼的部位受到重击而导致,因此自然形成了手部始终保持在头肋处的防卫习惯。这个习惯甚至会在训练当中当做一条铁的纪律。一个不时常注重形成头部防守习惯的选手,除了一些天赋异禀的人之外,肯定会被教练骂的。至于摆出传统武术姿态的人来说,基本上会认为他除了想耍帅之外,一无是处。
3前伸形态的双手姿势,牺牲的是手部回收的蓄力过程,再或者是牺牲了在防御完成之后缩手,挥拳反击的时间机会,在擂台搏击的眼光看来,即使是这样的姿势防御了我的攻击,等你前伸的手收回去再试图出拳反击的时候,我已经有反应的时间进行防御甚至是闪避了。反而不如我一开始就缩回的双手,当一旦成功防御格挡之后,直接伸拳进行反击来的直接快捷。
因此综合上面三点,从擂台搏击的眼光去看,传统武术的警戒姿势毫无疑问是一种鸡肋的行为。而事实也是如此,今天的UFC比赛乃至主流的MMA格斗赛事,无一例外的都是演化成为现在常见的格斗基本姿态。这也是实践验证出来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过去的传统武术却一定要采用用擂台搏斗眼光看来一无是处的姿态呢?这其中自然是有其原因所在的。
具体的原因非常多也很复杂,不过为了简略扼要,只说重点:
第一,传统武术所形成的搏斗环境是十分凶险的。因为没有擂台规则以及拳套护具等等的保护,也没有裁判的公平维护,甚至可以很确定的说,在传统武术的格斗当中,“徒手”这个前提基本上都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有说处于绝对的劣势,比如说被迫失去了防身的武器之下,才最后万不得已采用徒手的搏斗技术,而这种类似垂死挣扎的最后一搏,基本上也都不报胜利的希望而已。
真实的古代武林所谓的武术格斗,一定是要有防身武器在身的。从古代的小说以及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几乎不存在双方全部赤手空拳的搏斗。有一方徒手的存在,代表这一方往往之前或者是被缴了械,或者说在搏斗中丢失了兵器。造成很多传统武术徒手格斗印象主要是由于现代的影视武侠作品当中所刻意展现的画面。真实的传统武术,即使没有明显的刀,枪,剑等等兵刃,双臂暗藏着匕首,或者护腕带着钢钉,手指暗藏指虎,寸铁。等等暗器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一个成语叫做手无寸铁,实际上寸铁就是一种古代常见的手中暗器。从这个成语就可以看出,假如一个行走江湖的人连“寸铁”都没有的话,这就和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老百姓一样构不成任何威胁。也就可见实际上在传统武术的搏斗环境当中,搏斗的辅助器械是一个什么样重要的前提。
那么,在有铁器,利器的搏斗前提之下,一个人身体的全部部位实际上都是一个防备的重点。比如传统武术的经典中线防护原则,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人体中线部位任意处受到伤害都可以说是致命伤,那么就必须进行防护。这种情况下,始终把双手放在保护头部的位置之上,无疑就是找死的行为。
甚至不用说中线部位,就连手腕,脚踝,等等容易暴露的部位,如果说被匕首刀子等等利器划伤。某种意义来说,和被割断喉咙的最后结果也是基本一样的。因为以古代医学治疗条件,割断动脉之后无法及时止血。也就等于必死无疑。
第二,因为有这样带有兵刃的格斗环境,事实上从搏斗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都是十分短暂的。取得胜利的一方伤到了失败的一方,后面的也就没有继续比试的必要了。在这样短暂的时间下,实际上体能与耐力就变成了一个其次的条件因素。而且再换而言之,传统武术对于灵活性的理解和擂台搏击的移动灵活也存在着理解上面的偏差。擂台搏击的灵活性理解是在于移动速度,距离,纵深等等大幅度的换位灵活性。然而传统武术的灵活性更加注重的是小范围内的变化,重心移动以及双方近身兵刃交接之后的变化转换的灵活。这种不同先决条件,环境限制以及搏斗理念上面的区别,也就形成了传统武术警戒姿态与现代擂台搏击技术的形态差别。
