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苦
封建時代,對於皇帝的稱號一般會有四種類型:尊號、諡號、廟號、年號!
尊號在生前死後都可以加,比如說唐玄宗在皇帝期間,百官就給唐玄宗加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唐玄宗死後,李亨又給他加尊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諡號是指人死後,後人根據此人生前的所作所為 ,進行評價,然後定一個諡號。比如說漢武帝,武就是對劉徹一生的蓋棺定論。
廟號,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一般開國皇帝為祖,收成之主為宗。廟號屬於規格比較高一種稱號,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會有廟號的,像西漢之際,有廟號的皇帝才四個:劉邦的廟號為太祖高皇帝、劉恆為太宗孝文皇帝、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劉詢為中宗孝宣皇帝。
年號,是皇帝用來紀年的一種稱號,始於漢武帝。一個皇帝可以有多個年號,也可以只有一個年號。比如說明清之際的皇帝一般只有一個年號,往往可以用年號稱呼,比如說明朝萬曆皇帝,清朝康熙皇帝,萬曆和康熙都屬於年號。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秦始皇的稱號!
秦始皇只有一個稱號:始皇帝!
這個稱號看來像是一個尊號,而不是諡號,也不是廟號,更不是年號。
諡號興盛於西周時期,周天子一般稱諡號,比如說周幽王,周厲王,都屬於諡號 。等到秦始皇統一之後 認為諡號屬於以下論上,以臣論君,屬於大不敬,諡號被秦始皇取消,直到漢初才恢復,所以秦始皇沒有諡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說商的國之主上湯的廟號就是太祖。周滅商後,取消了廟號制度,大力發展諡號制度,所以周天子沒有廟號。秦一統後,連諡號都取消了,廟號也沒有恢復,所以秦始皇沒有廟號!
至於年號嘛,那是更加沒有的。因為年號的漢武帝首創的,漢武帝是第一個擁有年號的皇帝,而漢武帝的第一個年號“建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時代早於漢武帝近百年秦始皇自然也不會擁有年號!
小鎮月明
根據《逸周書·諡法解》的記載,一般認為諡號形成於西周時期,廟號始於商朝。秦始皇認為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廢除諡號廟號。後來西漢再次恢復,建立施行諡號廟號制度。
諡號,對人死之後的蓋棺定論,其對象是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高的人,主要對其生前的所作所為,對社會貢獻或危害等進行評價,其稱號有好有壞有同情的。如文、武、宣、明、莊、睿,懷、哀、殤、思,煬、靈、厲等等或美或平或惡諡。
廟號,在廟中供奉時稱呼的名號,其對象是已故的皇帝。每代皇帝逝世後立的廟將在幾代人後毀去,合併於太廟。最初廟號只有4種: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後來發展演化較多,如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世祖、世宗等等。
漢之後,諡號廟號制度越來完善規範,對象、分類、字數、獲諡等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圖片源自網絡,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喜歡請點擊關注:詼記!
詼記
我們通常對於古代皇帝的稱號主要有以下幾種,分別是
廟號,諡號,年號,直呼姓名,比如漢武帝劉徹就是諡號,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廟號,萬曆皇帝就是年號,朱元璋就是尊姓大名。廟號起源於商朝,初始只有四種分別是“太”“高”“世”“中”,具體化就是太祖,高宗,太宗,世宗,中宗。到了周朝採用了“諡號”來代替廟號,比如周朝的開國之君周武王姬發,武王就是他的諡號。
等到
秦始皇一統天下,開創了無數的歷史先河,被稱為千古一帝,自稱“始皇帝”。由於周朝已經棄用了“廟號”採用了“諡號”。按理說承襲前朝的制度,秦始皇死後可以沒有廟號,但是應該有諡號,但是“諡號”的一項原則讓秦始皇非常不爽。
按照諡號制度,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對他一生功過是非的評價,比如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因為其隋煬帝的諡號,讓後世皆認為他是古今第一的昏君暴君,其實楊廣死後隋朝給他上的諡號是“明皇帝”,而唐朝建立後為了表現隋朝的荒淫無度,給其改諡號為“隋煬帝”,同樣遭遇的還有商朝亡國之君帝辛,周朝給了他一個非常響亮的諡號“紂王”。
秦始皇身為始皇帝,其功績後世無人能評,秦始皇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而且這種由後世評價逝者的做法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秦始皇不但沒有恢復商朝的廟號,反而連周朝時期使用的諡號也一併取消了。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過是非確實無須諡號或者廟號來蓋棺定論,“始皇帝”一名足矣。
此文來自一點點歷史,大白話說歷史手打。
一點點歷史
謝謝誠邀!秦始皇為啥沒有廟號和諡號呢?其實是有原因的,首先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秦始皇為啥叫始皇呢?因為秦始皇認為自己統一天下,這是歷史上沒有一個帝王完成的功績,他取三皇中的皇,五帝中的帝,給自己命名為始皇帝,就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由於他想要標榜自己,所以不能再按自己的祖輩的諡號和廟號了,要不然就是一個秦什麼王。所以在這裡,秦始皇的這一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他沒有任何諡號和廟號,而他的後代也將以秦二世三世來命名,所以他的後代也沒有廟號和諡號,一直到劉邦建立漢朝才恢復了諡號和廟號。謝謝誠邀!
萬盛文化傳媒
因為秦始皇認為廟號、諡號都是兒子評判父親、大臣評判皇帝,是一種不妥當、不合適的事情,所以在位期間廢除了這種廟號和諡號制度。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 ”
翻譯過來就是:“我聽說古代帝王去世之後有諡號和廟號,這是一種兒子議論父親、大臣議論君主的行為,實在是很沒有意義的行為,我認為不合適,從現在開始,廢除這種制度。”
總而言之,秦始皇是一個很有變革精神的帝王,他認為自己的功績遠遠超過有文明以來歷代帝王,所以前代的規矩他看不順眼的都要改,只有他才有資格為以後的萬世帝王立下規矩,廢除廟號和諡號就是他定下的規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