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簡單概括一下中原大戰?

日下秋也


所謂中原大戰,一言蔽之就是近代史上最大的軍閥混戰,其規模之大,足可稱為一次由軍閥發起的全面內戰。在這場持續6個月的戰爭中,反蔣同盟與蔣介石集團共計投入140餘萬人,傷亡將近30萬人,波及冀、魯、湘、桂等20餘省,消耗軍費5億元。正因為這場內戰,使得剛剛邁向現代化國家道路的中國再一次遭到重創。

戰爭的起因說來也簡單,不外乎兩個字:“裁軍”。

1928年6月,北伐接近尾聲。但是在歷經兩年的戰鬥後,當時的中國政府名義下擁有著超過220萬的軍隊。這一龐大的軍隊幾乎將政府所有預算佔用的同時,也使得大部分青年勞動力不能投身生產領域。可以說,這不單單成為了政府財政的負擔,也讓百姓不得安寧。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裁軍勢在必行。因此,在幾乎同一時段,蔣氏電告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人其著手準備裁軍的事宜。

▲馮玉祥(左)、蔣介石(中)、閻錫山(右)

不過,就當時國民政府的威望和軍閥自身的考量來說,裁軍一事如同天方夜譚一般。

首先,就北伐一事來說,如果沒有各路反北洋的勢力前來投靠,那麼國民政府北上的敵人可不單單隻有北洋軍閥。因而可以說,北伐之後各路軍閥只不過是換了一身軍裝,接著在所謂的“民國”的名義下繼續搞派系鬥爭;這點,在抗日戰爭的時候也能見到,不然常德保衛戰和衡陽保衛戰也不會打得如此悲壯。

其次,對於這些名義上接受政府領導的軍閥而言,他們手底下的軍隊就是他們向中央政府要挾經費的資本。基於這個實際的考慮,他們更不會輕易接受裁軍的命令。

面對這宛若藩鎮割據的局面,當時的中央政府還是於1929年年初決定:裁軍至80萬,同時軍費縮減至全國稅收的40%。消息一出,各路軍閥譁然。即便如此,軍閥們還是出席了裁軍的編遣會議。在會議上,蔣、桂、西北、晉系這主要的四大派系就裁軍事宜展開了激烈的談判,會中各方都想其它派系做出犧牲,而自身則保留更多的軍隊。在僵持之下,談判最終破裂。

會議結束後,首先發難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新桂係為了控制湖南,先將程潛軟禁,隨後指派本方人員主政湖南。但是,負責政務的何鍵、魯滌平二人不合,且魯滌平暗中投向蔣氏,因而後者便讓蔣介石向其部下輸送軍火,以備不時之需。但是此事被駐守該地的其他桂軍將領發現,魯滌平部隨即便被繳械,同時他本人亦被免職。

▲左為李宗仁,右為白崇禧

東窗事發,蔣、桂兩系矛盾激化。當年3月,擁兵20萬的新桂系與中央政府之間爆發戰爭,即“蔣桂戰爭”。3個月之後,在蔣氏的政治與軍事攻勢之下,這場戰爭以新桂系的全面潰敗而告終。兵敗之後,李宗仁、白崇禧等桂系首領不得已出逃境外。

處理完新桂系一事後,餘下的西北、晉系與中央之間的關係非但沒有緩和,反而出現了矛盾加深的趨勢。而桂系的這場戰役,也成為了壓垮現狀的最後一根稻草:畢竟,誰都不想步桂系的後塵。

同年5月,馮玉祥與蔣介石矛盾公開化;至11月,李宗仁等桂系將領與汪精衛一起通電反蔣。到了12月,又有唐生智、張發奎通電擁護汪精衛及閻錫山,另立中央政府。如此一來,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不過,此時派系領導人之間還沒完全撕破臉皮。閻、蔣二人在翌年2月份,往復發送電報長達1個月。在這期間,閻錫山要求蔣與其一同下野,交由汪精衛改組議會。這個提議對於謀求獨裁的蔣介石而言無異於對牛彈琴,其結果可想而知。

到當年4月份,眼見無法通過談判的方式解決問題,各方決定訴諸武力。在那一個月的時間裡,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首先是蔣介石在平漢鐵路檢閱部隊,隨後閻錫山、馮玉祥及李宗仁分別在太原、潼關、桂平宣佈就職,另組一個政府。更讓人意料之外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於4月5號對閻錫山下達了通緝令。如此一來,大戰便無法避免了。

1930年5月11日,中央軍率先發起進攻,揭開了中原大戰的序幕。

按照戰前的規劃,反蔣同盟共計80餘萬人,分四路:李宗仁指揮桂軍,由廣西出擊,北上武漢;馮玉祥則率部由鄭州沿隴海鐵路、平漢鐵路東進徐州,並防守許昌以北地區,與桂系匯師武漢;而閻錫山就指揮晉軍由河北沿津浦鐵路南下進攻濟南,隨後與馮玉祥的部下合攻徐州,直指南京;與此同時,石友三從河南發難,配合閻錫山攻打濟南。

加上西北軍擁有重火力優勢,因而當時的反蔣聯盟可謂佔盡優勢。不過,戰爭最後的結果卻是出乎意料的。

上文說到,整場戰爭最先發起進攻的是中央軍。而在一開始,來自德國的軍事顧問佛採爾中將也是建議優先集中優勢兵力攻擊較弱的晉軍,再轉而攻擊其他幾個方向的反蔣聯軍。但是到了實戰的時候,中央軍卻是從隴海線主動出擊,攻打最強的西北軍。而這波看似冒然激進的攻勢,居然把西北軍打得難以招架。

原本,西北軍戰力彪悍、善於修築攻勢,又有騎兵、裝甲車、重火炮支援,應該能給中央軍一擊迎頭重擊。但是在開戰之後,原先部署在該地的西北軍卻一路退至開封。強大的西北軍不進反退,這是為何?

