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研究顯示,由於我們排放的溫室氣體,使大氣層中一種獨特的雲變得更加常見。
微小的冰晶在夜空中織出了一張網,從而形成了夜光雲,它會在黃昏和夜晚時發出微光。我們平時看見的雲大多數在6千米的高度上,而夜光雲形成在超過83千米的超高海拔上,那是被稱為中氣層的嚴寒區域。要想看見夜光雲,只有等到太陽低於地平線之後才行。因為夜光雲通常很暗淡,無法和陽光相媲美。夏季,是中氣層在一年之中溫度最低的時候,因此夜光雲會在夏季更為常見。
人們首次觀測到夜光雲是在1885年,喀拉喀托火山在那一年爆發,大量的水蒸氣隨之噴薄而出,進入高空,從而形成了夜光雲。從那以後,夜光雲的出現變得規律了起來。
萊布尼茨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Franz-Joseflubken表示,科學家們多年以來的疑惑是:夜光雲的形成,是否是人類活動所導致的後果。
Lubken和他的同事開始著手探究這個問題。他們想要弄清楚,對夜光雲的形成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麼,水汽還是溫度。為此,他們利用氣候模型和衛星觀測來模擬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對夜光雲形成的影響。
研究發現,夜光雲形成的關鍵是,大氣層中部水蒸氣的增加。而水蒸氣濃度的變化主要是由於甲烷,甲烷是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它會在中氣層被氧化從而生成水蒸氣。這些水蒸氣遇上流星帶來的塵埃,凝結成細小的冰晶,水蒸氣越多,冰晶也就越大,從而讓夜光雲看起來更加明亮顯眼。
溫室氣體中,更為人們所熟知的是二氧化碳。儘管二氧化碳會讓低海拔的區域變得溫暖,但是對於大氣層中部來說,二氧化碳則會讓那裡變得更寒冷,這也助長了冰晶的形成。然而,這種幫助卻不會形成夜光雲,雖然有更多的冰晶形成,但同時也會讓冰晶變得更小。也就是說,二氧化碳只會讓中氣層變得更冷,而不會對夜光雲的形成產生什麼直接的影響。
後續的研究計劃調查,長期且持續的排放甲烷,是否會對這些高空雲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產生影響。
如果你居住在高緯度地區,例如北緯50度到70度,8月份是欣賞這種在夜晚閃耀的雲彩的好時機。
本文譯自 earther,由譯者 bakako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閱讀更多 煎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