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止莫同
謝頭條邀請。無為以牽扯到宇宙中的最頂級的奧秘。當然所謂的奧秘,是指對於迷惑中的人來講,而對於已經悟道之人不在其中。金剛經中曰:“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老子在道德經中亦云:“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那麼什麼是無為呢?而要想知道何謂無為,首先,要知道佛稱之為,成佛不增,眾生不減。一切有情眾生平等,一體無二的共性。老子稱其為“道”,佛稱其為“自性,如來”。而現代則稱其為宇宙的“源頭”,在通俗話中則稱其為“靈魂”。名稱雖然不同,但是本義歸一。不要執著名稱,要領會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就是所指一切生命所具足的共性一體的本質。雖然一切生命所顯現的外在的形態各異,而能夠讓不同生命顯現出無限精彩紛呈的妙用的根本源頭,則是毫無差別的,這個毫無差別的體性,就是萬物生命的源頭。亦或道,如來,自性等等的稱謂。且不可執著一切名號,要覺知名稱的真實本義。對於源頭本義,六祖惠能在悟道後說到:“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來去,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從六祖惠能悟道之偈中,可以體悟到“道、自性、源頭”的基本屬性和特質。心經中亦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從中應該知道,本性如斯,自然而然。故而云:道法自然。在生活工作中,只要能夠做到順和自性的,就是“無為”,自性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如如不動,故名如來。自性如來,是先天自然的存在,而非後天所創造。若是有所造作修飾雕琢的話,就是有為的體現。而“無為”是自然天成的體現,無需任何的“造作修飾雕琢”。而體現在生活工作中的話,順和自性,用金剛經中的一段話來說,就是:“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若不住,則無痕跡。如鏡物來則顯,物去無痕。隨緣應物,常應常淨。自心保持與道相應,與道相合。如風過竹林,如水潭映月。雖有來去,雖有作用,自性法身,如如不動。覺者與迷者的差別,就是覺者,一切都不執著,而迷惑者,則執著一切。一切都不執著,就是無為,而執著一切就是有為。就象佛陀每天和眾生一道,一切行為在迷惑的人看來,與凡人無異,沒有任何的區別。日常飲食,行住坐臥,講經說法。與平常人不是一樣嗎?可是差別就在於,佛陀所作的一切,如同鏡中象,物來則顯,物去不會留下任何的痕跡。佛陀覺悟一切如幻的實義,故而在金剛經中的四句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亦云:“吾四十九年,未有說法,要說佛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作無所作,說無所說。因為一切皆如夢幻故。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住,未來心亦未至。那個是你呢?人世間一切作用的顯發,都是自性法身在起決定的主宰作用。但空性的本體,即看不見,又摸不著。迷惑的人,總想用所謂的科學方法,用證據來證明自性的存在。空性的本體,怎麼能夠用證據來證明呢?這是自心顛倒的體現。明明自己每天都在使用著的自性,自己還不知道。還總是想著用外在的物質去證明。這不是痴心妄想嗎?一個迷惑的人,本來自己就騎在牛的身上,還每天高喊著到處去尋找牛。這不是非常可笑又可悲的事嗎!心外覓心,是永遠也不會找到的。背道而馳,怎麼會到達正確的目的地。無為就是順性而為,即不增加,亦不減少。契合本性,無所做作。故而老子曰:“道法自然”。道是本來具足的,是現成的,不需要後天的修飾雕琢。