原來,蔣介石為了取得勝利可謂不顧一切了。在這裡,蔣介石部署的熊式輝、陳誠、衛立煌、張治中等師都是其嫡系精銳,他本人更是直接來到距離開封三百多公里的徐州前線親自指揮。更重要的是,中央軍佔據著鐵路運輸和制空優勢,其中尤其是鐵路,使得中央軍能夠得到充分的後勤補給,而且免去了行軍之苦。

反觀另一邊,雖說這一片是西北軍的地盤,但是因為缺少運輸工具,西北軍的部隊只能依靠步行前往戰場。而且,他們只能自備乾糧,而補給方面那就是完全看運氣了。

本來應該往徐州方向打的部隊,被活生生的打得往後退,還是退到了離鄭州不遠的開封,這可把馮玉祥給急壞了。為此,他不得不立即做出調整,命令在鄭州一帶的機動預備隊孫良誠部立馬投入戰鬥。就這樣,隴海線一帶成為了中原大戰的主戰場,馮、蔣兩派在這裡拉鋸、鏖戰數月之久。

▲孫良誠

大戰進行到5月下旬的時候,隨著增援趕到,西北軍配合著重火力以及防禦工事給予中央軍迎頭一擊。在西北軍的猛攻之下,中央軍開始往來時的方向潰退。

而蔣麾下的陳誠一部,更是幾度被圍,要不是憑藉著機槍火力優勢,只怕會被西北軍全殲。

與此同時,中央軍與西北軍在平漢鐵路(京漢鐵路)也展開了激戰。平漢鐵路位於徐州的西部,穿鄭州而過,若迂迴至此的中央軍拿下了這一段,那麼鄭州、開封兩地的西北軍只能乖乖投降了。同隴海線的戰況類似,開戰初期,中央軍在此地打出了一波咄咄逼人的攻勢,逼近許昌的同時,還遲滯了西北軍主力與晉軍主力匯合。

為了避免先鋒部隊被圍,馮玉祥不得不在這一地區投放鐵甲車隊,同時調來主力精銳以打通與晉軍的配合,他本人更是親自趕到裡指揮作戰。

在重壓之下,負責該地戰事的中央軍何成濬部一路南退。到了6月13日的時候,何成濬已經從許昌等地一路退守到河南中南部地區的漯河,並在該地與西北軍展開了陣地戰。這時候,中央軍與西北軍戰力差距顯現出來。不單單是在平漢線,此時的中央軍可以說是全面潰退。

在津浦鐵路一線,是晉軍與中央軍的戰場。在這裡,反蔣同盟一改其他地方開戰時的弱勢。在傅作義的帶領下,晉軍一路南下,先後攻克濟南、泰安、曲阜等地,並且在6月末的時候強渡黃河。而此時,西邊中央軍主力正被西北軍壓得喘不過氣來,蔣介石本人更是差點在朱集車站被俘。此時,晉軍如果能配合西邊的攻勢、給予馮玉祥部下更多的補給,那結果就是中央軍落敗。

不過就在這個萬分緊急的時刻,南方出現的一個變因,使得天枰出現了傾斜。

按原計劃,李宗仁應率領桂軍自廣西北上,讓中央軍腹背受敵。不過,在湖南一地駐防的何應欽令部下在湘西阻擊桂軍。同時蔣聯繫上粵軍蔣光鼐,命其率3個師攻取湖南南部的衡陽。如此一來,李宗仁不得不於7月初開始退回廣西,而在此時,滇軍更是直接響應了南京方面的請求。

面對多面來敵,李宗仁只好放棄北上的計劃,草草結束這次戰爭。而南方的戰事,也就此結束。也因為這個變因,使得蔣能夠抽出足夠的兵力揮師北上,改變戰況。接下來,一如佛採爾一開始的建議那般,中央軍開始通過晉軍的防線打開僵局。

▲喬治佛採爾

在獲得足夠兵力之後,中央軍於7月上旬開始在津浦線正面攻擊晉軍。除了在陸上作戰,一部分中央軍還乘船登陸在青島登陸。在重兵之下,晉軍開始節節敗退。

就在這個時候,閻錫山的商人本質開始顯露了出來。與其說閻錫山是一個軍閥,不如說是一個精明、小氣的商人,而這般格局自然也反映在了戰場上。本來,如果他能指揮部下扛住中央軍的反攻,那麼在隴海線的西北軍自然能消滅在“口袋”當中的中央軍主力。但是閻錫山沒有,在此之前他都沒有給予西北軍足夠的支持,更何況此時一心只想著保存實力的他再去支援西北軍了。

▲閻錫山

其實,此時馮玉祥已於7月6日指揮部下發起總攻。激戰七晝夜之後,隴海線的中央軍岌岌可危,幾乎要從隴海線正面和歸德以南地區撤退。但因大雨連綿,河水氾濫,給養又得不到補充,晉軍亦沒有提供配合,在泥濘中前進的西北軍不得不停止進攻。這也使中央軍得到喘息,穩定了陣線。

