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育儿思维专题
0-3岁是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阶段。在这三年里,家庭几乎是孩子的全部成长环境,家庭需要承担孩子成长中90%的教育,到孩子3岁进入幼儿园后,家庭承担的教育占比会减少到70%左右。所以说,这三年,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远,最需要父母充分陪伴孩子。
在我的成长教育理论体系中,我总结了0-6岁孩子成长的十个关键点(参考APP兰海说成长 0-6岁-核心基础课-成长关键点),在孩子0-3岁期间,我更想强调这10个关键点中的安全感、自我意识、好奇心、感知觉、语言、情绪、大脑发育、规则意识,也就是说在孩子0-3岁时,家庭教育的重心需要放在这几个方面。
如果父母在0-3岁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么我最关心的是家庭教育的责任转交给谁呢?孩子的爷爷奶奶?保姆?这个人是否有意愿和能力在以上这些方面,去帮助孩子成长呢?
以安全感发展为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自于对抚养人的信任,稳定的抚养人(人员稳定,情绪稳定),稳定的生活环境,及时回应孩子的生理与情感需求,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如果父母在0-3岁没有陪伴孩子,那么我会担心孩子是否拥有稳定的抚养人和生活环境,ta的安全感会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因为缺乏父母陪伴影响安全感,孩子未来可能会在性格、人际关系上遇到困难。
以语言发展为例,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在0-6岁。1岁之前,孩子语言任务重点在吸收,1~2岁,孩子们开始有少量的输出,2~3岁,孩子输出的比例大量提高,3~6岁,全面过渡到输入向输出的转化。在孩子0-3岁,语言的发展主要是“输入”,这特别需要家庭环境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听觉刺激,具体方法是用语言去解释孩子的行为和感受。比如给孩子喂水喝的时候,我们可以说“现在妈妈要给你喂水了,妈妈给你选的一个白色的水瓶,瓶口是软软的,然后水是透明的。妈妈把水瓶放在你这里,你要慢慢的喝。宝宝喝完了,今天表现真好,有没有觉得心里很舒服啊,也不渴了。”如果父母在0-3岁时没有陪伴孩子,那么我会担心孩子在这个阶段能否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担心孩子未来的语言“输出”是否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孩子上学或长大成人后的语言表达能力。
0-3岁,是孩子能力最弱小的三年,也是成长最快的三年。这三年,孩子需要更多生活的照料,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发展基本的语言能力、情绪能力,有了这些能力的储备,孩子三岁在进入幼儿园,未来进入其他环境时,会更顺利,更自信,更收欢迎。
我相信,这三年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对孩子和父母来说,所有0-3岁的 “问题”,都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所有 0-3岁的“成长”,都是对未来最有价值的成长。
兰海
这是曾经写的一篇文,倒是和今天的主题很契合。
你可知道,孩子能给你最完整陪伴的时间只有三年,也就是从出生到基础认知的这个过程。这三年你能抓住多少就抓住多少,因为这样的三年仅此一次,以后都不可能了。
当孩子上幼儿园时,他的社会关系里开始出现了老师,同学。他每个星期能陪伴你的日子就又缩短了五天上学的时间。
当孩子开始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他的社会关系里又开始多了朋友,然后可能还要课外辅导,还要上课外兴趣班。那他能陪伴你的时间就又少了。
当孩子上高中时,他更多的时间可能就放在学习上了。当然,也许他还得住校,那他能给你的时间就只有,那半个月才回来一次的一两天了,就这还得他不是个叛逆的少年。
当孩子上大学了,如果是异地,那更别想了。盼来盼去,一年也就一个五一长假,一个十一长假,一个寒假,一个暑假。如果他还想积累经验做个兼职,如果他还想和同学朋友一起去旅行,如果他还恋爱了。好,不用说了,他留给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了。
