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都有哪些宗教文化呢?

雨吶雨


公元1276年,元軍入閩,張世傑等人護送端宗行朝一路南行,直奔泉州。

  泉州在南宋的地位類似今天的上海,它是當時世界第一大港,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因此,張世傑等人想要據此地為都,以圖東山再起。

  在泉州城外,端宗接受了泉州地方頭目蒲壽庚的謁見。

  這個蒲壽庚是阿拉伯後裔,遜尼派穆斯 林,他起初不過是個亡命徒,後來因為海外生意做得大,又幫朝廷打過海盜,逐漸當上了福建安撫沿海制置使、廣東福建招撫使乃至提舉泉州市舶使。他一手掌管東南沿海的過半海外貿易,“擅利者三十年”,是當時泉州城裡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在謁見完畢後,蒲壽庚便請端宗入城。

  然而此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據史書記載:“宋主昰舟至泉,壽庚來謁,請駐蹕,張世傑不可”。

  也就是說,蒲壽庚請宋端宗進城,但張世傑不同意。

  端宗行朝來到泉州,就是為了據城立都,現在見了蒲壽庚一面後反而不願意進城了,這顯然是張世傑看出了蒲壽庚有問題。

  事實也證明了張世傑並沒有錯。因為就在張世傑因為宋軍船舶軍資不足而強行徵用了蒲壽庚的一批船隻和貨物之後,“壽庚怒殺諸宗室及士大夫與淮兵之在泉者”。

  要知道,如果說蒲壽庚大殺淮兵還可以理解為是因為船貨被淮兵掠走而發怒報復的話,那麼殺戮趙宋的宗室,那就顯然有問題了。

  而且,蒲壽庚對趙宋宗室的殺戮,是無差別的屠殺,只要是在他控制區內的趙宋宗室人員,就全部殺光。這批人的總數,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計,也在兩三千人之上。

  中國歷史上那麼多次改朝換代,不是沒有過對宗室的屠殺,但那要麼是皇族內部的內訌,要麼是北方野蠻民族南下後由敵對國進行的,而由一個本國地方官員決策並執行的宗室大屠殺,僅此一次。

  所以說,張世傑並沒有看走眼,蒲壽庚的確是在謁見前就已下了投降元朝的決心,從他敢於屠殺幾千趙宋宗室的行為來看,這個穆斯 林雖然從小在中國長大,但他對中國的本土皇權其實沒有哪怕一點點的敬畏,他邀請宋端宗入城,更有可能是為了以端宗作為降元的投名狀。

  蒲壽庚真面目暴露後,張世傑以兵圍城,蒲壽庚引元將索多南下,宋軍解圍南退,蒲壽庚則以其整個東亞地區最大的船隊配合元軍一路南下,直至崖山決戰……

  尾聲

  宋亡後,蒲壽庚家族繼續扮演著泉州土皇帝的角色,在他們的維護之下,泉州迎來了城市歷史上的所謂“伊斯 蘭黃金年代”。

  到了元末,蒲壽庚家族又故伎重演,他們勾結當時的提舉泉州市舶使那兀納作亂。但這次蒲壽庚家族再沒有宋末那麼幸運了,亂兵被元軍鎮壓,當地的蒲家乃至許多西域人都被滅門,蒲壽庚等人被掘墳戮屍,遍及泉州城內外的****寺在戰亂引起的宗教仇殺中除一座外全被搗毀。

  而且,蒲氏家族的噩運並沒有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告終,明朝開國後,朱元璋特令將蒲壽庚這一脈的蒲氏舉族打入賤籍,世代不得入仕。


果林14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始點,曾經的當年的“東方第一大港”,,同時也是著名的僑鄉,又是臺灣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海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泉州更是世界宗教文化的聚集點和輻射點,有“泉南佛國”、“宗教博物館”之稱。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她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廣榮博納了眾多外來文化,歷經歷史的沉澱,形成了多元的內涵豐富、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而宗教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泉州是名副其實的作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她擁有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婆羅門教、和拜物教等眾多多種宗教在不同時期流傳下來的稀世珍品,擁有眾多信教群眾,歷代信徒在泉州興建了許多寺廟、道觀、清真寺、教堂等,現今仍然保留了一大批重要的歷史遺蹟。不同的宗教派別對泉州的文化、藝術、教育、及建築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泉州現存的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仍擁有眾多信徒和眾多的寺觀教堂。此外,還有數以千計的各種民間信仰宮廟。