到了8月初的時候,閻錫山眼見著自己在津浦線一帶全面潰敗,不得已才拿出了武器彈藥和糧食補給請求西北軍再次攻擊徐州。但此時,西北軍早已失去最佳的機會。

而隨著8月份漸進中旬,戰事更是十分膠著,無論是哪一方都無力發起全面的進攻。更何況,西北軍已然成為強弩之末,在爭奪歸德等地的拉鋸戰中,他們與中央軍傷亡共達20萬之眾,可謂整場中原大戰中最為激烈的交鋒。若是閻錫山願意早點為西北軍提供補給,那麼戰爭可能會往另一個方向發展,然而這一切都來的太晚了。

不過,在這個節骨眼上,唯有東北軍還未參戰。因而,誰獲得了少帥的支持,誰就能獲得東北軍的增援,進而真正左右整個戰場的局勢。

為此,一邊在中原激戰,蔣氏另一邊派人北上,直往關外的少帥那裡奔去。比起反蔣聯盟的扣扣點點,蔣氏直接拿出了500萬兵費,另籌公債1000萬元資助東北財政,同時許以高官和華北地區作為交換。

▲少帥張學良

在如此“誠意”之下,少帥最終決定擁蔣。而在此之前,中央軍已於8月中旬將晉軍擊潰,使其撤出山東。隨後,中央軍於9月份全力投入到對西北軍的戰鬥中。在蔣氏督戰下,中央軍更是在9月10號當天攻破了西北軍主力的正面陣地。隨後西北軍一路潰敗,逃出河南。

8天之後,少帥公開通電擁蔣,號召停止內戰。20號,張學良率數萬東北軍入關,直逼北京。至此,反蔣聯盟的落敗已成定數,閻錫山退回山西宣佈下野。而曾經叱詫風雲的西北軍更是直接宣告解散,交由張學良改編。至此,中國近現代史上的軍閥混戰宣告結束。

▲29軍大刀隊,其前身即為西北軍

名義上說,中原大戰的結束也宣告了軍閥混戰的結束,形成了統一的局面,看似走上了近代化國家的發展軌道。但

實際上,這場大戰之後,帶給當時中國的更多是創傷。正如開頭所說的,這是一次重創。

大戰期間,軍費開支5億元,使得破產農民四起,而激烈的交戰更是使得中原一帶的農業生產停滯,僅就河南一省來說,因戰事死傷達13餘萬人,逃亡在外者有118.5餘萬口,被軍隊拉夫者更達129.77餘萬。財產損失包括破及焚房屋在內,總計為65146.9萬餘元。

此外,在戰爭期間,陝西省更是遭遇了旱災,忙於交戰的馮玉祥當時無心救災,導致餓莩遍野,毫無生氣。這也使得西北軍將士大戰之後無人願意再回故地,使得馮玉祥眾叛親離。

▲馮玉祥

大戰之後,有人估計全部損失估計需10年方可恢復,但是虎視眈眈的日本人卻沒有給中國這個機會。一年之後,炮響東北,長達14年的抗戰就此拉開序幕。可以說,若是沒有中原大戰,沒有那死傷30餘萬的各路將士,沒有這一場消耗掉各方精銳的混戰,那麼抗戰初期,中國軍隊將有更多的精銳抵抗外族入侵。

如果沒有中原大戰強徵壯丁、破壞生產,那麼抗戰期間中國政府也不至於捉襟見肘,無法給予部隊充足的補給。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因這一場不到一年的混戰,當時的中國政府、軍隊和百姓被榨乾了精力。尤其是那些無辜的、渴望和平的普通國人們,他們對於一個獨立國家的希冀更是在將近三十年之後才得以實現。


協虎戰爭史


從1930年4月開始一直到這一年的10月,中國內部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軍閥混戰。這是一場由馮玉祥、閻錫山、汪精衛等人為領導的“倒蔣”戰爭,其結局是蔣介石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艱難獲勝。

一、 中原大戰的發端

1928年“二期北伐”完成以來,關內出現了新的軍閥分治局面。馮玉祥據有陝西、甘肅、河南、山東四省,擁兵40萬。閻錫山擁有河北、山西兩省和平津兩市,擁兵20多萬。李宗仁則佔據了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樣擁兵20多萬。而作為國府主席的蔣介石則只控制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有軍隊50萬,沒能確立絕對的統治優勢。在這種情況下,以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為一方,其它各派軍閥為一方,在底盤分配問題、部隊編遣問題、統一海關稅收等問題上,開始了明爭暗鬥,數次撕破臉皮。

(中原大戰前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的合影)

以此同時,國民黨內部的反蔣勢力,如改組派、西沙會議派等,也開始對蔣介石的統治地位發起衝擊,並同閻錫山等軍閥密切接觸。雙方一拍即合,一個反蔣大聯盟開始逐漸形成了。

(始終不甘寂寞的汪精衛)

二、中原大戰的結果

1930年3月,馮、閻、李旗下的50多名將領發出通電,公然要求蔣介石下野,“以黨政還之國人”,並公推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開始和南京方面分庭抗禮。5月11日,戰爭全面爆發,雙方在隴海路、津浦路和平漢路交叉形成的地帶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混戰。蔣軍先最敗後勝,張學良則於9月入關,最終在10月徹底擊敗了馮、閻、李的軍隊,蔣張聯手取得了大戰的勝利。

(戰局示意圖)

我們分析蔣介石能夠取勝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第一,蔣介石在政治上打出了“統一”的旗號,佔領了道德制高點。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畢竟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合法政府,國內的知識分子和富人階級普遍支持,且受到各大國的承認,因此在政治上具有優勢。這一點在取得東北張學良的支持上也可見一斑。