好不容易盼着孩子回来了,以为可以跟孩子乐呵相处一下。结果他晚上很晚睡,当然不是和聊到很晚,而是在朋友圈聊到很晚,偶尔还有遮掩不住的笑声。白天他的一半时间用在了补觉上面。一半时间用在了同学聚会,朋友逛街上面。难得与你的几回交流,都是语气词应付你,说多了还嫌你啰嗦。
这就是现实,不要想着,我的孩子乖巧听话,不会这样。我也乖巧听话的,我读大学还是在本省,离家也就两个小时车程,但我一年回家最多也不过三四次。尽管在学校可能会想回家要好好陪父母,可是到家与父母交流,总是会透着不耐烦。父母与孩子之间总是隔着代沟,就算你再与时俱进,孩子心里对你的苦口婆心,对你的用心安排总有着本能的抗拒心理。
等到孩子工作了,等到孩子成家了,这时他陪伴你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有了自己的生活节奏,你已经完全跟不上了。突然想到那则房产中介的广告,一对父母几番波折买房卖房只为能住得离女儿近点,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想大概也只有当你的孩子也有了孩子,他才能明白你的那份心,那份处境。而这时,他大多的心思也还是用在了他的孩子身上,重复着你的道路。对子女不求回报,无条件付出,这就是我们现在普遍式存在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与其在往后未知的岁月去期盼孩子的温情,不如趁现在好好珍惜,孩子给到你的最完整的陪伴。
旁观者话白
别说三岁前都不在身边了了,我儿子在三岁前就离开过我几个月,我就很后悔。
儿子在半岁的时候被带回老家2个月,在我强行给买机票的情况下回到我身边,13个月又被奶奶爷爷带回老家了,3个月后,我下决心辞职。
一岁半以前就离开我5个月吧,我觉得这部分不该缺失,因为影响真是太大了。
首先孩子的家庭伦理关系就乱了,晚上睡觉摸奶奶的胸,把奶奶当成妈妈来依恋。这个习惯,我到现在都没有帮他改过来,改不过来原因很多,我带孩子隔离奶奶几个月就不摸了,但是一见面,孩子就又犯了这毛病。并不是没有沟通,是孩子在认生的阶段正好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所以自然难改。
然后是自己看不惯又没办法弥补的育儿方式造成的影响,比如吃东西口重,没咸味的不爱吃,比如剃头把旁边的汗毛剃的很勤那汗毛浓密,比如把屎把尿不用纸尿裤,比如给孩子穿得很多……
好在我舍弃了最爱的工作,回家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不是说我的方式就一定对。但是没有任何一件别的事能让我放弃工作,而陪孩子我不后悔,就可以知道我多后悔缺失的婴儿时期几个月。
yan80239427
全职还是把孩子交给别人带?这是很多职场妈妈都纠结过的问题,全身心陪伴,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专家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为你解析。
1956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家Harry Harlow做了心理学100年来最重要的一个实验:他把刚出生的小猴子跟母亲隔离,观察它们在有吃有喝、只是没有母亲陪伴的情况下是如何成长的。结果发现,安全感是小猴子成长中第一个需要被满足的条件,没有安全感的小猴子,虽然也会长大,但性情孤僻、情绪不稳定,成年后不能正常交配,还会虐待自己的亲生孩子。
妈妈带来的安全感,有益于孩子一生的成长
孩子两岁前,若能有母亲的全天陪伴,那是最好的。因为母亲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可以帮助他大脑很多认知功能的发展。从前,东南亚国家的妇女下田劳作时,习惯把孩子背在背上一起干活。与现在的孩子比起来,那些孩子被拘束在母亲背上,好像刺激不够,但是这些孩子成年后,都没有情绪上的问题,也没有认知发展上的缺憾。研究者认为,这与安全感有关,在母亲背上的孩子,是最有安全感的。而童年的安全感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对挫折的反应。孩子在母亲背上所看到的正是他未来要生活的环境,耳朵所听到的正是他未来要讲的母语,这些刺激正是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大脑在发展时所接受的环境刺激。同时,研究发现,母子在肌肤接触时,大脑会分泌催产素,这对婴儿大脑神经元间突触的增长,及神经的连接,都有很大的帮助。
安全感促进大脑发育,2岁前是关键期
大脑是用进废退。在宝宝的成长中,用不到的神经元会被删除掉。神经元的删除原则是,凡是有过连接的神经元就留起来,没有连接过的就删除掉。父母可把这个过程想象成一个公司要裁员,它第一要裁的人一定是那些能力差、不善于团队合作、公司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的人。若是这个人工作能力强,善于与人合作,公司没有他不行,那么他一定不会被裁掉。