自性自迷,所需要的是自性的覺悟,覺悟後歇諸妄想心即可,既不攀緣過去,亦不思慮未來,當下心亦不住。就如大德所云:“困來則眠,飢來則食”。無諸多閒事。如若做到,若於心中無閒事,便是人間好時節。若歇至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即是極致的無為,則無為而無所不為。是名佛,如來,道,本源,無上法王,最上尊者,天人師,無上正覺,究竟涅槃。名可名,非常名。一切名稱都是假名,只是方便說,且不可執著分別為實。重要的是領悟其本質。自心的覺悟是諸佛法要。本來是非常簡單的事,自性具足故,一切現成故,天天自用故。只因自迷,反而變得無比的深奧。故而老子曰:“大道至簡”。人人具足,各個不無。只因自迷,用而不知。故而變得無比的奧秘。其實很簡單,只在迷悟間。若悟當下即自覺,若迷則遠在天邊。可惜的是人們迷的太深,天天使用而不能自知。這是共業的體現,善根太少的緣故。機緣未至,善根未熟。自己的事,需自己覺。任誰也沒有辦法,故而佛亦云:不渡無緣之人。
真實純潔
謝邀,根據描述,個人認為有幾個概念需要明確。一是道法自然,不是效法大自然,而是以自然為法則,為辦法,這個自然,不能簡單理解為大自然,而是本該如此,自會這樣的意思。道就是掌握事物本該如此的道理。二是無為,不是無所作為,無需作為,而是於無處作為。這話怎麼理解,世間萬物不是生來就有一層不變的,而是無中生有,層層遞生,週而復始的。怎麼講,打個比方杯子本來是自然界沒有的東西,一個人學會燒瓷的技術,並摸仿葫蘆瓢,就創造出杯子,瓷土對於杯子來說是無,然而瓷土對於匠人來就說是有,如果你喜歡並需要杯子,就尋找培養匠人,這就是無為,你會擁有許多漂亮實用的杯子。而你自已去找瓷土學技術做杯子就是有為,很可能吃力不討好,浪費資源還做不出真正的杯子。此一處無,成下一處有,下一處有,是更一層的無,明白這個道理,老子的思想其實很易懂。
null108161361
無為一詞是對人說的,人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在這個系統裡有粗相,粗相里又有顯相和暗相,這是在欲界範疇。還有細相,這是離欲界禪界範疇,仍有暗相。還有微細相,這是空天範疇,認識仍然存在。這些都是有為法,都不離認識範疇。這是哪個產生的有為法呢?誰產生的認識呢?產生認識有為法的主人本來是無為的,就是我們自己空性。這些聖人說這些話是告訴我們:本自無為,就是說自己本來沒有認識,現在怎麼住在認識裡出不來了呢?從認識裡解脫不了,本來無為清靜,現在唸念在作為,停不了。聖人是叫我們認識自己,迴歸自己的,迴歸體驗自己本無為的狀態,如果有人能迴歸體驗自無為狀態,就明瞭一切真實與虛妄,就不會在虛妄裡起心動念,有為造做了,就不隨生死有為用心了。還有無為無不為之說,這句話是對迴歸體驗自無為的真實心說的,這種心已經不動無為了,那這種心還有用麼?同死物一樣沒用了,可自本心是靈性,是活的能作用的,所以告訴這種無為的心要用,這種用就是智慧用了,不會再落在對相的認識裡作為了。總之無為是對住在相的認識裡,念念不停的心用說的,被相轉的心用叫有為法,叫這種心迴歸體驗自本無為狀態,出離生死。無不為是對已經體驗無為狀態的心,應該起智慧用,不落在虛妄裡用,自真實用,不被相轉的智慧用,有菩薩道為用。
智空68494420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指順其自然,不妄為。
“無不為"是說沒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為的。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能為的。
治理天下要以"道”的原則治理,萬事萬物就會自然生長變化而得以充分發展。聖人就因為秉持了"道"的不妄為,不強制,不把持,順應自然,所以不會失敗,所以不會被拋棄,所以成功。
Xc173629171
我們不要誤解“無為”,更不能從簡單的“字面”上去讀“無為”。
“無為”,其實是追求更大的作為,是“無所不為”,是“太陽”普照大地之“無為”,是大地生長萬物之“無為”,是“上善若水”之“無為”,是“無私而為”,“不爭之為”。