第二,蔣介石能夠在軍事根據敵方情況,合理運用謀略。他首先集中兵力對付實力較弱而又最願意保存實力的閻錫山,使得閻錫山倉促退卻,打亂了反蔣軍的陣線,之後又不惜花大價錢收買、策反馮玉祥的許多西北軍部下,使得戰力較強的西北軍也陣腳大亂,稀裡糊塗的就丟了河南大片土地。

第三,是蔣介石作用全國最富庶的江南地區,有著江浙財團和外國勢力的支持,在物質上具有優勢。

由此可見,大戰以蔣介石的勝利作為最終的結果並不是偶然的,蔣介石確實是當時中國最具實力的政治人物。

三、中原大戰的影響

這場規模空前的內戰,帶給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大戰確立了蔣介石政權的統治基礎,鞏固了他對東南的統治,並把南京政府的影響力波及到了華中、西北和華北。這對接下來的國內建設和之後的抗戰御辱是有積極意義的。

其次,是戰爭的巨大破壞造成了國力的損失。雙方動用的兵力在150萬左右,“死傷達三十萬之巨”。巨大的軍費消耗都要攤派在老百姓的頭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尤其是戰區波及到的地方,更是損失巨大。

最後,是戰爭造成了國民黨內部的分裂加大。汪精衛、鄒魯等人在北平搞得“擴大會議”,另立法統;閻錫山就任所謂“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另立元首,這些都是對國民黨統治權威的極大損害。國內的不團結更容易招致外辱,東北軍的大量入關使得關東軍主導的九一八事變順利完成,使國家的主權受到極大的破壞。

參考文獻:

[1]《國民政府公報》,第428-437號

[2]《反蔣運動史》,青年軍人出版社,1934年版

[3]劉驥,《蔣馮閻關係和中原大戰》,《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


越後湯澤


謝邀。既然您說簡單概括,那我也簡單說說吧。

中原大戰是1930年,國民黨新軍閥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等人之間爆發的一次大戰。該戰爭最後以蔣介石、張學良的全勝告終。

國民黨自1926年北伐,兩年之內,打垮北洋軍閥,佔領了大片領土。到1928年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中華民國改朝換代完成,名義上實現統一。但實際上,全國依然存在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唐生智等大小軍閥。蔣介石實力最大,控制了中央政府和黨部,得到英美支持,但也不過佔有長江下游幾個省而已。

此後,這些新軍閥之間為了爭權奪利,展開了一系列混戰,如蔣桂戰爭、蔣馮戰爭、唐石反蔣等,蔣介石翻雲覆雨,將李宗仁、馮玉祥、唐生智等一一擊破。之前從中坐收漁利的閻錫山發現不妙,下一個就輪到自己了。於是,這些軍閥為了政治生命,聯合在一起,建立了反蔣大同盟,推舉汪精衛為黨主席,閻錫山為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組建了總兵力80萬的龐大聯軍。四月,西北軍率先進攻,五月兩家正式前面開戰。

戰爭之處,聯軍勢頭正猛,蔣軍節節敗退,被奪取大片領土,蔣介石也差點被西北軍俘虜。然而蔣介石畢竟有中央政府的名分,很快調集後援出征。而聯軍一方卻是各懷鬼胎,桂系兵力較弱,不敢過於緊逼。閻錫山又老奸巨猾,總想著保存實力,讓友軍犧牲。這樣,蔣軍到八月已經遏制住了不利態勢,雙方形成膠著。

九月十八日,張學良卻忽然宣佈東北軍援蔣,隨即入關。這樣一來,反蔣聯軍頓時腹背受敵。馮玉祥還想決一死戰,閻錫山卻已腳底抹油。於是,西北軍全線潰敗,部將紛紛被蔣介石收買。到十月底,馮玉祥、閻錫山通電下野,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的全勝而告終。

中原大戰,雙方總計投入100多萬軍隊,蔣軍傷亡10萬,反蔣軍傷亡20萬。蔣介石正式坐穩了民國老大的寶座,再也沒有人能挑戰他的權威。但他的地盤依然只限於江南與中原數省。馮玉祥的西北軍基本完全瓦解,馮玉祥從此淪為老憤青。李宗仁退守廣西,閻錫山只剩下山西一省地盤。得益最大的是張學良,損失微乎其微,卻被蔣介石酬勞,獲得華北地盤。但此舉也造成東北軍半數入關,東北兵力相對不足,一年後爆發九一八事變,丟了老巢。


巴山夜雨涮鍋


  1930年5至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李宗仁之間的軍閥戰爭。因為戰爭主要在地處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鄰近地區進行﹐所以又稱“中原大戰”。