最近的研究发现,婴儿9个月到2岁期间,是他大脑神经元连接最频繁的时候,这时候的外界刺激,可以帮助神经元不被修剪掉。所以,这个阶段妈妈全心陪伴带来的安全感,对宝宝大脑发育至关重要。
孩子需要稳定、有爱的照顾者
孩子2岁之前,妈妈全职照顾孩子是最好的,若是有困难,也必须做到不要频繁地更换照顾者,那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英国著名心理学家John Bowlby的母亲是贵族,从小把他交给保姆带,母子关系很疏离,幸好保姆很爱他,所以他成长无虞。他从自身成长的经历发展出有名的“依附理论”,强调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因此, 孩子2岁前,不妨俭省些,尽量自己照顾孩子,不要让自己和孩子有任何遗憾。
父母世界
并不是父母3岁前没有陪伴就一定有负面影响:
对孩子影响的是照顾者对孩子的爱和养育方式如何,如果是耐心温暖的,你在三岁时接回来也不会太大影响。
前三年确实是安全感以及大脑发育的重要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养育好的话对未来肯定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这个时间段在有些方面发展效率是最高的,比如有的脑区发育在前五年就基本完善。但是大脑具有可塑性,什么时候都有发展完善的可能性,而且除非有特别大的创伤经历,一般3岁并不晚。
三岁前如果能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更好的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前2岁多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我们父母因为工作忙,加班严重,很少和孩子交流,基本没有照顾。直到有一天,爸爸带着出去玩,发现孩子不愿意和孩子玩,比较退缩,才突然意识到对孩子陪伴缺失的后果:由于父母缺乏陪伴,爷爷奶奶是很保守,不爱与人交流,思想落后的老人,不是不爱孩子,是他们就没有重视孩子需求的意识,对孩子只要喂饱就行,而对于孩子的人际方面的引导,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和只会忍让等错误认知和习惯,不仅没有好的引导,还有副作用。所以孩子在安全感的建立,以及行为技能方面都缺乏,而这些影响着孩子的自信心、性格发展。
于是我们决定一个人辞职陪伴孩子。后面当然是花了特别大的心思去陪伴孩子,对孩子身上的每一个优势和问题我们都仔细研究,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大方开朗、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了。
现在老二不到半岁,我体会到充分的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感的建立从一出生就开始,对婴儿及时的回应非常重要,他在感受到稳定、可预测、安全温暖的环境后,会有一种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安全感、可信任和可依赖感,这样的感觉让他们有能量去探索外部世界,而自由、放松的探索是孩子良好的大脑发育、能力发展的基础。
这里说一说,如果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影响比较严重的方面:
根据心理学实证研究,早期的重要压力源可能会给大脑的组织及功能带来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这个压力可能包括父母离异、丧失或到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持久、反复、强烈出现的负面环境因素危害是深远的,例如孩子的大脑体积会偏小于正常水平,或某些脑区功能会不稳定(比如大脑中负责情绪管理的部分功能不稳定就可能会导致情绪问题)。
而父母(或抚养者)的慈爱、体贴,能减轻这些对孩子造成的精神压力,有效的抵消这些压力带来的影响。
值得家长重视的一个研究结论是:
大脑内部中心位置的情感处理区发育在5岁左右基本完善,所以,安全的成长环境及慈爱的、能提供适度刺激的,可预测的,对婴幼儿需要能及时回馈的情感关系有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的更健康。
所以,过去的几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接回来也不晚。既然把孩子接到身边了,那就给他充分有质量的陪伴,相信孩子也会成长的很好。
欢迎关注: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师大应用心理硕士,美国正面管教讲师,亲子阅读金牌导师,专注家庭教育。
