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市民何先生
谢谢悟空诚邀!初唐的张若虚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仅有两首)。“别的诗”如果是指张若虚的诗而言,那是因为另一首诗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未能达到《春江花月夜》的高度;如果是泛指其他诗人(包括所有诗人)写的诗,这个问题的提法则是提得不够周密的,因为被后人传诵的诗篇是不胜列举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所以能穿越时空,从它问世至今,一千多年来,成为朝朝代代的人们所喜爱而广为传诵不衰的诗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作品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于它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完美的统一。闻一多先生曾称誉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因此,一生仅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凭着这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一看这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了:春、江、花、月、夜,诗人将这五种意象集合在一起,体现出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令人寻觅的奇妙的艺术世界。诗人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画一一江潮滚滚与海相连,明月相随与潮共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与大海连在一起,气势恢宏壮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水涌生,景象壮观而迷人。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鲜活的生命力!月光闪耀千里万里,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弯弯曲曲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天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月华)。同时,又巧妙地回应了“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是十分精微的: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妙的艺术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的恬静而幽美!开头八句诗,由小到大,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到一轮孤月上。
清明澄彻的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迩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长久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叹而不绝”,使我们得以吟听到由初唐入盛唐时期的时代回声。“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句的“只相似”而来的,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似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而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起波澜,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将笔触由上半篇的描写大自然景色转入到对人生图景的描绘,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不定,象征着“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在诗中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和处所。“谁家”“何处”两句是互文见义,正因为不是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故意提出这样的设问,真是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伤与流泪,而是借助“月”来渲染和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伤与流泪之情自然而出。诗人将月拟人化,“徘徊”二字十分传神:一是写出了,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与孤单寂寞的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消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切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一“卷”一“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这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她的爱人吗?共望明月而无法相聚,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了。眺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白飞;俯瞰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素来以传信为任的鱼雁,而今也无法传递音讯,真令她凭添几重愁苦!
从“昨夜寒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这八句写游子的离情。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烘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他想: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边无际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摇情”二字,将思念之情,月光之情,思妇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交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到读者的心灵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沉浸于艺术之美中。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所有描山写水绘月的诗篇,也超越了“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和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赋予它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地赞美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朦胧的月色里,吸引着千百年来的数不清的读者去探索其中的美的真谛!这是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至今仍然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此外,诗的韵律节奏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春江花月夜》的韵律节奏很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但看起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膊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抑扬回旋。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和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错落。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造成了一种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无穷,变化自如,音乐的节奏感异常强烈而优美的效果,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说是声情与诗情丝丝入扣,宛转合谐,水乳交融。这种优美的诗歌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铿锵悦耳,便于记忆和流传。这大概也是它广为传诵的原因吧!
(图片来自网络)
湘浦凡夫
张若虚,初唐诗人,字、号均不详,其事迹仅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但其诗作仅存二首,其余皆散失。最早收录他诗的是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共收录《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其中一首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有着“孤篇盖全唐”的盛誉……
写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这样的诗人,似乎不是个高产诗人。不会像现在的有些诗人,凑合几句就拿出来示人。虽然《旧唐书》中说他文词俊秀与贺知章等人“名扬于上京”。名气既高,肯定是个非佳作不敢称诗的傲气之人。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说他,“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遇,恃才浮诞而然也。”可见此公也是个怀才不遇、性高气傲的人。他大约没有、也不会像李白那样时而还去推荐推荐自己。虽然他经历了武后篡唐和大唐中兴,但基本上都是处在盛唐时期,也不会有杜甫那样的经历,和王昌龄的边塞生活。如果再不肯屈尊充当鲁迅先生所夸的那种“帮闲文人”,讴歌一下大唐盛世,作品少就在情理之中了。作品少,而又不会孤芳自赏、“自爱”,作品自然就会遗失。那能留下来的就肯定会是精品中的精品了!
以上仅是个人推测,有不同意见,或有考证,愿听教诲!
接下来,把张若虚的另一首五言诗《代答闺梦还》呈上,与诸君共分享: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著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燕北林丛
全唐盛世,神州存史。浩浩翰海,如江过鲫。朗朗乾坤,星云耀驰。若虚留诗,墨汁芳遗。区区两枝,香雪梅稀。同称四士,翁章孤啼。只形影单,积尘着迷。春江花月,惊艳落地。代答梦还,章显精劈。知章挚友,同朝袍裔。诗众若虚,你迷我迷。日长夜短,当问四季。木轻水重,风抚萍移。洛阳画贵,蔡伦造纸。欲知缘由,深究青史。人以诗扬,乘风万里。名借书彰,汗青洒地。千年悠悠,斗转星移。古题今问,依根存理。悟空问答,八戒刨底。和者盖 寡,阳春作题。凤凰惜羽,燕雀 衔泥。悠悠万事,存在合理。梦归前唐,花问沉鱼。正本清源,考证历史,传涌之事,天知地知。
红尘中人14
下联:《东海映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