  1928年6月北京張作霖 安國軍政府垮臺後﹐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桂系的臨時團結轉化為激烈的內部鬥爭。1929年蔣介石先後打敗了桂系﹑馮玉祥﹑張發奎﹑石友三 和唐生智﹐威逼閻錫山。閻錫山先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於1930年2月10日電請蔣介石下野﹐繼則聯絡反蔣失敗的馮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組織反蔣同盟。閻的反蔣號召﹐得到了以汪精衛 ﹑陳公博為首的國民黨改組派﹐以及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和馮玉祥﹑李宗仁等反蔣政治派別與軍事集團的響應和支持。3月14日﹑15日﹐鹿鍾麟等五十七人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 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4月1日﹐閻﹑馮﹑李宣誓就職。閻在石家莊設立總司令部﹐自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由河北向山東進兵﹔以李宗仁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向湖南進兵﹔鹿鍾麟為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由陝西向河南進兵﹔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由魯西南會攻濟南﹔並內定張學良﹑劉文輝﹑何鍵﹑樊鍾秀為五﹑六﹑七﹑八方面軍總司令。5日﹐蔣介石撤免閻錫山本兼各職。12日﹐任韓復榘 為第一軍團總指揮﹐在魯西阻閻軍南下﹔劉峙 為第二軍團總指揮﹐由徐州沿隴海鐵路西進﹔何成浚為第三集團軍總指揮﹐在河南許昌以南地區牽制馮軍﹔陳調元為總預備兵團總指揮。5月1日在南京誓師﹐11日下達總攻擊令﹐戰爭正式爆發。

晉系閻錫山,字百川,號龍池,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有山西“土皇帝 ”之稱。

馮玉祥,原名馮基善,字煥章,祖籍安徽巢縣人,著名愛國將領,民主人士。

中原大戰前,馮玉祥部隊在潼關紅場整裝待發。

  這場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蔣軍雖攻佔河南歸德(今商丘)等地﹐但總的形勢不利。歸德旋為馮軍收復﹐長沙﹑濟南先後被桂軍和閻軍佔領﹐蔣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7月至9月中旬為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佈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七人為委員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但戰局每況愈下﹐7月4日﹐桂軍退守廣西﹐8月14日﹐閻軍放棄濟南。馮玉祥的“八月攻勢”也遭到失敗。蔣軍在兩湖﹑津浦﹑隴海﹑平漢各戰場取得全面勝利。持觀望態度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擁蔣後為第三階段。張率東北軍入關佔領平﹑津﹑河北﹐反蔣聯軍迅速瓦解﹐擴大會議遷至太原舉行﹐不久即風流雲散。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取消太原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所屬軍隊被張學良﹑蔣介石改編。

  蔣閻馮大戰歷時七月﹐雙方投入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裡﹐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軍閥戰爭。蔣介石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暫時統一了國民黨各軍事集團。

  此後,反蔣勢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問鼎中原,與蔣介石一決勝負的形式與實力。從1930年底開始,蔣便以重兵向中共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發動進攻。


風清楊81683276


大家新年好,我是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我來為大家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個大致的瞭解。

中原大戰的名稱由來:因為是戰爭主要發生地在中原地區,所以稱為“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的持續時間:1930年5月開始,直至當年11月收尾。

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一方為蔣介石的中央軍,另一方為閻錫山的晉軍、馮玉祥的西北軍以及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三方勢力聯盟。

中原大戰的情況概述:雙方勢力動用兵力110萬以上,軍費支出5億元,死傷30萬人,波及到20多省,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混戰。

中原大戰的最終結局:蔣介石獲得勝利,馮玉祥系西北軍崩盤,閻錫山系晉綏軍內傷嚴重,新桂系退回廣西自保,國民政府得到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國民黨內部的鬥爭本來就從沒有斷過,發展到1930年勢頭越演越烈,終究還是爆發了名為中原大戰的大混戰。

早在1930年3月份,討蔣聯盟已經初步組成,當時的規劃是以李宗仁的桂軍為第一方面軍、馮玉祥的西北軍為第二方面軍、閻錫山的晉軍為第三方面軍、石友三的軍隊為第四方面軍,並且還擬定了張學良的東北軍為第五方面軍、劉文輝的川軍為第六方面軍、何鍵的湖南軍隊為第七方面軍等等。

4月1日, 閻錫山在太原就任“中華民國軍總司令”,同時馮玉祥、李宗仁分別在潼關、桂平就任為副總司令,討蔣聯盟的核心成員正式組建完成。

5月1日,閻錫山和馮玉祥在新鄉碰了頭,形勢還是十分樂觀的,新桂系的軍隊已經準備開動,張學良雖然沒出兵也答應了供應軍火資助,汪精衛更是發來電報,精神上給予支持。

中原大戰正式拉開序幕!

戰勢的膠著點在隴海線上,以津浦、平漢為兩翼,雙方都佈置了主要兵力。交戰過程中,聯軍方面西北軍是主力,晉綏軍配合作戰,新桂系軍隊則是在外圍支援,蔣介石方面則是出動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總體來說,蔣介石方面在交通運輸方面具有優勢,而西北軍供給上還是有些不夠及時的。

剛一開始交戰,在爭奪歸德時,馮玉祥手下的劉茂恩突然發動兵變投靠蔣介石,讓聯軍措手不及,之後,西北軍穩定了陣腳,順勢反撲,給予了蔣介石軍隊極大的打擊。6月,新桂系軍隊也打入了湖南,並佔領了長沙。馮玉祥為此發起平漢線戰役,將蔣軍擊潰。

隴海、平漢線勝利後,馮玉祥決心打擊豫東方面的蔣軍。7月份,圍困在亳州的西北軍將領孫殿英順利解圍,被安排直取蚌埠、宿縣,以截斷蔣軍後路。然而,因為軍隊實在勞累,又後勤供應不足,被迫撤往了豫東,亳州為蔣軍佔據。

後來很多人認為,西北軍的這次決策,失誤連連,把大好機會給白白浪費,除了指揮失當外,還與閻錫山的供應不足也有關。當時,晉軍自己供應十分充足,對友軍卻極為吝嗇,自己吃好喝好,就不管他人死活了。