欢迎交流家庭教育、个人成长、亲子、婚姻问题。
有料家庭教育
这个问题,我有切身感受,我是一位7岁孩子的父亲。
由于经济原因,在孩子3个月的时候,就把孩子送回老家让父母帮忙照看。今年孩子快7岁了,该上小学了,担心孩子以后和我太生疏,也担心孩子以后出现不好的习惯。于是废了好大努力,给孩子找到学校,一直到今年8月才把孩子接到身边。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很多不好的习惯,我很愧疚,如果当初不把孩子送回老家,也许孩子现在应该不是这样的,也很愧疚对孩子缺失的陪伴。因为愧疚所以我对孩子只要不过分的要求都会满足,也会尽量多找时间陪伴孩子,想尽量弥补对孩子缺失的爱。
流浪2008
当时为了生计我家大宝2个月开始就是奶奶带(真的亏欠大宝啊),3岁才带到身边,刚开始大宝跟我们很陌生一点都不亲,我们想着法哄她开心,她都不爱搭理我们,后来时间久了也就好点。个人认为有条件还是父母自己带小孩的好,宝宝0-3岁时需要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人(这对宝宝安全感,自信心建立有帮助),大宝6个月时,弟媳生了二胎,2岁左右弟媳又第三胎,可怜的大宝在这期间一直在找亲密关系人,所以很早就去幼儿园了,叫老师阿姨,估计是把老师当亲密关系人了。想想真是对不起大宝,在最需要我们陪伴时,而我们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在童年缺失的爱,以后她会花一生的时间去找那份缺失的爱,这道理我们也懂了,所以做为父母我们得努力给更多的爱给大宝。
大宝3岁时带身边又发现大宝好多我们俩接受不了的缺点,感觉没有对大宝付出足够的爱,对大宝该关心也变得有时不自然的忽略了。现在小宝自己带,小宝怎么看怎么爱,对大宝就没这样的感觉,感觉对大宝不知道如何爱,有时会不自然排斥大宝,有时感觉自己对大宝真不好像后妈。两宝都是妈生的,我要学会多点爱大宝,对小宝我就不需要刻意去做了。不该偷的懒,不能偷啊,娃还是由父母陪伴成长的好!
睿睿baby亲子生活馆
看到很多人讲经历,我也来说说自己,尽量简单说,因为一说起来我就满腹牢骚,
我有个哥哥比我大了十岁,中间我妈计划生育了一个大我七岁的哥哥,怀孕八个月,然后强制执行,后来各种为什么要生我的解释里,最合理的就是我妈有一次说了,觉得当官的也生,不当官也生,为什么就他们不能生,我父母就是一个公务员性质,后来我妈辞职了,这也是她经常对我亲情捆绑的一个借口,我为了你辞职了,说句不中听的,我也没逼着我妈辞职生孩子啊,
后来她把我放在市里我外婆那养大,说是为了事业拼搏,其实晚上都在打麻将,因为我回家后几乎都这样,以前大家都说,等你为人父母就懂你妈了,我只能说,等我为人父母了我的质疑就是你们晚上情愿打麻将也不愿意照顾你的女儿,也不要说超生费,保姆费,因为事业发展很好,超生费,甚至请个保姆,都不成问题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想清闲点,
所以至今我孩子一定带在身边,各种原因,也包括我亲生经历的,就不愿给孩子奶奶带,
其实,我和我父母不亲的原因,主要是,
长期不在身边,感情淡薄,遇事对他们爱挑剔!就好像有时候觉得我外婆做一件事,挺毁三观的,但是我会原谅她,因为和她感情深,如果我爸妈做一件毁三观的事,我只会觉得很不理解,不想表态,遇到和我相关的,我还会抗拒,就是这个区别,
所以,如果有条件,请一定要尽量自己带孩子,不要为了三年的清闲,而疏远了自己和孩子
婛妮
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不过生完孩子三个月,我上班了,现在孩子一岁半,还在母乳,每天中午回去喂奶,最近中午奶也断了,晚上偶尔吃,没有想过刻意去断奶,我觉得也不好断,我婆婆有时候趁我们不在,给她吃自己的奶,说过几次,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我老公是自由职业,相当于在家工作,每天陪孩子睡觉,就是晚睡,孩子也一样,十一点睡觉,九点左右起来,他们时间一致,白天婆婆帮忙,不过换尿不湿,吃喝拉撒基本是老公负责,我五点下班后接手。
孩子比同龄聪明,胆子也大,模仿能力强,衣服玩具都是我买,基本靠百度了。孩子有些习惯,其实很不好,脾气特别差,喜欢捡垃圾,就是拿个袋子,把垃圾装里边。我婆婆白天没事,就在垃圾桶翻,带着孩子,沟通无数次还是如此,孩子也会了。
其实让老人带,她也不会听你的,所以要么忍要么就自己带,原则上的事情,不退让,其它小的可以忽略
不让用尿不湿,衣服鞋子要买大号,要黑色耐脏等等,我不会听,所有衣服我买我洗。哎,这个就不说了, 其中各种心累,害我体重降了不少。
跟老公和婆婆都沟通过,我带,婆婆回去,他们俩都不愿意,婆婆也想回去,她想带回老家,我们不同意,反正我犟不过他们,就保持目前这种算了。
我其实不太愿意婆婆帮忙的,不是说谁一起呆的久就越像谁嘛,我不愿意孩子像婆婆,她是她们村里有名的“厉害人”,吵架骂人无敌那种,跟邻里关系也不好那种!