雖說多種宗教共存的現象並不是泉州所獨有的,在中國或者世界的其他地方,不同宗教不同派別共同存在的現象長期、大量存在。但泉州宗教共存的具體情況絕對是世界少有的。因為歷史上曾在泉州傳播、發展並留下蹤跡或遺蹟的宗教多達幾十種,不同的宗教的傳播深刻影響著泉州社會的發展,不同宗教間一直保持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平共處的關係。那麼這一獨特的宗教景觀形成原因究竟何在?我們下面就從在泉州傳播的眾多宗教中選取五種宗教為探尋的基點基礎,試圖揭開這一神秘的面紗來探尋泉州形成這一獨特的宗教風景的原因何在。


(一)泉州的道教 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固有宗教,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道教在泉州的傳播可追溯到西晉的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當時就已建成了最早的道觀“白雲廟”。後到了唐代,因道教得到地方官員的倡導,道教發展更快。由於當時泉州位於東南海隅,社會保持了長期的穩定,經濟、文化發展持續較快迅速,人口眾多,給道教提供了很好的傳播條件。五代時期,道教輝煌一時,晉江人譚崤,深得道法,道學造詣聲名遠揚,被閩王奉為國師,又被唐後主李煜賜號“紫霄真人”,所著的《化書》流傳至今,被認為是繼《道德經》、《南華經》之後的道教經典著作,後被收入四庫全書。 至宋代,泉州經濟、文化繼續發展,集儒、釋、道之大成的理學盛行一時。泉州興建了大批道觀。宋代,一位名為吳奔的道家,醫術高超,以醫濟人,施藥治病,醫術高超,且被宋仁宗封為“妙道真人”,在閩南地區的影響深遠,尊為“保生大帝”,至今猶有巨大影響。在宋代眾多新建的道教神像中,有一尊最為著名,便是在泉州清源山南麓以一塊天然巨石雕琢後鑿出的一尊道教始祖“李老君”石像,高五米多,厚七米多,寬七米多。大石像坐北朝南,雙耳垂肩,兩眼平視,凝視泉州城府,彷彿在洞察歷史,經歷世間滄桑變幻,神采動人,氣勢不凡。此外宋代興建的道觀還有天慶觀、廣孝宮、淨真觀、柏庭觀、碧虛觀、東嶽行宮、城隍廟、法石真武行宮、清源山純陽洞、北斗殿和真君殿等。其中眾多一些宮觀至今依舊香火旺盛。 而後到元代,泉州的宗教依舊興盛發展直至明朝中期。明朝中期後,上層道教逐漸衰微,但民間道教仍就持續發展。清代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地位採取的是重佛輕道的政策,為了維護統治地位。經過明清兩個時期的發展,泉州民間道教逐漸與當地風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明清時期,許多泉州人到臺灣墾殖,隨著臺灣的開發和移民,道教也逐步傳到臺灣。面對封建掠奪和戰亂,迫於生計,同時,有更多的泉州人移民到東南亞各國尋求發展,隨著人口的遷徙,泉州的道教信仰也隨之傳入東南亞的各個地區,並在東南亞的各個地區建立起一批道教的宮觀,其中以城隍廟和媽祖廟最多。 道教在泉州流傳有一千年多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道教給泉州的眾多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至今道教文化仍舊滲透在無數泉州人心中。從清代起每年的陰曆的正月初九為“天公生”及玉皇大帝的誕生日,每年在正月初九的這一天,泉州各地都會舉行各種大型活動,在泉州城區更是要舉行盛大的迎神大遊行。從宗教儀式演變成民間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泉州的伊斯蘭教 據《閩書》記載:伊斯蘭教創立不久,就傳入我國。默罕默德先知有門徒大賢四人,唐武德中來朝,遂傳教於中國。,其中的三賢、四賢傳教於泉州。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設置市舶司,隨後設立來遠驛、蕃坊。蕃學,並允許創建清淨寺和建立外國人墓葬區。於是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紛至沓來。隨著蒙古西征的東歸,許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通過海上貿易通道,把伊斯蘭教向東傳播。自\n13世紀中期至14世紀中期的100年間,大量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客商湧向泉州。