晉軍在津浦線上的表現也是很差,常常被蔣軍吊打,沒法子下,才調動了大批物資,請求西北軍支援。8月,馮玉祥再次組織西北軍在隴海線發動進攻。這次,局勢還是對西北軍有利的,然而,晉軍不僅沒有好好配合作戰,連補給都不及時,致使西北軍勞累不堪,在緊要關頭只得放棄對徐州的進攻,最令西北軍發狂的,晉軍竟然退出濟南,撤往黃河以北,讓蔣軍可以抽調出大量兵力來應對河南戰場的不利局面,勝利的天平開始傾向於蔣軍。

蔣介石將原先津浦線的精銳部隊調入平漢、隴海兩線,於9月份發起了總攻勢。最為要命的,當月的18日,看準了形勢的張學良乘著大好時機發布通電,表示支持蔣介石,東北軍大批入關,形勢對聯軍來說,已經很不利。

這時候,馮玉祥還指望著閻錫山派發部隊開往河南戰場,而閻錫山早在暗中下達了部隊撤回的命令。東北軍入關後,西北軍內部也發生極大的變化,幾位主要知名將領也是紛紛投蔣,以致馮玉祥處在眾叛親離之中。10月份,蔣介石的軍隊開進到鄭州,馮玉祥的西北軍撤往到新鄉。11月,戰事接近到尾聲,馮玉祥正式下野,西北軍也被收編,徹底瓦解。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中原大戰前,北伐戰爭打倒了北洋舊軍閥,一批新軍閥走到了臺前。

這些人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為主要代表,成為北伐革命最大的受益者,控制了中國中西部的許多地盤,他們聯手對抗中央,但同時內部衝突也很多。

這些人的格局都不大,和蔣介石比較相差太遠,最終的失敗也是不必可避免的。

導火線是二次北伐結束,蔣介石作為國家領袖召開會議,要求全國各路軍閥共同裁軍,以減少財政開支,維持收支平衡,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國社會的正常建設中來。

軍閥軍閥,就是靠軍隊起家,因為軍隊多才有發言權。沒有了軍隊,就象沒有牙齒的老虎,除了被人打死外,沒有第二個結局。沒有軍隊的軍閥,除了被別人看不起之外,還會被別人欺負。

沒有哪一方,願意為國家著想,都為自己爭利益,於是都不想被裁軍。

在這樣的背景下,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決定聯合起兵對抗國民政府,當時也考慮拉攏張學良參加。但張學良因為中東路事作和蘇聯打了一架,傷亡慘重,陸軍有幾個師被全建制消滅,海軍全軍覆沒。所以張學良正在家裡哭,沒心情參加。

閻錫山認為自己學歷高,資歷老,在數次大戰中,損失最少,所以就擔任了聯軍的總司令,並負責提供後期保障。這種情況下就只能是馮玉祥和李宗仁打頭陣了。

結果馮玉祥也不想先出後,只有李宗仁和南京政府開打了。而馮玉祥和閻錫山在邊看觀戰,看得很熱鬧。

沒料到形勢急轉直下,沒多久,李宗仁就被打敗了,只能通電下野,流亡到香港去了,這時造反派只有馮玉祥、閻錫山。

本著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原則,閻錫山認為自己有錢可以多出錢,馮玉祥沒錢要多出力。

兩個人都是小心眼的人,結果內部相互算計,最終關鍵幾戰沒打好,反而讓蔣介石佔了上風。

雙方開始爭取張學良入關幫自己一把,最終蔣介石給的本錢最高勝出,張學良名利雙收,身份為中國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管理黃河以北地區,並得到大量中央財政支持,收穫頗豐。

閻錫山是山西人,算盤打的好,不看形勢不對,馬上退回山西。後來假裝下野出國考察學習,在旅順呆了大半年,又回到了太原。

最倒黴的是馮玉祥。

當時馮玉祥的軍隊人數最多,也最能打,成為各方都很重視的力量。

但馮玉祥智商最低,跟其它人比起來,就象上小學的孩子一樣,每次玩遊戲總吃虧,下邊的軍師進言他也不聽,反而殺之,和三國時的袁紹差不多。

因為西北軍最窮,所以更渴望發家致富。跟著馮玉祥沒好日子過,當面有錢也不敢花,只能在外時包幾個女人玩一下,花天酒地的享受。

蔣介石首先用重金收買馮玉祥手下最能打的韓石二孫中的韓復渠石友三,讓他們陣前倒戈。然後再收買楊虎城,讓他守住潼關,拒絕西北軍進入陝西。

無家可歸的西北軍,瞬間崩潰,大部分投降,少數退到了山西境內,後被編為二十九軍,主要將領有宋哲元、張自忠等人構成。

但不管是有沒有投降,還是做了什麼。馮玉祥手下這些最能打的人都不願意聽這個無恥虛偽小人的指揮,再不願意見他。

從此馮玉祥成了光桿司令,外加老憤青和政客,從民國主流社會退出。


新知傳習閣


中原大戰是指蔣介石與晉系軍閥閻錫山、直係軍閥馮玉祥、桂系軍閥李宗仁之間在1930年下半年發生的戰爭。因為戰爭的主戰場在中原地區,所以被稱為“中原大戰”。

蔣介石北伐勝利後勢力顯著壯大,其他地方軍閥感到蔣的存在對他們是嚴重威脅。晉系軍閥閻錫山聯合以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失勢派、以鄒魯為首的國民黨西山會議派和李宗仁、馮玉祥等其他地方軍閥一起倒蔣。