大嫂孩子自己带的,女孩,特别聪明干净,现在二年级,每年三好学生,胆子也大,跟男孩也敢打架,特别痞,不过情商很高,我接触的几次,印象不错。
弟媳孩子,算她带的,带到四岁多,只比大嫂孩子小几个月,现在依然在幼儿园,胆子很小,很善良那种,很呆板,做什么都是小心翼翼,吃米饭恨不得一颗颗吃,看上去就是那种笨笨的人,身体特别差,经常头疼脑热那种,还是每次生病都很长时间才好。并且脏兮兮的,脸上和衣服都是,鼻涕很多,很难想象吧,现在小孩子还有长虱子的!
哎,说起她,我也觉得好可怜,她爸妈去年离婚了,现在更可怜了。
我婆婆最引以为傲的是她带大了这个孙女,这个孩子以前依恋她。她每次说,小孩胖是她养的好,头发黑是她剃的勤,哎所有好的都是她的功劳,不好的她就不说了。
这个小孩小的时候,婆婆还算年轻,手上有钱,只要生病就打针吃药,零食也不断,她是觉得以前没钱,现在有了,对孩子舍得就是对她好,不缺吃缺穿就是对她好,她的标准真的不一样,每次都说她对小孩多好多好。。
其实真的是以前条件太差,她对自己孩子是没有这么好过,她说她连坐十年月子吧,养活了四个,孩子缺吃少穿,都长的瘦小,没有给孩子做过早餐,反正她子女现在都或多或少对她有埋怨吧!
我第一次去她家,看到弟媳孩子,很脏,五一就身上长满了痱子,尿不湿没穿,婆婆在厨房做饭,她蹲在地上拉屎,然后菜端上桌子,她手就伸过去抓了,当时我就想,以后坚决不让婆婆帮忙带孩子。
哎,没想到呀,还是来了!
其实,她来是催生,四个孙女,没有孙子,在村里抬不起头呀!
好像跑题了,算了,我是支持自己孩子自己带的!
带回老家就算了,婆媳住一起带,早晚会爆发战争!
夏至微风23
许多年轻的父母不得不为了工作而把一两岁大的孩子,甚至才是几个月大的新生儿交给他人来照顾,其实父母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缺席给儿童的大脑发育造成终身性的消极影响却没有被广泛了解。
在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有神经科学家在小老鼠身上做了一个后天哺育环境影响压力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刚当上妈妈的母老鼠会用舌头不停到舔新生小老鼠身上的毛发来梳理它们孩子的毛发并传达爱意,这种用舌头来传达。爱意的方式能影响到小老鼠们日后的焦虑水平。那部分经常得到老鼠妈妈舔毛的小老鼠们的焦虑水平比起那些被妈妈舔毛较少的小老鼠要低,并且前者在遭受压力后到恢复能力也比较强,认知表现也会更好。不过这里的舔毛频率高低对于区分老鼠。妈妈是好是坏并不是一个标准,舔毛的多少只是反映了不同的养育模式并且是对成长环境的一种间接反应。比方说在一个相对不安全,有着很多捕食者的环境中,老鼠妈妈会因为要警惕周围的情况而相应地降低对小老鼠的舔毛频率,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小老鼠会有着更高的焦虑水平,但他们对环境中潜在的危险也会更加敏感,这帮助到他们,更好的适应危险的成长环境。但对于人类婴儿来说,不存在需要提高焦虑情况,提高警觉来应对捕食者。在抚育过程中,
父母的抚摸和肢体接触会改变孩子的基因表达。所以父母在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缺失会转而提高孩子在成长道路中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抑郁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