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投資蘇寧體育:你看不到的惺惺相惜

阿里投资苏宁体育:你看不到的惺惺相惜

幾天前,阿里集團重金投資蘇寧體育(文娛主導)並建立戰略合作,打消了業內對過去3年阿里與蘇寧集團聯姻結局的疑慮。

疑慮在於,過去一年,蘇寧兩度減持阿里股票,一度被人解讀為聯姻解體。而它也讓人想起2016年雙方北京開發佈會時,楊元慶在臺上揶揄雙方貌合神離的話。

事實上,這沒有體會到雙方當初合作的心胸、戰略價值及複雜度,更沒有體會到此刻書房內體育、娛樂領域深度聯姻的企圖心。

其實,都是趨勢所致。

就讓夸克點評給你綜合解讀一下。我想借此回答幾個問題:

逐一解讀。

資本聯姻

阿里投资苏宁体育:你看不到的惺惺相惜

這一新合作,與阿里集團當初聯姻蘇寧集團並無直接關聯。它始於私下業務交流。

蘇寧體育集團副總裁米昕對夸克說,他與阿里文娛集團輪值CEO、大優酷事業群總裁、阿里音樂CEO楊偉東認識已久,開會經常碰到。2017年下半年一天,兩人交流出了火花。

群訪時,他補充說,兩人交流時間挺長,都“跨年了”。他們看到了體育與泛娛樂日益融合的趨勢。而當聊到各自背後的集團動向與相關資源,他們覺得有必要圍繞體育與泛娛樂的世界建立一些合作。

楊偉東的話印證了這說法。採訪時,他透露,阿里投資蘇寧體育是一種基於業務需求的“自下而上”的動作,屬於戰略投資風格,阿里不做財務投資。

當然,合作基礎是蘇寧體育融資案。作為蘇寧旗下8大業務版圖之一,短短三年,它已成為體育賽事版權最豐富、垂直佈局最完整、專業的體育產業平臺。目前涵蓋了體育傳媒、OTT服務、體育零售和體育培訓四大板塊,旗下擁有江蘇蘇寧與國際米蘭兩大足球俱樂部。此外,蘇寧體育旗下PP體育囊括了國內90%的體育內容資源,包括歐洲頂級聯賽、中超、中國之隊、亞冠等足球賽事版權,以及UFC、WWE、排超等垂直精品賽事版權,形成了以足球產業為核心的體育內容矩陣。

不過,蘇寧體育基本建立在資本併購與外延投資基礎上。俱樂部運作雖已成熟,但一大把版權業務,卻面臨兩大挑戰:

若這兩方面無法化解,它的模式將難以為繼。版權越多,越像個堰塞湖。

蘇寧體育與蘇寧集團有一定能力化解。後者有近30年曆史。但要看到,體育產業如若只限於體育維度耕耘,或依附於傳統風格仍較重的蘇寧商業化變現,不太可能有更大成就。

過去一段,外界甚至有拿它比附樂視體育的。

所以,楊偉東與米昕的交流火花,最後成為一場投資案,建立戰略合作,就不是偶然了:

過去三年,阿里文娛有過多次爆款泛娛樂營銷案例,已在業界樹立起口碑。

阿里自己有體育版圖,過去幾年,也在圍繞這一產業佈局。而剛剛過去的俄羅斯世界盃,基於優酷平臺的轉播與運營,更是獲得了巨大的成效。

雙方的最新合作,將以優酷為載體,成立優酷PP體育頻道,你應該能體會到蘇寧體育的意圖。

當然不是說蘇寧體育沒有一點泛娛樂化的能力。當天發佈會,旗下PP體育負責人曾剛的PPT,顯示出超前意識,但它畢竟屬於媒體,缺乏落地的商業支撐能力。因此,在它之外,蘇寧體育急需更多具有商業化能力的泛娛樂平臺、商業平臺等支撐。

阿里投资苏宁体育:你看不到的惺惺相惜

當然,至於為什麼非要達成資本合作,我想,除了蘇寧體育股權融資,急需資金支撐,這應該與競爭、合作成效的考量有關。資本能捆綁雙方利益,遠比鬆散的所謂戰略合作要有效得多。此外,雖然資本未必意味著排他,但競品想要深度拆臺、涉足,將十分困難。

優酷成載體,合作案於阿里文娛、阿里集團長遠價值

其實很明顯。蘇寧體育要的是,在更廣大大眾社會,尤其泛娛樂是惡,充分放大體育產業的價值。它需要更專業的IP開掘能力、更多維度的用戶、更為豐富的商業化變現能力。

文娛基於優酷的IP開掘能力,爆款營銷力,剛才已經提到。這裡還有用戶。阿里有兩個5個億用戶(已經不止),一是5億電商用戶,二是5億文娛用戶。後者主要就是優酷用戶群。

優酷作為載體的價值非常明顯。剛剛結束的世界盃,這個平臺的表現超出了預期:

楊偉東多次強調,最關鍵的是,打造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團隊。

其實,優酷成為載體,也跟過去一段阿里文娛整合的動向有關。這個完全依靠收購形態的版圖,過去3年,整合不斷,直到去年冬天,文娛落實輪值CEO制度,楊偉東作為首任輪值CEO出線,我們能看到,優酷其實已經成為文娛未來一個較長週期最核心的整合平臺。這不僅僅因為它在文娛版圖中的體量、用戶、影響力。

相比文娛其他單元,優酷的互聯網屬性更強,整合更廣,樞紐的價值更大。與蘇寧體育的合作,優酷成為載體,不偶然。

當然,合作案不會僅停留在優酷體育、PP體育的層面,而涉及到完整的產業鏈。站在阿里角度看,阿里文娛的整個商業模式與蘇寧體育的重度垂直模式高度互補,一旦合作深入,它將能凝聚、激發文娛版圖的整體競爭力。