中原大戰前各方勢力對比

蔣介石的中央軍控制東南六省。

閻錫山的晉綏軍控制山西、河北等地。

馮玉祥的西北軍控制陝西、河南等地。

李宗仁的桂軍控制廣西、湖南、湖北等地。

張學良的東北軍控制東北三省。

蔣介石取得最終勝利

中原大戰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其中蔣介石投入兵力六十萬,反蔣聯盟投入兵力八十萬。反蔣勢力人數眾多,但實則是烏合之眾,臨時抱團取暖的組織,無法做到同心同德,統一作戰。蔣介石雖然兵力少,但是有富裕的東南六省提供物資支持,軍隊的武器裝備也遠比其他軍閥先進,加上後面爭取到了張學良的東北軍的支持,最終打敗了反蔣聯盟,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中原大戰後,反蔣軍閥遭受重創,閻錫山勢力退回山西,李宗仁勢力退回廣西,馮玉祥的西北軍被徹底瓦解。張學良因幫助蔣介石有功,獲得華北的地盤。


歷史觀


三個內容:戰前國內格局;戰爭過程與國內格局;戰後格局。梳理清這三個,中原大戰來龍去脈就明白了。

1、戰前國內格局

中原大戰也稱國民黨“新軍閥”混戰。在1920-1926是民國北洋“舊軍閥”混戰,1926-1928是國民革命戰爭,國民黨與北洋軍閥的作戰;1929-1930,國民黨四大集團軍為核心的混戰。

1928年6月,第三集團軍閻錫山部佔領北京,國民政府基本完成北伐。

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獲得統一。

(當時形勢圖)

但當時就不統一,比如當時馮玉祥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開封政治分會主席。閻錫山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太原政治分會主席。李濟深任總參謀長和第八路總指揮兼廣州政治分會主席。李宗仁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兼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白崇禧任第四集團軍前敵總指揮。各派都有黨權、軍權、財權,勢如藩鎮。

舊的已去,新的到來。圍繞裁軍編遣、地盤、人事,四大集團軍統帥有了一系列鬥爭。

最開始是蔣桂戰爭、之後是唐生智、石友三反蔣,風起雲湧。雖然各路都失敗了,但還有幕後大佬:閻錫山。大家聚合起來,依然有希望奪取天下。

2、中原大戰

在各路失敗後,就開始會盟。到1930年4月1日,閻、馮、李分別於太原、潼關、桂平就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副司令職。各方調兵遣將,河南最開始戰雲密佈。

反蔣聯盟參戰的主要就是2、3、4集團軍,第二集團軍馮部從隴海線東向攻擊取徐州(有部分晉綏軍),一路從平漢路南下去武漢;三集團軍晉綏軍從津浦線南下取濟南、徐州;四集團軍桂軍從廣西北上取武漢。最終會師南京。

蔣介石將其部隊分為三個軍團,韓復榘第一軍團守山東津浦線,劉峙第二軍團沿隴海路西進(核心嫡系),何成俊的第三軍團在平漢線採取守勢。同時湖南、廣東都是支持蔣的。

東北張學良在中立。

(戰爭形勢圖)

可以發現:反蔣軍與蔣軍都集中在鄭州、濟南、徐州一帶,這三個城市的控制與否,基本決定戰爭勝負

5月份,隴海線、平漢線是拉鋸狀態,忽悠勝負。在月底,桂軍出省北上。

6月份,蔣軍反擊開封失敗,晉綏軍佔領濟南,中原戰場蔣軍略佔劣勢。月底,桂軍在湖南被擊敗。

7月份,七月初,西北軍總攻,因雨季進入相持狀態,到月底攻勢失利。蔣軍經調兵整頓,尤其是津浦線增兵,在月底開始反擊。

8月15日,蔣軍佔領濟南。政治、軍事意義非常重大,晉綏軍主力受到較大攻擊。8月底9月初,蔣軍在河南取得很大的進展。

9月18日,東北軍開始入關,華北諸反蔣軍,腹背受敵,迅速土崩瓦解。晉綏軍退往山西。河南各路西北軍或敗或降。戰爭結束。

3、戰後格局

蔣介石成為全國最高領袖,之後19路軍、兩廣、以及私下串聯的反蔣,基本不構成大的影響。


張學良成為陸海空軍副司令,節制東北與華北諸省,進入巔峰時期。

西北軍一蹶不振,再未以整集團出現在歷史上。

晉綏軍之後一直在晉綏,再未出過山西。

此戰對中國20-30年代的中國影響非常巨大。

參考文獻:

張永.1930年:紅軍崛起與革命重心向蘇區轉移[J].蘇區研究,2018(03):44-62.

包巍. 冀察政務委員會述論[D].吉林大學,2017.

李寶明.張學良中原大戰中立立場動機考[J].安徽史學,2017(02):83-90.

袁曉川. 政治秩序與行政效能: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文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16.

盛青.中原大戰中的山東戰場[J].春秋,2016(03):5-7.

李寶明. 中原大戰中蔣介石的擴軍政策[A]. 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

劉峰搏,韓丹丹.閻錫山與中原大戰後“晉鈔”的發行[J].山西檔案,2012(03):92-94.

