昕瑞生态
用立秋时节的早晚来预测农业收成的谚语很多,却有不同的地域来源,因地制宜指导农业生产,才有科学指导意义。
立秋是天气由热转凉的时令节气,每年都在阳历的8月7日到9日之间,农历却在六月底到七月初,每年都有不同,所以才有“秋不秋,六月二十头;七月立秋,百籽不收”的农谚俗语。
“秋不秋,六月二十头”,这前半句的意是六月二十几立秋的话,立秋时节还不算凉。因为这时气温高,光热足,雨水充沛,秋庄稼长势旺盛!有儿歌为证,“知了叫,山水响,你看庄稼长不长!”
后半句“七月立秋,百籽不收”,意思是说,七月立秋,时值气温变凉,有地方就刮起了东北风,把正在灌浆鼓粒的秋作物吹硬了表皮,限制了生长,使庄稼收成受到影响。
这句农村俗语与昨天一条问答中的“六月立秋,两头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以及“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这样的顺口溜俗语,看起来都十分矛盾!昨天这条是说,农历六月立秋,夏收,秋收收成都不好,七月立秋的话,无论早熟晚熟的农作物都能丰收!
显然这两方面的农村俗语意思截然不同!这是由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造成的!两句农村俗语都有其地域代表性,比如山东一些地区立秋后会刮东北风,七月立秋的话,冷风才会吹硬颗粒表皮!
农村俗语都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和劳动经验的总结,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矛盾的农村俗语本身没有对错,只是适用的地方不同。所以,学习农村俗语,不能生搬硬套,E2要学听话听音,从自家地方老人传下来的才是最适合当地的,才具有指导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意义!
今年是阳历8月7日立秋,农历六月二十六。您可以留心一下,这个六月立秋对你所在地方的农业收成影响,再分析当地老人们流传的俗语是否灵验?!
【关注村姑说村事,我们有缘再相会!】
村姑说村事
农村老人说“秋不秋,六月二十头”,立秋都是在六月吗?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立秋的时间都在阳历8月6日到8月8日之间,但是并不是每年的立秋都在农历的六月,比如2016年立秋的时间为农历的7月初五,即将到来的2019年立秋的时间为农历的7月初8,今年2018年的立秋时间为农历的8月26,农村俗语中的“秋不秋,六月二十头“则是描写立秋在农历六月二十头的天气情况,如果是在六月二十头上立秋,则还要在热一段时间,如果立秋时间在7月以后,立秋以后天气就会马上凉快起来。
立秋对农民朋友来说很重要,农村还流传着“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俗语,也就是说如果是立秋在农历七月,不管是种植什么庄稼,都会有一个好收成,但是立秋在农历六月的话,这一年则会因为天气的影响,收成上会有损失。“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如果立秋这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语,则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朋友可以坐等丰收。“雷打秋,冬半收“如果立秋这一天听到雷声,则代表着今年的粮食肯定歉收。
虽然现在的农业技术很发达,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天气情况带给农业的损失,但是人类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很多的时候还是违背不了大自然的规律。而农村流传的这些俗语则是劳动人民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流传下来就是给后代人加以警示,希望能从古人总结的经验中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
农人马小妞
“秋后秋雨层层凉,黄瓜蘸酱黄酒汤”说的就是早秋,而早秋就是说的类似今年这种六月立秋的天气。
立秋一般所在的日子是阳历的8月7、8、9这三天,年年不出其左右,但是在农历上边表现得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去年闰六月,立秋就在第二个六月中旬,而今年在六月十六,两者虽然都是六月中旬,但是其实算下来明显今年立秋要早的多,所以今年明显是早秋。正常的算下来一般立秋在六月二十这天左右,往早了就是早秋,往后了就是晚秋。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早上立秋,晚上丢扇”的说法,意思是立秋之后天气会一天一个样,尤其是早晚温差会变大,这个有利于植物体内有利于的沉淀累积,正所谓“立秋三天,寸草结籽”,意思是立秋几天之后寸高的草也要开始结籽了,因为再不结籽,过了“秋老虎”,几层秋雨下来,温度严重下滑,结籽就全是秕谷了,因为白天也没太低,植物合成不了多少有礼物了。
早秋一般对早熟的庄稼作物比较有利,因为早熟的作物白天气温高,可以合成大量的有机物,夜里气温低,消耗少,于是就会最大限度的积累下有机物。但是凡事有好必有坏,晚熟庄稼就没这么幸运了,因为了一层秋雨一层凉,等到晚熟庄稼灌浆期的时候气温就太低了,不利于有机物的累积,再遇到绵绵秋雨那就更是不堪,所以说“早立秋,早收晚不收”,意思就是说早熟的丰收,晚熟的作物收成不好!
虽然现在农业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为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大大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是农民仍然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职业,有时候老祖宗的话还是有必要研究一下的,不吃亏!
老张谈三农
知道六月六看谷秀,春打六九头,(评剧花为媒)阮妈妈的赵丽蓉老师的唱段的人。自然晓得阴历六月是作物最茂盛的阶段,因为六月是黄淮海流域的雨季,此时的作物是传统农耕模式最关键时期,如:夏播玉米拔节期,春播作物的旺盛阶段。所以才有,秋不秋,六月二十到手,到头。另外还有,涝洼不涝洼看六月二十八。(此为海河流域习俗,传说于秃尾巴老九有关。)
其实,我最近十来年才略微晓得点中华传统的历法和农耕文化的皮毛。给我的感觉就是震撼。老祖宗太伟大了,几乎把宇宙把控手心的节奏。 请相信一点,拯救地球唯有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