於阿里來說,它當然也是必備的一環。你知道馬雲對雙H戰略(happy+health)念念不忘,體育、泛娛樂都是happy戰略的關鍵構成。而體育產業之於阿里,還有更深的價值,它在於:

體育產業規模龐大,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場景。有人與賽事IP,有線下物理場館,觸達各種社會化服務與各種泛娛樂人群,而且正處於一場數字化轉型中,急需精細化、專業化、標準化、強運營的支撐,它也處於體育零售化的趨勢中。

阿里的數據、技術、商業化能力,有非常完整且深入的發揮空間。蘇寧體育的佈局模式,恰恰就是一個非常適合的投資、嫁接標的。

也就是說,雖然優酷平臺是合作載體,文娛集團整合生態力量,但這裡面,卻有阿里集團新零售乃至整個服務體系輸出的意圖。事實上,我們過去一段已經看到,阿里文娛以大麥為基礎成立了現場娛樂事業群,已經相當前瞻。

這當然也事關阿里集團本身的成長性。

阿里與蘇寧集團兩大經濟體的碰撞,消除疑慮

剛才提到,過往一段,外界似乎對兩家公司的聯姻不太看好。蘇寧減持阿里股票強化了這一印象。

其實,蘇寧持股比例於阿里總股本來說,幾乎可忽略不計。但它在阿里董事會沒席位,影響不了決策,更像財務投資,減持也很正常。當然根據協議,它已經無法再度減持剩餘比例。阿里是蘇寧第二大股東,未減持過,戰略投資風格明顯。

其實,這種疑慮相比牽手,算不了什麼。2015年,雙方達成合作時,夸克點評認為,即便有共同化解競爭的用意,站在行業維度看,確實展現了企業家的心胸與開放的情懷,裡面有馬雲、張近東對於未來產業趨勢、商業形態的遠見。當然,應該也有隱秘的政經思維。

那麼,過去3年,為什麼雙方合作深度、聲量並沒有那麼高呢?

我想,當初設定的合作目標,尤其流量、基礎設施層面,應該在預期中。但要看到,這是兩個盤子甚大的公司,業務非常複雜,且局部存在博弈,不太可能深度協同。這無可厚非。

而且,還要看到,新的融合趨勢之下,雙方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方向上拓展自身,依託各自的脈絡,符合一個週期的現實。它們面前都沒有什麼藍圖。刻意的捆綁合作不但無效,也會生髮矛盾。

截至今日,無論阿里新零售還是蘇寧智慧零售的理念,都已經開始持續落地,並且有了諸多具體的形態,它們都找到了自信,並開始期望在關鍵的垂直行業、場景中做出更有效率的佈局,以整體輸出自身的價值。

我想說,此刻的阿里與蘇寧之間,即使沒有楊偉東與米昕兩人去年的交流碰撞,也會各自生髮合作的機會。當然,也不一定發生在阿里與蘇寧之間。但就蘇寧體育融資案來說,想找到阿里集團這種夥伴,確實不易。

應該說,楊偉東與米昕的碰撞,以及隨後的合作案達成,恰恰體現了兩人對於各自集團發展趨勢的強烈認同。他們身上反映了阿里與蘇寧此刻的拓展信號。

甚至可以說,過去3年的聯姻,雖然動作並不大,但是它展現出了一種雙方的包容與體諒。而今日的再度聯姻,正是這種認同基礎上的路徑選擇。

有人說,阿里與蘇寧牽手,是對騰訊與京東聯姻的響應。但我更想說,競爭思維雖然少不了,但這個合作案,要比騰訊與京東更復雜,可以說,阿里與蘇寧創造了真正意義上的競合關係,延續下去,一定會有助於中國誕生更豐富的商業形態,推動商業文明的進步。

這也正是我最後想說的部分……

聯姻之於整個行業的生態價值

楊偉東崇尚生態思維。過去兩年多,他多次強調單一的平臺,未來將很難適應挑戰。因為,未來將是生態體系的競爭。這也是優酷融入阿里文娛重新獲得競爭力的原因。

放大一些。阿里與蘇寧在體育領域的合作,就是雙方面對產業趨勢做的共同的選擇。事實上,當我們提到所謂“經濟體”概念的時候,就已經很難再割裂看待行業諸多企業的競爭了。純粹的撕逼纏鬥,固然不完全有害,有時也會推動產業創新與進步,但當面臨共同的挑戰時,這種競爭的思維就是畫地為牢的象徵。

在去年一篇文章中,夸克甚至提到,當諸多企業開始習慣定義自己為“基礎設施提供商”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在重新定義市場,定義競爭。因為,一旦定義自身為“基礎設施提供商”角色,你的平臺就具有了相當的公共產品與公共平臺的屬性,若你過度侷限於競爭思維審視周遭,所謂“基礎設施”將不可能真正發揮效應,它們之間也不可能有更大範圍的互聯互通。當局面演繹到一定程度,甚至會引發強烈的監管。我們在過去的鐵路、電信競爭史中能看到這一幕。

阿里文娛主導投資蘇寧體育一案,阿里與蘇寧集團的持續合作,之所以定義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競合關係,價值就在這裡。雙方的動向,無論內在出於危機還是機遇,都會有利於彌合產業傷痕,產生認同,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激發出創新精神,並持續產生新的商業形態。我想,唯有那些經過複雜歷史變遷、有著獨立的創新能力、心懷責任感、擁有開放的心態的企業,才能真正建立這種生態級的關係。

夸克點評覆蓋百家、今日頭條、UC頭條、一點號、創事記、搜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