劉峰搏.閻錫山與中原大戰後山西“客軍”問題的解決[J].蘭臺世界,2008(03):56-58.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謝邀,中原大戰是中國歷史上軍閥參加人數最多,交戰時間最長的一次。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發生的一場新軍閥混戰,共產黨稱之為蔣馮閻戰爭,或蔣馮閻李戰爭;因為這次戰爭主要在中原地區進行,所以又稱為“中原大戰”。

戰爭由中國國民黨內北伐戰爭後失勢的國民黨左派領導人汪精衛聯合反共右傾西山會議派和國民黨軍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發起,意圖奪權挑戰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告終。期間戰事精彩紛呈,我不在一一贅述,只為親們講一個精彩真實戰爭故事。


(蔣介石照片)

中原大戰最後蔣介石勝出,期間離不開一個叫何成浚的功勞。何成浚(xun)(1882—1961),字雪竹。湖北隨州人,原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人稱小孟嘗,被譽為天才的說客和雜牌軍的領袖。

話說中原大戰期間。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拉開了死磕的架勢,當時一群小軍閥首鼠兩端,在兩邊都派有代表。做牆頭草,哪裡風硬往那邊倒。何成浚看透了這些軍閥,他們奉行「有奶就是娘」,沒有金錢免談。何成浚對蔣介石說:“軍閥之間的戰爭,不只是用長槍大炮,而且還要用袁大頭和煙土。”蔣介石心領神會,認為“小孟嘗”言之有理。於是授意何成浚,“相機而動,不惜一切代價,瓦解敵人。”

何成浚之所以被蔣介石稱為“小孟嘗,”還因為他曾成功拉過來許多軍閥,比如東陵大盜孫殿英。孫殿英曾直言不諱的對他說,「政治也好,打仗也好,無非就是怎麼把錢掙回來,再怎麼把錢撒出去」。戰爭就是撒錢,戰爭要缺了“撒錢兵法”這個法寶,好像就沒味道了。何成浚深得其中奧妙。


(何成浚照片)

 何成俊確實也看透了,無論大小軍閥之間結盟也罷,交戰也罷,各自的代表都在煙館和娼寮裡把酒言歡,大大小小的交易不停地在簽字畫押,只要價錢合適,袁大頭和煙土到位,戰爭也就結束了。

中原大戰期間老蔣出手很闊綽,是撒錢高手,對於某些小軍閥代表,要錢給錢,要女人給女人,絕口不談立場,也不要求他們站在自己這邊,而閻錫山雖然也給錢,但斤斤計較,給人報銷點路費,就要求代表回去勸說主公出兵相助。結果是被蔣介石拉過去的人越來越多。

何成浚自追隨蔣介石以來,就是位撒錢的高手,中原大戰時,蔣介石讓他帶領跟他沒有任何淵源的雜牌軍,這些依偎於兩邊的小軍閥,一個不小心,沒準就倒戈了。還不是自己用金錢攏住了他們的心了。

 到了中原大戰關鍵時刻,何成浚想出了個更絕的辦法,他從漢口調來一長列“花車”,停在戰線己方一側,花車裡不僅有美酒佳餚,上好的雲煙雲土,而且還有3000名佳麗,他幾乎把整個漢口有點模樣的女人網羅一空。為了老蔣的勝利,何成浚可謂絞盡了腦汁。

  何成浚不僅讓自己這一方的軍官進去享受,而且還十分歡迎對方的排以上軍官過來享受一番,吃喝嫖賭之餘,還可以帶一摞袁大頭走路。這還真是別出心裁的「肉彈」武器。


(馮玉祥照片)

就這樣,在中原大戰的西線戰場,列車上留聲機裡的靡靡之音,蓋過了槍炮的隆隆之聲。馮玉祥親率主力在東線苦戰之際,西線已經到了全線瓦解的邊緣。最後,馮玉祥和閻錫山雙雙敗下了陣。無怪乎馮玉祥事後感慨道:我的西路軍就怕兩件事,一是女人,二是金錢。這兩樣何成浚都給準備好了,不失敗才怪呢。

  【撰文: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秉燭讀春秋


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桂系三派軍閥聯合起來,共同反對蔣介石,雙方在中原地區開展了,多達數百萬軍隊的大戰,稱為中原大戰,又稱“蔣閻馮”大戰。

1930年3月的時候,中原大戰拉開帷幕。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汪精衛組成了反蔣聯盟,推舉閻錫山為中華民國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司令,他們集中了70萬的軍隊,部署了東起山東,西到襄樊,南到長沙,綿延數千裡的戰線,蔣介石也完成了自己的戰爭部署。

1930年5月的時候,中原大戰正式爆發。 戰爭初期,馮玉祥的部隊在隴海線上殲滅了蔣軍大批的有生力量,使得坐鎮徐州的蔣介石險些被擒拿。但是京浦線上閻錫山的部隊卻進展的很慢,沒有能夠與馮玉祥的軍隊會合。


馮玉祥的軍隊經過激戰以後,十分疲憊,加上糧食和彈藥的缺乏,不得不停止了攻擊。蔣介石趁機派重兵截斷了馮玉祥的行軍路線。支持蔣介石的軍隊開始由被動轉化為主動,戰爭形勢發生了變化。 當時張學良的東北軍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雙方都想極力拉入這股力量,因為這股力量關係到了最終的勝負。


9月18日,張學良發出了擁蔣通電,並派12萬大軍入關,使得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東北軍21日佔領天津,26日佔領北平,閻錫山的部隊敗退到了山西,馮玉祥的部隊則向蔣介石投降。

1930年的10月5日,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通電停戰,蔣介石責令他們無條件下野,併發出通緝令,這樣歷時七個多月的軍閥大混戰,以蔣介石的勝利而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