他們在泉州建清淨寺、設蕃坊。伊斯蘭馬木魯克王朝和中國的元朝,是泉州伊斯蘭教傳播的鼎盛時期。元至正十七年到至正二十六年(1357-1366年),泉州港的波斯人萬戶賽甫丁、阿迷裡丁和市舶阿巫那,介入元末宮廷內訌的奪權鬥爭,泉州伊斯蘭教受到嚴重打擊。入明之後,朝廷宣佈“禁蒲姓者不得讀書入仕”,伊斯蘭教再次受到嚴重摧殘。明永樂五年(1407年),皇帝頒佈保護伊斯蘭教敕諭,泉州伊斯蘭教得到保護,明代,泉州回族內部出現了不少的儒士化知識分子,他們一方面淡化伊斯蘭教信仰,另一方面在儒禮所涉及的典章制度裡,找到了儒、道、釋、回四者最根本的共同點,即對天要敬、奉天、法天,對已要其心誠敬,其行明潔。此外,明代儒林士子也以儒、道釋的思想來附會伊斯蘭教教義。 明嘉靖、萬曆年間,泉州伊斯蘭教勢力衰退。到清代後,泉州伊斯蘭教有幾次重興,均由來官泉州的穆斯林捐資協助,並倡導教務。重興通淮街清淨寺,重修靈山聖墓。同治十年(1817年),提督江長貴來官泉州,自聘阿訇,倡導教務。但隨著江長貴離去,教務隨之而頹。 民國13年(1924年),許寶玉阿訇受北京回教總會的派遣,來泉州住持清淨寺。民國25年(1936年),成達師範校長唐柯三派畢業生張玉光阿訇住持泉州教務。張氏以舊禮拜大廳租與宰牛公司,以月租金倡辦成達師範附設小學,有回漢學生一百多人。後改名清真國民學校,倡教務,復教者漸眾。民國28年(1939年),在清淨寺成立中國回民抗日救國協會福建省分會,到會代表六七百人。省分會會址設泉州清淨寺,出版《正源月刊》,宣傳教義和抗日救國。 新中國成立後,以清淨寺為中心,教徒開展一系列愛國活動。組織清真文工隊宣傳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婚姻法、墾荒。以後又配合宣傳“三反”、“五反”。又自編歌劇、相聲,到前線慰問海防戰士。1955年,成立泉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文化大革命”期間,停止宗教活動。1983年,召開泉州第二屆穆斯林代表會議,黃秋潤連任伊協主任。同年,清淨寺進行全面修繕,從寺內遷出十多戶長回民。1985年以來,從寧夏、安徽等地聘請阿訇住持清淨寺教務,舉辦阿拉伯語學習班,翻譯宋元時代阿拉伯文字石碑。幾年來,接待多批中、近東地區的國家的大使、參贊來寺參觀。值得指出,2004年印尼前總統瓦希德來泉尋根,也到清淨寺參觀。


一位行者


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蹟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淨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蹟-----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遊泉州時感慨“此地古稱佛國,滿地皆是聖人”這是對泉州宗教最好的詮釋。

特別是開元寺東西雙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築、清源山的老君巖造像、天后宮、清淨寺和靈山聖墓、摩尼教的草菴等,均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留下了許多名人的遊蹤足跡。歷史上泉州建築了100多座橋樑,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資或參與興建的;泉州僧人還曾為海上交通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泉州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的長足發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勞。



宅人唯界


祖國東南沿海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有著"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其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拜物教和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蹟豐富,影響之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