“無”,並不代表沒有,而是:大象無形,大美無言,大愛無疆。無,是“非常道”,是無法述說,甚至是沒有必要去說,是一種廣大博大偉大,明白了這一點,就理解了老子的“無為”了,就明白了何謂“道德”了。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個人認為,您可能想問自已和人們的無為;該為怎樣做吧?我試給答,並非準案,僅供參考。無有為之,出於道家,替天行道,道法自然。因為,到今末止,內還陰陽;外在對立,還沒統一。所以,有說白都稱道;又文黒皆贊理;客觀存承認進;規律運相信退。來源大千事物的結果,古今公認已定理。才不顧事物內在自相矛盾議,仍就獨尊深化論,時沒新公認真道,只能翻覆辯證今。難免常出現說肯;又否文,似呼,無為也好;不該為也好,都合理成章。誅不知回到現實,正確尋意使終沒止,因為人類依靠存進續新的自然規律,正在修改自已錯認、誤歷、彎史、不符、違規等不良習俗。所以隨著時代進步、科學技術日新、各行分業更快、人類的每位成員,都會藉助自然的全息真象,探全未來正文,今後一切無為,逐漸會被更多正為取替,人類系統共迅,各種困惑必然漸去。望能參考,我謝邀答。
李志勇123569
無為一詞是道家的中心思想,更是自然法則。值得探討的是我們在何種狀態下運用無為,在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晝用有為,夜用為。晝用有為以後天掌握的知識來完成日常工作,夜用無為使每個人先天得以修復,調節有為作用下對身體損傷。
在道學中是晝夜以無為達到二無不為對身體的修復過程。萬物生長無不遵從天道的無為而順其自然。拔苗助長,急於求成適得其反。莊子的齊物論均屬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無為範疇。
懂佳1
無為,是修煉的術語。就是說開始修煉是有為,有為就是如何如何練功,或動作,或打坐,或意念。當修煉的有了功的時候,這些有為的方法,就用不到了,成為了功練人了。也就是開始是人練功,有功了後就出現了功練人,這時也可以說成是功自己而為之,非這個人在為之。例,人的新陳代謝,心臟跳動,呼吸,血液流通等等人體的自然功能,是這個人體的自然而為之,而不是這個人讓其為之,這就叫無為。
泥水勞人
無為,就是無為法。就是內心保持虛無,就是保持思維的不動。我心不動,隨機而動。是佛教,道家所修的根本法。其實古代儒家的根本法也是這樣。(也叫以不知為知,以無法為有法,以無界為有界)。就是入定時的那種內心狀態。在那種狀態下久了,就會出現一切智。
內虛無就能保持外專心致志於某種有為。保持內心虛無到極致也能感受到外界的一切有為行為。包括樹葉的飄動,
保持內心虛無就會專心一致於某件事上。專心一致於某件事上,就會做好,就會無不為。(至於為什麼,不知道)。
雲崗山人
小時候每當“三伏”盛夏,暑熱之時,吃過晚飯,收拾完廚房,奶奶都要向全家人嘮嘮叨叨個沒完:“心靜自然涼”,然後避開所有開著空調,電扇呼呼轉個不停的房間,拿著一把蒲扇搖搖晃晃走向露天陽臺,那裡早有一張小小的靠椅和一杯沏好了“三花茶”等著她。(奶奶早已去了她該去的地方)
不知奶奶當年是否知道“無為”的古訓,然而她追求“心靜”的目標不正是道家的“道”嗎 ?
無為,才能無不為。無為,不是沒有任何訴求。老子的無為飽含著對當時戰爭的厭惡,飽含著對戰火折磨下人民生活的同情。不過,老子也拿不出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只好向統治集團呼號,“我無為,而民自化”。別管我,放我一條生路,視我為“田裡嚇唬麻雀的稻草人”(芻狗)吧! 對民眾,老子也呼籲,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裝死躺下,靜觀待變(觀復),等著“天上掉餡餅”吧。
無為無不為,是一種境界。不過太消極罷了。等著吧,風雨過後是彩虹。何不像我奶奶一樣,把心“靜”下來,所有的煩惱,所有的羈絆,所有的牽掛,一把蒲扇,隨它去吧。太陽,每天照樣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