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談「四功五法」及演戲易犯的毛病

今日推送之《談“四功五法”及演戲易犯的毛病》錄自《程硯秋戲劇文集》,作者程硯秋,著名京劇旦角演員,程派藝術創始人。此文寫作於1950年,是程硯秋先生很珍貴的演藝總結。

 1950年底,硯秋開始總結京劇基本功即“四功五法”的經驗時寫道:先人所留下的這份遺產等於寶藏,取之無窮,用之不盡。它宜於高身量,宜於矮,宜於胖子,也宜於瘦子。

 戲劇藝術,不外唱、做、念、打。西皮要柔軟,二黃要剛強,南梆子要婉轉,反二黃要淒涼。原則如此,還要看劇情詞句的意思而定唱法與腔調,反二黃,如《宇宙鋒》的唱法與《文姬歸漢》、《六月雪》就不同。

程硯秋談“四功五法”及演戲易犯的毛病

程硯秋之《金鎖記》 

 手眼身法步,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手分指法,眼隨指法。身法有“八要”,是起、落、進、退、反側、收縱、橫起、順落。進步身段低;退步身段高;側身段看左;反身段看右。《荒山淚》,後一瘋的步法,有蹈步、臥步、上寸步、墊(殿)步、碎步、過步、剪步、緩步、慢步、快步、溜滑步、蹉步;趕丫環,黃瓜架,高抬,自然圓場。眼法,有媚、醉、笑、莊重正視。襯托之哭必須聲高,與叫板哭不同,如《二進宮》;向內白如《桑園會》、《汾河灣》,必須提高,因對話之人離的遠的原故。 

 練聲,一至十,因中國字與外國不同故(方體字),逐句按字練聲。 

 演員有在不知不覺中染上好多毛病的,必須要時時注意,常要對鏡去病,若不留心,病根一深,就染上各種難改之病,想再治就不容易了。如陳麗芳犯了數病,今日就很難改掉。彎腿蹲身、頭頸強、端肩、硬腰板、腳步慌張、死臉不分喜怒哀怨。 

 1、彎腿,一切退轉皆不靈活,走時定有膝拱動褥子,殊不雅觀,行動時,定有起伏之病。 

 2、頭頸強,對於唱唸缺少美的感覺。脖子微微搖動,幫助姿態的可以傳神。 

 3、端肩,則覺脖子短,臺下觀之不美,更談不到氣逸神飛了。 

 4、腰硬,全身不輕靈,根本三節、六合,就用不上了。 

 5、腰軟,並不是指下腰背翻筋斗所用之腰而言,就是脊骨下一節,與鷂子翻身完全不同。 

 6、臺步不宜過快,忙則全身動搖,冠帶散亂,應歸步法內再詳言。 

 7、死臉子。凡演戲,面目表情時,必須分出喜、怒、憂、思、悲、恐、驚,若是死臉子,觀眾看他定是泥娃娃。以上的毛病,要隨時對鏡自照,有無此病,有則改之。鑼在崑曲中用時很少。二黃因在草臺表演,為刺激觀眾以振作精神,並代替小鑼,就多用。現在更變本加厲,所謂進軍鼓退兵鑼,現更亂摘,愈顯嘈雜了。 

 水袖功,有抖袖、打、甩、撣、前十字、後十字、雙飛勢,左右單背劍、雙背劍、揚、撣、翻、抖、甩、打、擺、雲、搭;左右撣打、左右撣甩;翻水袖是(曲破)舞,是宋代的一種舞蹈,很重要的姿勢。雙環式加雲手、左右雲手下式、左右翻、雲手撣裙雙抖袖、左右斜飛連環穿、雙回袖、左行倒步行雲袖、風擺荷臥式、雙飛雲、蹲身平雲斜飛尋找式。一個戲,有一個戲的水袖配合。

程硯秋談“四功五法”及演戲易犯的毛病

《鎖麟囊》程硯秋飾薛湘靈

 唱、念、身段,要有剛柔,配合喜、怒、瘋狂;喜如英臺念“瞻今朝隨我願,困鳥出籠任蹁躚”,柔而慢,要媚;剛而肅,要硬,如《三擊掌》。 

 手眼身法步者,應配合“三節”。什麼是“三節”?即梢節、中節和根節,胸是梢節,橫隔膜為中節,丹田為根節,所謂上三節、中三節、下三節。中三節,用於唱法上。還有“六合”,即外三合、內三合。手肘、腰胯、腿足——手為下節,肘為中節,肩是根節;胯為稍節,膝為中節,腳為根節;頭稍節,腰中節,足根節。外三合者,即手與足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內三合者,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一切道具,包括翎子、寶劍、甩髮、水袖、唱法均宜圓,均系圓形。 

 練聲一至十,因中國字與外國不同之故,方體字逐句按字練聲。(程硯秋的藝術經驗總結提綱,未發表,直至1959年3月始由北京寶文堂書店正式出版了《戲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冊子。)

(《程硯秋戲劇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