那么最后总结描述。面对于器械以及暗器等等复杂的搏斗环境,首要的就是需要把自身占有的空间缩小。也就是所谓尽量不露出太大的受攻击面积。因此传统武术的低身法姿态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双手突前的警戒姿态,事实上等于给自身加上一个应敌缓冲的前哨作用,因为有护腕,匕首等前提,双手的突前等于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姿态,甚至可以说,在前伸的双臂与对手攻击的双臂交错接触的时候,翻转的匕首刃部或者说护腕的暗钉倒刺等等,实际上也是伤害对手的陷阱。
一上一下的双手警戒姿势,往往其实是从原本持有武器的姿态到现在徒手拳术姿态演变形成的结果。但这样的警戒方式,依然存在着古代武术里面的防备理念意义,简而言之,当对手冲过来攻击的时候,只要是前面的手通过拨,挑,格,架等等姿势使对手的攻击落空之后,自身铁器的攻击一半是利用自己的动力,而另一半往往是让对手自己闯到刀口上面的结果。这样来说,注重缩手蓄力加大冲击的徒手拳头式的反击,实际上并不是传统武术里面的首要选择。
因此不同的搏斗环境与前提条件,实际上决定了不同的格斗理念同时决定了格斗的技术核心态势。因此如果说用擂台搏击的前提眼光,去认为或者质疑传统武术不护头这样看似的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只要是站在另外不同的眼光角度再去看待这样的问题,相信会有自己的判断。
不同的格斗都会存在这不同的搏斗条件背景,只从一个角度去出发再去质疑另外一种格斗形式,就好像踢足球的质疑打篮球的人不用脚,反之打篮球的质疑踢足球的不用手是一样的逻辑。
剑客浪心2017
其实很多人对拳击,搏击(自由搏击,即踢拳类运动及赛事)和武术有很多概念的混淆。
拳击,自由搏击,武术。是规则不同的运动,就算是武术的前身,古军用技法,虽然打仗没什么规则,但也有自然法则。换句话说“适者生存”。
先说拳击,举两个例子:
泰森在未进入职业赛事之前,曾经参加过美国的国内奥运拳击参赛名额的选拔赛,很不幸,泰森被淘汰了,但是淘汰泰森的那位拳手后来获得了当届的奥运会冠军,而泰森失去了参赛资格。再后来这位冠军也参加了职业赛事,当他再次遇上泰森时,局面完全改变了,比赛不到三个回合,这位曾经击败过泰森是拳手仅仅坚持了两个半回合。
另外一位冠军级拳手在和泰森争夺金腰带的比赛中打满十二回合,点数败北,泰森获得了金腰带,并以此为起点,不断的创造新的战绩,从此过上了印钞机般的生活,而这位和泰森打的不相上下的拳手,和泰森成了两个世界的人,一个成了富人,一个继续成了穷人。几年后这位心不甘情不愿的拳手在夜场里遭遇泰森,他认为是泰森当年抢走了他的一切,于是冲突发生,仅仅十秒钟,这位拳手就休克了。而且左眼差一点致瞎。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证明一点,在不同的规则下,会有不同的结果。前者业余规则泰森挂了,职业赛事直接逆袭。后者职业赛事中不相上下,无规则公共场合格斗被秒杀。
自由搏击也是一样。
武术也不能例外,武术是古军用技法,军用技法的前提是“持械”。
这就区别大了。持枪持刀持盾和徒手肯定不一样。出拳的力量来自于脚底,通过甩鞭效应,肌肉募集到全身的力量,发力于肩,而不是手臂的力量,所以出拳是在肩部。也就是说你手在腰间打出去的拳头远没有肩部出拳力度打,并且精准。护头的另一个目的就像瞄准一样,双拳就在与自己眼睛等高处。有点象射箭的意思。
而持枪矛发力于腰,灌力于臂。打拳拳虚握,持枪要是虚握,磕一下枪都飞了。
说白了就是,徒手格斗和持械格斗的区别。不同的规则前提下的技法。所谓的武术就是持械格斗的术。那些徒手的武术,与其说是武术,不如说是徒手训练武术的方法。就像拳击手需要训练跑步,跳绳等等,你能说跑步跳绳是拳击技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